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胸胁苦满及胁下诸症
第14章 胸胁苦满及胁下诸症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第96条)
——《伤寒论》
心下位于上腹之中央,内为胃腑,而其两侧就是少阳了。胸胁或胁下,在腹诊中均是指膈以下,胁肋部和肋弓下缘的区域,是人体的侧面。而少阳向下,延于侧腹部至髂,与厥阴、少阴相连,所以少阳在上环心下,在中环大腹,且下连少腹、小腹。我们说少阳是枢机,不仅仅是半表半里之枢,亦是阴阳之枢。在少阳腹诊分区时,这一点可体现在少阳经循行于侧,起沟通身体内外、前后之作用上。再说胸胁部,胸胁在侧,是少阳主区,但亦有厥阴相连。首先,肝之脏,居膈下胁内,厥阴之经自少腹骶尾处上行,布于胸胁之内,与少阳经表里相连。胆伏于肝下,自古就有肝胆相照之说,因此,胸胁属少阳而络厥阴,同时,厥阴亦有着阴阳顺接及协调的重要作用,两阴交尽谓厥阴是也,故胸胁是二经共调阴阳之气血的形体结构之一,仲景先师擅刺期门穴、肝俞穴就是明证。心下诸腹证,由少阳腑证或经腑同病所致居多,如症见呕、不思饮食、胃气上冲、心下满或痞、心下支结、心下急等,此既延及心下,多是由少阳气郁或腑实而影响胃腑,或传至阳明致胆胃同病。若病证表现为少阳本经经证,或由少阳延及三阴,或三阴之病损及少阳,则以胸胁部的症状及体征为主要特点。
《伤寒论》曰:“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第96条)不少医家将本条与后文的“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第263条)共称为少阳病提纲。而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思饮食、心烦喜呕,则被称为小柴胡汤的四大症。其中腹诊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有关少阳证和小柴胡汤证的论述中,胸胁满、胸胁硬满是腹诊时必然具备的体征。
胸胁苦满首先是一个症状,表现为患者自觉胸腔下部、两侧胁肋区及肋弓下有支撑、胀滞和紧缚的不适感,不痛或有轻微痛,而以胀、闷、撑、顶、紧束的感觉为主要特征。而且这种不适感较为强烈,故称之为苦满,也有医者认为苦是口苦的意思,也是少阳提纲症之一。在触诊中,患者胸胁苦满的特点十分突出,我们可以在肋弓下缘触及明显的皮肤膨胀感,腹壁有轻度紧张感,皮肤及皮下组织与肋弓平面平齐,甚至略隆起于肋弓平面。轻按之略有抵抗感,而在肋缘下更为明显,向肋弓深处的腹腔或斜向胸膈方向按压,患者会有明显的胀闷、胀满等不适之感,或有轻度压痛。按压胁肋表面的肋间隙或直接按压肋弓,也会有类似的不适感。若胸胁苦满较重或持续时间较长,可在肋弓下缘腹外斜肌附着区,即肋弓与腹肌移行处触及细条索状结聚,再横向推理肋缘,有类似捻发之感。若将肋缘区皮肤及皮下组织提拿起来并相对捻动,患者会有明显的刺痛,这说明胸胁苦满程度较重,患者自觉紧束感也会较强。
胸胁苦满是少阳证的基础症候,在少阳受邪或少阳经气不利之初就会显现,所以几乎所有少阳证都会有这一腹症、腹征,比如前面我们提到的那位患有抑郁症的小伙子,胸胁苦满的症状很明显。他主诉的两个肋弓下感觉胀满和有种不可言说的难受感,就是胸胁苦满之症,当然,他在这个症状的基础上发展成了心下支结之症,这是经腑同病且邪气上扰心神、内入阳明了。
其实,在《伤寒论》以外感为例的六经传变中,胸胁苦满之症多是在太阳病不解而内传少阳时出现的,按摩临床中也偶有所见。佟女士就是这样的一位患者,她本是到我这里来治疗经行头痛的,一日上午她来门诊,说,王大夫,给我调理调理吧,昨天我又是头晕又是呕吐,全身难受。我一问,原来她在几天前的周末,带着上小学的儿子到郊区的一个市场,想给孩子买一只小宠物狗。当时正是初冬,郊区很冷,她就觉得她要感冒,而且孩子看中的是只大型犬,不能在城里养,她又生气又要哄着孩子,本来高高兴兴地去了,最后却郁闷地空手回来。