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与电视

第三章 注意力与电视

丹尼尔·R.安德森

希瑟·基尔科里安

简介

无论哪种媒介,为了娱乐,内容创作都必须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当然,这并不是说注意力是娱乐的代名词。例如,我们可能在全神贯注地关注龙卷风动向却丝毫不觉得有趣。不过我们可能会发现,一部关于龙卷风的特效电影会引起我们的关注,它充满娱乐感。因此最好将注意力视为娱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无法用一个简单的定义囊括注意力的各种面向。不过,总的来讲,注意力指的是一种心理过程,通过这个过程,外部环境的信息才可能用于认知和情感分析。注意力通过身体,尤其头部和眼睛,以各种生理活动的方式明显地表现出来,这些生理活动具有增强刺激的作用。尽管认知研究者对注意力的类型进行了区分,比如警惕性、方位感、对物体的注意、对位置的注意等。媒介研究者通常更关注注意力的发生与偏移以及注意力参与的强度。此外,认知研究者研究注意力在有动机的成年受试者中的作用,他们被要求要专注,并且分配到毫无娱乐性的任务。另外,认知学者致力于注意力的细微之处,因为它持续的时间不到一秒。因此,认知科学对媒介注意力的研究影响有限,而这种影响主要在注意力强度上。

很少有研究将注意力直接和娱乐的心理体验联系起来,相反,目前的研究多考察娱乐媒介(通常是电视)的注意力,目的是制定预测注意力产生、持续、强度和偏移的规则。这一章总结了有关电视注意力的研究和理论。关于交互式娱乐媒介注意力的文献不多,因此在这里不做回顾。

电视研究一般分为两类,并各有其法。对于儿童的研究绝大多数集中在他们看电视的视觉行为上,而观看活动(looks)(对电视屏幕的视觉感知)是衡量电视注意力的主要行为。对成年人的研究通常集中在注意力强度的相关问题上,并使用可测量强度的方法,例如,次级反应时任务(secondary reaction time task)和一些生理测量。当然,这两个方向在方法上有一些重叠,例如在一些关于儿童的研究中使用强度测量,而在某些成年人研究中则对观看行为进行测量。

尽管已经做了一些田野调查,但是大多数研究还是实验室的实验。儿童研究侧重于婴儿和学龄前儿童,成人研究侧重于学生。本章在1991年安德森(Anderson)和伯恩斯(Burns)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评述,首先简要介绍常用方法,然后概述观看和强度研究。我们试图描绘当前的知识和理论情况,并提出未来研究要解决的空白。

方法论

观看行为

即使人们可能都没意识到,但他们看电视时视线从电视屏幕上移开(look away)也是有一定频率的。看的次数通常根据一个人在看电视时的视频来记录测量。实验员留意观看者会在观看开始和结束时分别记录视频帧数。在我们的实验室,这个过程目前是通过视频编辑软件Adobe Premiere的磁带来完成的。观察者在观看开始时按下适当的键,在结束时按下另一个键。每个事件的视频帧数都自动记录在计算机文件夹里,这个文件与电视上发生的事件同步。这样就获得了连续观看和没有观看的时间记录。观察者之间几乎没有分歧,信度很高 (比如,Anderson & Levin,1976)。

视觉癖好

直到最近,鉴于典型屏幕尺寸、观看者与屏幕之间的距离以及细节分辨率相比较差的美国标准视频,观看者可以很好地人为摄取屏幕图像,而无须仔细端详(参见Nathan 等,1985)。或许正因为如此,很少有研究试图确定电视屏幕上观看者的视线指向何方。此类研究需要使用可以精确确定观看人凝视方向的设备。尽管现在有这种设备,但媒介研究者仅在特殊情况才能使用,例如在电视节目情境下的文本使用(比如,Flagg,1978)。因此,缺乏关于观众在看电视节目中多久眨一次眼睛的规范研究,更没有他们观看内容的详细信息。这是未来值得研究的领域,尤其随着大屏幕电视机的普及,大范围的视觉扫描(visual scanning)成为可能。

次级任务反应时

评估观看者看电视期间的注意力的另一种方法是测量观看者对次级任务的反应时间。这种方法的理论来源于“可用于处理的认知资源池是有限的”那种观点。首要任务占用的资源越多,响应次级任务的等待时间就越长(如,Navon & Gopher,1979)。电视研究中的次级任务通常需要指向另一种间歇性视觉刺激(比如,幻灯片干扰),或按下按钮以响应整个电视观看过程中随机出现的音调。这种方法已被用于测量婴幼儿(如,Richards & Turner,2001)、学前儿童(如,Lorch & Castle,1997)以及成年人对电视的注意力(如,Geiger & Reeves,1993)。

生理测量

有关媒介注意力的生理测量集中在心率和脑电活动中。在这两种情况下,表面电极都放在胸部或头皮上。对传导体积的电势进行记录、放大、数字化并进行分析。

人遇到新的或改变了刺激时,可能会以定向反应(orienting response)进行回应。定向反应会影响包括心脏系统在内的许多生理系统。心率反映出大脑中血流的变化,心率明显会减缓。随着注意力的保持,心率持续减慢,心跳之间的变化减少。在儿童研究(如,Richards & Casey,1992)和成人研究(如,Lang,1990)中,心率反应都是测量注意力的方法。

根据研究,脑电活动是通过头皮电极测量的,阵列中的头皮电极的数量从几个到一百个不等。在媒介使用过程中对脑电活动进行研究通常采用α波抑制作为注意力的主要衡量标准。α波的节奏频率大约是8Hz,它反映了人处于注意力不集中的放松状态。缺少α波可以推断为注意力集中在媒介上,尤其是α波阻断时可推断为注意力被锁定于节目中的某些事件(比如场景更改)。

看电视

一般特征

关于看电视的大部分研究已由我们研究小组完成。在一项针对儿童或成人的典型实验室研究中,一个人被安排在一个布置舒适的房间里录像,房间里有电视机、零食或其他替代活动的物品,如儿童玩具、杂志以及成人手持式的非电子游戏。在我们的田野调查中,装有电视机的房间安装了自动视频设备。电视机一打开,设备就会自动记录,关掉电视机时记录停止。在这两种情况下,录像带都是对看电视的行为进行的编码。

有一些观察在看电视的研究中很常见。除非观众在一个黑暗、空荡荡的房间里,否则他们会在一小时内无数次地看电视又离开电视。在家里或在典型的实验室研究中,他们每小时会看电视120到150次(如,Anderson,1985;Anderson & Levin,1976;Burns & Anderson,1993)。其他研究小组也报告了相同的现象(比如Hawkins等,2002;Richards & Cronise,2000)。观看时间长度不是正态分布的,这里的偏差在于,一些持续几秒的短时观看,夹着少部分长时间的、可能持续10分钟及以上的观看。观看时间长度的分布可以进行定量化描述:从婴儿到成人的群体和个人数据都严格符合对数正态分布规律(有关详细的回顾和分析,请参见Richards & Anderson,2004)。

与注视水平一般(观众观看节目的时长约占该节目时长的50%,我们称此类节目为“注视水平一般”)的电视节目相比,对于注视水平高(观众观看节目的时长约占该节目时长的90%)的电视节目,受众在观看时仍然会把目光从电视上移开,但是看的间隔变得更短,而长时间观看则变得更长。注视水平低(观众观看节目的时长约占该节目时长的20%)的节目仍会有少量的观看,但长时注视几乎没有,并且随着观众开始从事其他活动(就像玩玩具或阅读杂志),注视的间隔会变得更长(此为我们实验室未发表的分析;另请参见Hawkins等,2005)。从根本上说,对电视节目的高度关注反映在更长的注视上,在长时间注视之间只有短暂的停顿。

看电视的发展

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实验室实验和田野研究发现,婴儿期的观看水平较低,到5岁时增加到相对较高的水平,在12岁左右达到高峰,在成年人中观看水平有一些下降(参见Anderson,Lorch,Collins,Field & Nathan,1986,田野研究;Anderson & Smith,1984,实验室研究的摘要)。观看的绝对水平取决于与观看者年纪相关的电视节目类型。不足为奇,儿童最关注儿童节目,成年人最关注成人节目(Bechtel,Achelpohl & Akers,1972;Schmitt,Anderson & Collins,1999)。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在家里看电视的水平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会关注更多的节目。

