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语言关键期

把握语言关键期

言语是人类所使用的最有效果的药方。

——吉卜林《演说》

我去美国调研时,租住在一个华人房东的家里。他家有个18个月大的女儿,小名叫“漂亮”。刚到他们家的时候,小漂亮还不会说话。小姑娘和我熟了,就围着我的桌子转圈。我问她要不要出去玩,她说:“哼哼。”她外婆解释说,“哼哼”就表示“好的”。我告诉外婆,应该鼓励小漂亮说话,用“好”来代替“哼哼”。

哦,顺便说一句,我后来才明白小姑娘为什么总说“哼哼”——因为她妈妈最爱给她播放的动画片是《小猪佩奇》。

有许多家长,像小漂亮的外婆一样,只要宝宝手一指、眼神一瞟,甚至哼一声,家长就知道孩子要吃还是要玩,立马积极满足。这种默契固然满足了大人的心理需求,却阻碍了孩子的语言发展。这样的话,宝宝干吗还要费劲自己学说话呢?就哼哼呗。

我的孩子们当时也住在小漂亮家,每天叽叽喳喳和她说个不停。虽然小妹妹不会说话,雨果却一直不停地唠叨:“小漂亮,看哥哥这个呀。小漂亮,给哥哥那个呀。”

雨果是个爱交流、爱说话的孩子。外出玩时,哥哥的玩具丢了。我问了几个路人,都说没看见。一只黑底白翎毛的小鸟飞了过来,停在翠绿的枝头。雨果大声对着小鸟喊:“小鸟,小鸟,你看到我哥哥的玩具了吗?”逗得路人直发笑。

小漂亮每天跟在大孩子后面跑来跑去,一个多月后的一天,雨果照常碎碎念着:“给哥哥这个好不好啊?”小漂亮口齿清晰地回答说:“好的。”语言关键阶段通过和大孩子的积极交流,她很快变得伶牙俐齿。

“语言发展关键期”从出生开始,一直贯穿整个童年。语言发展对孩子的人际交往、智力和性格发展都有很大帮助,可以使孩子的心理发展更加健康,社会能力更强。比如奥巴马,良好的演讲水平是他竞选总统获胜的重要因素之一,据说给拜登拉选票时这些演讲技巧一样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的父母问我,是不是4—12岁是语言关键期,只有这一时期习得的语言才会成为母语,未来可以灵活运用?还有父母问我,小时候学英语好不好?也有家长说,孩子2岁了还不会说话是咋回事?

人类大脑中掌管语言学习的区域叫“布罗卡”区。有研究者认为12岁之后,大部分人的“布罗卡”区会关闭,新学的语言会被存储在大脑的记忆区,运用时就没那么自如灵活了。当产生思维想表达的时候,不是直接从母语区反射出来,而是要绕到记忆区,在记忆区提取,然后再说出来。

不过,大脑的发育有着独特性。当代的脑科学研究发现,童年早期大脑发育速度是最快的。但人脑的结构一直在不断进化中。因此,活到老学到老有它的科学道理。如果儿童错过了语言发展关键期,通过后期的弥补学习,也有学得很好的范例。比如我身边有不少中学才开始学英语的同事,英语水平也特别好。林语堂、胡适都是通过后天努力,掌握并能自由运用多门语言。读丰子恺译的《猎人笔记》时,我也对他翻译的娴熟和语言的优美流畅钦佩不已。

不一定说大人就学不好一门语言。我依然赞同母语发展有关键期,但不是4—12岁,是0岁—12岁。这个时期为什么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呢?原因一是小孩子学得更快,能够在3年左右达到任意母语口语的娴熟水平。无论他们出生在法国里昂,还是浙江温州,三四岁的孩子基本都可以用母语自如地表达自己。原因二是掌握好母语,幼儿就多了一个与世界沟通、表达自我的重要工具,反过来又能够促进儿童其他领域比如社会性的发展。原因三,语言学习有一个特点——第二语言学习越早,发音的纯正程度越接近于母语。例如,12岁之前移民到国外的孩子,会很快融入当地社会,发音纯正。而成年移民往往一生都带有或多或少的家乡口音,很难纠正。这个理由其实不是真正的问题,因为一个人只要能够恰当、自然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发音纯正的确可以锦上添花,但也不是必不可少的。

