第13章 心下急、心下支结

第13章 心下急、心下支结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第103条)

——《伤寒论》

前面所说的心下痞硬,兼有嗳气食臭、腹中肠鸣的症状,是一种比较硬的、更为有形的心下痞,是水气相结、胃腑不和的证候。这样的心下痞在触诊上的特点是可以触及卵圆形的痞团,其形质、轮廓比较清晰,且有着心下痞的固有特征,即但满不痛,按之不痛或不甚痛,其属性以气为主,并可在按摩或触压下变形、变小或消失。当然,也可能很快就又出现或复原。

而临床中,我们还经常会在心下触及另外一种痞块,位置也是在上腹部,中脘穴上下,一般在正中线上或稍偏左的位置,大小形状也如鸡蛋一般,但质地韧而硬,有实质或肉质感,轮廓分明,就像一个肉团长在了腹肌之下的腹腔上层。这种结块,要比前面那种心下痞硬的痞团硬得多、也韧得多。更重要的是,这种结块有明显的压痛,拒按,推之可感其根盘坚实,基本不可移动。同时,以此为中心在心下会触及腹肌,可感受到腹直肌有紧张感和收缩感,腹壁张力明显升高,患者有疼痛或压痛时,其腹肌会因紧张而呈现出明显的肌肉轮廓。这个腹征,就不是比较硬的心下痞了,而应称为心下急。

《伤寒论》中关于心下急的论述并不多,主要是“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第103条)。这段话是说,本是太阳表证,邪入少阳,少阳当和解,不可下,但医者误用下法。若患者体质尚佳,小柴胡汤证仍在,还是可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的,如果能够药到病愈,战汗作解,那就好了。但是,若服药后患者病情加重,由原来的心烦、喜呕、胸胁苦满、往来寒热等症发展成心下急、呕不止、郁郁微烦及便秘、口苦等症,就要用大柴胡汤了。这时的病证就由太阳、少阳同病或少阳受邪、枢机不利,转变成少阳郁遏,气郁热于内,胆腑热结于心下,热入于胃,胃气结滞上逆的相对急重的证候了。在这个转化过程中,腹诊体征极有鉴别意义。

少阳证,本是胸胁苦满,或有心下痞,而一旦阳郁热结,胆胃之热壅于心下,就出现了“急”的症候。心下急,首先是一种在心下上腹部的拘急疼痛的症状,患者有上腹部疼痛、拘挛紧迫、胀满约束等不适感。《伤寒论》中涉及急的腹症,多是指拘急、疼痛、挛缩和发病急骤。而在触诊时,医者的手也可触到患者腹肌的紧张、拘挛和心下有形的结块,患者还会有压痛。郝万山教授将这个证候称为少阳胆腑热实证或少阳腑实证。此时的少阳证,不再是轻度的枢机不利,而是较为严重的气郁阳遏,并延及同在心下的胃腑,有热入阳明之势。但不同于阳明腑实,它没有腹满不减、绕脐痛或热结旁流的便秘的症状,且其症状仅表现在心下。由此也可见,腹诊在《伤寒论》辨证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这个病证临床最典型的是胆石症的急性发作,患者症见上腹疼痛、腹肌拘挛、呕吐、烦躁等,但在按摩临床中,胆石症急性发作甚至嵌顿的情况是很少见的。患者若有胆绞痛和剧烈呕吐的急症,一般就去看急诊了。但类似心下急的不甚危重的病证也偶可见到。

小孟是一位23岁的女大学生,高高的个子,正是青春靓丽的年纪,可是她对自己的体重极不满意,其实,一米七的身高,六十五公斤的体重还是可以的。可是她决心减肥,一个学期,四个月,她都没有去过食堂,每日只食酸奶、苹果、黄瓜或西红柿。因此,她的体重迅速地降了下来,降到了四十五公斤以下,这回她满意了。可是等她想正常吃饭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吃不下去了,一吃饭就呕吐,并且胃痛,体重还在继续下降。家里人发现后,赶紧把她送到医院。一检查,发现她内分泌紊乱,出现闭经4个月,且有甲状腺功能低下、脱发、胆囊炎、胆囊息肉等症候。当时医院给她诊断为神经性厌食症,要求她住院治疗,她和家人不愿接受住院治疗,就来我这里试试。

