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腹满

第16章 腹满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第273条)

——《伤寒论》

气伤痛,形伤肿,我们在按摩临床中会发现,除了外伤等特殊因素,一般疾病都有着由气到血再到津液、由外到内、由形体到经脉再到脏腑的发展过程。对于多数内科疾病而言,首先,或者说其初始阶段,病机以气的损伤或气机运行不通畅为主,因而在腹诊时,也会表现出满的症状。因此,满是腹部诊查中最为常见的一个基础性腹征,如心下满、少腹满、胸胁苦满以及由此发展而成的痞满、硬满、满痛等。满,是机体气机阻滞后必然出现的一个以腹壁膨隆、腹部皮肤及皮下组织轻度紧张、按之有一定弹性,弥漫的,且在一个局部区域内较为均匀、比较表浅的一个腹征。在诸多种类的满中,腹满在《伤寒论》中是被提及最多的,达26次。

我们常说的腹满指大腹满,是相对于心下满、少腹满、胁下满而言的,是以脐为中心的腹部区域的鼓胀膨满。大腹,是指脐周四指内的一个圆形区域,在腹部正中,属太阴,这与太阴五行属土、位居中央相吻合。这里的脐周四指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正如心下少阳、阳明没有一个明确的分界线一样。大腹之太阴,与周边胸胁的少阳、心下的阳明、下腹的少阴、少腹的厥阴都是相互连接、相互交融的,这也是六经相辅相成、协调统一关系的体现。而且这里还有一个特殊的结构——脐。在解剖学中,脐并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形体结构,而只是一个脐环,是胚胎获取养分的通道,婴儿离开母体后就逐渐退化了。但对中医而言,脐是一个沟通内外、联络先天与后天的重要部位,前连于大腹之太阴,与后天之本的脾胃相通。脐后是肾间,与先天之本相通,肾之气在脐后鼓动着全身之气的运行。以脐为界,腹部被划分为中焦与下焦。但与划分上焦、中焦的膈不同,脐是一个管状的、圆柱形的结构,除了属于奇经八脉的冲、任、督、带四脉经过脐部外,十二经皆围绕着脐。结构决定功能,功能造就结构,这些特征都表明,脐的功能以斡旋上下、沟通先后天和保护元气为主,而膈更多的是起分隔上下、护卫君相心肺、分离水谷清浊之功。也正因如此,脐及脐周五分,虽在大腹正中,却不属太阴,而属少阴,有点儿像太极图里的“鱼眼”。如果说,膈及胸胁以三阳受邪为主,那么脐则更关乎三阴。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阴或者阳,也有着阴阳之间相互的影响与转换,尤其是大腹,位于脐周,上承三阳,下通三阴,几乎六经病均可见腹满,且无论虚实寒热,在临床腹诊中要多结合兼症和相关腹征进行综合分析。

所谓腹满,就是大腹部的胀满膨隆,按之有鼓胀感,且有一定弹性,患者有抵抗或紧张感,亦会有腹胀、气阻不舒甚至因胀而喘促、身体沉重等多种不适之症。要了解腹满的触诊特征,就一定要分清虚实。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者为实;腹满时减,喜温喜按者为虚。对于实证的腹满,腹部触诊时可见腹壁隆起,高于肋平面或髂前上棘,皮肤及皮下组织张力略升高,按之有弹性和抵抗感,但不强,大腹圆而如球状且凸起,深按会有气窜感、疼痛感或胀闷感。虚性的腹满,腹壁较平软,皮肤和皮下组织松软无力,但在腹肌之下的腹腔表层可触及鼓胀感,有弹性,其张力明显高于皮表,有均匀的圆形轮廓,按之也会有气窜或胀滞感,胀满区弹性及抵抗感均弱。一般而言,腹满集中于大腹,有一定的轮廓和边界,严重者可见脐周如圆盘状。但有时腹满是全腹性的,从胸胁到骨盆均出现鼓胀隆起,均匀而广泛,这样的腹满体征多属实性或本虚标实,腹部隆起明显。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心下有满,亦有痞,那么大腹有满,有没有痞呢?作为气之轻度的结聚,处于有形与无形之间的痞,在大腹这个区域也应该是存在的,但纵观《伤寒论》,没有关于腹痞或腹痞满的论述,这是由脐腹部的结构特点所决定的。大腹之下有小肠,周围又环有结肠,脏腑连接紧密,故不似心下之间隙大而松空。脐连太阴、少阴,下通厥阴,内敛而沉蓄,其收藏、涵养之性大于升发、外达之性。故临床中,在脐下常触及悸动、结聚而鲜见痞。在脐上的大腹部位,因与心下及胸胁相通,且为水谷腐熟、运化及泌别清浊的枢纽,所以易于出现气机不畅、气结而聚。因此,在脐上的大腹是会有痞产生的,但由于气之性无形、上浮,一旦失运,升而不降,故脐上所产生之痞多可在心下和胁下触及,与心下痞及胁下痞所在部位类似,均在大腹与心下、胁下相交之处。所不同之处为脐上痞根于大腹之上部,而心下痞和胁下痞根于心下和胸胁,加之其形成原因是相同的,均是由中焦气机阻滞或少阳枢机不利而致,故无须勉强鉴别,可统称为心下痞或胁下痞。只是在临床治疗中,我们需要探明其痞根所在,循其源而施手法。