安德森和洛奇(Anderson & Lorch,1983)认为,年龄越大,理解能力越强。他们假设,节目的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是幼儿关注电视的最大因素。因为3岁以下的婴幼儿无法理解,所以他很少关注电视。这个假设在很多相关研究中得到验证。例如,在一些实验中,向学龄前儿童播放《芝麻街》片段,这些片段要么是正常的部分,要么使用外语或慢语言进行播放,要么随机对镜头重新进行了编辑,增加了理解的难度,在此情况下,观看它的儿童比看正常片段的要少(Anderson,Lorch,Field & Sanders,1981;Lorch & Castle,1997;Pingree,1986)。

尽管从历史上看,在正常观看条件下,婴幼儿在家里看电视的时间相比较少,但是随着《天线宝宝》(针对幼儿的电视节目)、《小小爱因斯坦》系列视频的成功,这种情况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发生变化。从那时起,娱乐业就发现婴幼儿的视频制作有利可图。婴儿将大量注意力投入到幼儿视频中。雷切尔·巴尔(Rachel Barr)和她的同事(Barr等,2003)在婴儿家中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观看这些视频的婴儿比例约为60%。

婴儿对电视有较高的关注度这一事实引发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们关注电视。这基本有两种可能:第一,他们只是正在懵懂地看着千变万化的显示器;第二,他们像大孩子那样,注意力至少部分是由理解引起的。休斯敦和赖特(Huston & Wright,1983,1989)认为,人们早期的电视观看行为是通过定向(orienting)到明显的形式特征(例如剪辑、镜头运动和听觉变化)来被动地驱使的,但是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在理解和娱乐中,注意力会更系统地由认知来推动。如果是这样,在婴儿期观看时可能没有理解力,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逐渐变得更有认知能力。

在一个复杂的实验中,理查兹和克罗妮丝(Richards & Cronise,2000)给6、12、18和24个月的婴儿播放电影《小鸡带路》(Follow that bird)中的剪辑片段,将电脑剪辑片段与计算机生成的具有协调声音并随机移动播放的片断进行比较,可以看出6个月和12个月大的孩子在两个显示器上看的都一样,但是18个月和24个月大的孩子更关注《小鸡带路》。这个实验表明,18个月之后,婴儿开始偏爱带有动画人物的结构化视频。由于两个显示器之间存在许多差异,因此无法进行特定的解释,我们与理查兹合作复制该实验。在此实验中,我们使用正常视频、随机镜头、调慢对白等三种版本的《天线宝宝》。三个版本中镜头和声音是相同的,主要的区别在于顺序或语言的可理解性。我们已经在国际婴儿会议上介绍了针对18个月和24个月婴儿的研究结果(Frankenfield等,2004)。简而言之,与理查兹的早期发现一致,即其明显差异在于,两个年龄组的婴儿对标准版本的《天线宝宝》的观看时间,比对两个失真版本的观看时间更长。这表明在18个月大的时候(也许更早),婴儿的注意力至少部分由他们对内容的认知处理来指导。

有研究表明,观看这一行为对内容的反应要早得多。从大概6个月起,婴儿被放在并排的电视屏幕前,上面画着他的母亲和父亲的图像,他们有选择地观看与讲述者说的“妈妈”“爸爸”或在家庭中使用的其他术语相匹配的图像,来确定父亲和母亲(Tincoff & Jusczyk,1999)。与音轨不匹配的图像相比,6个月大时,他们还更喜欢看具有协调音频的电视节目(Hollenbeck & Slaby,1979)。到14个月大时,与解说员错误地描述了动作的视频相比,婴儿更喜欢观看配音解说员正确描述动作的视频(Hirsh-Pasek & Gollinkoff,1999)。这些简单的例子表明,至少在原则上,婴儿可以基于内容而不只是基于显而易见的形式特征来观看视频。

但是,诸如《天线宝宝》的儿童视频和节目,比婴儿实验研究使用的大多数刺激要复杂得多。比如,《天线宝宝》是一个经过编辑的节目,它有大量剪辑和其他过渡。要理解这种过渡需要很好的感知和推理能力,才能理解内容的连贯性(参考Anderson & Smith,1984)。尽管研究(Frankenfield等,2004)表明,18个月大的婴儿对一般的过渡顺序很敏感,但尚不清楚年龄较小的婴儿是否如此。此外,2岁以下儿童理解视频的能力非常有限,且好像对同样现实生活的理解能力也要差得多(有关回顾参阅Anderson & Pempek,2005)。总体而言,尚不清楚婴幼儿对婴儿视频的关注度是基于内容还是基于万花筒效应。然而,婴幼儿会观看为他们制作的婴儿视频和电视节目,弄清他们为什么会这样,这一点是未来研究的重要任务。

形式特征

形式特征是电视节目的特点,它可以跨多种类型文本并用于传达内容。最典型的是剪辑。电视节目通常拍摄多个连续的视频,这些视频通过剪辑(或其他手法,比如渐隐、擦除、淡入、淡出等)设备进行编辑和合并。剪辑以不同形式传达内容。有时,它们只是摄像机角度或距离的变化。它们有时会显示对话中的人,或者显示听众的反应;还有时可能传达出连续动作序列的错觉,就像汽车追逐的场景,即使追逐可能是在多个地点、时间拍摄的。

电视的其他特征不是电视形式的一部分,而是电视内容本身。但是,它们通常被归入为形式特征的“范畴”,包括动画、视觉动作、角色类型(男人、女人、男孩、女孩、木偶、动物)、音频功能,例如音效、掌声和声音类型(男人、女人、儿童、特殊声音)。

电视制片人可以采用形式特征作为传达内容的必要手段(例如,在追逐场景中使用剪辑),也可以采用剪辑来提供视觉或听觉上的变化和节奏(例如,在独白中使用剪辑)。问题是,形式特征是否会独立于它们所传达的内容而影响注意力。

关于这个问题,还没有研究系统地讨论独立于传达内容的形式特征对观看的影响。有三个研究检验了常规视频中形式特征(运动、剪辑和角色类型)与注意力的关系,这些研究的结果非常一致。

在各个年龄段和研究中,最一致的形式特征是运动(movement),这与观看增强有关(Alwitt,Anderson,Lorch & Levin,1980;Anderson & Levin,1976;Schmitt等,1999)。从婴儿期到成年期,观众对于运动画面会看得更多(Schmitt等,1999)。此外,如果观众在屏幕上有移动物体的那一刻没有看,那么他接下来很可能就要开始看了,这可能是因为周边视觉对运动的敏锐性所致(Alwitt等,1980)。观众对于剪辑的反应也是一致的,剪辑后观看的间隔时间比不剪辑的要大。尽管剪辑具有保持注意力的能力,但是它并不能像运动那样吸引不专心的观众的目光(Alwitt等,1980)。

角色类型方面的结论取决于观看者是成人还是儿童,并且基于声音的效果要比基于角色的视觉效果更好。语音效果的增强主要是,观众即使没看电视也能听到语音。因此,特定类型的语音可以抑制或引发观看,以及在语音发出时保持或阻止正在进行中的观看。对于儿童观众来说,这三项研究发现,在屏幕或声音轨道上有男性出现比没男性出现的情境下,他们的观看行为会更少(Alwitt等,1980;Anderson & Levin,1976;Schmitt等,1999)。这个现象对成年观众来说不成立(Schmitt等,1999)。儿童观众对于女性角色的观看态度是中性与积极的,成年女性观众对女性角度的观看态度则是积极的。在这三个研究中,儿童观众对于儿童角色非常积极,但是成年观众对于儿童角色的态度,其数据不足以得出任何确切的结论。儿童观众对于木偶和动画角色始终是积极的。

