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调和营卫治百病
第26章 调和营卫治百病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第62条)
——《伤寒论》
营卫理论是如何指导脏腑按摩的实践呢?我们一直在说,按摩基于中医理论,却更注重结构与解剖。尽管先贤们无法如现代一样进行解剖学研究和生理病理分析,但基于对生命指向和生命特征的研究,中医学形成了以形体为主视角的“形体—脏腑—经络”的整体观,并以此指导辨证与治疗。因此,按摩学对于营卫理论有着自己独特的认知和运用方式。
营卫之气一内一外、一阴一阳广布周身,它们运行的物质基础是经脉和腠理,即营行脉中、卫行脉外。营行脉中容易理解,营阴在内为血,在外为汗,随经脉之内外循行而分布内外。而对于卫气,有时会有一些误解,认为卫气就是行于体表,起到防御作用。因为卫气是行于腠理,起温分肉,司开合之功的。其实腠理并非特指皮肤和体表,吴又可说,腠是三焦元通汇充之所,理是皮肤脏腑之纹理。可见,腠理也包括体内的脏腑筋膜,而分肉更有着内在脏腑、经脉之分间隔隙的含义,并非单指肌肉。所以,营卫是广布于周身内外的,其功能也是涉及全部经脉脏腑的。从形体角度而言,营卫依托经脉运行于脏腑、肌肉、皮肤、筋膜之间,或者说,营卫就是运行于全部组织间隙之间的一组气。
因此,临床上,调和营卫之法绝不仅仅适用于太阳中风那样的发热、恶风、汗出的外感病,而是广泛适用于肢体疼痛、失眠、皮肤瘙痒等各类疾病。有一个营卫不和身痛的病例,就很典型。姚女士,56岁,长期居住在国外,爱好舞蹈。大约四五个月前不慎扭伤了右膝关节,她用了一些外用药物,并遵循了咱们中国人“伤筋动骨一百天”的古训,三个月没有运动,甚至在养伤初期坐了一段时间轮椅。其实,当时只是软组织损伤,没有骨折、半月板损伤或严重的韧带撕裂,她似乎有点儿小题大做了。三个月后,她膝关节的肿痛都消失了,行走也没有大碍,但总是觉得别扭,一会儿膝关节痛,一会儿腰痛,一会儿又颈肩痛,连左膝与踝关节也有不适感。多方检查都没有定论,于是她回国治疗。她来时,带了一大堆片子和病历,医生给她下了不少诊断,包括颈椎病、膝骨关节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抑郁症和更年期综合征等,简直全了。她自述病情时说,她现在最认可的诊断是运动医学说的体态失衡。她说,某医生认为,正是长时间的久坐加上原有的膝痛造成的跛行,使她在运动姿态上出现了左右不平衡。这种失衡随着关节的相互耦合关系,影响到周边的髋、踝关节和作为人体中轴的脊柱,从而出现了周身不适。这听起来很有道理,姚女士也恍然大悟,但一个多月的运动康复治疗并没有缓解她的不适,偶尔还会加重病情,令她失望。于是,她想试试中医按摩。
其实,姚女士这个病,简而言之就是身痛。在《伤寒论》中关于身痛的论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由外感风寒、寒邪束表导致的身疼痛、四肢痛并伴有恶寒发热等症状。二是由营卫不和导致的身痛。营卫不和,肌肉皮肤失养,不通则痛、不荣则痛,常伴有汗出、恶风等症。三是因少阴病阴寒内盛,寒性主痛,寒滞经脉而出现的疼痛。通过对比,我们很容易就发现,姚女士的病,痛势不剧,游走而以身痛为主,并伴有汗出恶风等症。而且,我们已能排除由筋骨损伤造成的疼痛。因为姚女士的膝关节已基本无大碍,行走自如,症状多集中于周身而不是右膝。当然,运动医学的诊断也符合科学道理,在力学的相互作用下,某一关节的损伤的确会影响到脊柱乃至全身关节,但这个过程会很长,且多在剧烈运动或损伤后出现。像姚女士这种情况,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力学失衡,进而出现周身疼痛。我们的肌肉、关节与韧带有着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某一关节或肌肉的损伤,会被其他组织缓冲和吸收,我们只需适当运动和调整姿态,就可以很好地预防这种形体疾病。当然,现代人长时间以坐姿进行工作,由力学失衡导致的运动系统疾病越来越多了,这需要重视,但是姚女士的问题应该与此无关。