许多儿童发展的案例支持了语言关键期的存在。在一个儿童虐待案件里,美国一位叫吉妮的女孩出生20个月后,被暴虐的父亲囚禁在小屋中12年。这期间,她既听不到声音,也看不到电视。只要她发出任何声音,便遭到父亲的毒打。她由盲人母亲定时喂饭,但很少与她交谈。吉妮直到13岁时才被人发现,这时她完全不能说话。语言专家后来对她进行了7年的语言训练,但是她仍然不会正确使用时态,说出的句子仍是生涩和语法错误的。还有一些有听力障碍的儿童,在成年后接触发音学习,但口语水平也始终进步缓慢,不如早期接受干预的同伴们。

因此,我特别鼓励家长们尽早地、积极地和宝宝交流,哪怕宝宝还不会说话。心童3岁时语言表达就非常好,因为家人都喜欢和她说话。一天我逗她说:“你老是不想着妈妈,算了,明天不带草莓酸奶给你吃了。”心童连忙说:“我想妈妈的,我只想妈妈一个人。”

我说:“那爸爸怎么办呢?”

她立刻揪着自己的右耳朵说:“我用这个耳朵想妈妈。”然后摸着左耳说:“我用这个耳朵想爸爸。”

我好奇地问:“你都是用耳朵想吗?不用心想吗?”

她斩钉截铁地说:“不用心,心只有一个啊。要是用心,想了爸爸就想不了妈妈,想妈妈时就想不了爸爸。我用两个耳朵想,可以一起想。”

她还对即兴创作歌曲充满了热爱。每次灵感一来,她就要我们安静。“接下来,我要唱一首小狗的歌。”

然后她开始用沙哑磁性的喉咙说唱:“小狗小狗真可爱,飞来飞去很有趣……”

我问:“不对啊,小狗怎么飞来飞去?是小鸟吧?”

她不慌不忙地说:“我唱的是天狗,有翅膀的狗,就是会飞的。”

在孩子说出第一个字之前,如果家长经常亲密地和孩子交流,孩子会积累大量的语言信息。18—24个月,孩子会进入词汇的爆发期。这时候宝宝的词汇会突然产生一个质的飞跃,能够出现大量你想象不到的词语。但男孩子的语言发展普遍略迟一些。一般而言,男孩子比女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迟,性别导致的发育差异会持续到童年晚期(有时候可能持续一辈子,像林博士这样),不必着急。

比如笑笑的语言发展就比姐姐略慢一些,他18个月时只会说:唧唧(汽车)、公共机(公共汽车)、挖挖(挖土机)、卡卡(卡车)、拌拌(搅拌车)……

如果大孩子和弟弟妹妹有更丰富的沟通,小宝的语言发展有可能更快。雨果的语言发展就很好。一只大狗在路边汪汪汪地大叫,雨果看了一会儿说:“大狗在骂人咧——”声音太大就是骂人,这个逻辑很清楚。

以单词的出现为界,宝宝的语言发展过程分为语言准备期和语言发展期。语言准备期从出生就开始,哪怕宝宝不出声、发出无意义的音节,或只是咿呀学语。这一段时间,语言的大量输入是宝宝学说话的前提。这时候,孩子可能发出各种语音,而家长只会对其中一部分产生回应。比如笑笑说:“噢啊!”我就说:“噢,笑笑饿啦!饿了我们就去吃奶啊!”雨果哭:“嗯妈……妈……”我会说:“雨果喊妈妈,妈妈在这里呢!”

