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小结胸,心下满,按之痛

第9章 小结胸,心下满,按之痛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第138条)

——《伤寒论》

水热结于胸膈脘腹的大结胸,在临床按摩中是少见的,颈项强直,喘促,短气烦躁,或心下脘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等症状,属于临床急症,我们会运用那些泻实、通脉力较强的治疗手段来治疗。而小结胸,也就是痰热结于心下、病势较为和缓的一类热实结胸证,在临床按摩中却是常会遇到的。

小结胸同样是由外邪入里化热,热与心下痰水互结,局限于心下的一类病证。《伤寒论》中说:“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第138条)与大结胸的水热互结、分布广泛不同,小结胸由于所受之邪较轻,邪气与痰互结于上腹部,无上下延展,病势虽急,却较表浅,但发病一般也是呈急性或亚急性,症状表现明显。且因心下位于躯干中央,调控周身气机,络连肺、心、肝、胆、脾诸脏,所以小结胸之病位虽仅在心下,临床症状却也是变化多样的。

从腹诊特征来看,小结胸主要表现为心下满,按之痛。症在心下,痰热互结于心下,有痰有热有结,心下必胀满。因其势较缓,所以没有大结胸那样的心下硬,甚至连及胸胁脘腹。加之病位表浅,故而这种“满”,以心下上腹部的表层和中层的膨胀饱满为主,触诊时可以感觉到患者上腹部整体向上隆起,皮肤及皮下组织张力略高,按之应手却无明显的肌紧张感和肌收缩感,且由于这种“满”是弥漫性的,较浅,所以没有丘状的隆起或深层的紧缩感。而在类似热入血室的胸胁下满的“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来自躯干中轴的满实感。这是气分、血分、表层、下层不同腹满的细微区别。当然,痰热互结证必有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故压痛是另一主症。小结胸以压痛为主,亦可表现为上腹隐痛或时自痛,只是压痛必有,且明显拒按。另外,从临床来看,此种心下满几乎都伴有痞的症状,《伤寒论》将发于阳者归为结胸,发于阴者归为痞,二者在成因、腹诊特征上有所区别,但小结胸似乎介于二者之间,所以也常常痞满同论。当然,痞是局部形成特殊形态的腹诊体征,是可以加以区别的特定腹征,其性属气聚,下面将做详细分析。而在临床中,若小结胸之邪热不甚,且心下痰水分流时,也可表现为痞状;而心下素有痞结,加之痰湿水饮停阻中焦,又恰逢邪热入里,也可以形成痰热互结之小结胸。这里痞满同称,既是说明满与痞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又表明这样的满与痞是患者的自觉症状,是患者能感受到的一种上腹阻塞不通、满闷不展的症状。

临床按摩中类似伤寒小结胸的病证其实是很常见的,西医所说的急性胃肠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肋软骨炎、急性乳腺炎等症见心下满并有压痛的病证,我们都可以参照小结胸的治法来治疗。《伤寒论》绝不仅仅是研究外感的书,外感只是引子。如小结胸这样的心下痰热互结之证,即使并无外感,在中焦痰饮内停的情况下,若有饮食不节、起居失常或情志内伤,内在邪热与原有之痰互结,也有可能发病,这样,小结胸就不单是外感证而是里证了。小王就是这么一位患者。

小王,30岁,当日下午来诊,来时精神萎靡,语音无力,自述其来诊前一日家庭聚会,食用辛辣的羊肉火锅,且饮用了少许白酒。至夜间,突发上腹部疼痛、胀满,有吐意和便意,却未吐,大便有急迫感,却未便出。来诊当日早晨,他腹胀更剧,食少许米粥后呕吐,大便三次,亦不爽。当日中午无食欲,少食面汤后腹胀如鼓。他脉象弦滑,触其上腹胃脘,可感皮温略高,皮肤湿滑,上腹部膨隆,有胀气感,但轻压反弹不甚。他剑突至脐上阑门处均有压痛,两肋较松柔,无压痛。他几乎三餐未食,却上腹饱满,如内有饮食一般,但未触及硬结、积块或肌紧张感。问他有无外感,他说聚会后一直在家,虽是冬季,家中却十分温暖,未受寒。综合来看,小王所患的就是一个小结胸证,他体形略胖,平素必有痰湿,由他腹部皮肤湿滑而热亦可知湿热在里,加之食用辛辣的火锅和温热的羊肉,复又饮酒,食量也必大,如此便邪热内滞于心下胃脘之中,不得腐熟消化。及至夜间,停食与痰湿互搏,脾胃运化之功又极弱,故病发。客气犯胃必呕,腑气不通则先有里急后重,而后下利不爽。这其实就是一个由饮食不节而致的急性胃肠炎,按摩是可以治疗的。