《伤寒论》载:“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第62条)再看“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第50条)可见,这里的脉迟,就是指营血不足,而这里的身痛,就是指营卫不和后,营血不能濡养,卫气偏盛而致汗出,肌肤失养,不通与不荣俱存而出现的身体疼痛。就姚女士所言,她3个月来几乎没有进行系统的运动,膝痛缓解后又四处求医,身心疲惫,但她的体质原本还是很好的,因此,她的这种身痛,主要是营卫不和、不通不和而痛。营卫之气的流转布散缓慢而郁滞,故而身痛却不剧,痛无定处。
辨证之后,我们不再采用姚女士习惯的运动关节、脊柱整复和肌肉牵拉治疗,而是给她进行了腹部按摩和背部按摩治疗。腹部按摩以全腹按揉,振颤脐中,提拿腹肌,点按中脘、天枢、气海等穴为主。手法上力图增强脏腑间的相互摩擦,扩大脏腑组织的间隙,因而动作范围较大,但不必过度挤压。这样,一则促进营卫之气运转,二则增强生化之源。背部按摩则以皮肤、皮下组织为主,包括推足太阳经、捏背肌、大面积按揉等手法,意在通利皮下腠理分肉。因此,手法上也不必拘泥于单穴,而以扩大组织间隙、松解皮肉筋膜为主,施力需广泛,力道不必大。当然,在治疗的同时,我们也鼓励患者适当进行运动,比如建议姚女士把她喜爱的舞蹈重新练起来。很快,患者的汗出、身痛等症状就缓解了。
这个例子就是抓住营卫之气在人体中的循行部位而施治。这位姚女士因营卫不和,不通不和而痛。临床中还有另一位姚女士,是产后身痛,其疼痛的机理类似,却更偏向于不荣则痛,是营卫之气不足,不能很好地布散于周身,同时她又缺少必要的活动,使营卫之气郁闭不展,肌肤失养而出现疼痛。姚女士产后一月即来诊,当时她以腰髋部疼痛为主,诊断为耻骨联合分离症,经复位手法施治和产后自行恢复,初期严重的腰痛、不能行走等症状有了明显好转。她产后2个月就可以自如行走,虽偶有腰痛和无力感,但可以耐受,这时她的耻骨联合分离症已经治愈。但她仍主诉全身疼痛,时轻时重,疼痛部位也由腰髋痛转为全身痛,疼痛在腰背、颈、肩、腿等部位都会出现。疼痛的性质也由耻骨联合分离症的剧痛变成了酸痛、隐痛。她本身是一位大龄产妇,体质不强。参照上述新加汤条文,这是一个典型的营阴不足、卫气郁闭、肌肤失养的证候。因产后伤气动血,营阴受伤而化源不足,加之耻骨联合分离症造成的运动不足,使卫气郁闭不宣,营卫不能按照其固有的规律运转循行,不足加上不和,使她身痛不已。
对她的治疗更偏重于腹部按摩,以增强脾胃、激发营卫为主。治疗区集中于脐周大腹、心下等部位,施以振颤、揉腹及点按关元穴等手法。背部手法也与上个病例类似,但力度和时间均应减少,毕竟强刺激的手法也会消耗正气。同时,增加了温肾益气的手法,如擦命门、点肾俞、擦腰骶等,很快患者就恢复了健康。
这两个例子也说明,在和法的治疗中,对于患者体质的虚实或病情的虚实强弱,要详加辨证分析,手法上不可笼统取之。
我们再看《伤寒论》中的这一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第23条)。这一条信息量很大,我们只关注结尾处那个“身必痒”。《伤寒论》对于症状的遣词非常讲究,就如这寒邪在表,重者为痛,轻者为痒。寒邪不重,是为小邪,小邪郁于肌表,使阳气不展,气血微滞,与缠绵不去的邪气相结,故而出现了痒的症状。临床上并非只有太阳表证、感受外邪才会有这样的症状,各种原因导致的营卫不和,营阴不足,卫阳不展,皮肤肌肉之间出现了因营卫失畅所致的郁阻,如同外感之小邪,就会出现皮肤瘙痒的症状。这样的痒不同于现代所说的皮肤过敏或痈疮湿疹,皮肤多无病变或仅稍微干燥,但瘙痒明显。
