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厥阴病,阴阳不相顺接
第23章 厥阴病,阴阳不相顺接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第326条)
——《伤寒论》
《伤寒论》中记载:“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第326条)此条是厥阴病的提纲,是很复杂也令人很费解的一组症状,又有气上冲,又有下利,还有饥不欲食、消谷口渴,甚至可见吐蛔,有上有中有下,三焦症状均可见,症状之中有寒象又有热象,夹杂难辨。但结合“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第337条)或许就能清晰地理解了。厥阴病是阴极而阳、阴阳错杂变化的一类病证,症状表现也常常是虚实、寒热、表里兼见,正因如此,厥阴病被历代医家称为疑案。但就我理解,其主要病机应是阴阳不相顺接。
关于吐蛔,郝万山老师曾有过精辟的论述。这样的症状现在已经很难见到了,但在我小时候,由于卫生条件不好,确有儿童吐蛔的情况。其原因正如郝万山老师所分析的,患者身体上热下寒,体内之蛔喜热而趋上,加之饮食的引动,就会出现吐蛔。至于成年人,也曾耳闻体虚者有吐蛔现象,且不久之后患者会大病一场,但我未曾亲眼见过。同样病机下的饥不能食我却是遇到过的。这里一定兼见《伤寒论》第338条所说的得食而烦、食后心烦、心悸、眩晕、周身无力等症状。饥不能食之病机常在于胃强脾弱、胃热津伤、少阳郁热化火或中阳不足等,若由中阳不足所致,兼症大多是食后腹胀或食后倦怠嗜睡。
老魏是一位高级知识分子,退休都10年了还在坚持工作,可一件糟心事让她病了一场。她是搞技术的,对于社会上的诈骗手段知之甚少。一天她接到一个电话,对方自称是公安局的,说她的银行账号被盗了,让她配合公安抓住这个盗贼。老魏一想,自己的账户里是退休后攒的工资,准备给孙子留学用的,她一下子就紧张起来,慌慌张张地把钱转存到对方指定的账户中,期间,她还问这位“公安”,她还有一个存折,要不要也保护起来……于是老魏两个账户10多年的积蓄就没了。要不是女儿发现她连饭都不吃就往银行跑,说不定她把老伴的退休工资也搭进去了。等她女儿带着她来我这里看病时,这件事已经过去20来天了,老魏在女儿和派出所警察的劝说下,情绪基本恢复了正常,她女儿跟我说,她现在就是有一个毛病,不能吃饭,见到饭就烦躁,情绪一下子就变坏。有时,连哄带劝地让她吃几口,她也能吃,但吃完又常常感觉心慌、胸闷、头晕,要躺一个多小时才能缓过来。刚开始她以为是生气导致的不适,后来发现事情过去了,她还这样,症状好像还越来越重。之前她也怕会气出病,做了胃镜,检查了甲状腺、心血管,都显示没问题。
当时,我脑子里立刻闪现出的就是得食而烦,我问老魏,平时饿不饿,她说,还是知道饿的,似乎也有食欲,就是一坐到饭桌前就烦躁,稍微吃多一点就感觉心慌、眩晕。这就是饥不能食、得食而烦。至于气上撞心、心中疼热、便溏腹泻等症状,也是存在的。老魏所患就是一个阴阳之气不能顺接的厥阴病。郁怒、惊诧、自责,这些负面情绪在短时间内刺激着本就上了年纪的她,致虚火上炎,形成了上热下寒、阳上阴下、相互分离之证。她的中上焦虚热,因而尚有食欲,但阳气不能下降以滋下元,致阴寒在下,不能温化饮食,故而食入不化,上扰心神、清窍。见食则烦更是食物引动其胸膈心下的郁火,冲胸扰心之故。
治疗时,一是清降内热,二是调和阴阳。老魏表现出的气上冲、饥不能食等症,虚热在上是标,是直接原因。我运用的治疗手法为:捏拿腓肠肌,点按阴陵泉、三阴交、太冲、公孙等穴以引气下行,抓提、捏捻、搓擦背部风门、肺俞、大椎等穴以透邪外出。尤其是捏拿腓肠肌,以承山穴至跟腱为重点,因此处为三阳所会,清利在上之胸廓、头面的气火最佳,对于失眠、头痛、眩晕也同样有效。捏拿的方法很简单,即自上而下反复拿提揉放腓肠肌,就可以了,只是时间要稍长些,1~3分钟,至局部有自内而外的透热发散感最好。当然,治病求本,阴阳不顺接、上热下寒是病机所在,治疗上应和阴阳、运气机,尤其是调节上下寒热的气机,这就应当以脐这个轴为核心。手法不外提拿腹肌、点按脐周天枢、阑门、关元等穴。取穴时,要配合患者呼吸,将治疗之力传导到脐后与背腰相连之处,也就是肾间,点、颤、拨理均可。再对肾俞、命门等穴施以揉按、搓擦之法,拿揉股内侧厥阴经,可以运转上下,以厥阴为主调和二气。这样治疗10多次后,老魏基本恢复了健康。后来,与老魏聊起她的这段病情,我把《伤寒论》中的条文指给她看,开玩笑说,这要是在几十年前,人人肚子里都有好多蛔虫的时候,说不定你还会吐蛔呢,那就更典型了。
