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挫力第一步:温柔回应

抗挫力第一步:温柔回应

温柔要有,但不是妥协,我们要在安静中,不慌不忙地坚强。

——林徽因

抗挫力教育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尊重孩子,温柔地回应孩子的需求。只有在尊重和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才有面对挫折的底气。

在电子游乐场里,一个家长给孩子买好游戏币,就坐在等待区玩起了手机游戏。依我看,他并不关心孩子在玩什么,获得了哪些发展。严格来说,他只是给孩子花了点钱而已。但钱付了就是尽责任吗?

地铁上,一个漂亮的妈妈带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引来了乘客们关注的眼光。不知为什么,小女孩突然号啕大哭。妆容精致的妈妈头也不抬,慢条斯理地看着自己的手机。小女孩哭了很久,久到我都忍不住想上去问问发生了什么,妈妈才把手机往她手里一塞。哭声没了,世界安静了,但我从头到尾没有看到母亲回应孩子的情绪,问一声:“宝贝,你为什么难过?”的确,她一直陪在孩子身边。但人在场就是陪伴吗?

在公园,我看到一个带着孩子的年轻妈妈。小孩子在空地上骑滑板车,他一边用单脚站立,一边激动地喊:“妈妈快看我!”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时刻,他也许是人生头一次掌握了动态中平衡的技巧。

这个妈妈应该说一声:哇——你真棒!

但他妈妈的眼睛始终黏在手机上,似乎“哼”了一声,连头都没抬。大半天时间,她只问了句“要吃吗?喝水吗?”此外没有和孩子进行任何交谈。给吃给喝就是陪伴吗?

如果家长只是“陪”在孩子身边,但并没有用心去关注孩子、回应孩子的需求,这不是真正的“陪伴”。2012年底,中国某教科院发布了一份家庭教育状况的报告,揭示了父母与孩子间平等交流方式缺失造成家庭“冷暴力”,教育投资不惜重金、但重智力轻情商等“中国式家庭教育”的若干问题。

美国著名作家约翰·布拉索在他的畅销书《家庭可能伤害你》中说,当一个人长大了,他的所有行为是由他儿童时的家庭环境决定的。

我认为在孩子成长的任何阶段,家长用尊重和回应性的原则陪伴他们,都为时不晚。你会随时看到结果的改变,这一陪伴过程也变得更加美好。

一个叫心心的孩子,从出生开始主要由外公外婆照料。心心的父母和我交流之后,认识到自己陪伴孩子的方式不恰当,于是从心心3岁时做出了一系列的调整。在这之前,他们一直以为陪伴孩子最重要的是付出时间。比如周末时,全家人都会陪着心心去儿童乐园,外婆负责监护心心的安全,爸爸妈妈和外公就在一边刷手机等待。然后,全家一起去餐厅吃饭。你可能对这一幕不陌生——一大家人围着桌子看各自的手机,小孩子也用平板电脑边吃边看动画片。看起来,这一大家人陪伴孩子的画面也算和谐平静。可这个周末,心心得到高质量的陪伴了吗?

没有!“陪”不等于“陪伴”。对待孩子,仅仅“在场”,或仅仅提供物质关怀都是不够的。后来,心心全家改变陪伴方式,用回应性的方式陪伴孩子,心心的语言、运动和社会性发展都得到了明显的进步。

在高质量的亲子陪伴中,真诚的沟通、悉心的关怀更重要。在过去的20年里,白天有一位家长能够在家里陪伴孩子的家庭比例已经从66.7%下降为16.9%。即便是全职妈妈,每天和孩子朝夕相处时到底有多少互动是高质量的?每当节假日来临时,商城和游乐城里都挤满了带孩子前来游玩与购物的家长们。这似乎是为了弥补平日里对孩子的亏欠。与其用金钱买心安,不如早点给孩子创设一个充满爱和回应的家庭环境。

意大利著名的瑞吉欧教育体系中有句名言:环境是儿童的第三位老师。家庭应当积极创造充满爱和回应的环境,用心倾听孩子,彼此积极沟通。

许多家长声称由于工作太忙,没空陪伴孩子。每当孩子说:“陪我玩一会儿好吗?”家长总是回答:“我哪有工夫陪你玩。”所谓“没工夫”,只是忙碌的成人忽视儿童的借口而已。许多借口“没工夫陪你”的家长,自己玩起来可有工夫了。最后,这些忙碌的父母眼睁睁地变成了孩子最熟悉的“陌生人”。

由于工作压力大或者生活观念不同,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父母将养育孩子的责任交由祖辈或保姆来承担。现代父母的确面临着巨大压力,但隔代抚养和保姆照看存在诸多弊端,老人和保姆通常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分限制或溺爱。我在公园看到许多婴幼儿的照料者,既不和孩子交流,也不引导孩子和同伴交往,小朋友吵吵闹闹时也不制止,只顾自己扎堆聊天,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