患者何老师,来诊时主诉并不是下肢瘙痒,而是脾胃不和,症见食后腹胀、失眠。我触诊他的腹部,心下满而小腹平软,胁下有痞,且右侧轻压痛。经询问得知,他有慢性胆囊炎病史五年,常自觉手热足凉、皮肤干燥,但头面多油腻,睡眠亦差。我初步判断他是个上热下寒的证候。但当他说自己有皮肤干燥的症状时,再结合他睡眠不佳的症状,我想他除了上热下寒,必然也会有营卫失和之证,再细问之,他果然有背部常热而无汗、下肢皮肤瘙痒的症状。他说自己观察和到医院检查,都没有发现皮肤有病变,但下肢瘙痒有时很重。
何老师这个问题,就是他长期伏案,用脑过度,上热下寒,气机不畅所致。由于气机上下失衡,营卫之气的循行也受到影响,最明显的,就是营卫之气在皮肤腠理之间出现了郁滞,而这种郁滞在下肢则更多表现为类似小邪的流连。这样的小邪,其性质同样是属寒的,但较轻,没有形成气滞血瘀的疼痛,却出现了皮肤的干、痒症状。同时,只要营卫之气流转不利,必有排汗异常和睡眠不佳的症状。因此,对何老师的治疗,除了和中健脾外,引气下行、和解营卫也是要点。除上述在背部、腹部施以手法外,我们还增加了下肢的推揉和腓肠肌的拿揉之法,一则开腠理,二则引热下行。对他的腹部按摩治疗则以心下区为主,使中焦气机的通畅,是营卫调和的关键。在他的背部施以的抓提、捏捻和按揉之手法则可以刺激量大些,以局部微微出汗为佳。总之,按摩要以患者背部微汗、心下平软温热、下肢松软、足部温热为宜。同时,我也要求何老师多运动。这样治疗5次后,他下肢的瘙痒就明显缓解了,至于脾胃和胆囊的问题,不是那么快就能够解决的。
营卫之气生于先天而充养于后天,其本在脾胃,同时也在脾胃的升清输布过程中循经布散,因此,营卫之气充足与否,主要取决于脾胃功能。一般而言,我们可能更注重营卫之气的相互协调、运转和节律,但从广义的营卫观来考虑,营卫失和也有可能是营卫之气不足所致,量的缺少必然会引起功能上的失衡或衰弱。因此,从中焦脾胃入手,健中益气,使营卫有源,其固有的节律与循行也会和谐。
《伤寒论》曰:“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第29条)这条是叙述外感夹虚,造成营卫俱虚,阴阳失据,出现了自汗、心烦、脚挛急、小便数等症状。虽有营卫不和之证,但切不可再用桂枝汤发汗解表,若再发汗,则会出现各种变证,应随证治之。这里的脚挛急,便是卫阳不固、营阴不足使筋脉失荣所致。脚,《说文解字》解为“胫也”。也就是说,脚挛急就是胫部的肌肉挛急,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腓肠肌痉挛。当然,我们常见的脚挛急之症,是寒凝足胫、阳闭不舒所致,如夜间受凉或涉水等,亦有运动过度,使肌筋血瘀所致。我们同样要随证治之。
老王就是一位由营卫俱伤、营阴不足、卫阳无力以致脚挛急的患者。她那时67岁,做家务不慎扭伤了腰肌,故来就诊。治疗后,她的腰痛明显缓解,但出现了腓肠肌痉挛的问题,常常无明显诱因就发作,昼夜皆有,而夜间为多,每次都要扳着脚拉好一会儿或直接站一阵子才能缓解。她问我,这是不是腰痛造成的,我一检查,她的腰病基本上好了,应该没有直接关系。查她的脉象,沉细而弱,腹诊时,她的大腹满而心下、小腹皆濡软,身体呈虚弱状态。她也称因腰痛失眠数日,好转后又因缺少运动,没有食欲,故饮食不多。再问,她在治疗腰痛期间还服用了一些解热镇痛药,并输液5日。看来,正如《伤寒论》第29条所言,老王本已年老体弱,又因疼痛、失眠,在治疗中服用寒凉药物,致阴阳俱伤,营卫之气不足,难以达表,更无力荣养下肢肌筋,因而出现了脚挛急的症状。这时对腰部和腓肠肌进行按摩已无太大作用,应从补益营卫入手。所以,我对她的治疗不同于伤科的背部、下肢按摩,而是以腹部按摩为主,揉腹、拿腹肌、振颤脐中、推运三脘,并在背部皮肉之间施以促进营卫运行之手法,即大面积按揉和提拿背部皮肉,果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次治疗后,她脚挛急的症状就基本消失了。其实,营卫的营养固护功能是很强大的,也是很敏感的,只有在极度损伤和不足时才会出现类似脚挛急这样的急痛症状,只要我们稍微调理一下患者的脾胃,增强运化功能,补益营卫,营卫之气就能迅速发挥作用,脚挛急这样的急症也就消失了。
