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下利,少阴阳郁与少阴咽痛

第21章 下利,少阴阳郁与少阴咽痛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第310条)

——《伤寒论》

无论是少阴虚寒的但欲寐,还是戴阳的面赤、阴盛格阳的真寒假热,抑或是上热下寒的心肾不交,少阴证都表现出阳气的不足与阴寒内盛的症状。少阴寒化,是一派虚寒之象;少阴热化,则是里寒外热之象。这里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少阴寒湿内盛,阳气却未格拒于外,而是为寒水所困,郁遏于内,不得舒展,患者会出现烦躁、四肢冷、下利、腹满、失眠、心悸等多种症状。这是由于阳气为寒水所约束,不能升发、条达周身。阳主一身之动,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水行,如果阳气郁滞在体内,就会有全身无力、四肢厥冷、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之症。气有余而成火,上犯于心,则烦躁心悸。更重要的是,阴寒凝于下,虚阳郁于内,水谷无以化、清浊无以别,故症见下利而完谷不化。此证多为中青年患者所得,阳气虚弱却未成阳衰无力之虚劳,阳气郁闭不伸大于衰微不足。因此,下利虽以完谷不化为特点,但亦有随阳气郁结程度而时轻时重的阶段性特点。所以,从下利而言,少阴虚寒证,下利持续而完谷不化;而少阴阳郁证则是下利甚,日十余行,不甚则如便溏。而由阳明、少阳不利所致的阳气郁结,则无下利甚,多表现为便秘。

《伤寒论》中记载:“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第318条)这就是一个少阴阳郁的证候,这不是真阳衰微的少阴证,没有脉微细、但欲寐、畏寒蜷卧,却有着咳、悸、腹痛、小便不利的阳郁内扰、枢机不利的症状。条文中用一个泻利下重,表明下利程度重而急迫,不似虚寒证候般持续而平缓。太阴病与少阴病都会出现下利,太阴的下利是下利益甚,便溏或便质清稀,是由脾阳不足、运化无力、清浊并下而导致的。而少阴的下利则以下利清谷或称完谷不化,即下利不消化的食物为特点。这是因为真阳衰微或真阳被遏,无力化食,且阴寒更甚于太阴病,故下利重而次数更多。从临床经验来看,太阴脾阳不足,多为便溏,易腹泻下利,一般日二三行。少阴虚寒则症状类似,症见便质溏稀而有未化食物,日二三行。但若少阴阳郁,郁结重时下利可日十余行,故称泻利。但若郁结得解或阳有所发,则不下利或便溏或日二三行。临床很多以腹泻为特点的疾病多属此类,尤其患者为中青年且体质尚佳者。

比如小王,来诊时就跟我说,我的病,不好治。我问他,什么病呀?他说,溃结和抑郁症。溃结,就是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病因不明的结肠下段发生黏膜溃疡、息肉等病变而致严重腹泻的难治病。其多种病因假说中,精神神经因素、内分泌因素都是客观存在的,这两种病临床的确常常并发。小王很年轻,31岁,看上去应该体质不错,但他语音低沉,显得倦怠神疲。询问之下得知,他患溃疡性结肠炎一年多了,刚开始就是反复腹泻,多时一天20多次,后经保留灌肠,且服用中药、西药,症状得以控制,现在基本没有严重的腹泻了,但会便溏,偶尔还会便秘,但也是大便初头硬。现在困扰他的两个问题,一是失眠、情绪低落、打不起精神;二是不能吃太多甜食,一吃就腹泻,可他最爱吃这样的食物,经常忍不住。至于烦躁、心悸、手足冷等症状,他也是有的,但小便正常,也没有咳喘。诊他的脉,果然不似青年那样沉实有力,脉细而弦。腹诊时,触之最明显的就是腹满的症状,以脐为中心的大腹部胀鼓,腹壁按之有抵抗感、皮温低,大腹深按之,压痛明显,腹满处边缘清晰,状如盘,心下、小腹部均濡软。

这就是一个少阴抑郁加上少阴下利的证候。少阴枢机不利,本就易致气机郁滞,加之虚寒内盛、阳气不足,真阳为寒水所胜,困闭于内,不得升展。一则气机不达,则情志被郁;二则阳不暖水,阴寒内凝,则下利清谷。尤其一年来患者经过了数月的灌肠治疗,伤阳颇重,中阳已虚,故不能食甜,甘令中满,过食甜食,碍脾滞中,则会使阳郁加重而致腹泻。