回家之后就觉得身体有点儿冷,一量体温,还有点儿低烧,她自己赶紧喝了感冒冲剂,睡了一觉后,感觉感冒好像已经好了。可是上了几天班,她总觉得累,不想吃东西。昨天她在单位特别忙,到了中午,就又感觉有点儿冷,头也开始晕,勉强开完会后,都下午1点了,同事给她带了一碗粥,她本不想吃,又怕太饿了下午头会更晕,就把粥喝了下去,没想到不一会儿她就觉得恶心,全吐了出来,还出了一身虚汗,于是她就回家休息了,也没去医院。我一检查,虽然她早晨仅喝了一小碗米粥,可是上腹明显胀满,两肋弓下也是鼓鼓的,一直延伸到浮肋。我轻轻按压她的肋下,她说,此处胀痛,里面顶着不舒服,我又压了压肋间隙和肋骨,她也说难受。她见我总是检查她的肋下,感觉很紧张,说,王大夫,我该不是得了肝炎吧?我笑了,说,不是,你就是受风了,不过这个风进入了胆经,所以会上腹胀,还会头晕。经问诊后,发现她倒没有往来寒热的典型表现,却有口苦、头痛之症。因她有外感史,且有不思饮食、呕吐、眩晕之症,再加上典型的胸胁苦满、心下满的腹症、腹征,说明此证就是一个少阳外感证。
辨证明确了,少阳受邪,经气不利的病机也明确了,治疗手法就不外乎疏理少阳、祛除外邪,即分推胸胁,搓擦胁肋,以透热为度来条达少阳;推三脘,点阑门穴、天枢穴,以清降心下,和胃气;按揉、捏捻风门穴、肺俞穴,以和营卫、祛寒邪;弹拨带脉,以振奋少阳之气。最后,头部拿五经、扫散少阳,以清利头面少阳来止眩止痛。连续两次治疗后,佟女士的症状基本消失,饮食也恢复了,情绪也好了。
人们常说,按摩不擅长治疗外感病,事实也是如此,尤其像太阳风寒证这样,症见高热、畏寒、身痛、咳喘,我们按摩的和解作用是很有限的,真不如药物祛邪发汗效果好,这是由疗法属性所决定的。但按摩作为和法,遇上佟女士这样的少阳中风证,不可汗吐下之、必须和解的证候,我们还是有办法的。当然,此病证在临床中并不多见,因为这样的患者都找内科去了,症状轻的患者,自己吃些药也就好了。
在胸胁苦满的基础上,《伤寒论》中凡涉及少阳证之处,均有胸胁、胁下的症状和体征。如胁下满、胁下满痛、胁下硬满、胁下痞硬和前面的热入血室时的胸胁下满,虽均是对胸胁、胁肋区胀闷、堵塞感的描述,但会通过腹征上的细微不同来表明其在证候上的区别,体现了《伤寒论》辨证之精致、检查诊断之入微。
如胁下满,《伤寒论》中曰:“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第99条)这是一个三阳合病的条文,太阳、阳明、少阳证悉具,因尚有表证,而阳明虽已受邪,却不甚,仅为手足温而口渴,少阳证则见胁下满。这个“满”因是三阳合病,故邪势不强,且仍以颈项、手足等在表及上焦的症状为主,不似胸胁苦满那样有紧束胀满之感,故不用“苦满”,仅以“满”言之。治疗上当然是从少阳和解之。如遇此证候,开达少阳仍是主要手法,兼顾项背、手足、头、面等处太阳、阳明即可,三阳合病,以和解为法,故按摩是适用的。
再如胁下满痛和胁下硬满。《伤寒论》中曰:“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第98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第230条)“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第266条)可见,硬满与苦满相比,程度更重,而我个人以为,满而硬者为气滞已深,触之比苦满更为紧绷,且最重要的是硬满必有压痛,若按之,抵抗感强。胸胁苦满者,胸胁常有紧缚约束、胀闷支撑之感,而硬满者则胸胁之感在苦满的基础上更为紧实、挛缩,且触之有坚硬感,压之必痛。而胁下之满痛者,胸胁之感则又进一步加重,不但有压痛,更有自发痛,所以不再称硬满,而称之满痛,主要表达的意思已是痛而非满了。
