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脾约
第19章 脾约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第247条)
——《伤寒论》
从腹诊分区来看,足太阴脾经居大腹,足阳明胃经居心下,二者皆属土,脾为太阴之脏,胃属阳明之腑,二者互为表里。两阳合明谓之阳明,阳明证本身以热盛、邪实为特征。太阴为至阴,阳不足易致虚寒。在功能上,阳明胃腑主腐熟水谷,太阴脾脏主运化输布,二者共同起着后天生化气血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黄帝内经》有“脾为胃行其津液”之说。脾胃居中,灌溉四旁,荣养着周身。同时,脾胃所化之气血津液也需经脾的转输升清作用回到胃中,以腐熟水谷并润泽胃肠,如此方能通顺流畅、生生不息。如果阳明有热,阻碍了脾的行津液功能,就会出现便秘,《伤寒论》称之为脾约。
《伤寒论》中记载:“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第179条)“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第247条)那么,什么是“约”呢?“约”在古汉语中有两个意思:一是不足、少,二是约束、阻碍、限制。脾约就有这两重含义。胃为阳土,在外、在表而居于心下、大腹之上,无论外感表邪不解导致的化热入里,还是饮食起居失常导致的阳明内热,必致热盛津伤,致津液化生和胃肠内津液不足。同时,胃热在上,必能约束脾阴,损耗脾津,从而限制了脾为胃行其津液的功能。一方面津液减少,另一方面津液输布失常,就出现了“大便难”“不更衣”的胃强脾弱、脾阴不足的脾约证。
脾约的便秘与前面出现的腹满不减、减不足言的阳明腑实证有何区别呢?脾约在腹诊时亦有腹胀满的现象,但没有腑实证那样严重的压痛甚至绕脐痛。脾约的患者虽大便难,但腹胀并不明显,饮食一般也如常。腑实证则表现得更为满、痛、燥、实。阳明腑实证的腹满可延及全腹上下,而脾约的腹满以心下为甚。在症状上,腑实证因内热炽盛,对饮食会有影响,但脾约则是胃强脾弱,患者饮食如常,甚至食欲佳。再者,脾约是以津液失布为主的,所以津液为阳明之热所阻,不能入于胃肠,反而会出现小便利。而腑实证可能会有热结旁流。通过这些区别,我们可以看出,脾约是太阴、阳明的合病,是由太阴脾脏之津液失布或阴津不足而导致的证候。《伤寒论》第179条条文中,太阳阳明为脾约,正是外邪化热入于阳明,进而约束脾阴的病理机制。
临床常有因脾虚而致便秘的患者。小杨是一位年轻女性,产后半年来诊,主诉产后便秘、大便干结。询问病史,她说,生产时出血较多,产后较为虚弱,后服用了一些补益的中药,并通过饮食调理逐渐好转,食欲似乎比生孩子之前更好了,但就是觉得消化得特别慢,大便干燥,不易排出。我诊查她的腹部,发现皮肤及皮下脂肪松软,腹肌无力,按压心下、大腹有胀满感,无压痛,皮温略高。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脾约证,因分娩时破气动血,脾气必伤,产后调理及为哺乳而增加的营养,虽有补益作用,但用之不当,均有滋阴碍脾或温热伤津的副作用。故患者表现出明显的胃强脾弱的症状,如食欲佳而大便难。另外,专门询问小便情况,她说,产后小便要比产前多很多,这是脾约之兼症。治疗上,既然是胃有热而脾阴虚之证,当用清胃滋脾的方法。首先,清利阳明,主要在心下及上腹部阳明经循行部位运用捏捻法、提拿法,并推三脘穴、揉全腹。同时推、拨、按揉大腹周边,以左侧降结肠区、乙状结肠区为主,推动宿便排出。背腰部则以脾俞、胃俞穴区为重点进行拨理、搓擦。其次,滋脾升津,通过拿揉关元穴,振颤神阙穴,搓擦腰骶,点按太溪、涌泉穴来益肾滋脾,并选取血海、三阴交、地机等穴以生津益气。按摩手法可直接推动胃肠蠕动,加之对太阴、阳明的针对性调理,标本共治,小杨的便秘很快就好了。
小杨的病证,以产后气血不足、内热碍脾为主,太阴受损的因素更多些。而我的一位老师,则是胃热津伤的症状更为明显。老人家70多岁了,有一段时间总是便秘,大便排出困难,常有口臭,但他精神很好,食欲旺盛,食量也不比年轻人差。腹诊时发现他虽然因年老而腹壁无力,但腹内胀满明显,尤其心下重于大腹,按之有胀闷、支撑感,压痛不明显。这位老师自己也说常会腹胀,且集中于上腹部。他家人说,他大便不好,憋得总是血压高,脸总是红红的,还常说头痛、头晕。这让我想到,虽然他的头痛、头晕之症与血压相关,但阳明经证不也正是面赤、额头痛吗?他倒是没有小便多的情况,但常症见口唇干裂和四肢皮炎,可见其病机为津液不足,阳明热上。这仍然是一个脾约证,治疗方法与前面那位患者小杨类似,只是因为他是老年人,所以在操作上减少了捏捻手法,在头面部增加了降压和清利头目的手法,如扫散少阳经、点按太阳经、拿五经等。
这个病例原以为疗效不会太好,毕竟是70多岁的老年人了,而且按摩治疗前还服用过一段时间的中成药,效果也不太明显。但出乎我们意料的是,10多次按摩后,老人的症状明显改善,便秘、血压、口臭都有了明显好转。我想,这与按摩手法通便作用快、可调理脾胃整体状态有关,老年人大便一通,六腑皆通,原有的热象也不似年轻人那样炽盛,大便一通,热势一退,再辅以健运脾胃之法,“和”的效果就明显了。的确,脾约么,就是太阴、阳明的失和,就是表里二脏腑功能运转上不和谐了,不必大补大泻,以和为主的手法最行之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