声音效果、掌声等音频特征,结果始终是积极的。音乐与观看无关,它在注意力上的效果取决于音乐的类型和语境。

休斯敦和赖特(Huston & Wright,1983,1989)关于形式特征对注意力的影响提出了明确的理论,对此我们也同意。他们注意到最重要的形式特征有引起定向反应的力量,对于年轻观众来说,它们是形式特征的基础。然而,随着孩子的认知变得更加成熟,在看电视方面的经验进一步丰富,他们越来越意识到形式特征在传达内容中的作用。因此,形式特征在内容方面变得越来越重要。孩子意识到电视上那些成人内容,通常就与成年人有关。对于孩子来说,这些内容基本上没法理解,他们也没有兴趣。成年男性在电视里,就会给孩子发出信号说,这些不是你的菜。孩子了解到,如果奇怪的声音、色彩鲜艳的布景、木偶以及其他特征组合在一起,就意味着这是他们的节目。男孩认识到那些刚烈的剪辑风格和声音效果是为他们准备的内容,女孩则认识到柔和的内容是为她们准备的。

休斯敦和赖特的研究团队通过实验检验该理论。坎贝尔、赖特和休斯敦(Campbell,Wright & Huston,1987)论述了以儿童格式(使用具有儿童节目特点的形式特征)或成人格式的公共服务、公告式视频。尽管两种格式之间的内容尽可能相似,但孩子还是更加关注以儿童格式呈现的视频。休斯敦、格里尔、赖特、韦尔奇和罗斯(Huston,Greer,Wright,Welch & Ross,1984)向儿童播放了抽象的视频图像,分别针对男孩、女孩的商业广告进行制作和剪辑。孩子们以完全与他们的性别和制作技巧一致的方式分别观看视频。

节奏调整与形式特征

电视节目的形式特征的密度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每单位时间的形式特征越多,播放节奏就越快。虽说快节奏会引发更多的关注,尤其在儿童眼里,不过这个领域尚未有系统的研究。帕兹、休斯敦和赖特(Petts,Huston & Wright,1986)在一项关于暴力的研究中,研究了快节奏与慢节奏的暴力儿童节目和非暴力儿童节目。他们发现,儿童对快节奏节目的注意力高于慢节奏的,其中暴力不会对注意力产生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注意力的差异可能是由于播出内容的变化而非节奏的影响。尽管如此,他们的结论与节奏更快的节目获得更高关注度的观点是一致的。

尽管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加快节奏可能会加强注意力,但也应指出,加快节奏会增加观看者的信息处理负担。如果负担太大,节目就令人费解,因此可能失去关注。考虑到信息处理的负担,最近针对学前儿童的成功电视节目有意放慢了节奏,在形式特征的密度方面进行调整(Anderson,2004)。这些节目,比如《蓝色斑点狗》,一直受到学龄前观众的高度关注(Crawley,Anderson,Wilder,Williams & Santomero,1999;Crawley等,2002)。

内容和个体差异

我们注意到,尽管在关注电视方面,形式特征有重要作用,但关注主要还是服务于观众处理内容的。例如,与成人节目相比,孩子更关注儿童节目;与儿童产品广告相比,他们对儿童节目的关注也更多(Schmitt,Woolf & Anderson,2003)。就商业广告趋向于快节奏和形式特征密集而言,后一种观察更为重要。诸如幽默地传达内容的技巧,也可以增加对节目的关注(Zillmann,Williams,Bryant,Boynton & Wolf,1980)。总体而言,对电视的关注似乎更多地由内容驱动,而非形式功能和节奏。

但是内容的意义因人而异,个人的需求、兴趣、能力和其他心理因素决定他对特定节目的关注度。尽管心理特征可能会促进人们对电视产生特定的关注方式,但相关研究屈指可数。

心理特征之一就是性别。在小学早期阶段(5岁及以上),儿童在节目中的性别差异和个性偏好开始出现。尤其男孩对同性角色的偏爱有所转变,在这种转变之中实现稳定的性别观念。性别稳定是由人们开始认识到的,即自己的生物学性别,是相对稳定不变的,而非由诸如衣服或发型之类的肤浅特征所决定的(Slaby & Frey,1975)。有了这种理解,人们可能会认为,孩子们会开始对同性角色产生极大的兴趣,因为这些角色可能会提供一些信息,这些信息有关于如何在举手投足之间符合性别角色的文化期待。

在安德森等人(Anderson等,1985)关于在家观看电视的研究中,对5岁前后的儿童进行性别稳定性测试。吕克-阿列克萨、安德森、柯林斯、施密特(Luecke-Aleksa,Anderson,Collins & Schmitt,1995)检验了家庭录制的儿童看电视的录像带,在孩子观看时和孩子在场但不观看时,他们对屏幕上角色(如果有)的性别进行了编码。测试发现,不论角色是成人、儿童还是非人类(例如木偶),未获得稳定性别认知的男孩和女孩观看女性角色的比例都高于男性角色。这与人们对婴幼儿的测试结果是一致的(比如,Anderson & Levin,1976)。另一方面,已获得稳定性别认知的儿童则更多关注同性角色,无论其类型如何。也就是说,性别认知稳定的女孩仍然偏爱女性角色,而性别认知稳定的男孩则始终更加关注男性角色。斯拉比和弗雷(Slaby & Frey,1975)预测,获得稳定性别认知的孩子的注意力会发生转变,当孩子们观看一男一女各自组装自行车的电影时,他们也发现了这种转变现象。

最近,在几项采用视觉焦点(visual fixation)方法的研究中,林里博格和切尔宁(Linebarger & Chernin,2004)发现的结果与吕克-阿列克萨等人(Luecke-Aleksa等,1995)和斯拉比和弗雷(Slaby & Frey,1975)的一致。性别稳定的孩子看着屏幕时,当存在多个角色时,他们优先选择同性。性别未稳定的没有这种偏好。相反,他们倾向于专注于女性角色。

暂时性的心理因素也可能引发对内容的注意力偏移。安德森、柯林斯、施密特、雅各布维兹(Anderson,Collins,Schmitt & Jacobvitz,1996)对安德森等人(Anderson等,1985)家庭观看研究进行成人电视观众的考察,通过标准生活事件量表(standard Life Events Scale)进行测量,研究了观看行为与压力的关系。他们发现节目偏好与压力有关(比如,压力大的观众倾向于喜剧),注意力也是如此。当他们在家里看电视时,与没有压力的男人相比,有压力的男人实际上看电视的时间更多,这个研究结果被认为与情绪管理理论(比如Zillmann & Bryant,1994)一致,该理论假设媒介使用替代了焦虑的思维模式。

霍金斯等人(Hawkins,2005)向大学生播放了几种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尽管他们发现观看模式随类型的不同而变化,但他们在测量学生对媒介使用和媒介对其满足程度方面却与个人差异几乎没有关系。因此,并非所有个体差异特征都会影响电视观看。

停止观看

关于注意力为什么会终止的问题还鲜有研究。我们确实知道,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对电视的关注在内容边界处(content boundaries)结束(如,Alwitt等,1980),这与内容理解作为观看的主要驱动力的概念相一致。也就是说,理查兹发现在持续关注结束前几秒,婴幼儿的持续心率会减速,这意味着外在行为终止前某些内容状态的变化(如,Richards & Gibson,1997)。尚不知道这种现象是否会出现在年长的观众中,他们的注意力更多受到图式驱动(schema-driven),因此对内容界限更敏感。

安德森、洛奇、史密斯、布拉德福德、列文(Lorch,Smith,Bradford & Levin,1981)在一项实验中,分析比较了3岁和5岁儿童在关注开始与消失方面的相似性。年龄差异揭示了:关注开始时,3岁孩子之间的相似性比5岁的更少,但是当关注结束时,5岁孩子之间的相似性比3岁孩子低。通常,儿童关注的出现比消失情况更相似。作者将这些发现解释为:一是关注的出现与消失是由不同因素决定的;二是有了这些经验,孩子会变得更加刻板,关注可能会受到上述形式特征暗示;三是关注消失可能反映了电视内容中的特质。年龄较小的孩子在经验和兴趣上彼此更相似,因此更有可能同时对内容失去兴趣。大一点的孩子在发展和经历方面都不太相似,他们对内容的兴趣水平更高,因此在不同的时间终止观看。

