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学准备不等于知识准备

入学准备不等于知识准备

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

应当把成人看作成人,把孩子看作孩子。

——卢梭《爱弥儿》

我加入过很多小学家长的讨论群,本校的、本区的、本市的……每年新生开学前后,群里讨论得最多的就是入学准备,比如自己的孩子上了哪些入学准备培训班,在哪里报名,哪些有用。许多家长介绍自己的孩子做了哪些知识准备,有感慨的,有后悔的。

在我们身边,许多家长从娃读幼儿园小班就开始疯狂开展小学入学准备,报各种入学辅导班。家长们认为参加“语数英”等知识类的辅导班才叫学习,其余的兴趣班严格来说都不算学习。家长群里讨论着奥数、英语、思维训练的经典教材和培训,“鸡血”家长轮番上阵讲述自己的育儿经。难道知识准备就等于入学准备吗?

入学准备不等于知识准备。不仅如此,我认为入学准备中最不重要的恰恰是知识的准备。甚至可以说,知识准备是一种错误的入学准备。

各种调查显示,中国家长最在乎的始终是知识储备和学习成绩。2020年有一个微信公众号调查了小学家长心中入学准备最重要的事,5000多个家长参与了投票,结果有一定代表性。不过调查问卷里只提供了有限的选项,所以家长们只能在这些入学准备选项里作答。

这些家长觉得最重要的入学准备是什么呢?入学准备中,多数家长最庆幸的是孩子英语基础好,识字多。许多家长喜滋滋地认为,识字是最重要的。不过这些家长也提到,非正式的识字效果更好。比如他们说道:“幼儿园时,我们只觉得孩子对认字挺有兴趣,走在外面看到马路名、店铺名都要认一认。”有个家长说:“我们喜欢讲讲,比如这个字是不是多音字啦,历史上哪个名人与这个字有关啦,没想到这么兴趣式的输入,让孩子记住了很多字。”还有家长提出:“学认字千万不要作为一项任务让孩子完成,这样会让孩子觉得是个负担,效果自然不会好。把这件事作为玩乐的一部分,既能持久保持喜爱,又会有不错的收获,这是我最庆幸做对了的一件事。”

在学拼音这件事上,调查结果也出现了不小的分歧,提前学的觉得庆幸,没学的也不太后悔。自2017年上海语文教改开始,拼音教学再次被纳入语文课本,所以大部分小学的老师会用几个月集中教拼音。就算没有提前学过,孩子基本也可以跟得上。但有的小学老师会把这个任务留给家长们在暑期准备,那就比较悲催地导致本地有许多“幼升小拼音班”。

孩子就读小学后,这些家长其实已经发现,入学准备中最重要的其实不是识字,而是保护孩子对文字学习的兴趣。

识字一直是阅读的副产品,而不是单独的学习目标。雨果和我去超市,他高兴地拿着酸奶,用手摸着盒子,不停地问我:“这是什么啊?”我一边付钱一边说是酸奶。他又问一遍。我一边刷卡一边回答是酸奶。可是他又问一遍。我觉得他不会无缘无故地重复同一个问题,于是扭头看他。他正在用小手指摸着盒子中央的几个字,嘴里在喃喃地问:“妈妈,这是什么啊?”

我明白了,就像平时用手指着字给他读故事那样,他想知道盒子上面写了什么字。我认真地点着那2个大字读给他听:“全——脂——”他满意地用小手点着那2个字,补充说:“全脂——酸奶!”

没有经历过小学阶段的新家长,往往把重点放在识字教育等知识储备上。一位家长告诉我,他们全家现在轮流给2岁的孩子上课:奶奶辅导识字,妈妈辅导英语,爷爷辅导写字……结果效果一般,孩子经常不专心、不听讲!