另外,大腹脐周的触诊中,我们要将腹满与腹内脏腑及其内容物相区别。大腹之下为大小肠,属腑,传化物而不藏。大腹的内侧以小肠为主,盘绕紧密,内为食糜,所以触之应平软或微凸而无胀、紧之感。而大腹周缘,为长形结肠盘绕,内为食物残渣,质地随节段,越近下端越硬,故在大腹周边,可以触及管形结肠或宿便,形状或如结节团块,或如长管,质地较软,且可随排便或饮食而移动或变化,这种现象都是正常的。但若在便秘或有肠易激综合征或胃肠蠕动较慢时,可见宿便多而硬,在左下腹可触及粗而硬的肠管,形态清晰,甚至在上腹部也可触及类似结块。这时也多会伴有腹满,其满者多表现在腹壁和浅层部位,是整体性的胀满,而这些肠管或内容物则呈现为有局限性的、位置较深的结节,应该容易区分。但这要与我们所说的痞相区别,痞是气性的,质地如丝绸、软囊,形状可变,可以移动和消失,多出现在上腹部,这与胃肠内容物和宿便在质地和部位上是不同的。

因为腹满是一个基础性的、广泛存在的体征,所以临床上多是作为兼症出现,还须详加辨别。而将腹满作为主症加以论述的,是太阴提纲症,《伤寒论》中载:“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第273条)太阴为至阴,脾为后天之本,太阴之脏,阳气相对较弱,并且脾的后天化生功能是在脾阳的升、运、布、达下完成的。因此,太阴病以阳虚和寒湿为主证。条文中又列举了腹满、下利、腹痛、食不下等症,这些都是脾阳不足、升清无力、中有寒湿之象。阳不足,寒湿主凝滞,中气不运,自然腹满,无力运化则食不下,无力升举则下利益甚,故而是太阴病的纲领性症状。

太阴寒湿证,脾阳不足,腹满属虚,故腹诊中呈现出一种外濡内满、外柔内紧的状态。皮肤、皮下组织松软无力,初触有濡而柔弱的感觉,腹壁的膨隆也不明显。但稍向腹腔内循按,就可触到大腹周围有胀满和支撑的感觉,向深处按压会有一定的抵抗感,有弹性。由于这种腹满是虚性的,寒湿壅盛和阳气不足之状更为明显,故更局限于大腹,有时大腹甚至状如盘,轮廓清晰,大腹周围则多表现为濡软无力或腹壁张力相对正常。这种腹满以患者消化不良、便溏、食欲不振、食后腹胀为主要临床表现。腹满的特点是腹满时减,可随饮食和运动有所变化,如保暖、热敷、艾灸、饮热水或者局部按摩等能稍微振奋中阳、帮助气机运行或祛化寒湿的方法,都有助于改善此症状。但患者稍有不慎,如过饱、食寒、着凉,腹满的症状又会加重。这类患者一般病程较长,所以下利便溏、时时腹痛等症状是持续的、进行性的。按摩临床中类似的情况很多,如在慢性胃炎、慢性肠道疾病患者身上均可见到。

刑女士就是这样一位患者,今年50岁,来诊时主诉腹胀、食不下。看她本人,形体消瘦、语音无力,查其腹部,腹皮腹肌薄弱,皮温低,触之寒凉。腹壁濡软,但向腹内循按时,可触到脐周有一如盘状的胀满区,边界清晰。按压天枢穴、下脘穴均有压痛。而且在她的上腹部左右,即腹直肌外缘与那个盘状胀满区的边缘交界处可触及松软的痞,浮沉不定。患者自诉饮食量少,每餐约一两,稍微多吃些或食物油腻过大,就会腹胀如鼓,便溏20多年,稍食寒凉就会腹泻,平日畏寒、易疲倦。看她的相关检查结果,胃镜、肠镜、生化均显示无严重病变,近年来的3次胃镜检查中,她曾有一次被诊断为浅表性胃炎,且程度为轻中度。从中医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典型的脾阳不足、中焦虚寒的证候。