在焦距放大过程中,儿童一定会对电视失去关注(Alwitt等,1980;Anderson & Levin,1976;Susman,1978),也许可能是因参照系不断变化而迷失方向。此外,如上所述,成年男性的电视角色往往让幼儿终止对电视的关注(Alwitt等,1980;Anderson & Levin,1976)。当然,电视外部的干扰可能也会终止关注(Anderson,Choi & Lorch,1987),但是我们所知甚少,尽管注意力消失与产生一样重要。

重复与熟悉

随着家用录像机的出现,人们可以重复看电视节目或电影。有证据表明,儿童对喜欢的视频的重复播放有较大的容忍度,可以多次观看(Mares,1998)。雷切尔·巴尔和她的同事(Barr,2003)在12至15个月大的婴儿的家中为其播放熟悉或不熟悉的两种视频。他们发现,与不熟悉的视频(50%)相比,婴儿对熟悉的视频(67%)的观看效果更好。在研究之前,婴儿们大概平均观看了30次他们熟悉的婴儿视频,这表明熟悉度是婴儿关注的重要因素,并且他们可以忍受不断重复的播放。

克劳利等向3岁、4岁和5岁儿童播放他们从未看过的《蓝色斑点狗》(Blue’s Clues)片段。一名儿童在连续5天里只看同一个片段。5天之后,只有5岁组的儿童对节目的关注略有下降。通过仔细检查,研究者将节目中的教育内容与娱乐内容进行区分。一开始教育内容的关注度更高,但经过3次重复后,关注度下降到了与娱乐内容相同的水平。克劳利等(Crawley等,1999)认为原因是,3次播放后,孩子掌握了教育内容,所以它沦为与非需求(nondemanding)的娱乐内容相同的地位。要注意的是,尽管对电视片段的关注有些下降,但是在5天后,该节目的观众参与率稳步上升。

克劳利等(Crawley等,2002)通过对整个系列《蓝色斑点狗》熟悉程度的考察,扩展了这一研究范围。他们将观看该节目两年的孩子与很少看过该节目的孩子进行了比较(通常是因为基本电缆盒一般不提供尼克国际儿童频道的节目)。当研究者向两个小组播放他们从未看过的《蓝色斑点狗》的新剧集时,有经验的观众对这集的整体关注要比没有经验的观众少。这种影响主要是由于节目的重复部分,即节目的各个部分之间非常相似。经验丰富和经验不足的观看者会分别关注该集独特的部分。

如上所述,《蓝色斑点狗》吸引了观众的参与,学龄前的孩子们会大声喊出答案、指向屏幕、随音乐跳舞等。克劳利等(Crawley等,2002)分析了关注、观众参与和理解模式,他们认为,高水平的关注表明孩子们在进行信息处理和学习。在这些高度关注的时间内,观众参与度相对较低。当年轻的观众掌握了素材并熟悉剧集(重复播放)或整个系列时,注意力会下降,但参与度会增加。他们认为,观众的参与反映了他们掌握了知识,而高度关注则反映了他们在进行信息处理和学习。

“收听”电视

显然,节目的听觉成分即便对婴儿而言,也是关注电视的重要预测指标。如前所述,婴儿对语言和音频与视频的一致性很敏感。而且,如果音轨因方式颠倒或使用外语而失真,婴儿和学龄前儿童在电视上的观看次数会减少。此外,听觉形式特征在吸引不专心的观众上非常有效。显然,听是关注电视的重要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电视的听觉注意力的研究很少。主要原因是听觉注意力不好测量。与具有明确的行为相关性(即注视)的视觉注意力不同,听觉注意力不能被直接监测。只有很少的间接研究可做一些推断。

在一项研究中,5岁的孩子在观看《芝麻街》剧集时,被分为在玩各种玩具和没有玩玩具的情况下观看节目。没有玩玩具的孩子看节目的时间多出一倍,但令人惊讶的是,随后的理解力测试中,两组的结果是相同的。对于以视觉方式呈现的,以及仅通过音频通道呈现的节目信息都是如此。此外,考虑到可以回答问题的关键信息出现的确切时间,可以预测问题是否得到正确回答,但仅适用于有玩具的小组(Lorch,Anderson & Levin,1979)。这些发现表明,与不玩玩具的孩子不同,玩玩具的孩子只有在提供理解所必需的关键信息时才选择性地看屏幕。研究者得到的结论是,到5岁时,孩子们就制定了一种在电视观看过程中执行双重任务的策略,即他们从表面上监听音轨,以获取可理解的核心信息的提示,然后在视觉上进行屏幕定向。该策略针对双重关注(无玩具的情况下)无法进一步提高理解力的情况非常有效。这些发现也符合以下假设:婴幼儿在看屏幕时,主要以语言能理解的水平进行聆听。

弗尔德和安德森(Field & Anderson,1985)之后的研究重复了这一发现,即孩子的关注预测了他们对纯听觉信息的理解。他们还发现,5岁的孩子的这种联系比9岁的孩子更强,这表明年幼的孩子更依赖视觉和听觉方式。也就是说,当9岁的孩子实际上不看电视时,他们似乎可以更好地收听电视。作者假设,观看和收听对于幼儿来说有很强的联系,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听觉注意力越来越可以独立于视觉注意力。

成年人也存在这种联系。博恩斯和安德森(Burns & Anderson,1993)研究了大学生识别简短(3—4秒)视听片段的能力,这些片段是从他们刚刚看过的电视节目中截取下来的。毫不奇怪,如果他们看这些刚看到的片段时,识别精度很高。但是,如果学生们不看,那么仅靠音频进行识别,不仅识别度降低,而且识别度还会随着他的最后一次看完与剪辑时间之间的间隔变长而逐渐降低。博恩斯和安德森将此结果解释为,成人观众不看电视的时间越长,就会逐渐从电视上撤出听觉注意力。这也揭示了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他一些非电视观看活动(例如看杂志)。

弗里德兰德和科恩(Friedlander & Cohen,1973)通过使用双位开关,允许儿童在具有正常音轨和降噪音轨的视频之间进行选择,研究了5至8岁儿童选择清晰的、可理解对话能力的个体差异。受试者被告知要握住一侧的开关,他们有不超15秒钟来选择特定的音轨,一旦选定,他们必须松开开关,并再次按一下以找到相同的音轨。在这个研究中,75%的儿童更喜欢正常的对话,而非降噪的对话,这些对话选择的标准是对正常音轨投入65%的关注度。

罗兰德利、赖特、休斯敦和埃金斯(Rolandelli,Wright,Huston & Eakins,1991)采用了类似的技术研究儿童对电视的视觉和听觉注意。观察5岁和7岁的孩子看电视的情况,他们随机降低视频和(或)音频的质量,并告诉孩子,如果电视无法正常工作时,他们可以按下操纵杆来“固定”电视。逐渐通过引入白噪声(white noise)降低音频质量,视频在“胡椒盐”[1]似的画面中渐渐消失。还有一种视听质量下降的情况,其中两种模态同时降级。降级的刺激被用作测量注意力的潜在因素。结果表明,所有的筛选时间与三种降级形式的反应时间相关。唯一的例外是女孩对音频质量下降的反应延迟,这表明该年龄段的女孩比男孩更独立地利用听觉。毫无疑问,孩子们对视听质量下降反应的延迟时间最短,因为他们可以采用其中一种或两种方式来检测变化。对纯音频降级的反应最慢,说明他们对音频的整体关注较少。更重要的是,在看屏幕时,孩子们对于音视频和纯视频质量下降的反应延迟时间更短,而纯音频降级的反应时间则没有变化,这表明这些孩子能够发现音轨的变化,而这与视觉节目的视觉注意力无关。此外,在对视频进行叙述时,7岁儿童对音频质量下降的反应延迟比5岁儿童短,这表明至少在刺激物包含语言时,年龄较大的孩子比年龄较小的更可能关注音轨。与先前的研究一致,看电视可以预测年龄较小儿童的听觉理解力,但无法预测年龄较大的儿童,这进一步支持了听觉和视觉注意力与年龄无关的观点。