先天语言机制认为儿童是可能发出不同种族的语音的。比如一次笑笑哼哼唧唧地说:“ab-ove。”我高兴地发现笑笑还会说英语呢,他说above!他还会发出法语般的小舌音r……

宝宝的语言输出是从他们1岁左右讲出第一个真正的字开始的——就是家长经常会产生分歧的、到底是先喊了“爸爸”还是“妈妈”的那个时期。中国家长特别重视孩子说出的第一个词,有时还会发个短视频秀一秀。可惜,家长往往不重视之前的语言准备期。没有足够数量的语言输入,孩子是不可能输出语言的。听得越多,才会说得越好、越早啊!

有一个家长咨询我:儿子2岁了,为什么还不会说话?我猜他们家主要是老人抚养孩子,老人大约讲方言的,不大说普通话。他惊讶地说:“对啊,我岳母是福建人,帮我们带宝宝。我老婆和他们讲话时都说福建话的。但是我和老婆是说普通话啦。”对啊,问题是你和老婆陪宝宝的时间占了多大比例呢?还有,你们是如何和孩子交流的呢?

孩子处在语言关键期的时候,家长应该采取以下陪伴策略。

从胎儿期开始,家长就要多对宝宝说话。出生之后,更要保留和孩子交流、对话的习惯。小婴儿的语言学习特点是学得慢,学习效果不即时显现。从语言输入(听)到输出(说)有一个长达1—2年的过程。孩子在听大人说话时会慢慢理解这些词的语意。听得越多,孩子才有厚积薄发的机会,语言表达越好。

如果一个家庭的方言比较丰富,孩子的语言发展略显滞后是正常的。好处就是,他会同时掌握一种以上的方言。但只有大量的输入,才能提高宝宝语言的输出水平。为了让孩子学会组织语言,家长要尽量使用简短但完整的句子,循序渐进地提高孩子的语言水平。

我喜欢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家长们是如何和小婴儿相处的。许多家长和孩子缺乏互动,或者互动内容不恰当。

比如,许多家长在和宝宝交流时,喜欢模仿孩子的无意义音节。例如,电梯里进来了一对夫妻,抱着婴儿。婴儿欢喜地笑,试图用手去摸电梯,妈妈就握着他的手去摸电梯按钮,嘴里说:“嗯哪、哦哦!”她为什么不说“电梯”“按钮”?一直到出电梯,也没有听见妈妈和宝宝说一个有意义的词语。

在公园里,我看见一个爷爷陪着宝宝。老人满眼欢喜,一会儿低头亲亲孙子、逗逗他,嘴里模仿着婴儿的声音说:“唔嘟嘟,唔嘟嘟……”这些大人,学着小鸟说“啾啾啾啾”,难道以为小鸟就会听得懂吗?

笑笑的第一个阿姨喜欢把笑笑带去楼下公园玩,省得笑笑和姐姐吵架。但阿姨性格特别内向,她总是沉默寡言,只用行动表示对婴儿的关心,严重影响了笑笑语言习得的速度。我下决心辞退了这个自己不爱说话、还不让笑笑和姐姐说话的阿姨。

那时,笑笑学会用手指挥我们的腿。比如他希望出去玩,知道自己开不了门。不会说话的他就用手推我的腿,把我使劲往门口拨拉。

他非常聪明地认识到,大人的行动方向是由腿决定的。所以他既不拉手,也不推大人屁股,就是直接去拨腿,拨了一条腿再拨另外一条,像赶羊一样。

有时他拨我的手,示意我去替他打抱不平。比如玩具被其他小朋友拿走了,他走上前两步,朝人家打量一番,自认不是对手,就退回来,抓住我的手,朝前一推,意思是:妈妈,上!