既然辨为小结胸,且结在胃脘,治疗上就应以清热通腑为主。小王的主要腹征是心下痞满,因此,应当从外开结,先去痰热互结之势,结开则易于分流清散邪气。所用手法就是在心下区使用拿法和捏捻法。拿法是向外、向上的手法,此时如患者拒按,即按之痛,不可按,应反向用之,反者道之动,故反向操作,同样有开心下、利脘腹的作用,可促进胃肠蠕动。而捏捻法,是将心下正中线上之皮肤及皮下脂肪捏于拇指与四指之间,再行纵向的相对捻动。这一手法患者痛感较剧烈,但可开邪热外透之通路。小结胸病位较浅,浅者从皮肤腠理可达之,这就是一种开达清散的方法。最初的几次操作,患者痛感较强烈,可以循序渐进,反复操作几次后,随着气机的畅通,其痛感也就不那么严重了。再者,弹拨背部脾俞、胃俞、肝俞、胆俞各背俞穴区,也可起到开结透邪的作用,刺激需大些。上述操作后,患者的症状应明显减轻,然后再对大腹、侧腹的脏腑进行按揉并对足三里、阑门、天枢等穴进行点按,就可以了。小王经这一次的治疗后,精神明显好转,自言感觉身体轻松不少,腹胀消失,第二日自诉好转八成,可以进食了。这样按摩的疗效不弱于用药,治疗关键在于辨证的准确,若无小结胸之病机分析,单纯揉腹点穴,未必速见其效。

心下这个部位,在大腹之上、胸膈之下、左右胁肋之间,因此,其所涉及的病候也是十分广泛的,比如胆囊的炎症,也常常在发作时症见心下的胀满疼痛和痞塞不通,再比如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石症引发的胆囊炎而无嵌顿、胆囊息肉引起的炎症反应等,均可有心下之症,这些疾病在现代临床是很常见的。胆囊的这种炎症,在中医里被称为胆胀,主要腹征就是胀满。这种胀满并非现代解剖学认识的那样:胀满疼痛在右肋下。这种胀满大多是出现在心下这个区域,即剑突下胃脘部深面,压痛也在这个部位,包括我们熟悉的胆囊点,也并非在右肋下,而是在腹直肌的外缘,属心下。这种胀满疼痛不是局限的,一般在整个心下,包括左侧也会有相应的不适感。

另外,胆囊炎发作的患者常常会用“掖着痛”来描述这种心下满的症状。这是一种像在腹背之间塞了一大团棉花的感觉,并且延及后背,即心下的背侧面。单纯从腹诊这个名词的角度来看,心下满似乎与热入血室的胸胁下满相类似,但结合这样的“掖痛”感和明显的压痛感,以及诸如神志病等兼症,鉴别二者还是很容易的。这里要指出的是,临床按摩中所见的胆囊疾病,是以慢性炎症、胆石症缓解期、胆囊息肉等为主,如果出现胆石嵌顿、胆绞痛剧烈或急性黄疸的症状,那就不是单靠按摩能治疗的了,也就不属于小结胸证了,而要根据病情按大结胸、腑实证或黄疸来治疗。

张女士就是这样一位患者,大清早就来门诊,自述前一日由于加班,晚饭吃得较晚些,也吃得急了些,结果凌晨胆囊炎就发作了,症见胃胀、“掖着痛”、后背胀。这是一位40岁的女性,患胆囊炎已有七八年了,疾病一发作,她就吃些消炎利胆的药物,后来知道按摩也可以治疗胆囊炎,就时不时地来我们这里治疗。我检查她腹部,的确胀满感很明显,她早晨没有吃东西,腹部却很饱满,皮温正常,也没有紧绷感和肌肉收缩感。我轻轻按压上脘,她就呼痛并说里面痛,且牵连着后背也痛。胆囊点压痛,无反跳痛。我轻轻地叩击一下她的右侧肋弓,通过隔掌叩,引出一阵较强烈的刺痛。正如患者自己所言,这就是一个慢性胆囊炎的急性发作,患者也久病成医了。我一边给她治疗一边问她,是不是喝了酒或者吃了油腻的东西。她不好意思地笑了,说,昨天加班,同事们一起订的炸鸡和汉堡,好久没吃这些东西了,当时又饿,所以吃得多了点儿。胆囊疾病最怕饮食不规律和饮食油腻,真的是稍不注意就会发作。