注意力强度

总的来说,人们对电视注意力的参与程度的了解,远比看电视要少。估计次级任务反应时是估测参与强度最常见的程序,它相对简单,却能间接测量注意力。相反,生理测量可能是对注意力参与的更直接测量,但尚未被广泛采用。这部分是由于何为最优的生理测量还存在争议,也是因为擅长使用这种测量方法的研究者的兴趣不在媒介上。的确,已有研究集中在由媒介引起的自动定向回应与持续关注的区别上。实验涉及的内容甚广,例如,情感上令人回味或引起人们注意的材料。研究还考察了注意力与故事结构发展的相关的程度。这一领域大量的最新研究都强调形式和内容对注意力分配的交互效果。

次级任务反应时研究

次级任务反应时(STRT)研究基于以下假设:随着对主要任务(比如观看电视)的注意力增强,对次要任务的响应时间(比如,按下按钮以响应音调)也会延长,这是由于可用于在任何给定时刻处理传入刺激的认知资源是有限的。因此,本节将注意力强度的增加视为对于干扰物或对于次要任务的反应时间变慢。

诸如剪辑的形式特征,至少在定向回应的无意识水平上引起注意(例如,Geiger & Reeves,1993)。尽管已知特定结构特征的出现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盖格和里夫斯发现,通过对STRT的测量,增加剪辑次数并不能增强对电视消息的整体关注。一项使用STRT来衡量注意力的研究发现,与复杂视频相比,受试者对于主题结构简单的视频的参与度更高(Thorson,Reeves & Schleuder,1985)。这项研究的复杂性是由镜头运动、平移、缩放、编辑和剪辑的数量决定的,而不是由节目的内容决定的。尽管看似反常,但这一发现与早期的注意力研究一致:简单或有意义的材料可能更有吸引力(如,Britton,Glynn,Meyer & Penland,1982;Britton,Holdredge,Curry & Westbrook,1979)。此外,这种效果似乎与模态有关。当次级任务涉及对音调的响应时,脚本中命题或有意义的单元的密度不会影响反应时间。这项对视觉次要任务(响应闪光灯)进行的重复研究呈现相反的效果:受试者与听觉任务少的广告有更深入的互动,但是不受视觉特征复杂结构的影响。这些作者认为,当其他资源被第二个任务所消耗时,受试者会从一种模态中“借用”资源。

在看电视过程中,参与度似乎也会有所变化。盖格和里夫斯(Geiger & Reeves,1993)使用STRT来衡量注意力,发现在观看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观看者应对剪辑变得更加容易,消耗的资源更少,因此紧接剪辑后的STRT变得更短。相反,洛奇和卡斯特(Lorch & Castle,1997)在对5岁儿童的研究中发现,在观看的后半段时间里,随机提问需要最长的反应时间。

至于内容,一些研究调查了哪些节目和信息类型最吸引观看者。电视上播放的节目有连续性或非连续性的,并根据故事或情节进行了分类。成人受试者最关心的核心内容是情节,而非偶然的细节(Meadowcroft & Reeves,1989)。其他研究将注意力作为内容的一个功能,将能唤起情感的内容与使人平静或中性的内容进行比较。朗、波尔兹、波特和考拉赫尔(Lang,Bolls,Potter & Kawahara,1999)发现,唤醒情感的内容比使人平静的内容受到更多的关注。

洛奇和卡斯特(1997)发现,5岁的孩子在不看电视时的反应时间比在看时要短,并且在看电视时,相对易懂的《芝麻街》版本的反应时间要长于语言失真版本的节目。这一发现表明,在理解材料的过程中,认知能力会更多地参与其中,这进一步支持了容易理解的材料更具有吸引力的观点。

一些STRT研究已经检验了形式特征与内容之间的相互作用。一项工作考察了连续性的与非连续性画面的影响。朗、盖格、史蒂克韦达和萨姆纳(Lang,Geiger,Strickwerda & Sumner,1993)证明,不连续的剪辑比连续的画面需要更多的处理能力。盖格和里夫斯(Geiger & Reeves,1993)研究了注意力对于连续性和非连续画面的即时反应。他们发现,与逐渐减少对连续性画面的关注相比,处理非连续性画面所需的整体能力需要保持较高水平。更具体地说,这些研究者发现,对连续性画面的关注有短暂的陡增,然后即刻下降。相反,非连续的画面会导致注意力最初短暂减少,这表示观看者从之前的内容中“释放”出来,然后参与新的内容连续的画面之时,注意力急剧增加。从本质上讲,这些研究者发现,形式特征对观众注意力的影响至少部分取决于总体内容。例如,对所有画面都有一个自动的定向回应,但是处理和理解非连续的画面要更费神(Geiger & Reeves,1993)。

最后,朗及其同事(Lang等,1999)研究了电视消息的注意力的唤醒和节奏调节(pacing)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对于平稳的讯息,总体的注意力会随节奏加快而增加。相反,人们对唤醒性的内容的关注度由于节奏调节的速度更快而降低了。换句话说,节奏慢、四平八稳的信息,以及节奏快、激发情感的信息,受到的关注最少。另一方面,大量的认知资源被分配给节奏快、平稳的消息和节奏慢、激发情感的信息。这一发现表明,唤醒和节奏调节都可以影响资源分配,并且在认知资源不超负荷时,唤醒和节奏调节的最佳组合使得注意力最大化。综上所述,STRT研究表明,注意力的自动调节控制(controlled attention)与形式和内容有关,但要充分预测参与的强度,需要考虑两者的相互作用。

心率研究

有研究探讨电视的结构特征(即画面)对与心率测量相关的注意力的影响。例如,商业广告的出现会引发定向反应(OR),其中一部分反应是心率降低(Lang,1990)。当屏幕出现一个画面后,观众的心率会减速约4秒钟(Lang等,1993)。理查兹和吉布森(Richards & Gibson,1997)还发现3至6个月大的婴儿的心率随场景变化而降低。

尽管一些研究认为,整体的节奏调整不会影响观看期间的心率大范围变化(Lang等,1999),但朗、周、施瓦兹、波尔兹和波特(Lang,Zhou,Schwartz,Bolls & Potter,2000)发现,在观看的后半场里心率变慢,面对快节奏信息尤其如此。这与上述洛奇和卡斯特(1997)的STRT研究一致。

娱乐媒介一个有意思的特征是,注意力与屏幕尺寸有关。里夫斯、朗、金和塔塔尔族(Reeves,Kim & Tatar,1999)证明,与中等尺寸(约33厘米)或小尺寸(约5厘米)屏幕相比,在大尺寸(约142厘米)屏幕上看电视时,成年人的心率下降幅度更大且一直维持较低的水平,不管内容的唤醒或情感效价如何。他们认为,几种已知的媒介效果在大屏幕上更明显,并建议在未来的研究中要考虑屏幕尺寸。

关于节目内容影响心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情感效价上。在观看过程中,受试者看到有关情感刺激的内容,心率会增加,但是在看到理性或理性与情感相结合的信息时,心率会降低(Lang,1990)。此外,朗(Lang,1990)发现情绪信息增加了诱发心脏反应的强度。也就是说,定向回应在屏幕上发生变化时产生,但是反应的强度随着情感刺激的增加而增加。里夫斯等人(Reeves等,1999)发现,负面信息比正面信息让心率下降更多,尽管这种影响只是微不足道的。朗等人(Lang,2000)认为,区别于不相关的画面,相关的画面不会增加认知负担。与此一致的是,他们发现相关和不相关画面均会导致心率降低,但只有相关画面显示出受试者对播放内容的记忆力有所增加。此外,这些发现对生产的影响在于,创作者可以在不影响认知能力的情况下,增加节目引人注意的特征,尽可能地让观众从节目中获得信息。心率研究的许多结果与次级任务反应时的研究结果相似。

