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少阴之戴阳、格阳、阳衰

第20章 少阴之戴阳、格阳、阳衰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第316条)

——《伤寒论》

我们在讨论太阴中风时曾经提到过,肢体的疼痛往往与内在脏腑经脉的功能有关,要内外兼顾,整体辨析。除了太阴中风的四肢烦疼,少阴病也会出现四肢沉重而疼痛的症状。这是少阴阳虚所致,阳主动,阳不足则身沉重,尤其以四肢最为显著。

《伤寒论》中记载,“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第316条),这是一个阳虚水泛证。水湿内泛,更易导致沉重、滞胀性质的疼痛。病入少阴,阳虚更甚,阴寒内凝更为深固,此时不同体质和兼症的患者,在阳气的运行和分布上也会有着不同的表现。还有“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第82条),这也是阳虚水泛的真武汤证。与316条相比,一个本是少阴病,一个是太阳病发汗太过,汗不得法,最终都会导致肾阳虚衰,水湿泛滥。我们知道,人体内的水液代谢是最重要的生命活动之一,水液在足太阴脾经的运化、足少阴肾经的温煦以及三阳的推动下正常代谢。少阴阳虚不能制水、化水,使津液内停而成水湿痰饮之邪,水邪上犯凌心可致心悸,射肺可致咳喘,泛滥肌肤可致水肿、湿疹,内停则可碍脾滞胃,因而少阴阳虚表现出的症状与体征是复杂多变的,这就是少阴阳虚证或见症颇多的原因。

我曾诊治过一位女大学生,小胡,26岁,这种症状十分典型。但为什么26岁的小姑娘会肾阳虚衰到如此程度,始终不得而知,或许与她的先天体质有关吧。据她家长说,小胡是标准的学霸,从小学习认真刻苦,十分要强,不用家人操心,父母甚至常常劝她多休息,多玩一会儿。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大,在学校里也是十分优秀,成了学生会干部,并保送了研究生。可是最近一年,她的身体越来越弱,消瘦、怕冷、月经不规律、痛经,常常觉得头晕、全身无力,且明显感到记忆力变差和精力不足。她来诊时虽然主诉是眩晕和肩背痛,但我注意到她其他的一些症状和体征,判断这肯定不是简单的颈椎病。她很安静,声音无力,明显气短。诊脉时,发现她穿得很多,但手腕冰凉,脉细弱。有意思的是,当我问她,现在最困扰她的是什么,她竟说,最近脸上总起斑,尤其是冷的时候会更重,面色也有些发黑。看来,女孩子还是最注重形象的。其实,这也正是阳虚水泛的一个体征,称为水斑。体内水气不化,上泛头面,水之本色为黑,故面色暗黑,严重时会有色素沉积,皮下出现斑块。但这个水斑是可逆的,当阳气来复、气行水化之时,斑块就会消失。

腹诊时,小胡腹部皮肤弹性很好,但腹肌无力,皮温低,触手有寒凉的感觉。这里要引入一个腹征——腹濡。虽然在《伤寒论》中,濡更多用以形容脉象,但也有心下濡、按之濡和腹濡的论述。濡是一种软而无力、弹性低下、按之如水的感觉,用以形容腹部较重的松软无力感。如“伤寒五六日,不结胸,腹濡,脉虚复厥者,不可下,此亡血,下之,死”(第347条),就是亡血重证出现的腹部极度的松软无力之症。在太阴阳虚、胃气不足的患者身上,心下和大腹的濡也常可触及。但在临床腹诊中,小腹的濡和少腹的濡是相对比较常见的,提示少阴阳衰与厥阴虚寒。在触诊上,小腹濡或少腹濡的特征是腹壁肌极松软,无弹性和抵抗感,且下按后由局部分向两边,有让出空间使手指轻易进入腹内的感觉。

对于小胡的治疗,我们以升阳、温阳、益肾、行水为法。如振颤关元穴,按揉小腹、少腹,横擦肾俞穴、腰骶部,捏捻命门穴,捏脊等,并选取血海、三阴交、太溪、调经点等穴位。在治疗的过程中,我进一步感受到了她的阳虚,她不但穿衣较多,而且要关门盖毯才行。她坚持治疗了3个月,这3个月,她的月经比较准时,疼痛也有所减轻,也没有出现皮肤过敏,但仍有萎靡倦怠、精神不佳的症状。

