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做,才有幸福感
这样做,才有幸福感
烦恼与欢喜,成功和失败,仅系于一念之间。
——大仲马
在家教讲座上,我请家长用一个词语描述他们最希望宝宝未来拥有的东西。有人说:快乐、健康、乐观、自信、独立……总之,说什么的都有。有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高学历,或者高个子。有家长希望孩子未来富可敌国,或者做超级学霸。也有很多家长说,他们最想让孩子拥有幸福、快乐。
问题是,如何才能让孩子幸福呢?IQ、FQ、EQ,样样都很重要。
因为孩子和我们都不完美,让我选择一个词的话,我倒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高情商。因为情商高,才幸福。未来总有事情会变糟,但积极的人生要学会看到希望。
木桶定律认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管理学解释木桶定律,说每个人从事某一项工作,总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要提高自己在这项工作上的短处,工作就会更成功。这并不是说,人要全能,而是注意知识搭配。但我认为,个人木桶定律的短板,往往由我们自己的情商决定。
有时候,不是因为我们不聪明、不能干,而是因为缺少克制自己负面情绪的那一根木板,导致我们离成功一步之遥,和胜利失之交臂。雨果出生后的几年,我得了比较严重的抑郁症,整天郁郁寡欢。如果不是这个原因,我可能早就写完这本书了,早就评上教授,早就成为微博大V……不说了。
大量研究显示,大脑中负责逻辑思维、数据和事实记忆的区域——或者说影响学习成绩的那些因素,一直会发展到30多岁,越成年效率越高。所以联合国提倡终身学习。你可能会想起,小时候自己听了半天还是听不明白的一个原理或者知识点,长大后的某一天忽然就理解了。
但大脑里和情绪、社交能力相关的区域却是在儿童期发展形成。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的情绪与个性特点,在很小就会显现雏形,奠定一生的基调。如果在7岁之前不能塑造良好的情商,孩子在成年后会遇到很多负面情绪:悲伤与抑郁、焦虑与愤怒……而不知如何面对。
我希望我的孩子有高情商。笑笑是小区里出名的“暖男”,很小就能买菜做饭,接送弟弟。他的“哥哥餐馆”在小区很有名,每天自己起床、做饭、上学,是邻居羡慕的“别人家孩子”。二十多年前外婆骑自行车时摔跤了,手臂骨折。之后,给她剪脚指甲一直是我的固定工作,笑笑8岁的时候继承了我的工作。
一般孩子在7—8岁可以开始学习剪自己的指甲。笑笑已经能够很好地控制指甲剪。给外婆剪指甲时,他生怕剪到肉,每次几乎都把鼻尖贴到老人脚上了。我知道他鼻子特别灵,而外婆的脚难免有味道。他把鼻子贴在脚尖上,保持这个姿势很久不动。不知怎的,我眼睛发酸心里骄傲。这就是我的孩子,有一颗柔软孝顺的心。
孩子愿意体谅别人的情绪,移情能力很强,这是高情商的表现。但高情商并不完全是先天遗传的结果。很多家长问我,孩子玩游戏不能输,输了就发脾气,怎么办?其实许多孩子都害怕失败、害怕批评。输赢乃人生常事。必须真的是常事,孩子才能适应。对待这样的问题,只有循循善诱,放下对孩子的过度保护,让他们学习面对失败,直到适应。
移情能力培养
最初的情商教育还是要从移情能力的培养开始。例如,在笑笑蹒跚学步的时候,他随手摘下一片叶子,我就告诉他别摘,小树会疼,会不高兴的。他跌跤了,头碰在桌腿上,他一边哭一边告状:“桌子,宝宝头!”我就摸摸桌子说:“噢,对不起,小桌子,笑笑撞到你了,你疼吗?小桌子也不哭,真勇敢。”笑笑第一次听这样的话,很疑惑地看着我。我认真地摸摸小桌子,继续说:“下次笑笑会小心的,走路时不会撞你了,对吗,笑笑?”笑笑点点头,不哭了。