这里要说明的是,对于运动过度或偶尔感受寒凉导致的脚挛急,即时处理就可以了,营卫功能会及时补充调整的。但若出现不明原因的反复痉挛,甚至其他部位也出现抽筋现象,则需要到医院检查,一些中枢系统疾病如脑卒中,前期有可能也会出现这样的症状,这是一个警报,一定要重视。
另外,在桂枝汤的应用中,用药后的护理也为诸医家所津津乐道。即桂枝汤条文后的这一段,“右五味,㕮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第12条)。这里的核心,就是服药后需要适当的护理,如喝热粥以助药力,盖被以保暖、助汗出,但既要汗出周身,又不可出汗太过,如水流漓就过了,就会伤正了。其实这一点,在很多以外感为病因的疾病的按摩治疗中十分重要,也是临床治疗的一部分。
小田是一个小伙子,那天是他家人带着他来就诊的。当时正值盛夏,他因贪凉太过,整日整夜吹空调,结果落枕了。他来时颈部几乎无法转动,行走、起立都会牵动颈部而感到疼痛。触诊之下,他的颈、背、肩甚至头皮都是冰凉的,如摸冰块。小田的头偏向右侧,这是一个很别扭的强迫体位,他几乎无法卧位,坐下时也小心翼翼,他颈部的活动度很低,在强迫体位下基本上只能做五到十度的小范围运动。
这个病就是落枕,病因单一,但病势急重,病机是寒邪束表,血凝气滞,肌筋痉挛,不通则痛,这是典型的外感寒邪之证。但外感并未内袭肺系,故没有发热、咳喘、流涕等症状,虽有畏寒表现,亦是因为疼痛,而非兼有发热的太阳伤寒证。因此,这个证候还是以寒邪束表、营卫失和、肌筋挛急为主要症状的软组织损伤。这是按摩最为擅长医治的病种,通过手法松解患者局部紧张的肌肉筋膜,改善血运即可达到解痉和营、宣通卫气的作用,一旦营卫通畅,疼痛和活动受限的症状也就缓解了。但在治疗中,我们还需注意一点,单纯的松肌解痉,可以即时起到增加活动度、减轻疼痛的作用,但是还要治疗2~3次,恢复1周左右,患者才能完全治愈。而如果我们参考《伤寒论》,发汗以和营卫的角度来思考,解痉可治标,和营可治本,治疗效果就更好了。
“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这是汗法的要求。这个要求很重要,首先,这个汗出要遍周身,不能鼻子尖见到一点汗,就认为可以了,然后就把被子一掀,那样达不到汗出热退的效果。也不能在心口窝见到一点汗就认为出汗了,而要遍身汗出。什么叫遍身?“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是《伤寒论》的后八篇中的一篇,其中有这样一句话,“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凡是用发汗的方法,要使手脚都见到汗。“欲令手足俱周”也就是对《伤寒论》第12条桂枝汤条文后的那个“遍身”的注释,什么叫“遍身”?“遍身”就是手脚都有汗,才叫汗出遍周身。这是发汗的第一个要求。发汗的第二个要求是:出小汗、出微汗,而不能大汗淋漓。“漐漐微似有汗者”就是指出小汗、出微汗。第三个要求是出汗要持续一段时间,“温覆令一时许”,即2个小时的样子。做到这三条,才能达到汗出热退、脉静身凉的效果。这就是发汗在护理上的要求。“不可令如水流漓”,流漓,写成淋漓也可以。不可以让患者出汗太多,像流水般出大汗。为什么?因为中医治病是靠正气来发挥作用的。发汗药也是靠鼓动正气来发挥作用的。