还有许多焦虑型家长,为了不耽误孩子,把孩子送到一些劣质的早教机构,以为报名费付了就是对得起孩子了。比如一位家长说:“我不懂育儿知识,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怎么办呢?这个机构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其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内部的互动更加重要。家长要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抽空陪伴、理解他们。家长要尽可能和孩子安排回应性的亲子互动时间,哪怕时间不长,也能看到孩子的发展与改变。

亲子陪伴的价值超过任何教育培训。过早的智力开发结果只能适得其反,任何鼓吹“不能输在起跑线”的早教机构都是忽悠人。在童年早期,父母的悉心陪伴才是儿童最宝贵的财富。

亲子陪伴的回应原则可以包括以下小策略:

1.一起玩游戏

童年是个单行道,错过了就无法回头。家长工作再忙也不能成为忽略孩子的理由。例如,父母可以每天抽半小时陪伴孩子,养成“亲子时间”的习惯。如果是全职家长,能够保证每天半小时已经很不容易。父母也要妥善处理隔代教养问题。如果确实需要请他人代看护孩子,首选和孩子同住,尽量参与育儿过程,以增进亲子情感。

游戏是亲子陪伴的最佳途径之一。周国平曾描述一个场景:“黄昏时刻,一对夫妇带着他们的孩子在小河边玩,兴致勃勃地替孩子捕捞河里的蝌蚪。”他立即发现他的记述有问题,其实是“黄昏时刻,一个孩子带着他的父母在小河边玩,教他们兴致勃勃地捕捞河里的蝌蚪。”他感叹道,如果不是为了孩子,这类“无用”的事大人多半不会去做的。

大人和孩子可以享受彼此一起游戏的机会。游戏是人的天性,即使是大人,也需要游戏的放松。只不过,我们长大后就不好意思再玩了,以免被人指责为玩性太重。和孩子一起玩,是最自然、最快乐的状态。很多时候,是孩子们在教我们如何游戏,教我们重新返回遥远的童年。我们会一起玩各种游戏,如躲猫猫、猜谜语、画画、唱歌、跳舞、搭积木、玩手指游戏……宝宝咯咯的笑声是亲子游戏最可爱的副产品。

在游戏中,儿童把好奇心、探究欲和想象力结合在一起。陪伴儿童游戏是父母了解儿童心理、引导孩子发展的好机会。

2.说说悄悄话

我到一位博士同学家做客。她的儿子已经上中学了,看见客人很开心,试图加入我们的聊天。我觉得这样挺好的,但同学突然对儿子发火了:“还不进房间去,这里没你的事!”让孩子一起帮忙招待客人,是很好的社交机会啊。为什么要扼杀孩子交流的欲望呢?

我们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孩子们隆重的欢迎,大孩子端茶递水递玩具,小孩子积极和客人们一起聊天。这不是说,应该把孩子放在比客人还重要的位置上。教育孩子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我,你——孩子,大人,我们都是平等的。当宝宝渐渐长大,能够听懂道理时,我们也要告诉孩子社交的礼仪,如怎样寻找适当的时机插话,不随意打断别人的交谈等。

小孩子的需求其实很容易被忽略,就像丰子恺在漫画里描绘的,成人的世界里,连桌椅都是那么巨大。成人要更多地倾听儿童的声音,关注他们内心的感受。亲子陪伴的过程中,父母要带着一份童心,做孩子的朋友,尊重孩子的问题。

孩子总是会没完没了地提问题。例如,一个孩子问:“妈妈,燕子为什么飞这么低?”妈妈说:“要下雨了。”孩子:“为什么会下雨呢?”妈妈:“为了鲜花和草木的生长。”孩子:“那雨为什么下到马路上呢?”妈:“呵,你瞧……我想要下冰雹了。”孩子:“什么是冰雹?煮硬的雨吗?”妈妈:“你能不能安静一下?有个小孩总是问,后来变成个大问号!”孩子:“问号?那它怎么抓住身子底下那个小点呢?”在幼儿看来,没有什么问题是古怪或不正常的,家长要尽力保护儿童天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经常和孩子说说话,说孩子可以理解的话,这才是回应、互动型的亲子关系。

3.一起读读书

儿童热爱读书,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是对故事、诗歌充满了热爱。亲子陪伴中的阅读活动开始得越早越好。与其让电脑、手机充当机械的电子保姆,不如在真实的情境中和孩子分享甜美的童话。

许多图书馆已开设了亲子阅读馆,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大人在这里重拾久违的童心,孩子也可以享受童话中如诗如画的世界。对于0—3岁的婴幼儿,家长可以选择鲜艳、明快、以图画为主的优质绘本。而3—6岁的幼儿已经产生了前阅读的兴趣,开始喜欢图文并茂的书籍。家长可以手指着文字,和孩子一起阅读、欢笑与探险。

总之,亲子陪伴中,父母要和孩子积极互动,平等对话,回应孩子的困惑,理解儿童的需求。回应,就好比孩子扔给你一个球,你必须再把球用适合孩子接住的方式,扔回给孩子。此外,回应原则即便在孩子进入青春期的时候依然很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