由于她在诊查中表现出的虚寒征象明显,但未出现明显的腹痛、恶心,日常也只是便溏而非下利,故以中焦因寒而滞、中阳被郁的证候为主。因此,治疗上应以行气消满、健脾温阳为法。在具体手法上,先消痞、再消满。首先,针对上腹两侧的痞施以挤按,由于患者瘦弱,痞的形质也十分柔软,双手相对挤按数次,痞即可消失或内收。此时沿痞消退的方向循按痞根之所在,进行较深层的、持续的点、颤或拨理。刑女士上腹两侧的痞根都不在心下,而是在腹满的边缘,若从现代解剖学的角度来看,痞根在小肠区的左右两个上角处。从腹直肌外缘向腹后壁的正中偏下位置按压、振颤,争取力达脊前,即解剖学所说的肠系膜根部。手法成功与否的标志是再次治疗时是否还有痞出现。若连续2~3次的腹诊已无上腹痞的症状,则说明痞根已除。接下来的治疗则以腹满区的边缘为主,进行推理、点按,同时在正中线反复操作向上、向外的提拿法,这种正上方的外开、外达之手法与侧方的挤压、推动之手法是消除胀满的最佳搭配。治疗中,再辅助以循经取穴即可。刑女士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原先的症状基本消失,可以正常饮食,甚至可以吃些凉菜了,腹胀也减轻了很多,人也精神了,只是便溏的症状虽有缓解却仍存在。对于太阴脾虚,临床医生都很头痛,治疗起来是很难很慢的,患者的饮食起居配合对疗效也有着很大影响。刑女士3个月20多次的治疗能取得这样的效果,已经很好了,这也与她坚持适当运动和规律饮食有很大的关系。

有一部分肥胖的患者,虽然表面看似很壮实,但实际上,其中很多属于太阴虚寒、脾阳不足之证,尤其是一些脂肪肝、高脂血症的中老年患者,表面上腹围增大、体重超标,但触诊其腹部,皮温低,甚至冰凉,腹皮及皮下脂肪濡软无力,但深按有明显的、凝聚成盘状的腹满区,而且多会有上腹部的痞、胁下痞或心下痞。患者常诉便溏、腹胀、不喜冷食、疲乏无力多年,检查有脂肪肝、血脂的升高。这在中医里还有一个解释,土壅木郁。由于脾的虚弱,造成了中焦脾阳运化失职,气机壅滞可影响肝胆的功能,出现了类似现代脂肪肝、胆息肉、高脂血症那样的疾病。治疗上也依前述之法,先除痞,再消满,除痞要除根,消满要开合并用。

太阴虚寒的腹满,腹满时减,复如故,按之不痛或微痛,喜温喜按。而在临床中我们也会遇到一类患者,腹胀如鼓,按之痛,喜冷,多汗,大便秘结,这是腹满的实证,多属阳明腑实或阳经有热。如《伤寒论》所载“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第255条),这是对阳明腑实证腹诊特征的描述,多么形象,阳明腑实证的患者腹部多隆起,明显高于肋平面,胀满的范围多不仅限于大腹,而是延及心下、胁下和小腹,但在胁下、剑突下和少腹部,胀满的感觉会弱一些,呈现出以大腹为中心的整体性的膨胀感。这时的腹壁皮肤和皮下组织也会因腹部隆起而略显紧绷,按之有弹性和轻度的抵抗感,腹满严重者这样的触感会很强,向腹腔深处按压,会有气的挤压和推移感,患者明显有气息走窜、气胀或疼痛感。由于腑实已成,在大腹周边,主要是结肠区,我们多可触及宿便和管形结肠,尤其在左下腹更明显,可表浅于腹腔上层。同时,由于阳热实盛、胀满弥漫,反不易触及上述虚寒证时的那种状如盘、边缘清晰的局限性体征。