能听您的吗?这也太拔苗助长了。做幼儿老师时,我就发现,每个中班孩子都能认识自己的名字。5岁的孩子可以从一堆格子里准确无误地找到贴着自己名字标签的物品。每个大班孩子都会写自己的名字,虽然笔画顺序不太对。谁教的?不是我们老师,也不一定是家长——很多孩子是“自学成才”。

的确有许多家长喜欢教孩子写字。但事实是,无论你教不教,孩子都会学写自己的名字,因为他们有强烈的动机想写。小孩子对文字有着天然的兴趣。四五岁的孩子会经常问:“爸爸,这个路牌上写的什么?”“奶奶,这个广告上说什么?”不知不觉,他就认识了许多字。你还记得你是怎么认识自己名字的吗?你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写出名字的自豪情景吗?你注意到小孩子对文字和学习的兴趣是如何一点点丧失,甚至变得厌学的吗?

无论大人教不教,多数孩子5岁时都能认识不少字,但很难掌握正确的笔画顺序。他们在五六岁时,只是把写字看作绘制某种特定的图案,并且乐此不疲。所以幼儿写“口”字往往就是画一个正方形,大多数从右往左画。

如果大人刻意地教,孩子掌握的字词就更多了。有时会让家长很激动,甚至认为一个神童天才即将诞生。于是,成人开始更系统地教孩子学习认字、写字。

接下来,家长可能发现,随着认识的字越来越多,孩子很顺利地开始了小学学习生活。这都是我们提前准备的功劳啊!家长正在沾沾自喜,以为自己打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基础的时候,一件令人沮丧的事情发生了——随着正规学校学习的开始,孩子天然的学习兴趣开始减弱。某一天,你的孩子可能突然反感写字,反感看书,讨厌做作业,讨厌上学。

为什么呢?小学高年级后,厌学孩子的比例直线上升。一所名小学在报名摇号前对家长说:“怕你不来,怕你乱来”,而家长的心态大概就是:“怕你不鸡,怕你乱鸡”。

一个朋友的孩子从初中开始逃课。他还坐在6楼的窗沿上威胁妈妈:“你再叫我上学,我就跳下去。”他的妈妈欲哭无泪。那个曾经欢欣鼓舞地问“广告牌上面写什么”的孩子,那个渴望了解世界、求知欲旺盛的天才孩子去了哪里?

笑笑是一个早产的、视力存在隐患的孩子。他很容易视力疲劳。所以我对他特别宽容:没有识字,没有早期阅读,没有一切需要过度用眼的学习准备。

当笑笑要上小学的时候,我大胆地尝试了上海市教委鼓励的“零起点”入学。他是一个彻底的小“文盲”,完全不知道作业是什么东西。我甚至没有教他写一个字,童年就是玩、玩、玩!

但是他感兴趣的事情我都积极鼓励。比如,他喜欢研究地图,我们家有各种各样的地图、地球仪、地铁线路图,他不知不觉就记住了所有的上海地铁站名和国家名称。他喜欢汽车,我就耐着性子陪他研究汽车,去汽车博物馆参观,一起编写小汽车的故事。

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和各类展览排在入学准备重要榜的末尾,但这并不代表参观博物馆不重要。相反,许多家长都在补充说明,他们觉得通过博物馆游览让孩子长了不少知识。之所以排在“重要榜”和“庆幸榜”最末,因为博物馆、展览需要一定认知积累,幼儿园时期的孩子其实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可以等长大点再刷。这个观点我是同意的。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可以保护和激发孩子对历史、文化、艺术等不同领域的兴趣。

入学准备重要榜[1]

我觉得,正确的入学准备应该鼓励孩子充满学习兴趣,学会整理书包和正确握笔姿势。

上了小学之后,许多家长最后悔的是学习习惯没有建立好。这个学习习惯主要是指丢三落四、不会整理书包、没有做作业的习惯!

一个家长说:“别人家孩子都在奋笔疾书,你的孩子却一直忙着找铅笔、借橡皮、借铅笔刀、借铅笔……的死循环。你成天忙着帮他找这样送那样,没完没了。”另一个妈妈说:“每天晚上发现孩子根本不会收书包!让他整理书包就是没头没脑地把所有东西往里塞,塞完了发现似乎少了一本,又把所有的书一本一本掏出来,掏完了发现其实没少,再揉成一堆塞进去。他老问我,一号本呢?你问我,我问谁?他没疯我都要疯了。”有多少新生家长,在头两年都处于一种低级的、人生要和书包较劲的状态!