小胡是典型的少阴阳虚之证,一个年轻人,阳气如此衰弱,较少见。我想,这可能与她先天不足、后天思虑太过有关吧。她这种情况,可能需要通过温补的方法来调理一段时间,而且需要运动与学习劳逸结合。我看了她在其他医院的病历,有大夫在通过现代技术检查,发现她没有器质性问题后,曾给她下过轻度抑郁的诊断,我觉得这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少阴与少阳有着类似的功能,那就是起枢机之功,少阳为阳经之枢,少阴为阴经之枢,枢机不利,少阴沉郁,阳气不展,必然会影响情志。

同为枢机,少阴之枢与少阳之枢均可起到周转、调节、协运气的作用,正因如此,当枢纽功能受到遏制或阻碍的时候,气就会由通畅的运动状态变得凝滞、积聚,且被抑制,这样的郁遏状态不但会引起脏腑经脉功能的失常,同时也会造成情志上的变化。所以,少阳或少阴的枢机不利是《伤寒论》中情志症状的基本机理之所在。由于情志、精神疾病会涉及阳明、太阴、太阳、厥阴诸经,故也有躁、静、烦、惊等不同表现,抓住枢转之机才是治疗的关键。那么,少阳少阴受损在情志上的表现为什么会有所不同?少阳主阳之枢,当阳气的升发、条达被抑制时,会出现以烦躁、胸胁苦满、夜不能寐、多梦为主的症状,是躁动多于安静的一类症候。而少阴主阴之枢,心肾为少阴之脏,尤其少阴肾内寄真阴真阳,主纳气封藏,且少阴心主神明,为君火。所以少阴之枢不利表现出的症候,多是久病伤元、机能降低后的一种以安静或静躁相兼、情绪低落、倦怠淡漠、昏沉失眠为特点的症状。正如前文在心下支结、胸胁苦满为腹征的少阳抑郁之证中,我们看到的患者一般是年轻人,是急症,其病程短而来势凶。少阴所致的抑郁状态则正如少阴提纲所说,“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第281条)。当然,这样的条文很多,如“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第61条),该条说的就是少阴阳虚。昼则阳气盛,故阳气尚可振奋,勉力升展,与阴寒相搏,所以白天烦躁、多动,到了夜间,自然界的阳气降而阴气盛,少阴内的真阳无助,无力相争,所以表现出夜来反静的状态。这里白天的动也不是正常平和的运动,而是一种勉强为之的躁动不安,夜晚的静也不是气和神安的静,而是但欲寐却无法入睡或动作迟缓、空乏、恐惧的静。

许女士就是一位少阴抑郁的患者。她今年60岁了,抑郁症病史也有10多年了。她少年时因外伤做过大手术,应该说有一些心理阴影。近些年来,她失眠、多汗、情绪低落、烦躁、恐惧等症状进行性加重,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她也曾多方治疗和寻求心理疏导,但都没有取得太好的效果。来诊时,她明显消瘦,语言表达清晰,对自己的抑郁症不回避且自我剖析得当。她向我列举了她的10多个症状,从多汗、食欲不振、腹胀、失眠到头痛、身痛、手足凉,而后,特地向我说明,这大多是抑郁症所致的躯体症状,她很焦虑,不知如何改善。我诊她的脉象,不似微细,却有些浮而无力。腹诊时,她心下有痞硬,明显是水停胃脘之状。小腹濡,按之薄而无力,关元穴处、脐周明显寒凉。抑郁症的诊断是没有问题的,但从中医学角度分析,少阴阳虚阴寒才是她的证候所在。

这并不是一个容易治疗的患者,因为她自己就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也接受过国内顶级心理医生的治疗,对自己的情况有着清楚的认识,所以,她容易固执己见和对治疗缺乏信心。在治疗前,我向她说明了中医在抑郁症治疗上的理念,就是心寄于身,身由于心。情绪心理的问题,一定有它的生理基础,即脏腑功能失常。同时,情绪心理的问题也会造成脏腑功能的失调和躯体不适,即她所知的躯体症状。二者是一体两面的,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表现。得到她的认同后,我提前设定了治疗的短期目标,即解决她身体酸痛、食欲不振和多汗的问题,如果能够解决或情况大有好转,我们再行下一步的治疗。在治疗刚开始的两周,通过进行腹部按摩,她感受到了变化,首先是食欲好了,食量明显增多,偶尔还会出现饥饿感。然后,她多汗的情况也明显好转,睡眠也有所改善。在治疗一个多月后的某个周一,她突然跟我说,王大夫,给你一个惊喜,我已经停药10天了,除了头两天有点儿反弹,这几天都很舒服,按摩还真管用。原来,她自我感觉好多了,于是自作主张将服用了半年多的抗抑郁药停了。当然,这只是开始,按摩已经让她树立了信心,对中医治疗产生了信赖,但要完全康复还需要很长时间的治疗。她现在仍在坚持按摩治疗,只是周期拉得更长了,一周仅一次。病情虽然有时因家庭或其他因素的刺激而有所波动,但与初诊时相比,已判若两人。