其实老魏的这个病证还是要与《伤寒论》中的“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第195条)相区别。这里也有食难用饱、饱则微烦的类似症状。但这是一个中阳不足、中焦虚寒、运化无力造成的病症,病程应较长。中阳不足,或便秘,或大便初头硬且会有小便不利,但不会如厥阴上热下寒那样出现下利、小便正常或清长的状况。一个是以中阳不足的虚证为主,一个是以本虚标实、寒热分隔为主,临床需详加辨别。
阴阳的不相顺接,症状表现复杂多变,除了上热下寒,还有类似阴盛格阳的里寒外热之证,这在真寒假热之证的论述中我们也看到了。这里还有一种内湿外燥的现象,值得我们思考。“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第332条)。这是《伤寒论》中很少见的篇幅较长的条文,其信息量大,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除中,二是厥热的胜复。
关于除中,按摩临床中少见,有点类似回光返照、残灯复明之象,是指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反常现象。除就是消除,中就是中气,除中这个症状,是指中气败绝前引食自救的回光返照现象。其实生命将要终结的时候,残存的能量常常会发露无疑,本来患者表现出一派虚寒证,应当食欲低下,吃得很少,结果患者反而很能吃,甚至吃得比较多。这时要特别提高警惕,判断会不会是中气消除之前回光返照的现象。有些情况下,患者会吃上一碗米饭或一碗饺子,几个小时以后就去世了,这在久病、危重病的患者中是常有的。另一个是厥热的胜复,即将厥冷下利与发热的天数相比较,从而判断寒热的趋势与强弱。332条里面的九日周期与厥热的关系,众说纷纭,各医家讨论颇多。我仅就“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这句话说一些个人看法。
厥阴病,性属阴,转自太阴、少阴二经,以虚寒为本。若病久,致里寒益盛而阳虚益衰,寒湿为阴,易凝在里,而热燥属阳,浮越于外,久之就会出现里寒外热、内湿外燥的情况。此时脉道痹阻,腠理开合失司,津液不能外布,致皮肤失养而出现皮肤干燥。同时,在里的寒湿久而化瘀化痰,二者相成,最易在肢端即脉道狭窄处阴阳相接而发为痈脓。产生痈脓的诱因,可能是情绪、饮食,也有可能是外感或药物。总之,脉道的瘀阻和内外阴阳二气的相隔是恶性循环、相互为用、进行性加重的。热不罢,热气有余,是相对的,是热自内向外发散或寒湿敛降而致虚阳外浮、津液不布的表象,阴阳不顺接才是根本。上述饥不能食是上热下寒,阴阳相隔在中焦所致,而这个必生痈脓,是由于内寒外热,内湿外燥,使阴阳相隔在腠理而成。
老沈的病例验证了我在这方面的推断。她今年64岁,糖尿病史近30年,治疗方法也是从饮食控制到服用降糖药,再到联合用药,最后到注射胰岛素。她来诊时有两个困扰,希望通过中医治疗解决:一是胰岛素的低血糖反应,二是坏疽。她说这几年来,皮肤干燥越来越严重,医生告诉她,如此下去很容易导致糖尿病性坏疽。她也曾在住院时看到过坏疽患者,这些患者症状一般为皮肤干燥、疮口久而不愈甚至截肢。我触诊她的下肢时,果然发现她膝以下的皮肤干而有屑,最突出的是足底部,角质化十分明显,皮肤干硬,表面生了一层毛刺,甚至有些粘袜。她平时很小心,因为如果脚不慎受伤而致皮肤损伤,可能愈合很慢。
坏疽就是糖尿病发展到后期出现的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的病证。内湿外燥是阴阳不顺接症状的一方面,她的低血糖反应是另一方面。胰岛素使用稍有不慎或饮食不当,她就会出现眩晕、心悸、冒冷汗、全身无力的症状,她自称在家也曾有过低血糖昏迷的情况,只是因为家中有人,才没出大问题。这也是常用胰岛素的患者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患者长期用药,自身胰岛素分泌与血糖调节的功能逐渐丧失,很容易出现血糖忽高忽低的情况。不用胰岛素或少用几个单位时,血糖会骤然升高,但稍微多用或饮食不注意时,又会突然出现低血糖的情况,有时发作起来,连自救的时间都没有。这其实也是一种阴阳不相顺接的表现,这是由于阳气鼓动布达与阴气滋养潜藏间原有的规律被打破了,阴阳间缺乏交通互用,乍合乍分,急进急退,就出现了这种断崖式的血糖波动。所以,老沈的这两个诉求,其实在中医辨证上属于同一个病机——厥阴病,阴阳不相顺接。
