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有形无形的痞
第11章 有形无形的痞
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者,是痞也。有中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为痞者;有饮食痰积,不能施化为痞者;有湿热太甚为痞者。
——《丹溪心法》
我们在说结胸成因时曾提到,《伤寒论》里特别指出:病发于阳,而反下之,应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应作痞也。这里有一个关于结胸与痞的鉴别,那么,什么是痞呢?这个在《伤寒论》中反复出现的腹诊体征,有什么临床意义,又该如何去触诊呢?
古汉语中,“痞”通“否”,最早应是一个哲学概念,否卦是《周易》六十四卦之一,表明的是一种阴阳相背、天地不交的壅塞状态,上下不通,气机隔闭,正与天地相交的泰卦相反。《黄帝内经》将“痞”这一概念引入中医学,但主要用以论述满闷、气结不畅的感觉,如痞痛、痞满、痞肿、痞坚等。虽然《黄帝内经》中没有对痞的具体病因病机和形态作出完整的论述,仅是将其作为一个兼症和体征,无具体治疗方法。但从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黄帝内经》遵循着痞的本意,用痞来描述气机闭结、上下不通的状态,这是对气的病理变化的生动而哲学的表达。而《伤寒论》则将痞作为一个重要的腹诊体征和自觉症状,在多种病证中详加论述,对其形成的病因病机、腹诊特点和治疗之法均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所涉及的处方有10多个,使之成为重要的中医学名词和特定病证。《伤寒论》中对于痞的提法亦颇多,如心下痞、心中痞、胁下痞、少腹肿痞、胁下痞硬、胸中痞硬等,可以说,在主要的腹诊区腹诊时都会涉及这个腹征。就其基本性质而言,《伤寒论》亦是将痞作为气机结聚不通、上下流转失利的一种气机紊乱闭结的病理状态。如“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第158条)及《金匮要略》第九篇所述“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等,就是将痞与气相联系的。因此,结合否卦的原始卦义和我们曾经讨论过的膈的隔通上下的作用,加之《伤寒论》中痞出现最多的部位都在膈之上下,如胸中、胁下、心下、心中等,可以看出,痞的气机失调的概念是从膈之上下,上焦、中焦气机的功能特点得出的,而后推而广之至整个腹诊分区。上焦—膈—中焦—下焦这一结构是气机升降的重要通路,其中膈是要冲。在此处出现的气滞不通、聚而成团之证,称为痞。因此,我个人认为,痞是一个以气滞为主的、性质属气的结聚区,气无形,但结聚后却可触及,故它应该是介乎有形与无形之间的一种可变状态,进而成为一个特定证候。如按之濡、痞硬、痞坚、痞满、素有痞等都是对其形态质地和触诊感觉的细致描述。
后世医家对痞的认识也是以此为主线的,如巢元方认为,“诸痞者,荣卫不和,阴阳隔绝,腑脏痞塞而不宣通,故谓之痞”,这里引入了热痞的概念,丰富了痞的内涵。《千金方》中也记载着一些治疗妇人产后心中痞、虚人外感后中焦痞的方剂,均是针对无形之气痞的。如《脾胃论》所云:“胃既伤,则饮食不化,口不知味,四肢倦困,心腹痞满。”认为痞的主要病机是脾胃升降功能失调。元代朱丹溪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而对于痞则提到了其与胀满的不同之处,《丹溪心法》云:“痞则内觉痞闷,而外无胀急之形者,是痞也。有中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为痞者;有饮食痰积,不能施化为痞者;有湿热太甚为痞者。”这里提出了无形之痰痞的病机。