对许女士的治疗手法并不复杂,初期以心下大腹的按揉、推、拿为主,意在先通中焦,消解并不严重的水痞,以改善饮食,并通过背部的捏捻、推揉和风门、肺俞穴的点按,以调和营卫,从而敛汗摄阴。在这两个症状好转后,以关元穴、脐中、少腹、腰骶为重点施以振颤、按揉、叩击手法,以温肾阳。再配合公孙、内关、少府、心俞等安神宁心的穴位,逐渐改善她的阳虚寒凝之证。其实,先从次要的、易于消除的症状开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增强其治疗信心,这也是情志疾病治疗中的一个要点,即身心并重。

当然,像许女士这样由严重的少阴虚寒证而致的抑郁症,在少阴病患者中并不很常见。现代人由于饮食起居规律的紊乱,体质易生火耗阴,按摩临床中多见少阴阴虚化热的少阴热化、心肾不交之证。肾为少阴之脏,内寄元阴元阳,有一部分人先天就是阴虚体质,易出现阴虚火旺。而过食辛辣、烟酒,情绪紧张亢奋,熬夜、纵欲等也易于伤阴,阴不足则阳偏亢,则会出现阴虚内热、少阴热化的症状。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心肾不交导致的失眠。心,同样也是少阴之脏,主血脉而为脏腑之大主,心阳是脏腑功能的原动力之一,正常情况下,心火要下交于肾水,与肾阴交融,使肾水不寒,而心阳不亢,肾水同时也要上济心火,使心火不旺,而生机勃勃。若少阴真阴不足,而生虚热,心火不能下交,肾水不能上济,就会导致心火亢,从而出现心火亢于上而肾水寒于下的阴阳不相交融的证候,直接导致的症状是失眠。因为人体的睡眠有赖于阴阳二气的出入相交,阳气昼出于阴而升发,夜则入于阴而静养,阳亢而不能入阴,致心阳不静,心神不守,自然就睡眠不佳了。正如《伤寒论》记载,“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第303条),心火上炎则烦,阳不入阴则不寐,且躁动不安,不能安卧。治疗上自然就是降心火,滋肾阴,交通少阴了。

于女士来诊时,讲述了她失眠的原因,令人惊心动魄。她今年53岁,5年前随丈夫到非洲某国援建。有一天她一个人在家,突然冲进来几个黑人,说的也不是英语,她听不懂。他们手里拿着枪顶在她头上,然后把家里洗劫一空。虽然她没受伤,但吓坏了,从此噩梦不断,整夜失眠惊恐。多方治疗后,她不再那么恐惧,但失眠似乎成了习惯,不服安眠药物就睡不着。近两年,她移居加拿大,住在接近北极圈的一个城市里。那里很安静,也很安全,但她的失眠却越来越重了,服药都不能入睡。于是,她回到国内,希望通过中医来治疗。

恐则气下,极度的惊吓损伤了于女士的肾阴,加之心神被扰,心火亢盛,出现了典型的心肾不交之证。虽然有所好转,但她移居到寒冷的地区,自然界的阴寒之气使她的肾水更寒,以致凝滞,使得失眠症状又加重了。来诊时,她的状态也证明了这一点,于女士很亢奋,不像有些失眠患者那样精神萎靡。她躁动不宁,言语急快,旁边同事常开玩笑说,她有点儿两眼放光。查脉,细数而沉。腹诊时,她胸胁苦满,腹满,小腹尚无异常。可以确定,她的心肾不交以心火亢奋为主,少阴的虚寒和衰弱之症状却不明显。其实,这样以热为主的证候,治疗起来更易见效。手法以捏脊,抓捻心俞穴、风门穴,按压锁骨下窝,提拿关元穴,振颤脐中,搓擦命门,点按太溪、昆仑等穴为主,配合头部按摩。两周后,于女士的睡眠情况就有了明显好转。此后,她只要回国,就一定会到我们这里治疗,有几次她因病情加重,还专门回国治疗。我也曾建议她换个生活地点,她颇为难,也只能如此维持着。其实,我想,如果她能坚持治疗1~2年,把身体状态或者说体质状态固定下来,她的失眠应该是可以痊愈的。