总之,“整理书包”的困扰,在新生家长群里可以排第一。包括整理书包在内的做事有条理是一种生活风格,一项长期积累的习惯。这不是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简单示范一下,孩子就可以持之以恒做到的。这需要家长平时就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孩子一直有整理自己东西的习惯。同时,丢三落四的后果要由孩子承担,孩子才能够自己成长。

心童小时候经常忘记戴红领巾,我就事后给她送去学校。我一直送,她就一直忘、一直丢,数不清小学时期买了多少红领巾。笑笑上学后,我不再补送红领巾。如果红领巾丢了或忘记带,他得自己想办法,要么借,要么用自己零花钱买。笑笑小学5年里从来没有丢过红领巾,相反,他在回家的路上还捡到过两条!

但作业这件事我没有提前和笑笑说,我以为老师会交代的。何况从他入学的那年开始,上海规定小学一年级没有书面作业。于是,我就没有强调“作业”这件事。

但笑笑每天的家庭作业要求仍然列了满满一页纸,全部是口头作业——上面写着:读语文第1课3遍,读英语第5页5遍,听英语磁带5遍,预习数学……笑笑会做吗?

第一天放学,笑笑完全不知道还有作业。作业本是我根据经验从他书包里翻出来的。我问他,本子上面写的什么?基本不识字的笑笑说“不知道”。

我说:“老师叫你完成这上面的作业吗?”他愣头愣脑地说:“没有,没说。”

我把第一条作业给他念了一下:“读语文第1课3遍。”然后问他想读一读吗?

笑笑反问我:“什么叫第1课?”

我叹气,说:“你把语文书给我,我告诉你什么是第1课。”

他翻了翻书包,然后说:“里面没有语文书。”我不信,重新翻。果然,他连语文书都没有带回来。为什么没带呢?他反问我:“为什么要把语文书带回来呢?”同理,数学书也不在书包里。

笑笑此时还不知道老师的厉害,我挥挥手说“去吧”,他就无知者无畏,蹦蹦跳跳地去玩了。这样的好日子,不知能坚持几天?老师会骂他吗?看起来没有,因为第二天他回来还是处于无知者无畏的懵懂状态,推门就找小弟弟去搭积木了。但我捏了一身冷汗,因为根据心童的经历,笑笑这种无政府无组织的散漫情况必须立刻改善,否则老师很快就会给我打电话了。

从这一点来说,小学低年级孩子的作业意识,首先是为了家长而培养的。如果作业没做,老师会首先来找家长谈话。家长为了有尊严地生存,孩子必须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完成规定的作业要求。当然,现在许多优质的小学已经开始意识到儿童在低年级时的年龄特点,入学要求日益儿童化、游戏化,通过游戏和儿歌形成儿童的作业和任务意识。

比如这里一份沪上某小学布置的新生入学暑假作业,俗称“入学大礼包”。要求包括:

在父母的帮助下,认读班里所有同学的名字(附学生名单);

进入某APP一年级的“汉字天地”,按照笔顺,用食指在田字格中徒手写一写,每天写5个(徒手写,俗称“书空”,不需要用铅笔书写);

推荐一年级必读书目:《小黑鱼》《尼古拉的三个问题》《小威向前冲》等;

学唱行为规范歌,比如在走廊里应该靠右慢慢步行,绝对不可以奔跑,作为小学生每天应该自己整理书包,按时起床睡觉等(行为规范的童谣朗朗上口,孩子很容易记)。

熟背10以内加法口诀表;

练习0—9数字的书写;

玩七巧板;

熟识26个字母的大小写;

练习跳短绳,争取1分钟双脚并跳达到120个……

这里面有许多灵活多样的形式,帮助儿童适应新的小学生活,养成初步的任务意识。当然,“入学大礼包”中也对练习写字提出了一定要求。

写字这件事是多少家长难以释怀的痛。进入小学后,为了写字天天鸡飞狗跳的家庭多的是。我们楼下的娜娜写作业特别慢。她妈妈向我抱怨:“闺女写了擦,擦了写,作业还没写完,纸已经擦破了。”