少阳属木,阳明属土,前面所提到的心下、胁下诸症,为木克土,邪气侵袭少阳,进而影响阳明,即少阳气郁热入阳明,从而出现了心下支结、不思饮食、心下急、欲呕等胃气失和或胃气上冲的症状。而在临床中,土壅木郁、土湿木遏或土虚木衰的情况亦颇多。如《伤寒论》第98条所述的就是一个阳明热盛、湿热内蕴、熏蒸肝胆的湿热发黄证,条文中描述了黄疸患者之身黄、胁下疼痛、胀满、不能饮食等常见症状。类似的还有第231条所述的胁下及心痛,其病机与此处的胁下痛相同。这两个条文,前一条是阳明病,症见不能食而呕,为阳明气逆,且成腑实,反遏少阳,而出现胁下的硬满,故必有压痛,却不似湿热黄疸那么自痛剧烈。后一条则是三阳合病之证,阳明胃腑阻滞,故呕而不能食,此证重于胁下满之三阳轻证,也出现了胁下硬满、按之痛的症状。因此,在胁下也有着满、硬满、满痛等三个不同程度的腹征,其病机均有三阳合病或二阳合病的复杂情况。但无论是三阳合病、二阳合病还是苦满的少阳经证,仲景先师指出,基本治疗大法都是和解,用方是小柴胡汤,按摩之法则是以少阳胸胁心下为核心,兼顾诸经。
另外,腹诊中一旦出现了硬的腹征,也就表明,入里之邪气、经气的结聚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气性、无形的状态了,而是与水、湿、痰、血瘀或津液相互搏结,其硬度的强弱与结聚的程度正相关。如大结胸,心下硬,水热互结较重,须猛药攻逐。再如心下的痞硬,硬度不甚,是水饮内停,或称为水痞,虽以气结为主,但状态已由无形转为有形。两胁之下藏肝血,肝胆疏泄正常是血脉规律运行的基础之一。无论是少阳经气不利还是阳明邪热熏蒸,或是少阳表里相传,若阻碍了血液的流转循环,导致出现气滞血瘀,则必然硬满而痛。如上述黄疸,其色是中焦土色,亦是血液熏蒸、湿热黏滞之象。此外,少阳证或见心下悸,亦是水饮内停与阻遏之阳气相结冲心的一个症状表现。这里引出一个腹征,即胁下痞硬,这同样是《伤寒论》第96条中提到的一个或然症。如同心下痞硬的水痞,这个胁下的痞硬也是由少阳气机不利而形成的一个气的结聚,但因为肝胆相照、表里共居,气滞易与血结。若说胸胁苦满的病机是单一的气机不畅,那么,胁下痞硬之病机则是气血的郁结,但程度较轻,患者有结滞硬满的感觉,且重于苦满,但无自发疼痛,或者说,此时尚未成瘀,否则就是胁下满痛或胁下痛了。在腹诊中,胁下痞硬,除了有压痛和更为紧绷、膨胀的触诊手感外,我们还可以在肋弓下、腹腔中上层摸到质地松软、可向腹膈之内收缩的痞。由于是硬而痞,故不似心下痞那样若有若无,但触之亦有浮沉、移动之感,可随肋弓呈条状。若触及此痞硬之症,说明厥阴藏血的功能已经受到了损害,但程度不重,可以逆转。这样胁下痞硬的腹征有时与肝体的增大相关,但大多虽有痞而B超下无肝肿大,说明二者有着相关性。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第二大肝病,对人体的损害仅次于病毒性肝炎,但由于脂肪肝无特异性症状,发展较缓慢,加之肝脏代偿能力较强,故此病证往往被忽视。虽然中医古籍中并无对脂肪肝或类似脂肪肝的肝脏疾病的论述,但从《伤寒论》中胸胁腹诊的变化规律和病程中可以看出,从少阳、厥阴病之角度来辨证并论治病证同样适用于这一疾病。轻中度脂肪肝患者,仅B超显示有肝脂肪变之像,却无明显自觉症状,或只有疲惫、胃部不适、胁肋不适、腹胀等疲劳综合征的症状。但此时患者胸胁苦满的腹症和腹征已经出现,如其胁肋的胀满、紧束感,心下痞满等症在触诊时已十分明显。病情发展到中度或重度脂肪肝时,就会出现胁下的痞硬甚至硬满之症,如果再不加以重视,任其发展到脂肪性肝炎的程度,就会出现转氨酶升高、肝纤维化且胁下硬满而痛、胁下急和胁下痛等严重的症状,触诊时与其相关的腹征和压痛也会十分明显。
许女士就是这样一位患者,她来看诊时52岁,体形肥胖,体检结果显示她有重度脂肪肝。她说,已经持续好几年了,体检结果都显示,为脂肪肝,但她也没什么自觉症状,所以没当回事。这次体检结果显示,她不但患有重度脂肪肝,还伴有血脂升高,其中甘油三酯竟是正常值上限的8倍。我问她平时有没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她说就是腹胀,且容易觉得累。我问她两肋下有什么感觉吗?她说,偶尔会有胀感,且有时会突然感到一两下刺痛,她也没太在意。我检查了她的腹部,虽然她自觉胁肋区没有太大的满胀感,但在触诊之下,显示出典型的胸胁痞硬之状。她的整个上腹至两肋下腹壁膨胀,高出肋平面,心下和侧腹按之有轻微的抵抗感,且肋弓缘下有紧绷感及抵抗感,沿肋缘横向推理可以触及由皮下腹肌紧张而出现的捻发感,这细小的纤维样条索状结聚在指下十分明显。当我在右肋缘下肝区诊查时,患者有疼痛感并拒按。当我捏提起两侧肋弓区皮肤和皮下组织横向捻动时,患者亦痛感明显。在局部按压数次,待患者放松,且胀满稍松缓后,再次向肝区探触,这时在肋下可触及柔软的长条状痞硬,且此痞硬随患者呼吸有一定的起落移动,着力按压这个痞块,患者会感到疼痛并收缩腹肌。同时,患者亦有心下满和根于肋下的心下痞。
