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阑门穴
第7章 阑门穴
阑门,小肠下口,即大肠上口。
——《难经悬解·四十四难》
既然说到了《伤寒论》以脾胃为枢,就不得不提阑门穴。
从事按摩的医生没有不知道阑门穴的,但不少针灸大夫却不知有此穴,因为这是一个奇穴,一个只有不足百年历史的新穴。从古至今,许许多多的针灸、按摩医生发现了很多人体的敏感点、反应点和经验穴。据传,在那个针灸蓬勃发展的时代,单是经验穴,有的书上就列出了一千余个,现在也有一些书籍和流派采用自创取穴、排穴的方法,在这个前提下,我们面对的是少则二三百个穴,多则七八百个穴,作为学习者不知道如何选择。其实,我们看一个疗法或一类取穴理论是否正确,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看它是不是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那些经不起临床实践、经不住理论推敲的经验穴、奇迹穴,也许会因宣传或其发现者的技术流传一时,但绝对流传不过百年,莫说百年,有多少所谓神功、神穴都流传不过三十年。就我个人经验而言,这些年来,中医按摩热,流派纷纭,其技法、效穴亦众说纷纭,但是九成九的新穴、特技三五年内便消失了。所以,时间可以检验一切,也包括中医技术。上百甚至上千的奇穴、经验穴是不可能由一个人或一群人在短时间内验证完成并形成系统的。一位按摩大家历经六七十年的临床实践,能够总结出一二十个具有自身特色的经验穴、敏感点就很不易了。
而这阑门穴,流传百年不衰,当代对其研究亦多,至少,此穴经得起时间和临床实践的考验,值得我们后学者信赖。《脏腑图点穴法》一书精深义奥,也就只传下了这一个穴。中医按摩没那么简单,想在解剖图上圈圈点点就创造出一个新疗法,那是不可能也是不负责任的。
下面我们来看阑门穴。阑门穴位于前正中线上,脐上一寸五分,当水分穴与下脘穴之间。阑门穴出自《脏腑图点穴法》一书,作者是王雅儒先生。此书是他对《推按精义》一书深度研习之后,将心得结合自身积累几十年的丰富临床经验,系统整理编辑而成的。该书于1962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包括总论、手法种类、胸腹腰背分部程序操作等内容;下篇是各种病症的治疗。全书以祖国医学的经络脏腑学说为立论基础,具有严谨、系统的治疗理论体系,其适应证主要为内科疾患。这本书出版已六十年,在国内按摩界有相当的影响力,而书中最广为人知并广泛应用的,就是这个阑门穴了。
据《脏腑图点穴法》描述,阑门穴位于脐上一寸五分,为大小肠交会之处,是开中气、治疗中焦疾病的要穴。每次治病必首先开通此穴,点取阑门穴几乎成了所有脏腑按摩起手的第一法。阑门穴从其位置来看当属任脉,但历代文献关于任脉脐上一寸五分处并无穴位记载。但这个穴可不是王雅儒先生的臆造,阑门穴其实早已有之,关于阑门穴的记载最早可见于《难经·四十四难》:“七冲门何在?然: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难经悬解·四十四难》曰:“阑门,小肠下口,即大肠上口。”此后的《凌门传授铜人指穴》《经络考》《脉诀汇辨》《经脉图考》《类经图翼》等著作,对阑门穴的位置均有记载,虽表述不同,但位置基本相同。如《凌门传授铜人指穴·阑门水谷分别论》曰:“扁鹊曰,大肠小肠会处为阑门。言阑约水谷从其泌别也,其水谷自小肠承受于阑门以分别也,其水则内分别清浊也。”《经络考·营卫》曰:“阑门,谓大小肠会处也。自此泌别渗入于膀胱中,乃为溺。分水,谓水谷承受于阑门。水则渗灌于膀胱而为溺。便谷之泽秽则自阑门而传送大肠之中也。”《类经图翼》曰:“再小肠之下际,有阑门者在焉。此泌别之关隘,分清浊于后前。大肠接其右,导渣秽于大便;膀胱无上窍,由渗泄而通泉。”可见,《脏腑图点穴法》的以阑门为中心的脏腑按摩体系,是在中医学理论基础与前人实践成果之上创建的。由此推之,阑门穴的创立,包括其命名和位置的确定,很可能是受《难经》一书启发而来的。但对于阑门穴“脐上一寸五分”的精确定位并确定其“开中气之关键”的重要功效,则是《脏腑图点穴法》一书的创新之处。阑门穴是全身气机调顺的枢纽,已成为脏腑按摩的一个标志性穴位,此穴的应用是对中医按摩学的一大贡献。
