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我不知道明天会怎样,但我知道你会找到幸福
结语:
我不知道明天会怎样,但我知道你会找到幸福
有一次,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在教堂听牧师的募捐演讲。最开始,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准备多捐点钱;10分钟后,牧师还在不停地讲,他有些不耐烦,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决定不捐钱了。牧师终于结束冗长的演讲,马克·吐温不仅没捐钱,反而拿走了两块钱。
鉴于这个教训,所有父母对孩子的说教不能长篇大论,本书也一样。
记得我当年参加博士面试的时候,一位老师问我:“你怎么看待裴斯泰洛齐?”我认真地回答:裴斯泰洛齐是瑞士教育家,他提出了“种子论”,认为孩子就像一颗种子,这种自然主义的教育观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种子论”说明,教育要顺应孩子的天性,顺其自然。这和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里说的“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一个道理。
关于种子论的想法我一直在思考:我们的孩子,是一颗怎样的种子?
前几天,我的同事发了一条微信,大意是说:“要耐心等待花开。有的种子开花早,有的开花迟。而有的种子永远不会开花,只因为他注定要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这一类的话很美,很能打动人。但对于我这样一个既从事理论培育研究,又参与实践养育孩子的人来说,似乎还不够。只要是玫瑰,就一定会开花吗?难道,只要有耐心,所有的种子就不需要额外的呵护了吗?只要等待,无需充分条件如阳光、雨水、营养,种子就会自然成长吗?他们会不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他们能否撑起自己那片天空?
家庭教育的真理,如果有,会是什么?
“道可道,非常道。”家教之“道”,是种子自己的奥秘。父母和教师必须去解读种子的奥秘。也许它是花,是草,是参天大树,但父母如果知道什么样的土壤、空气、营养会有助于这颗种子的成长,给小种子适宜的支持,无论是园丁还是种子自己,都会松一口气吧。毕竟,成长的路上艰难险阻,困难重重。
“父母”是终身头衔,一旦生育就自然获得、光荣加冕,没有下岗的风险。做父母难,不过是难在那个“好”字。好的家长,除了爱孩子之外还要了解自己的孩子,就如同一个真正的好老师,除了吃透所教专业的内容,还得对学生的特点有充分把握,才能够游刃有余,因材施教。
我是个粗心的人,但也许称得上是个细心的家长。其实,细心的父母不是面面俱到,而是用心体会不同种子的需求,该放手时就放手。有些细节必须做好,有些细节无关紧要。做了这么多年教师和妈妈,琢磨每一款种子的特征、习性、发展倾向是我的爱好。我乐此不疲,并收获颇丰。
我的小小种子正在发芽,虽然不知他们会开怎样的花,结哪样的果,但我知道他们都需要水、空气和一定的自由空间,需要阳光的温暖,需要春风的亲吻,需要冰霜的洗礼。尊重他们,回应他们,用柔软但坚定的态度陪伴他们。于是,春华秋实,岁月静好。
我不知道明天会怎样,但孩子,在大人的悉心呵护与陪伴下,你有能力成为你自己,找到适合你的位置和属于你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