这是一个典型的胁下痞硬的病例,因个人敏感性不同,对于胸胁苦满以及胁下的痞硬、硬满、痛,不同患者的感知和承受力差别很大,但腹诊时其所表现的体征是客观的。结合许女士的B超及生化检查结果,土壅木郁而致的脂肪肝的诊断是明确的,脂肪肝是以邪气侵犯少阳为主并损及厥阴肝血的相对较重的证候。
治疗上,应以胸胁部为主,先开少阳,除郁结。手法以胸胁部日月穴、章门穴、期门穴、京门穴的推理、点揉,加之提拿肋弓、肋缘下振颤和在背部肝俞、胆俞、脾俞、胃俞等穴所在区域进行弹拨推理。同时,对心下的痞进行挤按,加之揉心下、拿腹肌,点按梁门、天枢、腹结、足三里等穴位。在治疗的初期,由于患者胁下满硬明显,张力较高,加之少阳气郁损及肝血,使胁下的微循环较差,故患者痛感强烈,并且会出现因手法所致的皮下出血。但坚持治疗4~5次后,这样的情况就会消失。许女士经20次治疗后,心下胁肋的胀满感大幅度缓解,胁下痞硬和心下痞都消失了,而最令人惊讶的是,B超显示她已转为轻度脂肪肝,且甘油三酯也降至正常值上限的2倍,虽未完全恢复正常,但疗效十分可观。
其实大多数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血脂仅会有轻度升高,虽B超显示为中度或中重度脂肪肝,却无明显的其他症状,在腹诊时也多表现为胸胁苦满或胁下满,也有硬满压痛者。而像许女士这样发展成胁下痞硬、胁下痛的病例,是比较少见的。但腹征越重,肝损害也就越重。脂肪肝分为3期,即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刚开始时,肝脏只是有脂肪,中医认为这是痰湿的堆积,导致少阳经气不利。病机再发展,就成了少阳郁结并伤及肝血,若此时仍失治,就会变成瘀血阻滞之证,也就是肝脏血瘀的重症了。患者病情到了肝纤维化的阶段,离肝硬化也就不远了,那时的腹征就不再是痞、硬、满、痛,而是脏结了,此证就有危及生命的可能。
少阳布于胸胁侧腹,主枢机,经气不利可致上述诸腹征,引发胁肋、心下的胀痛、不思饮食、呕、烦等一系列症状。但少阳之气不仅仅系于胆腑,也系于三焦之腑,这往往为人所忽视。于是,仲景先师通过一个由于阳微结而致的便秘来说明了少阳之通利三焦,行津液的作用。《伤寒论》中载:“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第148条)结合上面的条文“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第230条)可知,所谓阳微结,就是三阳经气的轻度郁结,阳者在上,故症状以上焦为主,这里提到的“头汗出”,是一个典型的三焦热郁的症状。三焦不通,邪热郁而不发,仅上出诸阳之会,却周身无汗,且三焦郁于里,故手足不温。这时津液不通,加之阳明病亦有气结不通之证,所以出现了便秘。这时的少阳,就明显包括少阳胆腑与少阳三焦腑的功能了。《伤寒论》中,此两条皆用小柴胡汤,可见,此证和解少阳仍是大法。在腹诊上,其同样表现为胁下硬满和心下满。待上焦得通、津液得下后,大便自然就通了。
我就遇到过一个典型的由于阳微结而致便秘的患者,老白。她有一个非常出色的儿子,常常与我谈起他。那日老白来看诊时,十分兴奋,告诉我,她的儿子从国外带回一个台湾儿媳妇,可懂事了,这些天他们回来就是办婚礼的,这可把她累坏了。我还以为她的腰又痛了。她说,不是,她腰还行,就是这一周便秘得厉害,感觉肚子胀胀的,吃东西也不香。看着她那亢奋的样子,我想,儿子回来了,她又兴奋又忙碌,肯定是上火了。果然,她的腹部胀满,尤其上腹和胁肋处还有轻微压痛感。虽有便秘,脐周和小腹按上去却还柔软。当我习惯性地询问她的出汗、小便和睡眠等情况时,她说的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她说,她这段时间总是头上出汗,有时候头发都湿了,身上倒还好。