我往往是摆摆手,然后用言语描述一遍他的意图:“笑笑想要哥哥还你汽车吗?妈妈不去要,笑笑自己去拿。你对哥哥说:给我汽车。”

随后,笑笑的语言发展终于突飞猛进,开始说一些长的句子。2岁1个月,笑笑开始创造性地使用语言。我对他说:“宝宝一边吃酸奶,一边坐车好吗?”他学会了“一边……一边……”这个句型,吃早饭的时候,他高兴地拿着包子爬到床上,说:“一边吃包子,一边看爸爸。”受到我们的表扬,他很得意,继续发挥:“一边看爸爸,一边看妈妈。一边看妈妈,一边看姐姐……”过了几天,他不断地拓展这个连接词的造句功能:“宝宝一边吃鱼,一边看汽车……”

雨果的思维更加有跳跃性。一天,2岁半的雨果一边骑滑板车,一边说:“妈妈,你来摸摸滑板车吧。”我依言摸了一下:“嗯,摸过了,硬硬的。”雨果同意:“硬硬的,像爸爸一样(爸爸胡子硬啊),像猴哥一样(猴哥硬,石头里蹦出来的),像子豪一样(子豪堂哥长得壮,所以是硬的,有道理)……”

在厨房里,雨果踮着脚尖看我煎鸡蛋,我用勺子试着给鸡蛋翻面。雨果大声喊:“鸡蛋,加油!”鸡蛋翻了一面。雨果激动地说:“鸡蛋翻跟头啦!鸡蛋你真棒!”他伸出小手,给鸡蛋比出一个胖胖的大拇指来。

当孩子开始说话时,家长要认真倾听,并对不适宜的表达进行规范的示范,但不是纠错,更不能责备。比如2岁的宝宝会错误地使用“你”“我”之类的代词,这是语言发展的必经阶段。

我们在超市购物,购物车前面画了两只小汽车的大眼睛。笑笑走了几步回头看看,说:“小汽车看你。”我问笑笑:“小汽车是看妈妈还是看宝宝的?”他说是看宝宝。“那小汽车是看我还是看你?”他继续说:“小汽车看你。”

晚上睡觉,他要我看着他入睡,说:“妈妈看你。”我说:“是‘妈妈看我’。”他重复一遍“妈妈看我”。但下次还是说:“妈妈看你。”

同样是2岁,雨果也开始混淆“你”和“我”,经常要东西时嚷嚷:“给你!给你!”“抱你!抱你!”其实是“给我”“抱我”。他也不清楚谓语和宾语的顺序。比如他很害怕螃蟹,有时说螃蟹怕怕,有时说雨果怕怕。如果问他:“到底是螃蟹怕雨果?还是雨果怕螃蟹呢?”他“嗯——”地歪着小脑袋,想了一会儿,还是说:“螃蟹怕怕。”

姐姐搭了一个积木给笑笑。我说:“你谢谢姐姐了没有?”他摇摇头,赶紧到房间里找姐姐,说:“谢谢姐姐。”姐姐说:“不用谢。”他回答:“没关系。”姐姐扑哧笑了,他也笑了。他跑出来,想了想又跑回去,大声说:“姐姐对不起!”还鞠了一个躬。

笑笑能够把“谢谢”“不用谢”“没关系”“对不起”这些词放在一起使用,说明他理解这些词的共同特点都是礼貌用语。虽然场合不完全对,我们一边解释,一边继续鼓励他说得好、有礼貌。

儿童早期的发音也经常不准确,这是发展的正常阶段。有的儿童会发不出个别音节,比如t、g。但随着年龄的成熟,一般到7岁左右发音会变得准确。比如心童有一只宠物小兔,笑笑也特别喜欢,每天要喊若干遍:“小裤(兔)子,小裤子!我的小裤裤!”从幼儿园回来,笑笑会说:“我在幼儿园有好几个好朋友,一个是螺丝糖,一个是鲤鱼尾,还有一个是……”雨果小时候一直会把“他们”说成“哈们”。

随着语言的发展,幼儿开始变得幽默,喜欢开玩笑。这也是大多数孩子喜欢小丑和马戏的缘故。

有时,我拿出一本绘本说讲个故事吧。笑笑会说:“不要,要讲笑话!”我很诧异,就说,你先给妈妈讲个笑话吧?——你看,我经常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抛回给孩子。