另外,少阴病还有一个少阴阳虚身痛证,在按摩临床中常有患者症见身痛、背痛、骨节痛,且久治不愈,病情迁延缠绵,如果患者还伴有体倦蜷卧、畏寒肢冷、脉细弱无力、腹泻便溏、神疲失眠等症状,那就不能仅仅从肢体损伤的角度来考虑了,而要结合六经,看看是不是有少阴阳衰、真阳不布而致肌肤筋骨失养或阴寒凝滞的问题。《伤寒论》中载:“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第305条)“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第304条)少阴阳虚阴寒证的疼痛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涉及广,手足、四肢、身体、后背等皆有可能出现;二是伴有寒象,无论何处疼痛,必有阳不足而寒湿不去的冷痛。要注意,手足是阳气布达的末端,后背属阳,内行督脉,督阳不充则寒。因此,手足与后背的冷痛是少阴阳衰的特征。这与太阴中风所致四肢烦疼的那种四肢较为剧烈的疼痛有很大区别。

小王今年36岁,年轻有为,在金融单位工作。可是近两三年他总是往我们医院跑,主诉就是疼痛,腰痛、背痛、颈肩痛,交替着反复发作。颈、胸、腰、膝、髋,各部位的片子拍了一大摞,都显示有问题,也都似乎并不严重。他来找我时,我第一印象就是寒。他虽是个小伙子,刚入秋就穿上了秋裤,街上的小姑娘们还穿裙子呢。他自己也说,这两年特怕冷,到香港出差要穿上两条秋裤和保暖内衣才行。诊脉和腹诊时,明显能够感觉到他的皮温较低。经询问得知,他从小就体质偏弱,不擅长运动。这两年工作压力大,出差、熬夜加班是常态,由于工作原因,应酬也很多。结合他的颈、腰部片子,我确定,他不是一个单纯的颈、腰等骨关节损伤的病证,而是内在的少阴阳虚、阳衰不达的证候。

他的两个体征很有特点。首先是上面我们讲过的腹濡。小伙子,即使运动不多,腹部肌肉也应有力、弹性好。但小王的腹部是典型的濡软,尤其在关元处,按压下去有清晰的落空感,稍用力就可感觉到他的腹肌分开,如有裂隙,我们的手指可以直达腹腔中下层,甚至触及脊柱前缘。关元如此空软,是肾阳不足到一定程度了。另外,他还有一个典型的阴盛戴阳的证候。他说,劳累后常觉得头晕,也查过血压,偶尔会高一点,但最高就是140/90mmHg。但同事们总说他,脸怎么这么红,他自己也觉得有时会脸上发热,尤其中午、下午多见。他问我,这是什么原因,他的血压也不高呀。这就是戴阳了。《伤寒论》中载:“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第317条)少阴阳衰阴盛,阴寒凝于下,格拒阳气于外,阳不足,在寒湿所迫之下,阳浮越于外,头面为诸阳之会,阳气自然汇聚于面部,出现面赤。这就是虚阳外越的戴阳证。这里的面赤是浮红,而不是阳明面赤的赤红,所伴有的也是脉微细、但欲寐、下利、畏寒的少阴症状,腹诊时,也是腹濡而非腹满,稍加辨证即可鉴别。

因此,对于小王的治疗,仅直接对腰、颈、四肢进行按摩是不够的,他的根本在于少阴的阳虚阴盛,而且过多针对肌肉、筋骨进行刺激,反而会强迫本就处于虚弱和遏制状态的阳气升发运动,而使阳气更伤。这也是其病证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于是,我改变策略,以腹部按摩为主,如揉腹、拿提关元穴、振颤脐中、横擦肾俞穴、按揉腰骶等,辅以背部颈、腰的解痉松肌之法。果然,这样的治疗,使小王的疼痛和各种不适都明显缓解了。他现在仍时不时地来治疗,毕竟工作和生活状态没有改变,他还没能做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和规律运动。