汗出太多,或者伤阴,或者损阳,损伤了正气就不可能祛除邪气,所以仲景先师一再强调发汗“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对于小田的治疗,我先用传统的解痉松肌手法,来放松他紧张痉挛的局部软组织。治疗后,他的颈部局部发热,皮温有所升高,活动受限和疼痛的症状也大有缓解。然后,我再次运用了背肩部的捏捻法,搓擦大椎法和振奋卫气的拿肩井法,这时刺激量稍大些,加之小田本身的气血运行就不畅通,所以痛感较强,但也起到了发汗的作用。汗一出来,小田立即感到全身松快,头颈的活动范围也比仅用松筋法大了很多。其实这第二步的治疗才是治本,虽然没有再在疼痛的部位操作,但所起的疗效却更为显著。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皮温上来了,微潮,双手手心也有了一些汗,我问他,脚下发热了吗?出汗了吗?他说,王大夫,刚才那几下真挺疼,却真管用,现在脚底下也热乎乎的,我这下子全好了。我一看,果然是汗出手足俱周。本来他预约第二天复诊,后来,他来电话说他全好了,不用再来了。
这就是将营卫理论和《伤寒论》中的护理思维运用于伤科病的治疗中,这是中医治病求本、治病先辨证优势的体现。
说到这里,还有一个颈椎病的病例值得讲一下。患者小方,不过三十一二岁,却是我们这里的老病号,隔三岔五就会来治她的颈椎病。她常伏案工作,颈椎病病情似乎很严重,总是感觉颈肩痛,偶有头晕,严重时颈部活动受限。她的病情反反复复,略好些时,她就自己注意调理,严重时,她就到医院治疗一段时间。治疗虽有效,但也仅能缓解症状,始终达不到理想的疗效。其实,她平时爱好运动,经常登山、游泳、做瑜伽,也接受过运动疗法,但不大见效。用她自己的话说,挺冤的,她的同事从不运动,也不上医院,怎么他们的颈椎病都没她这么重呀。
她来找我治疗时,我对她的情况已有一定的了解,于是我问她,平时还有什么不舒服吗?她想了想说,就是脖子、肩背酸痛,紧绷得厉害,感觉舒展不开,偶尔头晕,昏昏沉沉的,平时怕风怕冷。公司里男同事开空调风大或太凉,她就受不了。她还说,她爱出汗,该不会是早更了吧。我笑了,说你这么年轻,月经正常,怎么会是早更,别自己乱想。
我想,她的主症无疑就是项背强了(一作“几几”)。再加上畏风、汗出,营卫不和之象也很明显。应是一个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和的证候。风邪在经,太阳经气不利,临床表现为项背强
、反汗出、恶风、头项强痛。头疼、项强,一直连及后背,使后背拘紧。照理说,这样的症状,即使病程略长,以常规手法治疗应该是很有效的,为什么小方的病会缠绵不愈呢?我触诊她的颈肩时,发现她虽然是年轻女性,但肌肉僵硬的程度很高,指下肌肉轮廓清晰,并且有板状的感觉,失去了正常的弹性,甚至在她的颈肩部触到了类似肩周炎粘连期的那种板结感。她颈肩部皮肤略粗糙,背部的菱形肌、竖脊肌等也有类似的感觉。脉诊时,她的脉果然细而弦。我明白了,她之所以久治不愈,是因为我们在前期的治疗中过度关注局部肌肉、筋膜、韧带的松解,忽视了她个人的现有证候,或者说基本的病机所在。她所患的是一个典型的卫强营弱、营血不足、阴津缺乏之证,津液营血不能随卫气外布,不荣则痛,而这种失养更加剧了肌肉、筋膜的僵硬痉挛。如果不养营升津,仅解痉松肌、振奋卫阳是不够的。
因此,我改变了对小方的治疗手法,以健运脾胃、养阴生津的腹部按摩手法为主,辅以局部松解。治疗的重点在于揉腹,振颤关元,点按阑门、腹结、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等穴,并适当搓擦腰骶、捏捻背部,治疗中做到“微似汗”为佳。
这样的治疗持续了10次左右,小方的各种症状都有了明显缓解,就回去好好上班了,而且半年多没有再来复诊。后来她再来,说这次的治疗很到位,中间没有复发。这就是我老师王老所说的,只要思路对了,就可以一步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