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未来的挑战

应对未来的挑战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2020年,一场空前但未必绝后的疫情把许多父母困在家里,许多家庭不得不面对前所未有的密集型亲子陪伴。大人在家办公,孩子在家上网课。孩子下课了,家长停工了。超长时间的亲密相处,让许多家长被迫在短时间内和孩子短兵相接,一时间鸡飞狗跳,地动山摇。

疫情期间,我接到了大量关于孩子问题行为的咨询电话。“以前怎么没发现小孩一身的毛病?”“我孩子有问题……”许多家长在电话里这么开头

许多家长没有意识到,他们提出的是错误的问题。在家教咨询中,总有一类问题我无法回答,因为错误的问题永远找不到正确的答案,不是吗?

美国的婚姻问题专家温格·朱利写了本书叫《幸福婚姻法则》。书中引用结婚78年的兰迪斯太太的话:“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是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会有两百次离婚的念头和五十次掐死对方的想法。”我想说,即使是最乖巧的孩子,一生中也会有200次让你暴跳如雷和50次离家出走的冲动。你和孩子接触的时间越多,爆发的频率越高。

许多家长苦苦寻找错误问题的答案,每当这时,接受咨询的我就很难给出回答。比如中国式的经典问题:“我的孩子为什么总不听我的话?”

请问您过去或者现在是一个非常听父母话的小孩吗?如果您不是,为什么一定要求您的孩子听话呢?再请问,您要一个完全听话的孩子做什么呢?在英语里,很难翻译中文的“听话”一词。可以翻译为“obedient(顺从)”,但我很少听见西方的老师或者父母会把顺从看作孩子的优点,他们往往更加强调的品质是“kind(友善)”。对他人友善非常重要。相反,一个过分顺从他人意志的孩子,在身心发展方面是让西方家长担忧的,因为他们可能太缺乏自我认知和主见。

一个听话的孩子可能缺乏独立的判断力,遇到新的挫折就束手无策。即便作为大人的我也完全无法预测,未来会遇到哪些挑战和挫折。所以,让孩子听话有什么用呢?有的父母说:“至少孩子听话,我可以少生气啊?!”可是,您会生气是因为您默认了——孩子应该听话,所以不听话的孩子让我们怒不可遏。如果您能够认识到,孩子不听话是有原因的、正常的、可理解的,大概就不会生气了。从长远来看,没有永远听话的孩子,再温顺、再柔弱的孩子,也会逐渐随着成长发现自己,从而选择坚持自己的梦想。中国的家长,该放弃培养一个“听话”孩子的幻想了。

一个爸爸咨询我:过两年,应该让孩子参加高考还是出国留学呢?去哪个国家好呢?我问他,为什么不去问问孩子的想法呢?孩子会有自己的意见,同伴好友的意见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判断。随着成长,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日益减少。我们要认清自己的位置和作用,为孩子的独立判断而高兴。

如果家长想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应该在童年早期就努力培养孩子应对未来危机的能力。为什么有些人历经千难万苦从不动摇?为什么有些人在困难面前一蹶不振?教育学家发现有一个词非常重要:resilience,它可以翻译为“弹性”“韧性”“抗挫力”或“复原力”。在应对未来的不可预测时,亲子陪伴过程中的抗挫力教育格外重要。

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了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以“思考21世纪的教育与学习”为主要任务,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这一书中提出,学习化社会中的全民终身学习将贯穿人的一生。随后,欧盟提出“为了终身学习的核心素养”,美国提出发展儿童的21世纪技能(21st century skills),OECD(经贸合作组织)提出了“为了新千年学习者的21世纪技能和素养”(21st century skills and competences for new millennium learners)。这些国际报告与文件的主旨均是在应对21世纪信息时代对全人类的挑战。

传统教育也许能以学习为中心,以知识掌握为重点。但信息时代对人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出了新的挑战。1945年,第一部电子计算机投入使用;1989年,互联网出现,一个全新的网络世界从此迅猛发展。20年前,平板电脑、智能手机、MP3、磁悬浮列车……我们生活中的这些日常科技产品尚不存在。20年后,今天的孩子将长大成人,从事可能是全新、未知的职业。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人们的学习速度在不断加快。传统教育中最重视的知识学习,已转换为信息识别与判断。

我们的孩子,面对的是一个没法预测的未来。为了迎接日新月异的未来,今天的儿童必须具有批判力和创造性,灵活应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这些能力被OECD等组织统一称为核心素养。OECD在1997年启动了核心素养研究,反思哪些“素养”可以帮助孩子迎接未来的挑战。西方教育者日益聚焦培养那些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高级能力。