其实,小孟一进诊室我就感觉到了不对劲,她很急躁,说话带着火气,这不像一个女大学生。诊脉时,她那弦硬的脉象倒没怎么着,可她那干燥松弛的腕部皮肤却吓了我一跳,这哪里是年轻女孩子的皮肤呀。触诊其腹部,有典型的心下急的体征。在中脘略下方正中处,在她那薄得像纸一样的腹肌下,我清清楚楚地摸到了一个结,像一个婴儿的小拳头,很硬,周围有明显的牵连绷急感。而且,我一按她就呼痛,并且跟我说,大夫,你别按这里,我想吐。其间,为了检查,我让她反复翻身,并询问其月经、睡眠等情况,她极不耐烦,态度很不好,还向带她来的母亲发了脾气。

小孟真的瘦成了芦柴棒,神经性厌食症的诊断是准确的。可是,她并没有表现出气虚血弱的虚衰之象,却显得烦躁不宁。加之上腹那个心下急,我确定,由于她正是年轻气血旺盛之时,长时间不进食虽也导致了气血的损伤,但更多导致的是阴虚津伤、阳热虚盛,阴血不足,下不承上,致阳气偏亢而旺于上之证,加之其饮食、睡眠和月经的紊乱,致少阳枢机失调,津伤胃热。胆、胃二腑本是阳多阴少,如此滞遏在中上焦,就出现了心下胸膈区的急结疼痛,也出现了心烦、呕吐、不能食之症。B超所示的胆囊息肉与炎症,也证明了我的这一判断。所以,心下急为我们指明了这一病证之病位在心下,胆、胃津伤热郁是病机的关键。

我给小孟治疗了10多次,前期,急则纵弛,以松解她的心下急为主。因患者之患处痛而拒按,故我们采用向心性按摩,既然确定了心下这个病位,就从心下区周边入手,逐步向心下急这个结聚点施以松解之手法。比如提拿肋弓、捏揉带脉、分推胸胁、弹拨背部肝俞、胆俞、脾俞、胃俞。经三次治疗后,她那个心下急之处已经软了下来,且可以轻轻进行局部按压、揉推了,这时再在结聚区进行治疗,也是从这个急结的团块边缘开始进行推、理、按、压,治疗时不直接点按或挤压这个结聚的中心。治疗了一段时间后,小孟就可以进食米粥和苹果等食物了。后期的治疗,则应以滋阴生津、恢复气血为主。治疗的重点放在关元穴、大腹、腹股沟区和腰骶部,结合太溪、涌泉、血海等养阴生血的腧穴,经过十多日治疗,小孟可以正常少量进食了,人也恢复了小女生的安静之态,也很听话了。我让她把头发剪短,刚开始她很生气,可后来竟自己去剪了。因为,我告诉她,发为血之余,太长的头发不利于她的恢复。的确,她减完肥,头发像枯草一样,没有血气,应该剪去。后来她就停止治疗,上学去了,中间还给我打来了电话,告诉我,她来月经了。

所以,心下急的结聚腹征,虽是少阳腑实证,却不仅仅是现代医学所言的胆石症急性发作,临床见其症,见其征,便可依其理治之。

老石是另一位因郁而成心下急的患者。他是一位退休的知识分子,赶上所在胡同拆迁。他平时不爱言语,做事也循规蹈矩,是第一批搬迁的居民。可是后来胡同居民与拆迁办发生了纠纷,他被夹在了中间,拆迁办把他当成配合工作的典型,邻居们把他当成叛徒,他自己又觉得拆迁费比邻居拿得少得多,很窝囊,气没处发,还总被两边骚扰,很是郁闷。来就诊前一周,他想借酒浇愁,没想到本来酒量还行,三两酒下肚后就出现了头晕、胃痛、呕吐不止的症状。喝了几天粥,他还是觉得胃里面又痛又胀,挺胸都难受,就来找我了。触诊时我很清楚,这是心下急。一个肉质的团块就在其心下胃脘处,倒不是很硬韧,但按压时明显有压痛。其腹肌略紧张,两边胁肋部膨隆胀满。这是一个典型的少阳气郁,久而化热,少阳腑实而致的心下急症状。加之饮酒,酒最为辛热,入腑伤津,本就气郁化火,再为烈酒所灼,热盛而郁,结于心下,必成拘急了。

对老石的治疗应当身心并重,我先是给他做了B超,其实,就我的经验看,他这是气病,没有实质性损伤,影像更是查不出什么的,但这时,一定要给他些许安慰。有图有真相的B超让他看到,体内并没有长东西,也没有内出血,连个胆囊炎都没有。然后我告诉他这个结是气结,是气聚,让他认识到生气对自己身体有多么大的伤害。然后,我给他做了5次治疗,方法与上述的类似,基本上揉开了那个心下急,他的食欲就恢复了。我告诉他,一边治疗还要一边运动,我让他每周到公园做3~4次运动,确保运动到全身出汗的状态。随着他症状的减轻,按摩治疗也减至1周1次。很快,老石就痊愈了,吃得饱,睡得香,也不跟自己较劲了。