电生理学研究

有一些研究使用脑电图(EEG)研究受众对电视节目的注意力。罗斯柴尔德、索森、里夫斯、赫希和戈德斯坦(Rothschild,Thorson,Reeves,Hirsch & Goldstein,1986)证明,脑电图可用于识别获得与保持注意力的场景,即识别那些一旦获得但又失去关注以及从未被成功关注的场景。α波抑制时期(表示关注)通常始于某些视觉变化,例如剪辑、镜头运动或商业广告。叠加的画外音还会引起α波抑制。罗斯柴尔德等人(Rothschild等,1986)在他们的电视刺激中确定了“兴趣点”,其中在成人受试者中观察到了最多的α波抑制。朗(Lang,1990)使用相同的刺激,发现这些兴趣点还可以根据心率测量值引发定向反应,但是她无法确定所有或大多数这些点共有的特定形式特征。罗斯柴尔德等(Rothschild等,1986)提出,在视觉或听觉线索的定向过程中,α波可能会迅速衰减,但注意力的维持可能取决于观看者的动机或对内容的兴趣。据我们所知,还没有研究探究节目内容对脑电图的影响,但是这种预测与本章前面提到的注意力测量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西蒙斯、德威博和卡斯伯特(Simons,Detenber & Cuthbert,2003) 向成年人播出定格画面或简短的视频短片,有观点认为这些短片会引起情绪反应。他们在颅顶骨区域发现了意味着是注意力集中的α波衰减现象。积极和消极的情绪片段都能引起注意,运动画面比定格画面更能吸引注意,这与其他注意力测量方法一致。

史密斯和格文斯(Smith & Gevins,2004)研究了电视广告的脑电图反应,发现α波衰减与场景变化有关。在低频率的α波范围中,正面α波衰减与受试者发现有趣的广告有关;在较高频率α波范围中正面α波衰减与回忆广告有关。就像基于观看、STRT和心率的研究一样,脑电图研究表明,与更持久的注意力相比,初始定向的注意力过程更明显,定向是通过形式特征和对内容的认知参与而引起的持续关注。

注意力强度中的议题

总体而言,本节中所引的研究都是成年人参与进行的。我们对注意力强度的了解大部分源自对成年人的研究。直到最近,有关看电视的研究记录了婴儿的STRT(如,Richards & Turner,2001)、心率(如,Richards & Cronise,2000)和大脑活动(如,Richards,2003)。只有几项研究针对年龄较大儿童使用了一些测量注意力强度的方法,即STRT(如,Lorch & Castle,1997)。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注意力惯性上,接下来对其进行介绍。

注意力惯性

总的来说,看电视的研究解决的问题与注意力强度的研究有些不同。然而,有关电视注意力的研究出现两种趋向一致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注意力惯性。注意力惯性的定义与注意力的开始有关(通常是观看):电视开始时,注意力强度较低,并且“脆弱”、容易被打断。但是,随着情节的持续发展,情节变得越来越稳健,不易受到干扰,信息处理也变得更加密集。打个比方,随着对电视的注意力持续不断,惯性便产生了。

这个术语出现在爱德森、奥威特、洛奇、列文(Anderson,Alwitt,Lorch & Levin,1979)的分析报告中。他们绘制了儿童的观看长度数据,并将其作为一种风险函数。风险函数描述了某种实体发生故障的概率,条件是该实体的生存时间。例如,风险函数被用作人寿保险计算的一部分,这就涉及根据某人目前的年龄来决定他在明年死亡的概率。安德森等(Anderson等,1979)将该分析方法应用于看电视。对于一群在有着诱人玩具的房间里看《芝麻街》的5岁儿童来说,从开始到在3秒内结束的风险函数约为0.57。当观看行为可以保持3秒钟,在6秒钟之前停止看电视的风险函数降至0.34。观看行为保留6秒,不久后停止的风险函数进一步降至0.24,依此类推。基于3秒间隔的整个曲线显示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负函数的平衡下降。换句话说,观看的时间越长,在每个后续的时间段里停止观看的风险就越小。

安德森等(Anderson等,1979)表明,这种风险函数既可以描述单个儿童的数据,也可以用于群体数据,并且适用于12岁的儿童以及成人。随后,理查兹和他的同事表明,该函数可以描述6周至24个月婴儿看电视的风险数据(Richards & Cronise,2000;Richards & Gibson,1997;Richards & Turner,2001)。注意力惯性不限于看电视。在学龄前儿童玩玩具(Choi & Anderson,1991)和听音乐(Sims,2001)的过程中也发现了可描述的风险函数。

一系列研究探讨了注意力惯性的本质。研究发现,持续看电视的时间越长,观看者的注意力越分散(Anderson等,1987;Richards & Turner,2001),与此同时,这也在玩玩具中有所发现(Choi & Anderson,1991;Ruff,Cappazolli & Salterelli,1996)。注意力分散是伴随注意力强度或参与度增加而减少的,而注意力强度或参与度是通过对干扰物或次级任务反应时来确定的(Anderson等,1987;Choi & Anderson,1991;Lorch & Castle,1997)。在玩玩具时,随着情节的持续,孩子更有可能进入一种高度集中的状态,即聚精会神(Oakes,Ross-Sheehy & Kanass,2004;Ruff等,1996)的状态。

理查兹及其同事在对心率的分析中也发现,随着对电视的持续观看,观看者的参与度逐渐加深(Richards & Cronise,2000;Richards & Gibson,1997;Richards & Turner,2001)。电视信息处理在持续观看之中得到增强。伯恩斯和安德森(Burns & Anderson,1993)发现,在测试内容出现时,持续观看的时间越长,节目内容的识别记忆就越多。洛奇(Lorch等,2004)发现,当呈现有关电视叙事的信息时,孩子们越能搞清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就越能理解它们。

注意力惯性似乎是娱乐媒介(包括电视、玩具和音乐)关注的一般属性。注意力惯性有什么功能呢?在发现注意力惯性之前,许多理论家认为,注意力系统必须有方法维持对任务或话语来源的注意力,而不管趣味性、可理解性或其他方面短暂的波动(Hebb,1949;Hochberg & Brooks,1978;James,1890)。例如,霍奇伯格和布鲁克斯(Hochberg & Brooks,1978)认为,为了看电影,一定要在剪辑所界定(defined)的视觉内容边界做到吸引注意力。换句话说,在时间结构化的娱乐媒介中,以及在电视剧和其他的类型中,必须存在一种“胶水”,以保持观众对内容或动作边界的关注。

安德森和他的同事们发现,在内容完全改变之前,观看的时间越长(从节目到商业的转变),那么内容改变后的观看时间也就越长(Andersont Lorch,1983;Burns & Anderson,1993)。因此,注意力惯性有助于维持对全新内容的关注。安德森及其同事认为,由于注意力惯性是在幼儿中发现的,它贯穿于无关联的内容片段之中,所以它可能是持续关注的基础生物学过程。

在婴儿能够理解之前,在他们看电视过程中发现了注意力惯性,当婴儿观看诸如计算机生成的随机形式和声音之类的刺激时,也会发现注意力惯性。然而,在观看分布的定量分析中,大约从18个月开始,如果刺激是精心组织的、典型的电视镜头,婴儿会表现出更大的惯性(Richards & Anderson,2004)。大一点的孩子比年幼的惯性要大。总之,这些结果表明,认知理解过程会增强注意力惯性。该结论也与上文所述的注意力强度的研究一致,与无关联的、编辑过的系列镜头相比,受试者对于有关联镜头的注意力强度会更高。

霍金斯及其同事对这种现象有更充分的探索,发现跨内容边界驱动观看的程度随边界的类型而变化(Hawkins等,2002;Hawkins,Tapper,Bruce & Pingree,1995)。他们认为,有一些通过训练的、有策略的步骤会改变注意力惯性的强度,而情绪化的步骤也可以。比如,可以预测,从娱乐节目向商业广告过渡产生的惯性,比从商业广告向娱乐节目过渡产生的要少;此外,与娱乐性较低的节目相比,娱乐性高的节目产生更高水平的注意力惯性。

理论与未来方法

在我们已知的研究领域里,那些引起注意的、短暂增强注意力和持续增强注意力的电视特征之间都存在区别。特定的形式特征会引发观看行为,在次级任务反应时有短暂的增加,产生定向反应的心率会减弱,并减弱颅顶骨区域的α波水平。产生持续注意力的因素没有得到很好的描述,但主要是内容因素。这些内容因素包括可理解性、趣味性、情感效价以及对观众的个人意义。另外,随着注意力的持续,如注意力惯性所揭示的,参与会逐渐加深。后者显然是由内容理解产生的,并且可以在成人中进行策略性修改。但在注意力惯性将注意力持续吸引到新的无关内容时,后者似乎也是一个自动过程,它发生在前认知(pre-cognitive)婴儿中,并可能在无意义的刺激下产生。