现在所有的作业,特别是语文,对书写的要求实在不低。上了学才知道,老师其实真的不“教”写字的。即便是入学前就会写字的孩子,碰到作业量大的学校,要写得又好又快,也不容易。

最大的问题不是书写美观,而是大部分孩子的写字、握笔姿势和坐姿都有问题。如果拖到入学后再纠正,碰上作业多的时候孩子会非常烦躁,甚至抗拒。家长为了让孩子尽快完成作业也只好听之任之。所以,入学之前,家长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纠正握笔姿势,开展正确的书写练习。

笑笑因为眼睛容易疲劳,写字时经常会头越来越低,一直埋到桌子上。我请老师有机会的话,课上不妨提醒他一下。但一个班级有那么多学生,所以老师压根儿没时间指导个别孩子的写字姿势问题。最终,这项工作还得靠家长来做。

很多语文学得不错的孩子,一到考试,语文成绩就经常是基础优、阅读优、作文优,但书写只是“合格”(甚至须努力),总评等级硬生生被拉下来一截。最关键是,练字需要长期的工夫,又不能很快看见效果。有限的课余时间究竟用来读书、刷题、补课还是练字就成了一道难题。

上学后每一分钟时间都是值得珍惜的,三年级后,写字速度慢又会压缩阅读和兴趣班的时间。一个家长抱怨说:“小朋友是左撇子,幼儿园大班时硬改成右手写字,但是用剪刀和吃饭还是保持左手。个人觉得娃左手改右手已经很不容易,可是在一年级各位鸡了又鸡的娃面前,还是被老师嫌弃字写得太丑。所以写字这事一定要尽早练,不仅要写得好,更要写得快。”

正确的书写练习是什么呢?是找本好字帖、找个书法老师去练习写字吗?错了!真正适合孩子的书写练习恰恰不是写字本身。

我同意写字是个重要的准备。但有趣的是,儿童早期,为写字所作的准备工作不是通过直接练习写字来完成的。幼儿的写字准备在于正确握笔姿势的培养和小肌肉精细动作的练习。

磨刀不误砍柴工。对6岁之前的孩子来说,写字练习的功夫恰恰在字外,不(纯粹)靠练字来解决,而是通过绘画、搭乐高等培养手指精细动作的活动。

笑笑虽然没有提前识字和练习写字,可是他从小爱画画,花了大量时间在绘画上。他也喜欢做手工,所以手指很灵活。因此,虽然写字的姿势有时不标准,但写字的速度是又快又好,三年级后书法已经非常漂亮。但他写字时头总是离桌子太近,我后来只好买了一种纠正姿势的笔,如果头离纸太近,笔头就会缩回去。

总之,让孩子热爱学习,产生学习兴趣,准备好学习,才是真正的入学准备。其实,孩子生来是非常爱学习、爱阅读的,是我们弄丢了那个渴望学习的孩子。天然的学习兴趣是人的本能,探究大千世界也是人的本能。卢梭曾说过:“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手里就全变坏了。”保持孩子的求知欲,必须让孩子爱上学习,而不是为成绩而学习。

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父母帮不上,老师也不过领进门而已。学习的机会可以由我们打开,放在孩子面前,但不是我们一路跌跌撞撞地拉着孩子的手,磕磕碰碰地强迫学习,满口呵斥,满身是伤,满心疲惫……

入学准备的细节总结

今天的知识是学不完的,因此学会学习方法比掌握特定知识更重要;

入学准备重在培养学习兴趣,尤其是阅读兴趣;

正确握笔姿势很重要,可以通过画画、搭积木、做手工等活动来纠正握笔姿势;

识字很重要,但不是单纯识字,而是通过阅读和生活中的汉字理解来达到早期读写的目的。

[1] 图片引自微信公众号:大手牵小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