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园准备123

入园准备123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

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管仲《管子·修权》

我还记得心童第一天上幼儿园的情形。她之前上过半年的半日托班,但还是哭着进了小班的门。她一哭,我也要哭了。下午,不到老师说的放学时间,我就早早等在幼儿园大门口。幼儿园门口人头攒动,巍巍壮观。那是我头一次以家长的身份站在幼儿园门口。

我突然理解了我做幼儿园老师时发生的一件事。有一年秋天,我带幼儿园小班。班里有个可爱的小男孩伦伦,每天早晨入园时都要哭几分钟。这对新入园的宝宝来说是很常见的现象。哭完之后,他就平静了,很容易安抚,一整天也都很开心。但有的小宝宝大哭时容易引起呕吐,我们俗称“喉咙浅”。心童也是这样的孩子。

伦伦每次哭时,都会把衣服吐得一塌糊涂。初秋的早晨很凉,换衣服有点冷。保育老师想了个办法,每天早晨先把他带到洗手池旁边。伦伦很配合,每次稍微哭几下,然后呕吐一堆早饭在水池里。这样衣服就不会弄脏了,老师再给他擦干净小脸,洗洗手,愉快的一天就开始了。

但没两天,他的奶奶气愤地推门而入,一脸严肃地要和我谈谈。她板着脸,气呼呼地质问:“每天早上我在门缝里头都看见了呢!你们把伦伦带厕所里去,在里头干啥?说老实话,你们老师是不是在里头打他呢?!”

我哭笑不得,一再和她解释老师很喜欢伦伦,而且老师绝对不能体罚孩子一星半点儿,否则是犯法的。当时,我真心觉得现在的家长实在太焦虑了,真是疑神疑鬼、草木皆兵。

可当自己的孩子入园时,我心里不断涌现各种不可思议的烦恼和担忧:小朋友会打人吗?会咬人吗?中午孩子能吃饱吗?午睡能睡着吗?热了会自己脱衣服吗?……总之,我可以相信这个世界吗?

一瞬间,我对人世间充满了怀疑。

特别是大儿子笑笑,出生以来从没离开家人半天以上,他会哭吗?他能适应集体生活吗?他可是早产了一个多月的宝宝,老师会不会认为他和其他孩子没什么不同?如果老师真把他看作异类,我又会担心。

反正,他快要上幼儿园的那几个月,我忐忑不安,仿佛世界末日来临。

笑笑性格格外害羞,从来没有上过早教和托班。他的入园准备也是我们家三个孩子中难度最大的,我就用他来举例说明吧。

简单来说,入园准备包括:第一,克服对陌生人的恐惧,熟悉新的环境,交到新朋友;第二,家长和孩子克服分离焦虑,知道分离是暂时的;第三,适应幼儿园日程,如吃饭、午睡时间,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然后,咱们的孩子就可以高高兴兴上幼儿园啦。

克服对陌生人的恐惧——多去陌生的场所,多和陌生人交流

选择了适宜的幼儿园,接下来要从儿童个体发展的角度,帮助他们适应新环境。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克服陌生人恐惧。

认生是7个月左右小婴儿的本领。这意味着婴儿长大了,能够区分熟悉和陌生的面容。家长们应该为此高兴。不过,作为一名教师母亲,我认为笑笑的陌生人焦虑特别严重。

笑笑5个月就开始认生。当陌生人靠近他时,他会紧张而严肃地看着对方,一旦对方靠近到令他感觉危险的距离,他就皱皱鼻子,发出小声的抽泣。如果对方还不后退,或者妈妈没有及时安慰,他就会号啕大哭了。