阅读本章时,让我们震惊的是,目前缺乏注意力与娱乐相关的理论。尤其,关于任务状态下的持续注意力与娱乐状态下的持续注意力之间的差异的理论很少。为什么在承担任务的情境下保持持续关注很费力,而在娱乐情况下保持持续关注则轻松可及?在这些截然不同的情境中,持续关注在本质上是否有所不同?它们呼吁人们关注不同的潜在神经机制吗?尽管有许多工具可用于研究,但我们还没看到系统地探讨这一问题的研究。

我们还发现,尽管音频很重要,但对娱乐媒介的听觉关注的研究不多。同样,尽管儿童能够忍受甚至要求重复,但是原因还知之甚少。有证据表明,只要过了幼儿园年龄,重复看视频的次数会减少(Mares,1988),但除了上文引用的,还没有其他系统的调查。

虽然对电视注意力的研究已到了临界值,甚至允许节目设计的系统原则的研制(Anderson,2004),但在其他娱乐媒介上还没有类似的文献。例如,尽管很多文献集中于在阅读方面的眼动研究,但没有人去研究一个人开始阅读,读了一段时间,又停下来的原因(类似于看电视)。例如,我们不知道注意力惯性是否也适用于娱乐阅读。在电子游戏方面也没有相关文献。

随着大屏幕高清电视和环绕立体声的普及,美国电视正在成为数字媒介。此外,数字电视还有互动的可能性。虽然我们对电视注意力的理解可能适用于这一进化的媒介,但很多东西会改变。另一方面,手机用户可以在5厘米的屏幕上收看电视。这种进化的媒介的注意力本质是什么?无论这些媒介给娱乐带来什么,注意力仍然是必要的。系统地研究新媒介的注意力,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其影响,并助力于内容的合理设计。

参考文献

Alwitt,L. F.,Anderson,D. R.,Lorch,E. P.,& Levin,S. R. (1980). Preschool children’s visual attention to attributes of television.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7,52-67.

Anderson,D. R. (1985). On-line cognitive processing of television. In A. Mitchell & L. Alwitt (Eds.),Psycho- logical processes and advertising effects:Theor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Anderson,D. R. (2004). Watching children watch television and the creation of Blue’s Clues. In H. Hendershot (Ed.),Nickelodeon nation:The history,politics,and economics of America’s only TV channel for kids (pp. 241-268). New York: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Anderson,D. R.,Alwitt,L. F.,Lorch,E. P.,& Levin,S. R. (1979). Watching children watch television. In G. Hale & M. Lewis (Eds.),Attention and cognitive development (pp. 331-361). New York:Plenum.

Anderson,D. R.,& Burns,J. (1991). Paying attention to television. In D. Zillman & J. Bryant (Eds.),Responding to the screen:Perception and reaction processes. pp. 3-26.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Anderson,D. R.,Choi,H. P.,& Lorch,E. P. (1987). Attentional inertia reduces distractibility during young children’s television viewing. Child Development,58,798-806.

Anderson,D. R.,Collins,P. A.,Schmitt,K. L.,& Jacobvitz,R. S. (1996).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television viewing. Communication Research,23,243-260.

Anderson,D. R.,Field,D. E.,Collins,P. A.,Lorch,E. P.,& Nathan,J. G. (1985). Estimates of young children’s time with television:A methodological comparison of parent reports with time-lapse video home observation. Child Development,56,1345-1357.

Anderson,D. R.,& Levin,S. R. (1976). Young children’s attention to Sesame Street. Child Development,47,806-811.

Anderson,D. R.,& Lorch,E. P. (1983). Looking at television:Action or reaction? In J. Bryant & D. R. Anderson (Eds.),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V:Research on attention and comprehension (pp. 1-34). New York:Academic Press.

Anderson,D. R.,Lorch,E. P.,Collins,P. A.,Field,D. E.,& Nathan,J. G. (1986). Television viewing at home:Age trends in visual attention and time with TV. Child Development,57,1024-1033.

Anderson,D. R.,Lorch,E. P.,Field,D. E.,& Sanders,J. (1981). The effect of television program comprehensibility on preschool children’s visual attention to television. Child Development,52,151-157.

Anderson,D. R.,Lorch,E. P.,Smith,R. Bradford,R.,& Levin,S. R. (1981). The effects of peer presence on preschool children’s television viewing behavior.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7,446-453.

Anderson,D. R.,& Pempek,T. A. (2005). Television and very young children. American Behavioral Scientist,46,505-522.

Anderson,D. R.,& Smith,R. N. (1984). Young children’s television viewing:The problem of cognitive continuity. In F. Morrison,C. Lord,& D. Keating (Eds.),Advances in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pp 116-165). New York:Academic Press.

Barr,R.,Chavez,M.,Fujimoto,M.,Garcia,A.,Muentener,P.,& Strait,C. (2003,April). Television exposure during infancy:Patterns of viewing,attention,and interaction. Poster presented at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Tampa,FL.

Bechtel,R.,Achelpohl,C.,& Akers,R. (1972). Correlates between observed behavior and questionnaire responses on television viewing. In E.A. Rubinstein,G.A. Comstock,& J.P. Murray (Eds.),Television and social behavior (Vol. 4),Television in day to day life:Patterns of use (pp. 274-344). Washington,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Britton,B. K.,Glynn,S. M.,Meyer,B. J. F.,& Penland,M. F. (1982). Effects of text structure on use of cognitive capacity during reading.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74,51-61.

Britton,B. K.,Holdredge,T. S.,Curry,C.,& Westbrook,R. D. (1979). Use of cognitive capacity in reading identical texts with different amounts of discourse level mean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Learning and Memory,5,262-270.

Burns,J. J.,& Anderson,D. R. (1993). Attentional inertia and recognition memory in adult television viewing. Communication Research,20,777-799.

Campbell,T. A.,Wright,J. C.,& Huston,A. C. (1987). Form cues and content difficulty as determinants of chil- dren’s cognitive processing of televised educational messag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43,311-327.

Choi,H. P.,& Anderson,D. R. (1991). A temporal analysis of toy play and distractibility in young childre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52,41-69.

Crawley,A. M.,Anderson,D. R.,Wilder,A.,Williams,M.,& Santomero,A. (1999). Effects of repeated exposures to a single episode of the television program Blue’s Clues on the viewing behaviors and comprehension of pre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91,630-637.

Crawley,A. M.,Anderson,D. R.,Santomero,A.,Wilder,A.,Williams,M.,Evans,M. K.,& Bryant,J. (2002). Do children learn how to watch television? The impact of extensive experience with Blue’s Clues on preschool children’s television viewing behavior.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52,264-280.

Field,D. E.,& Anderson,D. R. (1985). Instruction and modality effects on children’s television attention and comprehensio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77,91-100.

Flagg,B. N. (1978). Children and television:Effects of stimulus repetition and eye activity. In J. W. Senders,D. F. Fisher & R. A. Monty (Eds),Eye movements and the higher psychological functions (pp. 279-291). 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Frankenfield,A. E.,Richards,J. R.,Lauricella,A. R.,Pempek,T. A.,Kirkorian,H. L.,& Anderson,D. R. (2004,May). Looking at and interacting with comprehensible and incomprehensible Teletubbies. Poster session to be presented at the bienni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for Infant Studies,Chicago,IL.

Friedlander,B. Z.,& Cohen de Lara,H. C. (1973). Receptive language anomaly and language/reading dysfunction in “normal” primary-grade school children.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10,12-18.

Geiger,S.,& Reeves,B. (1993). The effects of scene changes and semantic relatedness on attention to televis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20,155-175.

Hawkins,R. P.,Pingree,S.,Hitchon,J. B.,Gilligan,E.,Kahlor,L.,Gorham,B. W.,Radler,B.,Kannaovakun,P.,Schmidt,T.,Kolbeins,G. H.,Wang,C.-I.,& Serlin,R. C. (2002). What holds attention to television? Communi- cation Research,29,3-30.