于是他咯咯地笑了几声,大声说:“笑话!”然后又笑起来。这就是笑笑的笑话。说完他的笑话,我们才继续阅读。

心童3岁的时候也喜欢讲笑话,她的笑话是:“蝴蝶结!”只要一说这3个字,她就乐不可支,自己笑成一团,饭桌上喷了许多米。

“为什么”是两三岁孩子最后掌握的疑问句,因为涉及因果关系,相对抽象。我问2岁的笑笑:“旋转木马为什么不转了?”他说:“嗯。”我再问他一遍,他再回答:“嗯。”

显然,他不明白这个问题的意思。我重新问一次:“旋转木马为什么不转了呢?因为没有小朋友坐,所以旋转木马就关了,不转了。对吗?”他说对的。我问他明白了吗?他说明白了。第二天,我问同样的问题,他仍然回答:“不知道。”总之关于“为什么”的问题,他要么回答“嗯”,要么说“不知道”。

但我不气馁,也不着急,继续自问自答。一天,我们从医院回来的路上,他拿了一张注射单在手里,说要送给阿姨。我问:“为什么要送给阿姨呢?”他回答:“因为阿姨会高兴的。”我再问:“为什么阿姨会高兴呢?”他说因为阿姨笑了,然后模仿了一下阿姨的笑声:“呵呵呵……”我们都笑了。笑是高兴的表现,是结果不是原因。不过,孩子慢慢会明白的。

2岁4个月时,我问笑笑最喜欢哪个小朋友?他说喜欢奇奇。我问为什么最喜欢奇奇,以为他又会说“嗯”或“不知道”。但笑笑这次一本正经地回答:“因为奇奇长得高。”

每天亲子阅读1小时。如果你实在没空,至少保证周末阅读1小时。你会发现,孩子很喜欢这样亲昵的阅读时间。亲子阅读对培养亲子感情,提高孩子的语言发展水平很重要。可惜,适合3岁以下亲子阅读的中国绘本比较少。而国外的许多经典绘本更加适合大孩子,适合小孩子的呢?往往又没有文字,不适合中国家长使用。后来,我干脆自己编写了一套低幼故事书,给儿子女儿。

我写书主要是为给家长一些亲子阅读的引导,还设计了一些互动。因为3岁以下的宝宝不喜欢长时间的单向倾听,他们会扭来扭去,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的样子。其实,只是讲故事的方式需要调整。比如,小宝宝喜欢一边听,一边交流,也喜欢家长在讲故事的时候,结合家里的情况临场发挥,更喜欢家长用夸张、有趣的表情来演绎故事。

雨果对美食特别有感情,从小就琢磨怎么吃,是个小吃货。看着绘本上的樱桃,他垂涎欲滴:“妈妈喂雨果吃一个吧!”我就作势从书上捏了一个果子,放到他嘴边:“吃吧!”雨果“啊唔”一口吃下去,还皱眉说:“嗯!有种子!”

戏精,你就装吧。

看到书上画着哈密瓜,他高兴地笑了:“哈密瓜!宝宝要吃!”我抓了那个半块的哈密瓜,他“啊唔”吃了之后,不满意地指着旁边那个完整的哈密瓜图片说:“吃大的,吃大的!”我再在大哈密瓜上空抓了一把送他嘴边,他满意地收下了。他还嫌弃我只给他吃一口,太小气,连忙自己伸手在纸上多拿几次,拇指与食指对捏着送到嘴里,然后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咂嘴不已。

我问:“好吃吗?”他说好吃,甜!

他接着说:“再喂雨果吃个鱼吧!”书上只有水果,我就从空气中抓了一把,递给他:“吃鱼吧!”他“啊唔”一口,然后一脸痛苦的表情,说:“有刺——”我不配合他发挥,只管自行引导读书的节奏。我对着书上的樱桃捏了一下,喂给旁边的松鼠吃:“小松鼠,吃吧!哎呀呀——有种子!”

雨果哈哈地笑了。

你真逗!他欣赏地看看我,用满怀期待的眼神暗示我再来一次。我再喂松鼠吃鱼,还模仿小松鼠说:“哎呀呀,有骨头!”

他哈哈大笑,笑得几乎岔了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