治疗上,既然辨为小结胸证,治疗同样以开结、顺气为主,加之利胆清热,分走中焦痰湿。主要手法有三个,一是提拿肋弓,将胁肋区皮肤和皮下组织尽量全而满地拿起并上提,自剑突至浮肋反复操作。患者腹部两侧分别施术,切不可只做右侧。这里有一个技巧,将患者胁肋区皮肤和皮下组织提拿起来后,要适当做几个晃抖手法,这样就可以将力道传导到肋弓的深面,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手下的皮肤脂肪中。二是点按阑门,这是个很好的通腑手法,配合患者呼吸,有节奏地起落按压。胆囊炎发作多与饮食停滞有关,故通胃腑、导食积、顺心下是治疗要点。三是在背部胆囊反射区,也就是肝俞、胆俞、脾俞、胃俞所在的区域进行较为有力的弹拨以开筋解痉。以这三法为主,再辅以揉腹,点按天枢穴、足三里穴、阳陵泉穴,治疗就基本完成了。对于这样不严重的胆囊炎发作,一次治疗加上一周左右清淡饮食调养,就可以了。

一说起小结胸,一提起痰热互结,大多数人会觉得,这就是一个内科病。其实,心下连于胁肋胸骨,有一些以疼痛为主、看似伤科软组织损伤的疾病,从心下结胸来论治,只要辨证准确,疗效也是很好的。

老齐就是这么一个例子。老同志73岁了,脾气还挺大的,来诊前一周和女儿、儿子闹矛盾,大吵了一架。吵完就觉得胃痛、胃胀,食欲不佳,想着是生气所致,过两天就好了。可是,过了两天,胃痛似乎好了,还是有点儿胃胀的症状,食欲也恢复了不少,但两边肋骨和前胸疼痛,有时转身、咳嗽或大笑时也会引发疼痛,而且是窜痛,一会儿在左边,一会儿在右边,一会儿在前胸。儿女带她去医院查了个遍,也没发现身体有什么大问题。医生说,可能是肋软骨炎,建议做理疗,于是老齐来找我治疗。我检查她的腹部,有一个特殊的腹征,即在两侧腹直肌与肋弓连接处,形成了一个极松软的条索样结节,结聚得不紧实,很松,却形成了轮廓,两边各一个,像是在心下的两个枝杈,而患者其他部位却相对松软平坦。这是腹诊中的心下支结,是与气机郁滞相关的一个典型腹征。但此时,老齐表现出的却是内热与痰湿互结的症状,经询问,她窜痛的部位就在剑突和剑突向两侧延展的肋骨处,但我们触压时却引不出肋软骨炎常有的刺痛,也未找到明确的痛点。用她的说法,没有哪一个点痛,窜来窜去,全痛。而当我按压她的下脘和中脘时,她却呼痛并明显在躲避,患者说,一开始就是这里痛,像吃多了辣椒似的又痛又胀又紧。

尽管她的症状很像肋软骨炎,但我从病史和症在心下、按之痛的症状,腹诊辨证为小结胸证。老齐就是因气而生内热,致气机紊乱,中焦失畅而胃痛不欲食,而后内热与其素有的痰湿互结于心下,发为疼痛,便形成小结胸。因此,老齐心下满痞不显而有支结,她的胸痛,也不是真正的胸骨疼痛,更不是心脏疾病所致的压榨性疼痛,而是痰热相结、客气动膈后的胸膈不畅向两边漫延,为胸膈紧张堵塞所致。

所以在治疗上,我们应以开心下热结、利胸膈为主。首先,针对心下的支结,运用推理、提拿等手法集中在这两个支结的条索状区治疗,使局部松软平复。其实,老齐这个心下支结并不严重,有形却不甚硬,很快就消失了。然后,我们可沿膈肌平面做推法,如分理胸胁、分推肋弓、横捏背部膈俞平面等。最重要的是,在胸膈平面操作时,我们要适当让患者做一些上肢的伸展运动,如我们可以在操作右侧胁肋时,随着点按或推理等手法的进行,另一只手牵引患者腕部,做肩关节的外展、内收、上举、下落的环形运动,与胁肋的手法形成合力,以上肢引动胸廓变化,带动胸膈运动并配合外在手法。在背部横捏膈俞平面时让患者做几个深呼吸,在呼气时横向捏移,形成合力。最后,施以拿提腹肌,点按阑门穴、天枢穴等通腑手法就可以了。这样治疗了两三次,老齐的胸胁痛、胃脘胀的症状就消失了。所以,有些看似软组织损伤的疾病,如果我们深入了解其病史、病程,可能会从内科的辨证得出新的结论,若辨证得当,治疗就水到渠成。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小结胸证都是可以用按摩手法治疗的,曾有一个患者夜间来诊,主诉胃痛剧烈,我检查其心下,满胀如鼓,压痛明显,虽无反跳痛,却拒按。一问方知,她当天吃了好几个柿子。我赶紧让她去做B超检查,果见胃中结石。这种病证就不是按摩手法可以治疗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