阑者,纵横交错也,栏以分别也。从这一字之义我们可以看到,阑,无论字义所呈现的形态还是字的原始含义,都与六腑之小肠密切相关。从形态上看,小肠形如纵横交错、盘旋缠绕的隔栅,布于脐周,是人体最长的器官;从功能而言,其为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主分清泌浊。我们在学习中医的时候常常会忽略小肠与大肠,认为其作为腑,功能不如脾那样重要,其实,小肠与脾的功能有着密切的关联,被称为小肠助脾。如张介宾说:“小肠居胃之下,受盛胃中水谷而分清浊,水液由此而渗入前,糟粕由此而归于后,脾气化而上升,小肠化而下降,故曰化物出焉。”此处的“化物”是对小肠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指出了小肠将水谷化为精微和糟粕的功能,这是消化过程中重要的一步。食物由食糜化为精微,发生了质的变化,精微进而随着脾气运输到全身,供人体使用。因此,小肠有着助脾散精、为脾行津液并将浊秽之糟粕与清净之精微分别传化的功能,清者布散,浊者下传到大肠排泄。《灵枢·本输》中说:“大肠、小肠皆属于胃。”这不仅体现在受纳食物、化物的过程中,也体现在了布散、分别与排泄的过程中。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饮食入胃后的传化过程中,小肠居中,起到了中枢作用。而它的功能很像一个栅栏,像一个过滤器,将清与浊、精微与糟粕分离开来并分别传导,当入脾以散者入脾,当传大肠以排泄者传大肠,当行液者入肾以分水液,清者自清,浊者自浊。这就是《难经》里的“阑”。
所以,我们有了阑门穴,而有意思的是,在小肠之末、大肠之首,还有一个阑尾,阑门入者,纵横交错,分清泌浊。阑尾出者,糟粕出焉,导入大肠。小肠是化物的关键,是中焦、脾胃、大小肠的中枢,而阑门,为大小肠之分野,运转之机也。
阑门穴虽未居任脉正穴,却上连下脘这一足太阴脾经与任脉的交会穴,下连有水管之称的水分穴,是任脉行于中焦的要冲之穴。若不先开此穴,则中焦阻塞,胃与小肠中的浊气为其所阻,不能下降,清气亦不能上升。若此处气机失调,凝结不通,则胃肠之气混乱,各脏腑之气亦因此失调。故此穴是开中气的关键穴、治中焦疾病的要穴。在施术过程中,取穴之手指多有气通的感觉,有气通之感则预后较好。这种气通的感觉,有点儿像家中暖气或下水道阀门开启后水气流动的感觉,我们时常还可以听到腹内水气之声。
这样一个穴真有那么大的作用吗?其实,有时我们按摩医生也不敢相信,但一试即灵,便感慨难怪此穴能够流传至今。有一日,我的学生小孙和其同学吃水饺,水饺好像没煮熟,他们食后胃痛腹胀,问我怎么办,我说,点阑门呀。我亲自出马,中指点按其阑门穴,不到一分钟,小孙腹内咕咕作响,如水流通一般,遂感腹内舒畅。另一日,一位来自徐州、嗳气不止的患者来我门诊,言曰,嗳气两年余,于《养生堂》节目中见我教观众点阑门穴以通腹胀,自试之,果见效,点之嗳气即止,然松之不到半日,又嗳气频频。虽未治本,然阑门穴之效亦可见矣。
如上所述,阑门之所以成为脏腑按摩之要穴、第一穴,从五脏体系而言,因为脾属土,位于中焦,上连心肺,下通肝肾,为人体之中枢。而在六腑体系中,胃、大肠、小肠亦位于中土,胃又通过膈与心包相连接,故可助虚里与心下上下沟通;小肠分清泌浊,与膀胱同属太阳经,别水液于肾而分入膀胱,居三焦之中焦。再细化之,胃、大肠、小肠这一中枢系统中,小肠居中,衔接上下、滤别清浊,可谓重中之重。
起手即是阑门,正体现了按摩治疗的中心思想,那就是调枢致和。在脏腑这个大系统中,按摩医生志在调节平衡,而调节平衡的关键在于找到重心和枢转的机点。当然,找到枢转的机点不可能是治疗的全部,但肯定是治疗所不可或缺的。这就是我们按摩医生特有的着眼点、落“手”点。但不同的疗法,不同的手段与途径,着眼点是不同的,我们的本性是“和”,我们治疗的方式是“调枢”,因此,找到生理、病理上的枢机是必要的。