这样的阳明腑实证在一些青壮年男性患者中多见,尤其是饮食偏肥甘辛辣、饮酒、暴食、起居失节又体格壮实者。老黄就是这样一位患者,他刚退休,身体很好,经常参加聚会、旅游,用他的话说,退休了,就剩吃喝玩乐了。那天来诊,他告诉我,七八天没有好好大便了,肚子胀得厉害,但也不影响吃喝。我让他躺下,腹部果然像扣着的锅底一样高高隆起,按上去皮温高,弹性和抵抗感很明显。向周边触诊,触到肋下、侧腹和腹股沟区,才感觉胀满感和那种腹壁的紧绷感稍微松弛些。在天枢、下脘穴处按压,他有疼痛感。他的左下腹能触到明显的管形结肠,长而硬,位置表浅,轻触即得。后来在按摩治疗中,当他的腹满稍减时,我在他的上腹右侧结肠曲处也同样触到了类似宿便样的结节,可见他的便秘有多严重。我问他,腹胀什么时候会好些,他想了想说,这些天总这么胀,早晨似乎好些,但吃完饭又胀起来了。接着他问我,你看我吃的东西都上哪去了?我刚旅游回来,在外面10天,基本没大便,可是还老是感觉饿,饭量一点也没减,要不是胀得厉害,我也不来看病呢。我笑着对他说,你就是有火,胃火化食,越便秘越生火,越有火越能吃,恶性循环。对于他的治疗,应以通便治标为先,故前5次治疗是每日连续的,清出宿便后,每周再进行2次以治本为主的治疗,健脾清胃,协调太阴、阳明经,经过10多次的治疗后,老黄的腹胀基本消失了,大便恢复每日1次,并且多汗、易饥症状也有明显好转。

清腑通便,在手法上要突出两点,一是直接对宿便所结之处进行推理,加速其排出。如沿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进行推揉、拨理、挤压。从腹结穴向骨盆深层即骶骨前方直肠区进行按压、振颤,叩击骶骨并点按长强穴等。这些手法作用于肠道,其治疗效果是其他疗法无法相比的,可立即见效。二是要清阳明热结,腹部膨满不减的症状正是阳明热盛,邪与热结,进而影响中焦气机升降造成的。因此,通实便与清邪热必须并行。所用手法如提拿腹部两侧阳明经,点按、推理大腹周缘,抓提脾俞、胃俞穴等,均以局部透热或微有汗出为度。一通一清,缺一不可,这也是按摩以和为宗旨、多法并行的体现。

待老黄连续三四次排出宿便后,手法可转为以健脾和胃为主,如揉全腹,清三脘,拿腹肌,点按足三里穴、公孙穴,弹拨脾俞、胃俞穴等。尤其要注意仔细触诊腹内的痞、满和宿便,对其重点操作,待腹部平软即可。其实,即使是中度肥胖者,腹部中央高点也是微微高出肋平面且柔软的,腹部过度隆起或凹陷都是不正常的。

这里,还有一个小病号,从中医角度而言,她所患的也是一个阳明腑实证。她叫明明,才5岁的小姑娘,却从小便秘,现在每隔两三日就用一次开塞露,不用开塞露她几乎不能自己排便。到儿科检查后,诊断为结肠冗长,建议手术治疗。家长不愿意孩子这么小就做手术,于是来找我。明明并不胖,可是我一摸她的肚子,像一个皮球,圆鼓鼓的,轻轻按压还有一定的抵抗感。家长说,孩子吃饭还可以,但总有口臭,面色也有些黄。再向左下腹触诊,几乎就在腹壁之下,有一个长条形的、孩子手腕那么粗的结肠管状结节,清晰可触,约有10cm,呈横向走行,且比较柔软。我想,这大概就是那段冗长的结肠吧。家长说,孩子前天用开塞露才解了一次大便,大便是球状的,很硬。她小小年纪,腑实证还挺严重。不过,对于儿童,手法上可不能像成年人那样挤压、点按,此类手法对儿童来说力度太重了。所以,我选用了以下几个手法:一是捏捻法,在那个长条形的结节处,将皮肤和皮下组织用三指捏起,然后上下左右捻动,分3~5个点,全节段自外向内操作,这里的皮肤并不敏感,孩子不会太痛。二是振颤法,仍是针对这个冗长区,拇指与食指、中指相对于肠管的上下边缘,将其捏起,不可深按,然后做振颤法,将这段肠管抖动起来,也是自外而内操作3~5个点。三是摩腹法,以脐为中心摩腹,至局部发热即可。四是捏脊法,这是儿科的常规操作手法。最后,让孩子坐起来,我自后而前,用两手中三指轻轻按压孩子的两髂窝处,让孩子左右转身,反复五六次,起到深层牵拉和促进肠蠕动的作用。另外,我还教会了明明,在上厕所时自己点自己的支沟穴。支沟穴有很好的促进排便作用,尤其是即时作用强,孩子属纯阳之体,穴位敏感性更佳,比成人更有效。

