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美的器官们:牙齿和鼻子

不完美的器官们:牙齿和鼻子

儿童不是用规则可以教得好的,规则总是会被他们忘掉的……

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

很容易自然地发生作用。

——洛克

孩子多了,疾病就和打地鼠一样,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毛病会从哪里钻出来。一个朋友说,现在环境污染厉害,要怀孕不容易。可一旦生下来,无论大人管不管,孩子自己会呼呼地长——所谓“愁养不愁长”啊。

这话也对也不对。

回头看看,3个孩子可没少让我发愁。陪伴过程中忽视的一个小小细节,都会导致孩子付出成长的代价。老母亲的每一根白发、每一道皱纹都是他们的赠品。除了生病之外,我想问:你的孩子有龋齿吗?戴眼镜吗?打呼噜吗?如果回答没有,祝贺你!由衷地佩服你!但还是要友善地提醒你,别高兴得太早。

以前,我真没想到牙齿、眼睛和鼻子是小孩子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器官。如果不及早重视,也许打呼噜的小孩最终会腺样体肥大甚至要手术,新长的牙齿不知不觉就出现了一个龋洞。至于近视眼,那是小学高年级分分秒秒、随时随地会拥有的。如果家长能够尽早关注宝宝的牙齿、眼睛和鼻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些问题也许可以化于无形。

我头一次做母亲有点大意。毕竟我是老师,不是儿科医生。儿保医生也很少提醒父母,牙齿、眼睛和鼻子是儿童早期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器官。等个人总结出来这些核心教训时,已经付出了不少代价。

五六个月的宝宝开始长牙了,可那时笑笑一点没有出牙的迹象。他时常半夜哭闹,我很期待地说:“一定是长牙了,闹觉!”但9个月后,他的牙床上还是没有一星点白色。我开始忧虑,笑笑会不会是缺钙呢?抱着他去儿保门诊体检,结果说明他不缺钙,只是个体生长发育的差异。

我每天观察笑笑的嘴巴,直到他终于长了第一颗门牙,心才放下。他慢慢长了一口小白牙,我的心情也渐渐放松。事实证明,我的心放早了。一天下班后,我惊恐万状地发现,2岁半的笑笑竟然蛀了门牙!

肉眼都能看见,他的门牙中间出现了一个清晰的深色蚀洞。在洁白细密的乳牙上,这黑洞格外触目惊心。一个月前,我还记得他的牙齿雪白整齐,像儿童牙膏广告里的明星宝宝。

我吓得魂飞魄散。蛀牙是我最害怕的噩梦。20多岁时,我曾经有一颗蛀牙被校医补坏了,导致牙髓发炎。当时我恰好要到美国上学。人刚上飞机,喝了第一口橙汁就开始牙疼,足足疼了一年。美国医生说,做根管治疗的费用至少一千多美元。购买的学生医保又不包括牙科。为了省钱,我硬是咬牙忍了一年,只用半边牙咀嚼,夜里用冰块和止痛药镇痛,好容易挨到回国。

我打算等孩子开始吃饭后,就好好保护他们的牙齿,没想到晚了。

从第一颗乳牙萌出,就进入了儿童龋齿高发期。很多孩子是从喝奶时开始蛀牙的。比如笑笑喝奶特别慢,牙齿浸泡在奶里的时间比一般孩子长。他经常吃着奶就睡着了,这是导致蛀牙的直接原因。我们去补牙、涂氟……折腾了许久。

雨果出生后,我特别重视他刷牙。按照牙医的指示,小朋友早晚必须使用正确方法刷牙。我设计了一首刷牙儿歌。

牙齿的正面转圈刷,

牙齿的切面来回刷!

上面的牙缝往下刷,

下面的牙缝往上刷!

每颗牙齿刷二十下,

虫虫来蛀牙都不怕!

这首儿歌里提到的“牙齿的正面转圈刷”,指的就是著名的“圆弧刷牙法”,又叫Fones刷牙法。这种刷牙方法是儿童口腔医生公认的最易为儿童学习理解和掌握的正确刷牙方法。意思是说,刷所有牙齿的外侧时,牙刷要用画圆圈的动作,顺时针刷牙。刷尖牙及门牙内侧时,将刷柄竖起用牙刷顶端部位刷牙。每次刷牙时间至少2分钟才能有效清洁口腔。所以说,每颗牙齿刷20下,这样差不多满口刷完2分钟左右。刷牙的动作一定要轻柔,用力太大,可能会损伤牙齿和牙龈,成年后可能出现牙龈萎缩和发炎。

还有一点,林博士一直不乐意的——先吃早饭再刷牙!我和孩子都喜欢早上吃好早餐后再刷牙!林博士认为我们是为偷懒找理由。

但早起刷牙会让牙膏里的有效护齿成分不是留在牙齿上,而是随着早餐吃到肚子里。正确做法是:起床后先用清水简单漱口,吃完早餐后再刷牙,否则进食之后食物残渣停留在牙齿上,会形成牙菌斑,导致蛀牙。

午餐后如果能刷一次牙当然是极好的,不过很难做到。我有一段时间午饭后试着在单位厕所刷牙,同事进来时撞见满满的尴尬。所以,午餐后至少要用清水漱漱口,再用牙线清理一下。