Hawkins,R. P.,Pingree,S.,Hitchon,J.,Radlor,B.,Gorham,B. W.,Kahlor,L.,Gilligan,E.,Serlin,R. C.,Schmidt,T.,Kannaovakun,P.,& Kolbeins,G. H. (2005). What produces television attention and attention style?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31,162-187.

Hawkins,R. P.,Tapper,J.,Bruce,L.,& Pingree,S. (1995). Strategic and non-strategic explanations for attentional inertia. Communication Research,22,188-206.

Hebb,D. O. (1949). The organization of behavior. New York:Wiley.

Hirsh-Pasek,K.,& Golinkoff,R. N. (1999). Origins of grammar:Evidence from early language comprehension. Cambridge,MA:MIT Press.

Hochberg,J.,& Brooks,V. (1978). Film cutting and visual momentum. In J. W. Senders,D. F. Fisher & R. A. Monty (Eds),Eye movements and the higher psychological functions. (pp. 293-316). 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Hollenbeck,A.,& Slaby,R. (1979). Infant visual responses to television. Child Development,50,41-45.

Huston,A. C.,Greer,D.,Wright,J. C.,Welch,R.,& Ross,R. (1984). Children’s comprehension of televised formal features with masculine and feminine connotation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707-716.

Huston,A. C.,& Wright,J. C. (1983). Children’s processing of television:The informative functions of formal features. In J. Bryant & D. R. Anderson (Eds.),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television:Research on attention and comprehension (pp. 35-68). New York:Academic Press,Inc.

Huston,A. C.,& Wright,J. C. (1989). The forms of television and the child viewer. In G. Comstock (Ed.),Public communication and behavior:Volume 2 (pp. 103-158). New York:Academic Press,Inc.

James,W. (1890). Principles of psychology. New York:Holt.

Lang,A. (1990). Involuntary attention and physiological arousal evok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and emotional content in TV commercials. Communication Research,17,275-299.

Lang,A.,Bolls,P.,Potter,R. F.,& Kawahara,K. (1999). The effects of production pacing and arousing content on th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of television messages.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43,451-475.

Lang,A.,Geiger,S.,Strickwerda,M.,& Sumner,J. (1993). The effects of related and unrelated cuts on television viewers’ attention,processing capacity,and memory. Communication Research,20,4-29.

Lang,A.,Zhou,S.,Schwartz,N.,Bolls,P. D.,& Potter,R. F. (2000). The effects of edits on arousal,attention and memory for television messages:When an edit is an edit can an edit be too much? Journal of Broadcasting & Electronic Media,44,94-109.

Linebarger,D. L.,& Chernin,A. R. (2004). Gender Differences in Young Children’s Eye Movements While Watching Television:Implications for Attention and Comprehension. Unpublished manuscript,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orch,E. P.,Anderson,D. R.,& Levin,S. R. (1979). The relationship of visual attention and comprehension of television by preschool children. Child Development,50,722-727.

Lorch,E. P.,& Castle,V. J. (1997). Preschool children’s attention to television:Visual attention and probe response tim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66,111-127.

Lorch,E. P.,Eastham,D.,Milich,R.,Lemberger,C. C.,Sanchez,R. P.,& Welsh,R. (2004). Difficulties in compre- hending causal relations among children with ADHD:The role of attentional engagement.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13,56-63.

Luecke-Aleksa,D.,Anderson,D. R.,Collins,P. A.,& Schmitt,K. L. (1995). Gender constancy and television view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31,773-780.

Mares,M. L. (1998). Children’s use of VCRs.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557,120-131.

Meadowcroft,J. M.,& Reeves,B. (1989). Influence of story schema development on children’s attention to televis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16,Special issue:Social cognition and communication. 352-374.

Nathan,J. G.,Anderson,D. R.,Field,D. E.,& Collins,P. A. (1985). Television viewing at home:Distances and viewing angles of children and adults. Human Factors,27,467-476.

Navon,D.,& Gopher,D. (1979). On the economy of the human-processing system. Psychological Review,86,214-255.

Oakes,L. M.,Ross-Sheehy,S.,& Kanass,K. M. (2004). Attentional engagement in infancy:The interactive influence of attentional inertia and attentional state. Infancy,5,239-252.

Pingree,S. (1986). Children’s activity and television comprehensibility. Communication Research,13,239-256.

Potts,R.,Huston,A. C.,& Wright,J.C. (1986). The effects of television form and violent content on boys’ attention and social behavior.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41,1-17.

Reeves,B.,Lang,A.,Kim,E. Y.,& Tatar,D. (1999). The effects of screen size and message content on attention and arousal. Media Psychology,1,49-67.

Richards,J. E. (2003). Attention affects the recognition of briefly presented visual stimuli in infants:an ERP study. Developmental Science,6,312-328.

Richards,J. E.,& Anderson,D. R. (2004). Attentional inertia in children’s extended looking at television. In R. V. Kail (Ed.),Advances in child 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Vol. 32,pp. 163-212). Amsterdam:Academic Press.

Richards,J. E.,& Casey,B. J. (1992). Development of sustained visual attention in the human infant. In B. A. Campbell,H. Hayne,& R. Richardson (Eds.),Attention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infants and adults (pp. 30-60). 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Richards,J. E.,& Cronise,K. (2000). Extended visual fixation in the early preschool years:Look duration,heart rate changes,and attentional inertia. Child Development,71,602-620.

Richards,J. E.,& Gibson,T. L. (1997). Extended visual fixation in young infants:Look distributions,heart rate changes,and attention. Child Development. 68,1041-1056.

Richards,J. E.,& Turner,E. D. (2001). Distractibility during the extended viewing of television during the early preschool years. Child Development,68,963-972.

Rolandelli,D. R.,Wright,J. C.,Huston,A. C.,& Eakins,D. (1991). Children’s auditory and visual processing of narrated and nonnarrated television programm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51,90-122.

Rothschild,M. L.,Thorson,E.,Reeves,B.,Hirsch,J. E.,& Goldstein,R. (1986). EEG activity and the processing of television commercials. Communication Research,13,192-220.

Ruff,H. A.,Cappozolli,M.,& Salterelli,L. M. (1996). Focused visual attention and distractibility in 10-month-old infants.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19,281-293.

Schmitt,K. L.,Anderson,D. R.,& Collins,P. A. (1999). Form and content:Looking at visual features of televisi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35,1156-1167.

Schmitt,K. L.,Woolf,K. D. & Anderson,D. R. (2003). Viewing the viewers:Viewing behaviors by children and adults during television programs and commercial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53,265-281.

Simons,R. F.,Detenber,B. H.,& Cuthbert,B. N. (2003). Attention to television:Alpha power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image motion and emotional content. Media Psychology,5,283-301.

Sims,W. L. (2001). Characteristics of preschool children’s individual music listening during free choice time. Bulletin of the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149,53-63.

Slaby,R. G.,& Frey,K. S. (1975). Development of gender constancy and selective attention to same-sex model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46,849-856.

Smith,M. E.,& Gevins,A. (2004). Attention and brain activity while watching television:Components of viewer engagement. Media Psychology,6,285-305.

Susman,E. J. (1978). Visual and verbal attributes of television and selective attention in preschool children. Devel- opmental Psychology,14,565-566.

Thorson,E.,Reeves,B.,& Schleuder,J. (1985). Message complexity and attention to television. Communication Research,12,427-454.

Tincoff,R.,& Jusczyk,P. W. (1999). Some beginnings of word comprehension in 6-month-olds. Psychological Science,10,172-175.

Zillmann,D.,& Bryant,J. (1994). Entertainment as media effect. In J. Bryant,& D. Zillmann (Eds.),Media effects: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Hillsdale,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Zillmann,D.,Williams,B.,Bryant,J.,Boynton,K.,& Wolf,M. (1980). Acquisition of information from educational television programs as a function of differently paced humorous inser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72,170-180.


[1] 美国俚语,指的是以白点或黑点的形式出现在图像表面,严重降低了图像质量。——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