再结合她睡眠浅、偶有胸闷气短之症状,我判断,她这就是由三焦热郁而致的阳微结了。所以,在治疗上,我没有过多地在她的左下腹、脐周施以手法,而是主要推理、提拿了她的胸胁部,按揉心下、推三脘、点阑门。同时,点按中府、气户等穴位,并拿揉腋前筋,抓提背部太阳经。第一次治疗后,过了十几分钟,老白就又回来了,她说,王大夫,太好了,我一出门,没走几步就想上厕所了。我就回来,在你们医院的厕所解决了,太舒服了。这就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的效果。她后来又治了两次,就去忙她的大事了。
再回到上面我们所说的脂肪肝,当少阳郁结损及厥阴,或厥阴疏泄不利导致血结成瘀,日久瘀与痰湿等阴寒之邪搏结成形,聚积于腹内,就成了脏结,类似西医所说的肝硬化。肝硬化的癌变概率在五成以上,往往可导致严重的后果,这就是脏结的情况。什么是脏结?《伤寒论》中载:“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胎滑者,难治。”(第129条)“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第130条)“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傍,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第167条)
在腹诊上,脏结可以理解为腹腔内的脏器肿大或有形的病理产物之结聚。如脾肿大、肝肿大、腹腔积水以及癌肿所形成的、触诊时可触及的有形且质地较硬的异常积块。脏结预后不良,临床若发现,应及早进一步检查。《伤寒论》中之所以将结胸与脏结一起讨论,是因为它们有一些类似的地方,如都是邪气实,但结胸正气不衰而脏结正气已衰,结胸是水热互结所致,而脏结多是阴寒内凝之证。脏结是死证,所以连个处方都没有。因此,对于体内有癌肿的患者,按摩可以作为其辅助治疗,却不是主要的治疗手段。但这里并不是说癌症是按摩的禁忌,按摩作为药物、手术和其他诸如介入疗法等的辅助治疗手段,也是可以为癌症患者提升正气、消积祛邪的。西医也认识到了这一点,故针灸、推拿等外治法也常被西医运用于癌症的治疗过程中。
在这里,我想提出一个个人看法。大多的脏结,我们并不能在腹诊时触及有形的积结肿物,但脏结的体征是存在着的。这个腹诊体征就是在患者腹腔的深层,在脐下的腹后壁区,我们可以触到一个类似胶状的覆盖性的区域,大概在脐上和脐下两三寸的长度内,其手感像包裹于腰椎前缘的胶泥般,质地较硬但有韧性,只有深层触诊时方可感知,表层及中层的触诊有时会忽略掉。此区域有压痛,指尖触及后可感受到其寒性。脏结一般两侧对称,有点像在腹腔深层的腰椎前覆盖了一块保温砖,呈弧形,或像一块厚实、形状规则、水分并不是很多的淤泥。这样的描述仍不准确,摸到就会明白。我在几乎所有癌症患者的腹部都触到了这样的体征和积结。我想,这可能就是阴寒久凝,与痰湿相结,黏腻附着不化的一种表现,但也不能确定,可以以此作为腹诊的一个参考吧,而且现在的影像技术已经很发达,可以为我们触诊提供指导。我印象最深的一位患者,她曾经是我门诊的脂肪肝观察病例,当时她疗效很好。4~5年后,当她再次来看诊时,说又出现了腹部不适、胀满、吃不下饭的症状。腹诊时,我就在她的脐后上下摸到了这样一个结聚区,当时我心中一凉,后来她果然被确诊为癌症。另外,我也曾在一位二十七八岁的女性腹腔内触及此种脏结,她虽无癌肿,却是一位内寒极盛、湿邪阻滞、阳气不足体质的人,这与癌肿的性质是一致的。
另外,《伤寒论》在脏结中提到了阴缩,其实这也不算是死症了,它与肝寒有关,《黄帝内经》中说,“伤于寒则阴缩入”。此证治标的手法很简单:弹拨腹筋,即带脉,并弹拨股内筋,即内收肌起点区,就可以起到弛纵的作用。治本则应通脉祛寒,松筋养血。血不荣筋、寒邪内侵或阴寒内凝是其病机,标本共治是可以痊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