对于他的治疗,以扶正祛寒为主,重在升达阳气,健运中焦。治疗上与前述少阴热化相似,以脐为中心操作,激发脐的中轴斡旋作用,散阴寒、开阳气,尤其针对腹满所在的如盘状的脐周,揉、按、摩、颤诸法并用,从边缘向脐后,逐渐开结消满。另外,结合少阳的疏泄作用,以少阳助少阴,并行阳气,将胁肋部作为另一重点治疗区,运用提拿肋弓、分推胸胁、肋缘振颤等手法治疗。同时,开郁必升阳,以背部捏脊为主的通督手法和针对肾俞穴、腰骶的温阳手法也是必要的。

由于患者是外地人,每周只能乘高铁来治疗1~2次,但好在其年轻,康复力强,经过2个月共10次左右的治疗后,他的情绪大为改善,失眠现象基本消失,偶食甜品也无大碍了。虽无明显腹泻,但他复查肠镜时,仍发现有息肉与小的溃疡灶。看来,想要彻底治疗还需要一段时间。但至少,他的工作、生活已不受影响了。

下利是《伤寒论》中一个重要的症状,也是区分多种证候的要点。比如咽喉的疼痛,太阳表证肺系不利,会有咽痛;阳明实热,也会造成咽喉疼痛;而少阴病也会出现咽痛,而且《伤寒论》少阴脉证中,连续4条专论少阴咽痛,足见其重要性与临床意义。咽喉的疼痛,因在上,属阳位,故多与热有关。阳经之证,无论表热还是里实热,都会引发咽喉的肿痛。而阴经之证,少阴经,循咽喉,是引起咽部疾病的主要阴经,可引起咽痛、咽肿,甚至音哑失声之症状,这就是少阴热化,虚热上冲咽喉之证。少阴咽痛证的主要病机就在于少阴真阴受伤,阴虚而内热,虚热循经上炎咽喉。正如《伤寒论》中所言:“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第310条)咽痛之条文,不先言咽痛,而先言下利者,即是以下利说明这是阴经之证,是由少阴真阴受损,虚火上炎而致的咽痛,不是由阳经的实热证或表寒证导致的,那些阳证的咽痛不会下利,而多症见便秘。

目前临床中,很多咽痛音哑的患者,不是阳证,不是实热证,而是这种仲景先师反复强调的少阴热化证。我们不能习惯性地一见咽痛就向表证、肺系、胃热方向考虑。而应当考虑患者体质,诊查患者有无外感史,重点询问一下大便情况。一味地清热解毒、一味地发汗,即使临时有效,也难以使患者痊愈,甚至会导致其病势缠绵。为此,仲景先师还专门说,“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第83条)。这是因为,此咽喉干燥是由阴虚所致,阴虚生内热,再用发汗之品,更伤阴津,使阴更虚,如此病益甚。因此,见下利咽痛,当引热下行,滋阴润燥。

曾经有一位患者的咽痛完全符合《伤寒论》中的少阴咽痛之证。夏女士,56岁,自称先天不足,儿时就体质虚弱,两年前又做了一个腹腔手术,术后因工作原因,调养不当,常出现疲倦乏力、易感冒、失眠等体虚气弱的症状。来诊前两月,她因着凉,咽喉嘶哑,服用了一些感冒清热的药物,出现了腹泻、腹胀的症状。咽喉之症虽然有所好转,但仍发音不畅、时有肿痛。诊其脉细数,腹诊时,小腹濡、大腹满,腹壁无力,皮温略高,有身热不扬之感。结合她下利、失眠、畏寒、神疲的症状,诊断为气阴两伤,少阴咽痛。患者本就气阴不足,真阴受损,中气亦虚,不可再服用辛燥清热的中、西药了。嘱其停药,每周进行4~5次按摩治疗,疗程为2周。治疗后,她的咽痛、咽肿、失眠和乏力的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患者深有感触,说没有吃药,没有按摩咽喉,只是腹部按摩和点穴,就有这么好的效果,中医真是神奇。

对她的治疗手法主要突出两点:一是引热下行,少阴咽痛是阴虚之热,是由虚火上炎而致,因此,首先要把虚热引下来,所用方法是捏拿小腿后侧,对点太溪穴、昆仑穴,搓擦涌泉穴,点按血海穴、三阴交穴。二是滋阴潜阳,以提拿关元、振颤脐中,揉腹,点按腹结穴、大横穴,拿揉股内侧为主。同时辅以清咽通脉的手法,如点推翳风、拿揉百劳、点按天突等穴。

像这样,以一个症状或体征作为同一疾病不同归经和证型的鉴别要点,在《伤寒论》中比比皆是,其体现的思维与实际的疗效正是中医精髓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