那么,这么重要的一个穴位,我们该如何运用它呢?难道只能点按吗?这其实也是按摩的特色之一,对于穴位的使用,手法的层次、方向、角度、强度是千变万化的,随机而动,随症加减,按摩是极灵活的。比如这阑门穴,我们可以用点法、颤法、拿法、捻法、按揉法、一指禅推法、拨理法等手法。脏腑按摩中的腹部按摩一般将腹部分成三层,即皮里肉外的表层,肉骨之间的脏腑层和脏腑之下的后壁层。当然,这三层还可以继续以三分法再细分,关键看手感与治疗的需要。皮肤与腹肌之间是皮下组织与脂肪,在中医看来,这属于皮肤腠理,具有透邪、清热、振奋、和顺等作用,具体到阑门穴,我们可以采用拿法、捏法或捻法,从而刺激阑门区皮肤及皮下组织,使之产生疼痛和充血,从而刺激其内的胃肠,助其运化。如寒热错杂的小结胸证,由于胃肠之中寒邪与积热互结,症见腹痛、痞满、恶心、呕吐、里急后重,此时如过度施用按压、挤推的手法,患者会因疼痛胀满而抵抗,但如果手法以拿捏为主,就可迅速使患者放松。更重要的是,阑门皮肤的捏捻可以开腠理、通玄府,引其下腑内的寒邪外出,且玄府一开,积热自流,寒热之邪经这一“栅栏”而分开别走,相互搏结之势立减,则胃肠和顺,通则不痛了。所以拿、捏、捻、提诸法是表层手法,适用于治疗胃肠有邪、积热内结或虚热伤阴等需要清理外达时。
当患者的病机以脾胃虚弱、食积内停或气滞中焦为主时,手法就要再深一些,力道进入腹肌以内,到达脏腑层。其实,腹部胃肠道的位置也是相对比较表浅的,我们的手越过腹肌就可以清晰地触摸到胃壁、肠管,把我们的手法施力集中在这一层就可以了。就阑门而言,脏腑层相对易于确定,一般我们触及腹主动脉之搏动时,即到达了脏腑层。这个搏动感越向深处点按越有力,不少脏腑按摩流派的腹部按摩,就是以腹主动脉搏动的强弱作为区分腹部手法按摩层次的依据,这虽有些局限,但也极有特色。正常而言,在阑门穴处,不必过度深按甚至反复压放动脉,对于大多数患者,在对其进行腹部脏腑按摩时,触及动脉即可。其实,这时我们也可以触摸到胃壁,尤其对一些胃痉挛或腹内压过高,也就是西医所说的胃炎和肠炎的患者,这种肌肉紧张感和胃肠轮廓感是很明显的。我们可以用一指禅推、拇指或中指点按或指颤或掌颤等手法。对于指下的条索样、囊块样结聚,我们可以进行左右拨动和上下推理。
那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将手法作用于阑门的腹腔后壁层呢?就脏腑按摩而言,腹后壁是五脏六腑形态上的支撑面,也是病理产物易于沉积、结聚的空隙。对于常年不愈或反复发作的疾病,以及因此出现痰湿、水饮、瘀血等病理产物的一类病证,需要从腹腔后壁入手治疗。当然,入手点很多,阑门穴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这类患者在触诊时多可触及痞块或癥瘕积聚之处,这类似西医所说的器质性病变,如萎缩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结石、肌瘤、息肉等。另一类患者出现水液代谢的异常,如水饮凌心所致的心悸胸闷、水湿内停所致的尿频尿急、水停中焦所致的胀满嗳气等,这些病证久而久之就可以在患者腹腔深层触及痰湿样的组织黏滞感。一部分体虚患者还会出现内脏下垂的病证,如胃下垂、脱肛、子宫下垂等,这些患者腹腔之表层和中层触之较松软,扪至后壁层却可感受到痉挛僵滞。在这些情况下,治疗时就要力达后壁了。
阑门穴腹腔后壁层的操作手法,以点按、振颤和拨理为主。首先,通过点按,将手法深透至脏腑层与腹后壁之间的位置,然后,或按而留之,持续点按,或维持这一层面施以振颤,或触摸寻找其局部结聚黏滞区进行拨理。在后壁层施用手法时,由于阑门之下是腹主动脉及后壁,腹主动脉常常会被压紧或压闭,对于强壮者,如此操作,清热化瘀效果显著,可令其感觉舒适。而对于虚弱者或腹内压过高者,会有气机上冲或上腹胀痛感,会导致患者下意识地收缩腹肌以抵抗。因此,对于阑门穴后壁层,脏腑按摩时还可运用间接刺激的手法,即从两旁的关门穴、太乙穴、滑肉门穴入手,斜向正中线阑门穴正后方施力,从较松软的腹外侧点按深入,力达阑门穴正后方脏腑层与腹后壁之间,这样就避开了对腹主动脉的直接按压,此后再行振颤、拨理之法即可。所以,按摩的手法,包括看似直接的点按手法,也有着间接作用,有着“农村包围城市”式的技巧,其关键在于力之所向、力之所达、力之所止、力之所留。这一类技巧有很多,如何配合呼吸,如何提高振颤的积蓄力,如何配伍其他穴位以引导气机,这都是手法技巧中的精髓,需要细细体会。
在这一章,简明扼要地把阑门穴操作的层次与手法区分了一下,作为一个枢机点,它的确很重要,对于它的按摩手法也是多样的,我们还会在后文中探讨多种具体疾病(包括神志病和血脉病)时谈到它。在这里,我只想说,阑门穴,源于《黄帝内经》《难经》,其应用,是中医按摩调枢、致和理论在不断发展与成熟过程中的一个创新,是中医学理论指导实践的一个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