不过,事实证明,认真刷牙的人,还是有可能蛀牙的。

因为有些儿童太爱甜食;而有些牙齿,特别是钙质不足的牙齿,本身就特别容易龋。

所以,除了早晚刷牙之外,每餐之后都要养成清水漱口的习惯。任何时候,只要吃了糖或其他含糖的食物,或者喝了碳酸饮料、吃了酸味零食,为避免损伤牙齿,都要立刻用清水漱口。千万记得,糖和细菌是导致龋齿的罪魁祸首。

晚上刷牙后,还得帮助孩子用儿童牙线进一步清理牙缝,再用儿童防蛀漱口水含漱30秒。如果你发现孩子有的牙槽缝隙较深,可以及时去儿童口腔做窝沟封闭。如果出现浅表的龋洞,可以尽快去牙医那里涂氟治疗,防止龋洞加深。前者可以保护儿童牙齿咬合面,相当于给宝宝的牙齿穿了一件外套,防止细菌滋生;后者则是通过涂氟对牙齿形成保护层,增加牙齿强度,抑制细菌生长。

给雨果的牙齿进行了全方位护理,我很累,也暗自得意。心想:这下看你的牙齿还怎么折腾!谁知道,雨果换了另外一个器官折腾——鼻子。

雨果是过敏体质,对冷热特别敏感。敏感的孩子有许多敏感源:灰尘、螨虫、海鲜、花生……都有可能造成各种过敏症状。不过雨果对温度尤其敏感。

当他还是小婴儿时,冷风一吹他就流清水鼻涕。他的鼻子仿佛对冷空气特别敏感,天气稍有变化就会引发鼻炎。进了温暖的房间,鼻涕就慢慢止住了。可我们不能总不出门啊。

到了第二个冬天,随着冷空气的反复刺激,一岁多的他开始持续流鼻涕、打呼噜。鼻涕反复流,形成了鼻炎。鼻炎在气候变换时加重,导致鼻塞。鼻塞又影响了孩子的睡眠质量。他经常深夜醒来,轻手轻脚地去厕所,然后轻轻出来。我没有听见马桶冲水的声音,问他,他说:“声音太吵啦!”然后在床上轻轻地翻身。

每天晚上雨果睡了,我却很难睡着。我不断地研究他的呼噜声,忽高忽低。我也不停地打开灯观察他的嘴,还好,是闭合的。如果张嘴呼吸,口腔很快就会变形,只能选择手术切除腺样体。有时候,他张着嘴,发出艰难的呼气声,我就把他的身体轻轻翻过去,侧到另外一面去睡。一般仰着睡时呼噜会更响,也更容易张嘴呼吸。

带雨果的经验告诉我,鼻涕持续3天以上一定要及时治疗。我发现他打呼噜后过了几天才去儿童医院挂号,已经有些迟了。医生开了鼻炎颗粒和滴鼻水,一天要滴2次苦涩的滴鼻水,吃3次苦涩的鼻炎冲剂,吃了整整2周。雨果非常乖,很配合吃药。但打呼噜的症状此后断断续续,一直很难根治。

鼻炎和其他上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都会导致儿童的腺样体肥大,堵塞呼吸道。腺样体过度肥大会导致许多后遗症,如血氧含量不足、影响儿童大脑发育等,所以家长一定要高度重视。

雨果有几个小朋友,都在三四岁的时候去做了腺样体切除术。许多情况下,医生会建议将腺样体和扁桃腺一起切除。其实腺样体和扁桃腺本来就是一类的,都属于扁桃体大家庭。腺样体俗称咽扁桃体,而扁桃体俗称腭扁桃体,只是位置一个靠鼻腔后方,一个在咽喉后方。

通过对雨果的朋友的临床观察,我发现,切除了整个扁桃体的幼儿咽喉痛、喉咙干等愈后问题比较多,术后1个月内都比较痛苦。孩子的吃饭、睡眠都可能受到影响。单独切除腺样体的幼儿,手术恢复快得多,但复发率又特别高,因为腺样体一旦受到刺激很容易再次肥大、肿胀。

其实,换季时佩戴儿童口罩,可以降低冷空气的刺激,以及过敏鼻炎发作的频率。戴口罩可以在鼻子周围形成一层屏障,隔绝部分冷空气以及花粉等过敏源,给柔嫩的鼻腔形成一层缓冲保护,减少刺激。容易上呼吸道感染的幼儿还可以在夏季适当进行中药和小儿贴的调理,一般各地的中医院的儿科都有类似的处方。这些中药很难完全消除肥大的腺样体,但对症的治疗有可能减缓腺样体肥大的速度。

7岁以后,儿童的腺样体会逐渐萎缩。如果腺样体的肥大堵塞程度在75%以下,能够保守治疗,并且儿童也没有出现张口呼吸,就无须开刀。

提醒一下那些以为孩子睡觉打呼噜是好事的家长——我见到过不少家长,喜滋滋地说:哎呀,我们宝宝睡得真香,还打呼噜呢,真好玩呀!

我向你们保证,打呼噜一点都不好玩。健康的睡眠是平静的、安静的。打呼噜在童年绝对不是一个好现象,值得引起家长的关注,应该及早去儿童医院的五官科就诊,并且做好鼻炎、感冒的日常护理。

2020年的新冠疫情使得网课走进千家万户,“护眼问题”也成了很多家长热议的话题。这么多的屏幕时间(Screen Time),肯定会对孩子的视力造成伤害。眼睛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器官之一,我们再来探讨保护眼睛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