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后记

《伤寒杂病论》是我们的祖先在与疾病斗争的漫长过程中,通过总结撰写而成的一部完整的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中医经典。“治未病”的观点在《伤寒杂病论》中多有体现,《金匮要略》首篇中提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人能正常活动的基础是五脏六腑的正常运行,也就是说,气血旺盛,则人体状态稳定,不易被邪气所侵,也不易患病。如果脏腑功能失调,致阴阳失和,人体就易被疾病所侵袭。所以对于疾病,我们需要提前预防。

“治未病”不仅包含了“既病早治、已病防变”的思想,更有“未病先防、初愈防复”的理念。未病先防是指在未病时,强调稳态平衡的人体自和功能。“自和”在《伤寒杂病论》中论述较多,如“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第58条)。“阴阳自和”的自愈观,是指人体在阴阳失和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可通过自身调节恢复阴阳平衡,即无须依靠外界治疗,疾病自会痊愈。自愈的关键就是恢复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但“阴阳自和”有其适用范围,不适用于所有的疾病。

“治未病”的优势在于,着眼于“自和”,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伤寒论》中详细论述了“自和”的判断方法,如“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第49条)“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第211条)等,都体现了“人体自和”的养生观。身心失和应及时治疗,防止病邪深入发展。此时要扶助正气,以调整人体气血脏腑的功能,将疾病扼杀在萌芽状态,就可达到疾病早期预防的目的。《伤寒杂病论》中“保胃气”的治疗原则也是疾病“自和”思想的集中反映。这一原则在《伤寒杂病论》中贯穿始终,如“胃气和则愈”“和胃气”等。胃气是指人体脾胃对食物的消化功能,胃气正常,机体的气血生化有源,疾病可自愈,阴阳亦可恢复和谐的状态。

在疾病初愈、正气尚未恢复之时,尤其应该注重养生保健,防止疾病复发。应采取综合措施,针对患者疾病初愈时气血津液不足、脾肾亏虚等病理特点,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以期达到病愈邪尽且不复发的目的。病愈后防止复发,首先要预防原有疾病的复发,同时,也要通过和其正气、调养五脏六腑,防止其他脏腑功能失调而变生他病。《金匮要略》中有“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一篇,专门论述愈后防复的观点。疾病后期,病势趋于缓和,病邪已得到控制,但由于患者的气血、脏腑功能尚未恢复,仍有部分余邪未尽,此时应注意调节饮食、起居正常、房事有度,如能调养得当,有助于“阴阳自和”,正气恢复,疾病就能尽快痊愈。

“阴阳自和,未病先防”的养生观,主张病后必须注意调养,防止疾病复发。如《伤寒论》中“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第398条)指出,有的病人康复之后,因为不注意调节气血阴阳,为求饱腹而饮食无度,水谷难以消化,积滞于胃肠而导致消化功能失常,此时应当注重养生调护,控制饮食,适量运动,使脾胃之气恢复,则人体可达和合之状态。《伤寒杂病论》中提到的疾病愈后复发有四类,分别是劳复、食复、阴阳复和“更发热”。对疾病后期的调养、护理必须有足够的重视,有效的治疗与合理的调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治愈疾病。

《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向我们展示出和谐的人体状态,安和的人与自然的相处状态,也告诉我们,失和可以通过人体的自和力和医者的调和力来恢复。人体的平和状态,是中医治疗学的终极目标。

和,是中医的核心,当然,并非全部。毕竟人体千变万化,疾病证候更是千变万化,如寒热、表里、虚实、浮沉、升降。病情有急有缓、有骤有平,临床上要随机应变,临证治之。因此,中医学有了“温、清、补、消、汗、吐、下、和”八法,在此基础上,按摩有了“温、通、补、泻、汗、和、散、清”的按摩八法,无论如何区别治法,“和”都是核心,只是临证时的侧重点不同罢了。