老石这个毛病,是内热郁在少阳,无所发散之证,其实,按摩在后期只起到一个辅助作用,适当运动更为重要,动则升阳,动则行气。这里顺便提一下,我们常说,汗为心之液,不可发汗太过,过汗则伤阳,这是对的。但一般做运动,咱们还是要做到遍身汗出,出汗有很好的清热祛邪的效果。阳虚必多汗,阳脱必大汗,但反过来就不是绝对的了,并不是大汗必伤心阳,我们不必过度担心出汗,只要能及时补液和休息,出出汗还是很有好处的。

从心下拘急疼痛、有可触及的结块这一症状,我们也可以看出,少阳热郁,阳遏日久,一旦成腑实之证,由于心下区的连通上下且胃脘居中的部位特点,必然会延及阳明,成胆胃不和、胃气不利之证,从而致心下出现有形结块。若未成腑实,而仅是少阳热郁、枢机不利,就仅会在心下影响胃腑升降,而不会出现热入阳明之证,也就不会有腹腔内的结块了。这种比心下急程度略轻的情况,有一个特定的腹征:心下支结,即心下气滞仍在,膨隆胀满,有气结却无有形之聚块,症候相对表浅。这就是《伤寒论》中所说的“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第146条)。从条文来看,这仍是一个太阳、少阳并病,表证未去,邪气入里,犯于少阳之证,所以有肢节烦疼、微呕、发热、微恶寒等症状。但就主症而言,邪已入里,重在肢节烦疼和心下支结。肢体关节的疼痛说明经证仍在,布于四肢关节体表的太阳、少阳经气受到阻遏,不通则痛。同时,少阳气机不利,枢机失畅,阳气被遏,心下气机不通,故患者有支撑胀满感,又因胃气失和而微呕。也就是说,心下支结的这一证候,是少阳经腑同病,经气不利则痛,腑气不通则呕并心下支结。但其腑实程度较轻,或仍处于少阳腑实的初始阶段,故而没到心下拘急成结的程度,仅有心下支结。

支者,为分支、枝杈的意思,用以形容心下支结这个腹征再形象不过了。心下支结是心下区两侧形成的条索状结聚,就在皮下、腹腔之外,可以理解为腹直肌两侧边缘呈条束状、由肌肉紧张而形成的条索样结聚。这两个条索样结聚在腹直肌与肋骨相连接处最为明显,有的患者结聚会显露于皮下,有的患者,我们在为其触诊时可以在这两处明显触到有紧张感的、形如筷子甚至小指、质地柔软、张力高于腹壁却韧度不强、无明显压痛的条索状结聚。这两个条索状结聚如同两个枝杈在心下两肋弓下缘处。轻度的支结仅可在患者腹直肌两侧肋弓下触及2~3cm的束状结聚。严重者,腹直肌张力升高,这个条索状结聚也会向下延伸并向中间合拢,深入腹肌之内,进入腹腔的上层,这就是支。而在心下的正中,也就是中脘上下,我们还可以触到一个板状的硬结,在腹肌深层,呈条形,长3~4cm,宽者可达两横指,窄者如圆珠笔芯,无论宽窄,均居于正中,质地较硬而韧性较高,这就是结。不同于腹直肌的腹白线,这个结与其他部位的腹白线相比,在硬度和韧性上都会高很多,也不会因为腹部的放松而变得松弛柔软或消失。心下支结就是由这两部分构成的。

轻度的心下支结,两侧的支较短而柔软,上腹中部没有明显的结节或条索状结聚,而仅有心下的痞或心下的满。中重度的心下支结就可以明显触摸到正中的结,两侧的支也更为硬韧而长。典型的心下支结就如同从心下正中的结伸出的两个枝杈,延伸向体表并支撑肋弓。有点儿像弹弓的形状。但从腹征形成的角度而言,应是先有支,再有结,也就是在经气不利时,在患者心下两侧与少阳循行区相毗邻的边缘,出现经气郁滞不通,久久不散,或阳郁热遏之证,郁滞之经气就会移向心下中央,并聚而成结,或再进一步发展,就成为心下急了。这时,支的感觉倒不明显了,因为在拘急之下,整个心下部位都处于疼痛挛缩的状态。这也体现了少阳证从经到腑再成腑实的腹诊过程。