当然,小王还很年轻,这个戴阳证也并不严重。但若阳虚阴盛益甚,阴寒沉痼,阳气不能在内温煦,而被格拒于外,阳失潜藏而浮越,就会出现真寒假热的阴盛格阳证,这样,病情就比较严重了。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久病重病或虚劳已极的患者身上。这样的阴盛格阳证,表现为患者出汗、身热却畏寒畏风,汗热不解,同时又会有上述肢冷、下利、倦怠等症状。《伤寒论》中载:“患者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第11条)多么形象,患者在外表现出的汗、热、寒等症状和体征,一定要经过四诊合参和辨证分析,不能见热即热,见寒即寒。阴盛格阳,就是阴寒迫阳于外,阴阳相拒,无法顺接。这时寒在骨髓,而皮表的汗与热,是假象,是虚阳,是无所依托的浮阳。再如《伤寒论》所载:“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第353条)可见,此证更甚于上述戴阳证,有大汗出而热不去的全身症状,并伴有厥、利、痛、内拘急诸症,有了阳欲亡失的格拒之象,是危候了。

但临床中并不是所有真寒假热都是危急证候,都会有亡阳之证,人体此时还在继续进行自我平衡与调整,所以有些患者虽有真寒假热的症状,若能及时治疗,也是可以很快改善的。当然,就我们按摩医生而言,首先要判断患者是否有危候,是否存在着亡阳的危险,而后才能进一步治疗。若患者虚衰已极,肢厥汗出而致淡漠昏厥,就不适合按摩了。若患者行动语言自如,有汗出、身热、畏寒却无其他危象,还是可以通过手法治疗的。

这样的患者并不多,陆老师就是一位。她68岁了,是位退休老教师,来诊时精神尚佳、语音清晰自然、行动自如。但她进门就帮我们关门窗,说怕风怕冷,接着开始脱衣服,一件接着一件,虽是初冬,羽绒服、羽绒背心、毛衣、羽绒裤、毛裤……她穿得也太多了。问她哪里不舒服,她说,总是出汗,身上发热,可是又怕风怕冷,还容易感冒着凉,所以穿得特别多,这又冷又热的,都乱了。原来,她一年多前因结肠问题做了一次手术,手术后就出现了这个情况。而且,她经常觉得腹胀、食欲不振,还失眠。经检查,果然她身上的衣服都汗湿了,但手腕部的皮温并不高,且脉大而空。腹诊时,她皮肤潮湿有汗,皮温初摸上去还正常,可是稍触按一会儿就可以感到她体内向外冒的寒凉之气,真是有点儿身凉不扬的症状呢。她的腹肌濡软无力,心下、大腹满而有轻压痛。经询问得知,她有腹痛、便溏、夜尿频等症状,稍微着凉或饮食不慎就会腹泻。

这是在内一派寒象,而在外虚阳不藏的阴盛格阳证。但可以看出,陆老师的体质基础还是很好的,看来是由于手术伤正,加之术后失调感寒或术中过用寒凉之品造成的。因此,她没有出现阳气欲脱的危候,也就是说,她自身的平衡调节能力还是在发挥作用的,还在努力协调着阴阳之气,所以有着和解作用的手法应该是有效的。于是,我们从腹部按摩入手,以顺接阴阳之气为目的进行治疗。

对她的治疗手法,重点在两个方面:第一个重点是脐周,患者下焦阴寒凝滞,致使中焦受阻,出现腹满、心下满、腹痛、下利便溏等症状。而要协调在内的阴阳之气,就要协调中焦之升清与下焦之封藏的关系,使开中有合,升中有降,进而引阳气入下焦以温寒水。这时的重点就是我们在前面说过的如圆轴、通腹之前后、连中下焦的脐。脐周如轴,鼓动肾间之气运转,使阴阳之气得以斡旋顺接,阳得以入,寒得以出。第二个重点是手足,阴阳之气在肢体连通交汇的关键点,就在四肢末端,故以劳宫、少府、内关、合谷、太冲、涌泉、太溪、昆仑等穴为中心进行按压、揉推,使阴阳诸经在手足衔接、通转处得以顺畅。最后再配合背部太阳经的抓捏、推揉之法,以和营卫,敛汗固阳。

陆老师这个证候,虽然有术后体虚、少阴阳衰的基础,但其真寒假热从病机上看,不是阳气绝对量的不足,而是相对量的不足和阴阳相互关系上的失顺接、失交融。此时,运转阴阳二气的脐和手足就能起到如轴的运转作用。事实也是如此,仅两三周,五六次的治疗后,陆老师“大汗热不去,畏寒肢冷”的症状就大为缓解,她穿的衣服明显少了,身上的汗也少了,甚至有一次还要求我们开门透透风。她自己也笑着说,现在不怕冷了。手法,和解强于温补,我想,疗效好的关键是我们调动了患者体内自有的协调力,想要真正温补少阴、清散内寒,无论通过按摩手法还是药物治疗,都需要长时间的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