治疗上,应交通阴阳,如前文所述,以脐为中轴,运转上下内外。如扣脐的按揉法,脐中的振颤法,脐周天枢、阑门、关元等穴的点按、深颤法。手法操作的目的,一是为调动肾间真阴真阳,二是为加强阴阳二气的融合与运动。所以,手法在点按、振颤时要力达肾间,使腰、腹、脊、脐形成畅通的管道。在施以按揉、提拿手法时,要带动全腹,操作幅度和深度宜大。另一类按摩手法就是从经脉循行角度出发,在阴阳二经交汇的手足末端施以通脉化瘀之法,以通利血脉,加强衔接。如足底掌心的推擦、腕踝的旋动按压、指趾的捏捻牵捋之法,做到透热脉通为宜。老沈因为经济原因,不能长时间、多疗程地治疗。但她成了我们这里的老病号,只要她一来,肯定是近期又出现了低血糖反应,治疗一段时间后,症状就没有了。尽管她的低血糖反应没有被根治,但也没再出现过她最害怕的坏疽,皮肤状态也好多了,尤其是,足底那能粘住袜子的毛刺早就消失了。
在治疗中,我还用了一个老大夫们传下来的经验穴——少府穴。不止一位老师曾教我,少府是治疗糖尿病的要穴。我原以为这只是我们医院这个流派的经验,可几次外出学习,包括请教振腹流派的专家,发现少府穴是很多大夫治疗糖尿病时必用的一个穴位。数以百计的穴位,专家们唯独在这个穴上达成共识,其中必有奥妙,这将在下面讨论。
所以我在想,读《伤寒论》,尤其厥阴篇中的很多内容,是需要我们通过特定的伤寒思维来分析辨别的。以方测证、以药测症,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比如心动过缓的患者老谢,就给了我不少启发。
老谢也是60多岁的人了,在年轻时就有心动过缓的症状,这几年体检时她的心率总是每分钟五十来次,少则每分钟四十七八次。有医生建议她内植起搏器,她想着,几十年都是如此,习惯了,也很少不舒服,就拒绝了。她在我这里治疗的是脂肪肝,她血脂高,转氨酶也略高,通过按摩已有好转。那天,她送完孙子上学,早早地就来医院候诊了,九点来钟,还没轮到她的号,我正忙着,就听有患者说,哎,你没事吧?不舒服吗?另一个患者说,王大夫,你来看看,她好像病了。我走过去,只见平时挺爱动的老谢趴在旁边的椅背上,用很微弱的声音对我说,王大夫,我有点心慌。我一摸,她的手上全是冷汗,搭脉,估摸着心率肯定不足每分钟五十次。我赶紧让她躺下,叫来同事给她上了心电监护。果然,心率每分钟四十六次,倒也没其他问题,血压、血糖都正常。老谢还安慰我说,没事,我以前也这样,一会儿就缓过来了。我想,她一定是这几天累的,看孙子,今天又等的时间长了,说不定连早餐都没吃。我们问她,你带着药吗?她说没有,然后对我说,王大夫,麻烦给我拿个毯子,我出点汗就好了。的确,她当时手脚冰凉,于是我给她盖上毯子。按规程,我们联系了她的家人,可还没等家人赶到,她就起来了,说王大夫,我好了。我过去一摸,果然,她的手温乎乎的,是很正常的那种体温,心率也有每分钟五十六七次了,她的手腕处也是潮潮的,有汗。我让她坐着继续休息一会儿,等她家里人来。她说,王大夫,你看我这毛病,从年轻时就有,这两年老了,稍累点就心慌,不过每回我只要盖上被子或喝点热水,一出汗,就好了。看着她这样,我想,还真是久病成医了。此后,她坚持治疗了一段时间,脂肪肝降到了轻度。
有一天,我读《伤寒论》,看到“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必郁冒汗出而解,病人必微厥。所以然者,其面戴阳,下虚故也”(第366条)。我一下子想起了老谢,脉迟,眩冒,汗出而解,不正是她那天的症状吗?手足厥冷而身微热,戴阳,正是阴阳二气不顺接的表现。心阳不振,鼓动无力,致心率减慢而全身无力;清阳不升,血不荣头面,必然致眩晕。再结合她有重度的脂肪肝,厥阴经气不利,疏泄失权,就出现了厥。若小发其汗,可振奋阳气,阳一升则内外俱解。这里,老谢只是阳气不足而致阳气外浮,没有似格阳或戴阳那样浮越于外或显露无遗之象,故小发其汗,通利腠理、三焦即可,心阳一通,诸症皆除。从此,我也有了这方面的经验,对于心阳不振而出现眩晕、心悸的患者,若手足厥冷,则小发其汗,通利心阳即可,如保温、按揉手足等。当然,一定要保证患者的安全,注意与心阳亡脱的大汗或油汗、胸痹的疼痛、脑卒中的昏迷相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