笑笑不知什么时候起养成了咬被子的坏习惯。他非常喜爱他的小被子,再热也要把小被子裹在怀里,一边喝奶,一边揉被子。等奶喝得差不多了,他把奶瓶放到一边就开始咬小被子。被子的四个角被咬得破破烂烂。他自己爱咬,还大方地把被角塞到我嘴边,让我也尝尝。我说:“笑笑,不能咬小被子啊。”他不理会我。语气严厉一点,他还是不理睬。我再严厉一点……笑笑就委屈地哭了。一边哭,一边发出抽气的声音,好像心都被伤透了似的。
我立刻把他最爱的毛绒玩具拉过来。这是一只“小鸟”。我说:“小鸟啊,笑笑咬被子对不对啊?”然后我模仿小鸟说:“不对,不能咬小被子!”“为什么呢?”笑笑忘记哭了,瞪着眼睛听“小鸟”说话。
“因为咬被子对牙齿不好。而且,小被子会疼的啊!不信,笑笑把小手放到嘴里咬咬看。”笑笑乖乖地(傻傻地)把手伸到嘴里咬了一口。我问他疼吗?他点点头。
“对啊!”“小鸟”继续说,“小被子也会疼哦。所以,笑笑不能咬小被子,小被子是你的好朋友呢,对吗?”笑笑乖乖地点点头。以后,只要看见他咬被子,我就说:“小被子会疼的!”他顽皮地笑笑,然后就把被子松开了。
我们一起看《托马斯小火车》。书上有各种各样的小火车,除了颜色不同,表情也各异。笑笑仔细看看小火车的脸,说:“这个小火车高兴。这个小火车不高兴。”他有的说得对,有的说得不准确。我就重新描述一遍:“对,这个小火车高兴。因为他嘴角翘翘的,正在笑。这个小火车也高兴,因为他的眼睛笑眯眯。这个小火车很难过,它看起来要哭了。”
通过识别面部表情,笑笑初步有了感受别人情绪的基础。2岁1个月,吃饭时,他不好好吃饭,还把筷子扔到地上。我做出生气的样子,把脸沉下来,不再理他。他东张西望了一番,有点不自在,嘴里喃喃地说:“妈妈不开心了。”我问:“妈妈为什么不开心呢?”他回答:“宝宝不吃饭,妈妈不开心了。”我说:“那怎么办呢?”他拿起勺子大声说:“宝吃饭了!”
笑笑从小就特别内向,生气时一言不发。让内向的孩子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是我多年来从未放弃的内容。一天上午,我带2岁的笑笑散步,小区楼下新建了一个滑梯,引来了不少孩子和家长。我希望笑笑也加入他们,和小朋友一起玩耍。但笑笑坚决不去,也不说话。我好言相劝,想鼓励他过去。但他大声哭起来,用手使劲把我往回拉,嘴里还喊着:“哼!哼——”看起来真的很生气。
回家后,我给他吃了点水果,然后轻声问:“笑笑,你知道吗?妈妈不喜欢你发脾气,你下次不开心时告诉我为什么生气,不要说‘哼’,可以吗?”笑笑点点头说:“可以。”过了一会儿,他突然说:“他们人太多了,我不想过去,他们一直看我。我害羞。”我愣了一下,然后明白他在解释自己发脾气的原因。我把他搂在怀里,亲亲他的额头说:“你把自己心里想的东西说出来了,妈妈很高兴。但是你用不着害羞,和小朋友一起玩会很开心的。别人看看你也没关系的,对吗?”笑笑说对。
还有一次,我随口说:“笑笑,不可以发脾气。”笑笑立刻学会用这话来威胁我。比如在门上磕碰了脑袋,马上说:“哎哟,有点痛!我生气了!我不高兴了!一定要发脾气!”黑灯瞎火的晚上,他对我说:“妈妈,我想出去转转可以吗?”我说不行,天都黑了。他说:“就要去,一定要发脾气!”
我觉得他这种表达方式不适宜,就拿他的好朋友皮皮编故事。“皮皮”是我给他虚拟的一个小朋友,模样和笑笑差不多,坏事干尽,整天惹祸。笑笑最近很喜欢这个皮皮,动不动就说:“妈妈,讲个皮皮哭吧。”“妈妈,讲个皮皮抠鼻子吧。”我说:“我要讲一个皮皮发脾气的故事,可以吗?”他高兴地说可以,姐姐赶紧凑过来听。
话说这个皮皮,最喜欢发脾气。不管别人说什么,皮皮总是说:“哼!我生气了!我不高兴了!我要发脾气!”妈妈说:“皮皮,你怎么老是要发脾气啊?”皮皮说:“哼!不给我吃糖,我就要发脾气!”