按摩是中医外治法的发展与发扬,其基本治疗方式同样离不开传统的“温、通、补、泻、汗、和、散、清”八法。但是,刮痧适于透邪,针刺长于通脉,艾灸宜于温补,每种治疗方法都有其自身特点和适用范围。这是由每一种治疗方法的指导思想、治疗路径和治疗手段等决定的。正如内治法,是在藏象学说的指导下,以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性质为着手点,充分利用各个脏腑及其功能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辨证施治的。针刺治疗,是以体表腧穴为主要治疗点,利用经脉所循所络的整体结构进行临证辨析的。与其他疗法不同,按摩虽然具有适应证广、治病种类多的特点,且被用于伤科及内、外、妇、儿等多科疾病,但无论从本质还是手段而言,按摩均是一种以“和”为主,重在和谐、调整、平衡、稳定的整体治疗方式。

按摩,是从体表可触及的有形之体入手,充分利用形体、经络、脏腑间错综的联系进行治疗的。这种由表及里、行外达内的治疗方式,基于中医学的整体观。按摩的另一显著特点体现为医患的相互配合,充分利用患者主动或被动配合的肢体运动、呼吸运动及心理活动进行治疗。这是一种在形体的协调作用下,患者积极配合,医者采取不同手法去治疗患者病证,以使疾病痊愈的治疗方法。这一治疗过程正是中医“和”法的体现。在手法的选择、治疗部位的选择和技术动作的设计上,按摩都不是单纯以攻、补、温、清为目的,而是以调整和恢复平衡状态为指导思想。这种治疗上的整体性,在治疗内科、妇科疾病上体现得最为显著。即使是病因明确、病灶有局限的伤科疾病,按摩治疗也十分重视整体的调整,如急性腰扭伤需从腹部论治,颈椎疾病需重视肩背、上肢的治疗等。可见手法治疗以“和”为主,其整体调节的特性也体现了按摩的本质。

按摩属于中医外治法的范畴,其治疗以协调平和为特征,临床主要用于筋伤科及某些内科、妇科、儿科疾病的治疗。可见,这一治疗必然是在一个具有“内连脏腑,外络肢节”的整体系统下完成的,而具有这一特征的系统,除了上述的经络外,还有五体、官窍等机体系统。不难看出,按摩正是医者运用手法,以体表可触及的筋、脉、肉、皮、骨等形体结构为入手点,以五体间的相互关联及“五体—经络—脏腑”间错综复杂的网状联系为路径,达到治病强身的目的。从这一机理出发,我们可以更好地归纳、分析临床手法。对于筋伤类疾病,按摩手法可直接作用于损伤部位的筋、肉、骨(关节),达到理筋复位、松解粘连、疏通狭窄、放松肌肉、滑利关节的功效。同时,利用筋骨一家、筋肉一体的原则,并结合经络学说,尤其是经筋系统理论,对损伤之处进行相应的间接治疗,如提拿腓肠肌可治疗急性腰扭伤、矫正颈椎可治疗颈肩痛等。对于内科、妇科疾病,某些按摩手法可以直接作用于脏腑来起效。又如腹部按摩对于胃肠道平滑肌的直接刺激在治疗胃脘痛、便秘时效果显著。而多数情况下,按摩则是运用五体与脏腑间的所属关系,以及五体与循行于其间的经络系统的关联性,对疾病进行间接调整的,比如在骨盆区域进行松肌舒筋、正骨通脉的治疗,同时松解足三阴经循行部位的肌筋(如内收肌群、足底筋等),可很好地治疗月经不调、痛经及由慢性前列腺疾病所致的尿频、尿急等。

可见,从“和形体”“和脏腑”“和经络”的“和”的角度,分析、概括按摩治疗的机理,与临床实践高度契合,与脏腑学说的八法论、西医的系统论、中西医结合的层次论、经络学说的腧穴论等相比,更具科学性和现实意义。

所以,中医按摩从属性到治疗手法,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都体现了中医学的“和”思想,《景岳全书》中说:“和者,和其不和也。”中医学的“和”思想蕴涵着中医哲学的深奥与美,而按摩,正是在用双手来实现这份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