幼儿阶段是培养这些高级能力和素养的起点。面对未来的教育需要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能力,能够及时获取信息和批判反思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面对问题、挫折和挑战的能力。

中国孩子其实知识学习都做得不错,背诵书本上的内容也很擅长。缺少的是什么呢?是应对不确定事件的能力,应对糟糕事件的能力。

有一个笑话,我经常在大学课堂学生讲:

在一个国际课堂上,教授在组织国际学生讨论,请大家说说“自己对其他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看法”。一英国学生不解地问:“老师,什么叫‘短缺’?”一非洲学生问:“老师,什么是‘粮食’?”美国学生则问:“什么是‘其他国家’?”中国学生一言不发。教授邀请他发言,点了他的名字,中国学生才犹豫地说:“老师,请问什么是‘自己的看法’?”

自己的看法,在中国孩子那里是多么可贵而不被珍惜的东西。从小学开始,越来越多的标准答案取代了孩子自己的观点。我经常在孩子作业中发现,他们的错误答案其实是有道理的,但因为和正确答案不一样,所以被扣分了。我去某一所小学听课,语文老师让孩子用月亮造句,一个孩子说:“金色的月光照在我身上。”老师说:“月光怎么会是金色的,重新造句!”孩子战战兢兢地重新造句,听课的我却看到一轮轮金色、蓝色、彩色的月亮,在童年坠落,在想象的世界里褪色。

在我的课堂上,也有一些学生不喜欢开放性的问题。他们对于讨论没有统一答案的问题充满了困惑和不理解。课后,会有个别学生愁眉不展地来找我问:“老师,您刚才让我们讨论的问题,到底我们谁的回答是对的呢?”我对这些寻找标准答案的孩子心存忧虑。万一,未来的你遇到一个新问题,包括老师、家长、领导都不能够给出标准答案,你怎么办呢?

家长们也试图把人生美好的一面留给孩子。一个朋友前几天给我打电话:她和丈夫吵架, 16岁的儿子忽然从房间冲出来,给爸爸脸上一拳:“叫你老是骂我妈!”儿子个子比父亲还高,双方一时打得难解难分,吓得她瑟瑟发抖。夫妻俩之前也经常争吵,但都是关上门偷偷吵,从来没有当着孩子的面。这是儿子第一次介入父母的吵架。朋友吓坏了。她老公也特伤心,他非常爱儿子,只是脾气急躁一些罢了。其实,随着孩子的成长,把孩子放在一个虚拟的美好幻境中,或者用父母的权威来压制孩子,迟早都有失效的那一天。

孩子一旦发现现实破碎,反而会怨恨父母。有人认为,孩子小时候对父母的恨是“假恨”,不用过于在意,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然会理解父母。等孩子大一些,如果出现真正的“恨”的萌芽,父母可以针对具体行为,有则改之,无则解释。一旦孩子有了真正的恨,就要求助正规机构的专业心理咨询师。

我不认为孩子小,就不用在意孩子的“恨”。任何时候,孩子的负面情绪都要认真对待。当负面情绪发展成怨恨时,修复就更加困难。父母要不断反思,自己对孩子的隐瞒和严厉,是不是必要的?孩子是否有承受一定挫折的能力?

亲子关系不该是强硬——针尖对麦芒的,也不是一方强势——东风压倒西风的。在亲子陪伴过程中,抗挫力教育格外重要。

我想讲一个父女之间的小故事。一天,有一位父亲发现15岁的女儿不在家,只留下一封信,上面写着:

亲爱的爸爸妈妈,今天我和兰迪私奔了。兰迪是个很有个性的人,身上刺了各种花纹,只有42岁,并不老,对不对?我将和他住到森林里去,当然,不只是我和他两个人,兰迪还有另外几个女人,可是我并不介意。我们将会种植大麻,除了自己抽,还可以卖给朋友。我还希望我们在那个地方生很多孩子。在这个过程里,希望医学技术可以有很大的进步,这样兰迪的艾滋病可以治好。

读到这里,她父亲已经快疯了。但他发现信的最下面还有一句话:“未完,请看背面。”他翻过来,看到纸的背面写着:“爸爸,上一页说的都不是真的。真相是:我在隔壁同学家里,期中考试的试卷放在抽屉里,你打开后签上字。我之所以写这封信就是告诉你,世界上有比没考好更糟的事情。你现在给我打电话,告诉我,我可以安全回家了。”

如果我们不能够让孩子拥有足够的抗挫力,那么,终有一日,我们自己要品尝这苦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