皮皮肚子里面的气越来越多,变得像大气球一样。一阵风吹来了,把皮皮吹到了天上。怎么办呢?(笑笑和心童带着一脸专注的表情,摇摇头。)
皮皮飞啊,飞啊,飞得比房子还高。他大声喊:“我要下来,让我下来!”可是风继续吹,皮皮被吹到天上去了。一辆大吊车正好在盖房子。皮皮被挂在大吊车的钩子上下不来了。他怎么办呢?
笑笑说:“妈妈回来了,爸爸妈妈抱皮皮下来。”我说不行,爸爸妈妈也爬不了那么高。姐姐说:“大吊车放皮皮下来。”我说驾驶员吃饭去了,大吊车现在不会动,没有人驾驶。最后,我请小鸟把皮皮救下来。
我问笑笑:“你会发脾气吗?”笑笑头摇得和拨浪鼓一样:“笑笑不发脾气,皮皮发脾气。”
接纳负面情绪
有一本心理学的名著,叫《象与骑象人》,是讲情绪管理的。人类的心理有一半正如一头桀骜不驯的大象,而另一半则像是一个理智的骑象人。甭管外部压力有多大,人们只要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就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学习质量、幸福指数……大多数人都发现,当自己情绪愉快的时候,往往就是绩效最高的时候。但做父母的,情绪始终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我们难免有许多控制不住的负面情绪。
孩子也有许多自己的负面情绪,比如恐惧。小时候,心童一到天黑就不许我们出去。暮色淡淡地落下来,洒得窗外一片水墨画的样子。林博士说:“心童,爸爸出去一下。”心童皱眉道:“可是天都黑了!你看!”她跑到窗帘边上,拉开一个小角。爸爸看看窗外:“还没有全黑呢,爸爸一会儿就回来……”“不行!”她一下子急了,“天黑了,不能出去!”
爸爸试图说服她,或带她一起去,她的眼睛鼻子开始往一处挤了,手紧紧拽着爸爸的衣服,声音带着哭腔:“不行,不行,不行,要爸爸抱……”
对黑暗的恐惧心理是儿童常见的负面情绪之一。一天,心童站在没有开灯的卧室门口张望,喃喃地说:“里面有什么啊?”房间里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爸爸鼓励她:“你去看看里面有什么?”大人站在她身后,给了她很大的勇气。心童慢慢地走进卧室。等她完全进入房间后,我们打开了日光灯:“看,什么也没有。”她摸了摸床,又跑到窗台边上看了看,高兴地回应:“是啊,什么也没有。”
当发现孩子怕黑时,应当与孩子进行充分的沟通,了解孩子到底担心什么。如果孩子担心妖怪会藏在衣柜里,那就打开衣柜,让她看清里面没有妖怪;如果孩子担心盗贼闯进来,就向孩子解释门窗锁好了,屋里很安全。平时的教育中,也不要把黑暗与可怕联系起来,避免让孩子看恐怖的电视节目,听吓人的故事。
帮助孩子克服对黑暗的恐惧心理,可以使他们在未来的生活中更好地应对其他恐惧和焦虑,使他们心理更健康。
父母给孩子的安全感和情感支持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是最好的心药,对稳定孩子的情绪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偶尔和女儿一起在黑暗中游戏,让她逐渐适应黑暗,适应物体在黑暗中的影像。比如我轻松地说:“来吧,今天我们关了大灯来玩藏猫猫。”让孩子在不那么明亮的光线中寻找某个物品,增加孩子触摸、感受黑暗中物体的机会,熟悉黑暗中的物体。渐渐地,怕黑的焦虑会减轻。
有时,孩子还会害怕某样特定的东西。大人应该接纳孩子的恐惧,认可这些负面情绪,而非一味指责。
雨果不知为何开始害怕螃蟹。有时,傍晚我们经过光影摇曳的灌木丛,他会突然指着那些摇曳的树枝说:“螃蟹,怕怕!”剧场的海报画了一只古怪的木偶。雨果辨识了半晌,也定义说:“螃蟹,怕怕!”