可见,历代医家对于痞的认识,以无形之气为体的观念是主流,并且传承了下来。另外,还有观点认为,痞是有形的积块,如《难经》就有“脾之积,名曰痞气”之说,而积是有形之体。且在此书中详细论述了积、聚各自的成因和形态:“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积者阴气也,其始发有常处,其痛不离其部,上下有所终始,左右有所穷处。聚者阳气也,其始发无根本,上下无所留止,其痛无常处,谓之聚。”此后,痞常与积、聚、癥、瘕、结等名词合用或相替代使用,用以描述腹内积聚而成的有形或无形的病理产物。我个人在理论思考和临床运用中,仍是将痞作为无形之气结来认识和治疗的。
痞既是临床症状与体征,又是一个证名,后世更是将痞与满相合,将胃部症见阻塞不通、胀满嘈杂、气机不畅的一类病证统称为“痞满病”。可见,随着中医学的发展,痞的内涵有了一定的延展,但其基本含义与腹诊特征是不变的。《伤寒论》中的痞证,是由失治、误治损伤脾胃,邪热自外内陷而成的,病变多与脾胃有关,故诊痞切按的主要部位是心下。在此基础上,各代医家明确了痞的基本性质是气滞,证候依体质与治疗的情况有寒、热、虚、实、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的不同。各经、各脏腑均可因气机停滞和功能紊乱而出现痞证,这也大大扩展了痞的腹诊范围。
痞既是气的结聚,留滞成团,又无痰饮、水液、瘀血等有形之病理产物结于其中。故在触诊时,痞是介于有形与无形之间的、有局限性的气聚,以手触之,可感到局部皮肤的张力变化,有迹可循。同时,气无形,又善于变化,且不易察觉,这样的特殊性使痞成为一个具有特殊意义和触感的腹诊证候。
因此,我们必须对痞做一个细致的触诊描述,从腹诊的角度而言,痞首先是一个腹部症状,患者自觉体内有团块般的堵塞感,影响呼吸、消化,并伴有胀、闷、结聚不舒等气机运行受阻滞的症状。其次,痞是一个明显的腹部体征,痞的触诊特点是按之濡软,胀滞不痛,压挤之或有气窜感,指下如软囊,浮于腹内,推之可移,随手浮沉,细揣深按则可感觉其有根。这不同于满的广泛的膨胀紧绷感,痞如软囊,其形如卵且有边界、有轮廓,挤压后可发生形变。而满是无形的,在触诊时表现为表面皮肤和肌肉的张力升高且有鼓胀感,与其他组织如骨骼、肌肉、筋膜相连处有明显的紧绷感和牵连感。
同时,痞仍为气机运行不畅所致的气的结聚,其性质仍是“气”,尚未形成如癥积那样有形的病理产物,故其硬度低,形状在触压下可以移动、变形。而癥积等有形的结聚,轮廓分明,形状固定,一般难以推移,且触诊时大多会有压痛或自发痛。因此,痞的触诊部位主要在腹腔内的中上部,触压时应轻按慢循,仔细辨别,如果用力太大或触之过深,痞易变形或漂移导致难以感知。
另外,由于痞是脏腑气机失调而成的气性团块,它必然与相应的经脉、脏腑有着一定的联系,这就是痞根。因此,在触诊时,一旦触及痞,就应轻推慢循,通过其运动范围和变形方向判断其根结的大致位置,为下一步治疗做准备。
因痞的性质属于气滞,故其在腹诊中时隐时现、形状多变、浮沉无序,腹诊时要仔细分辨。同时也要与患者腹腔内脏器的固有形态及其宿食宿便相区别。腹内脏器如可触及,皆有固定的位置与形态轮廓,其质地多柔软,却韧而有弹性,这与痞的形状多变、边界极软而稍压即变、不易捕捉是不同的。另外,胃肠道中宿食、宿便,位置也是固定的,质地也是相对硬韧而有固定形状的,如临床可见的胃形、肠管形等。
总之,在痞的触诊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痞是气团,气必上浮,所以一般而言,痞可以在腹腔上中层触及,深层一般不会有这样的手感;二是痞不是有形之脏器,而是从组织、脏器间隙而出的,故要分辨有形之体与无形之气的不同,痞位于有形的组织、脏器之间时,最易被发现和触及;三是痞形多变,按之,其位置会有小范围移动,因此,循按时要轻触缓进,过度用力会使其变形、移动或内藏,不易被察觉;四是痞皆有根,根于中枢,气因枢机不利,形成了痞,这也是痞多出现在膈之上下和脐周处的原因,膈为上焦、中焦的分界,也是上下气交的通道,脐周行带脉,是中焦、下焦的分界,脐后连于肾间,所以这两处是最易出现气机阻滞的,而痞多根源于此二处。因此,在触及痞后,应向这两处顺根循探,找到痞根之所在,再施以手法。而且痞的气团是极易通过手法消除的,因为其状如软囊气球,应手可散,但若痞根不除,散之即聚,治疗亦无长效。治痞,就按摩手法而言,寻其根、散其标、治其本、和其枢才是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