在《伤寒论》中,心下支结是少阳经腑同病、枢机不利的证候,其主方柴胡桂枝汤广泛应用于太阳、少阳两感的外感病、身体肢节疼痛及与胆囊、胃脘相关的疾病中。而近年来,随着抑郁症和类抑郁症等由情绪、心理问题所致的躯体疾病的高发,我们发现,心下支结表现出的具有支撑感、胀满感及气之分支、结聚的腹症、腹征是抑郁症之少阳证的典型腹诊征候。当然,抑郁症在六经的辨证中多属少阳经和少阴经,但突发的、青年人的抑郁症,多属少阳经,而心下支结是一个腹诊要点。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少阳主阳气的枢转,性升发,喜条达而恶抑郁。少阳之经主气,少阳之腑主决断,其病与阳气的遏滞最为相关。因此,少阳枢机不利,多有情志不舒如默默不思饮食、心烦等症。而情志因素所致疾病也多为气机郁闭,使少阳失畅,发为抑郁。现今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而紊乱,最易伤及少阳枢机,所以近年来抑郁症越来越多见。而以诸如肢节疼痛、饮食不佳、失眠等躯体症状来就诊的患者,也多有抑郁因素,因此,我们触及心下支结的概率也越来越高了。

小田是一位20岁的小伙子,来就诊时语音低微,动作缓慢,主诉全身胀痛,从心下到两胁如同被勒住了,透不过气来,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而且还常常觉得两侧身体不一样重,走路时发飘。要不是他已经跑了很多家医院做过检查,我还真要好好查查他的脊髓、腰椎或者脑血管呢。经询问得知,他这个病是从生气而来的。他16岁就到美国读书,几个月前用他的说法,生了一场大气,然后就吃不好,睡不好,后来就连走路都觉得别扭、不稳了。他没说具体事件,但我想,一个小伙子能气成这样,多半是为情吧。他回国求医,大多数医生也给他确诊为抑郁症,他自己也认可。由于患病近半年了,小田很瘦,但在他的心下两侧,我清楚地摸到了两个支,圆圆的,约长3cm,连在肋弓和腹直肌外缘,几乎凸出于皮肤了,我想明眼人可能不用摸,一看就能看出来。这两个支,用手按按、拨拨,小田并不觉痛,再查他的心下正中部位,从上脘向下,几乎到了脐上,有一条宽约两横指的板状的条索样结聚,很硬、很韧,就在腹肌的深层,触诊时有点儿像摸轮胎胶皮的感觉。按压下去,小田说感觉很胀,有点儿向上顶的感觉,不是很痛。多么典型的心下支结。再向两侧触诊,肋弓缘下有胀满感及轻度的紧绷感,用手按在肋弓缘处,有一定的抵抗感。这是胸胁苦满的腹征,也是小田感觉胀闷烦躁的区域。

我没有再理会小田所说的各种不适症状了,因为大家都知道,抑郁症患者会有很多变来变去的躯体症状,有时可以拉出一个长长的单子,列出几十种症状,但病机只有一个,小田的情况,就是少阳气郁。对于他的治疗,身心并重是必要的。可以看出,小田对于自己患了抑郁症十分在意,也很有压力,于是,我让他自己摸那个支结,尤其是心下那个板状的结聚,告诉他,病就是从这里来的,属于我们中医说的少阳经气不利,就是身体上下、左右、内外的气血运行不通畅了,我们把这样的结聚清散,让气血运行通畅,病也就好了。病从情绪上来,造成了身体上的不适,我们改善了身体的失调状态,情绪、心理上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在治疗手法上,主要以胸胁心下为治疗区,施以分推、提拿、振颤肋弓和胁肋,拨理腹直肌外缘,推理上腹中线之法,并以支结处为重点。再拨理肝俞、胆俞、脾俞、胃俞等穴,对胸腰结合段的脊柱不正和压痛也进行了2~3次的矫正。同时,在带脉、腋前筋、股内筋处,我每次治疗都交替着做2~3次的弹拨,目的是以弹筋之法缓解疼痛并振奋阳气,升阳开郁。同时,我也运用诸如捏脊、揉腹、头部按摩等手法帮助小田改善睡眠与饮食,与主手法相互配合。整个治疗过程中,我会不时地让他自己摸一摸那个支结,让他感受自己身体病证的改善,也会引导他跟我多聊天。

随着治疗的进行,我感受到小田的变化,先是睡眠有好转,然后是食欲增强了,治疗时所诉的不适之症也渐渐少了,而他的话却越来越多了,也能够主动跟我讲讲美国的见闻和最近的新闻了。2个月后,他就回美国上学去了。

小田是比较重的抑郁症患者,而按摩临床中我们常见的患者,处于抑郁状态的更多,但就我体会,心下支结是这种抑郁状态的标志性腹征,若消除了它,患者的抑郁情绪也会好转。当然,这是少阳证的抑郁,少阴证也会出现抑郁症或抑郁状态,那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了,我们会在后面谈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