经过10次治疗,明明圆鼓鼓的小肚子消下去了,那个长长的存宿便的肠管也短了、细了,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她再也没有排过那种硬得像石头的球状便。家长说,孩子的脸色好多了,只是有时排便还有些困难,尤其第一下,要用开塞露的头顶一下肛门才行,但不用挤药水了。我笑了,说,这就不是我的工作了,这要你们家长来训练她,这孩子很小就用开塞露,形成了条件反射,你们要训练她定时排便,一段时间后,她学会自主排便就好了。至于家长担心的结肠冗长,我也告诉他们,没有太大关系,孩子的可塑性是很强的,只要我们保证她饮食正常、排便规律,这样一段稍长的结肠造成的问题,完全可以被身体适应和代偿。现在这个孩子已经上学了,一切正常,早就不用开塞露了。

当然,“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并非一定是腑实证,如尚未成燥屎的结实,只是阳明气分热盛或三阳合病,热蕴经脉而无实邪相结所致,则表现出腹满而无便结。《伤寒论》载:“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第219条)这里虽是三阳合病,却以阳明气分热盛为主,所以有口不仁、面垢甚至谵语的情况。按摩临床中这样的病证并不多见,患者多在内科就诊,但偶有因腹胀而身体沉重者来诊,小田就是这么一位患者。

小田是个小伙子,不到30岁,体格健壮,常参加单位的运动会,有时因扭伤或饮食不节而导致的腹胀、便秘来按摩治疗。那日来诊,他主诉腹胀,但自称没有饮酒、暴食,只是有点儿感冒,一两天就好了。可是这两天肚子胀得厉害,自己摸着也鼓鼓的。经触诊,我发现他果然腹胀隆起,皮温略高,按之有胀满感,却没有明显疼痛,心下、胁下均可触摸到痞。在检查过程中他翻身时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他在翻身时竟将我们诊疗床的床单卷了起来,几乎掉到了地上。他虽较胖,平时动作却是很灵活的,怎么翻个身就把床单给带起来了,这可是老年人和腰痛患者常会有的情况呀。我问他,还有别的不舒服吗。他想了想,以为我问他大便情况,他说,这两天还可以,没有便秘。我问他累不累,他说,是有点,身上觉得挺沉的,像被捆上了似的,转不动。我笑了,说,对呀,你看,把我们的床单都弄乱了。这是一个典型的身重不能转侧的症状。

这样的三阳合病,以气分有热为主,多由外感而来,当时我想,小田这个阳明热盛,可能不是太阳风寒所致,因为他传变得很快,这是阳明表证的特点。这可能是中风而来,因为他说他之前有一两天的感冒,但是否有面赤、额头痛就不得而知了,但可以确定的是,他这是一个阳明外证,即阳明经里热炽盛而表现于外的证候,热在气分而无腑实。正如《伤寒论》所言,“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第182条)。小田来时身上就有汗,平时也是一个怕热多汗的阳明体质。

这样的腹胀、身重,治疗时当然是以清三阳郁热为主。主要手法有提拿腹部阳明经,即提拿两侧腹肌,摩腹,分推胸胁;捏捻背部太阳经,以风门、肺俞、大椎穴区为主;另结合腹诊,施以揉腹消满之法,注意检查心下、胁下,如有痞,应及时挤压、拨理消除。

《伤寒论》有26条条文论及腹满,有太阳表证之气机郁滞、营卫不和者,有少阳枢机不利者,有阳明气热者,有太阴虚寒者,有少阴虚寒者,有厥阴厥逆者,有亡阴津竭者,有水停者,有黄疸者,有虚劳者等。这些腹满涉及三阴三阳、虚实、表里,因此,临床上要随证分析,结合主症、兼症,脉诊、腹诊合参之。就按摩临床而言,常见者不外乎两类,一类是阳明腑实证,便秘腹满;一类是脏寒生满,三阴虚寒之证。其他如脏结、结胸、腹水、黄疸、亡阴、虚劳导致的腹满,当或泻或汗,或通或温,或清或补,大多不是按摩之和法能立即产生效果的,按摩仅可作为辅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