我特意买了几只螃蟹给孩子玩,想消除雨果的恐惧感。螃蟹在锅里静静待了一会儿,有一只高大威猛的螃蟹突然飞快地横跨锅沿,连爬带蹿地往雨果的脚边跑。雨果赤脚穿着拖鞋,吓得一边大叫一边后退。他身后是橱柜,没处可逃。眼看张牙舞爪的螃蟹就要靠近他的小脚,他的叫声变得凄厉,从大叫变成惨叫。拖鞋也丢了,鼻涕眼泪糊了满脸。
从来没有听他这样凄惨地哭过,我赶紧把他抱起来,小声安慰。他委屈地趴在我肩膀上,一直哭了很久。我让不怕螃蟹的姐姐做个榜样,让姐姐拿了一根筷子逗螃蟹。每次螃蟹要爬出锅外,姐姐就用筷子把螃蟹拨回去,并且严厉地训斥螃蟹。看到螃蟹被姐姐骂得狼狈不堪、一个字也不敢回嘴,雨果心里一定有所启发。
我也给雨果一根筷子,但他仍然不敢靠近螃蟹。接着,我们把螃蟹烧熟,大家吃得很欢,雨果不肯吃。我希望他在快乐的游戏中忘记恐惧,把恐惧压缩在健康的、可接受的范围内,但他没有立即改变。家里偶尔吃螃蟹,我们热情邀请,但他继续害怕螃蟹,拒绝进食螃蟹。我尊重他的想法,从不勉强他吃。
直到5岁那年,家里有次蒸螃蟹,香味四溢。雨果看着哥哥姐姐吃,忽然说:“好香啊,我也想吃。”我喂了他一口,绝口不提他曾经害怕螃蟹这回事。他的螃蟹恐惧症就此终结。
坦然面对挫折
笑笑从小就是极其耿直、不善沟通的男孩,我一直努力引导他学习与别人交流的技巧。路漫漫其修远兮,妈妈我还有许多要努力的地方。不过,只要孩子有承受挫败的意志,一切都有重新来过的机会。
挫折教育不是创造挫折给孩子,而是用爱支持孩子面对每一次挫折。2020年的新闻里,一个江苏常州的5年级小女孩被老师批评后,跳楼自杀了。那几天,我很焦虑,痛惜这些早早逝去的生命。我问我的孩子:“如果有人批评你,用不正确的方法让你感到非常难过,你应该怎么办?”
笑笑说:“我就回家哭一会儿,然后告诉爸爸妈妈。”听到他愿意把苦恼向我们倾诉,我觉得这些年的情商教育有效果。父母常常低估孩子的承受力,其实孩子比你想象的坚强。只要努力培养,积极引导,孩子的情商进步是看得见的。当然,孩子的苦恼需要家长的积极回应。父母无条件的支持与引导,是孩子成长中的关键。真有什么不对,也要在孩子情绪平稳的时候,用恰当的方式沟通,千万不能跟着老师把孩子一顿臭骂,火上浇油。
那些从未获得应对挫折所需技能的孩子,常常会用一生去逃避挫折和痛苦。重点是帮助孩子掌握改善情绪和平复心情的方法,锻炼孩子的情绪调节能力。这些都属于弹性原则的一部分:抗挫力。
我也鼓励孩子保持幽默,换一种积极的方式来讲述自己生活中发生的挫折和小失败。有时候,情绪决定语言,但语言也可以反作用于情绪。用积极的方式讲述生活中发生的事,把自己出的糗,当笑话说给别人听,慢慢地自己也会开心起来。事实证明,摆出微笑的样子也能让自己感觉快乐,学着幽默也可以提高快乐的程度。
总之,亲子陪伴是为了塑造一个坚强、幽默、热爱生活的孩子,而非一个脆弱、焦虑、容易抑郁的孩子。在漫长的亲子陪伴路上,我们一直要琢磨着那些得与失、是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