我希望帮助笑笑平稳度过认生阶段,想帮他认识到:这个世界上到处都是陌生人,而我们不必为这一点哭泣。

为了克服陌生人恐惧,我一直积极主动带小婴儿笑笑去人多的地方,比如大型演出、公园音乐会、儿童艺术节开幕式……刚开始很完美,他在一千人的大礼堂里也不哭闹,睁大了圆溜溜的眼睛看演奏和灯光变幻。可半岁后,他出现了强烈的陌生环境排斥,拒绝所有陌生人靠近,拒绝一切早教活动。每次去早教中心他都哭哭啼啼、吵吵闹闹,严重影响其他孩子的活动。

他在早教中心的表现如此之糟糕,以至于我开始自我否定:我是个失败的教育者,连自己的孩子都没法鼓励。但理智又告诉我——得坚持,只能坚持。

我继续努力带他适应陌生环境,先从熟悉的环境,如小区内、公园内开始,然后利用他喜欢车的特点,利用一切机会东奔西走。白天,我们看到一辆公交车停在路边,我就带笑笑上车,开往陌生的下一站。

其次,我主动和陌生人交流。在公交车上,我活像个话痨,和前排的人说话,和后排的人交流。我努力让笑笑看到一个积极沟通的榜样:看!没事的,妈妈一点都不怕陌生人。

整整两年,我的努力开始显现作用——儿子开始愿意待在热闹一点的地方,偶尔也敢主动和陌生人说话。

最后,尝试让孩子短时间和陌生的可靠的大人相处。2岁半时,我开始把他和陌生的大人单独留在一起。例如,我把他留在人少的游乐场里,坐在自己喜欢的小汽车上,然后托熟悉的工作人员看着他。我哄他说:“妈妈要去洗手间,一会儿就回来,好不好?”他答应了。我走开,远远地观察他。10分钟后我回来了,他如释重负,赶紧扑到我怀里。我说:“妈妈答应回来,就一定会回来的,对不?”他高兴地点点头。

再大一点,我鼓励他去楼下超市买东西。附近超市的收银员都认识他,说这个小孩真能干。现在,他是客人交口称赞的孩子,在饭桌上不卑不亢,和陌生人交流时平静而镇定。他仍然属于害羞的孩子类别,但他和陌生人打交道的表现连那些最开朗的孩子也比不上。他会认真倾听别人的话,平静而准确地回应。

克服分离焦虑

克服分离焦虑分为两步,首先克服孩子的分离焦虑,建立健康的依恋关系。老师会通过家访了解孩子的许多特点,如孩子一般几点午睡,在家时谁带得多,挑食吗。不过,说实在的,这些并不能解决入园的分离焦虑,只是让老师心中有数而已(估计一下有几个崽哭得最厉害)。

入园的焦虑包括孩子的分离焦虑,和大人的焦虑。有些时候,是大人离不开小孩。我的3个孩子都黏我,结婚后,我就没法独自出门。最初是出门时心童一定会说不行,她也要去!后来是笑笑,现在是雨果。有时候,我只能带着孩子一起上班,笑笑在我的办公室玩玩具,等我下课。有时候我要开会,心童就坐在会议室的角落里剪纸。

心童有严重的分离焦虑。我一直努力不懈,但很难彻底改变。她从小和生母分开,周末可以去生母家玩一天。但生母还要照顾小妹妹,无论周末过得多么愉快,当分别的时候到来,她被坚定地送走时,都会撕心裂肺地哭泣。有时候,周末探望出现不可预知的意外,被临时推迟或取消,我们也没有办法。这种强制性的分离让心童幼年一直处于焦虑状态,没有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她缺乏安全感,半夜经常惊醒、啼哭。所以,幸福的人生一直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生一直在治愈童年,是有道理的。

现在她选择去加拿大念高中,和生母同住,但她又会想念我们。此事古难全啊。每年她回中国过暑假,走的时候又要哭一次鼻子。我用了很长时间消化自己的不放心,既担忧世界和平,又担忧孩子柔弱。真是牵肠挂肚。

笑笑和雨果则在亲子陪伴中建立了安全的依恋。他们相信妈妈,知道妈妈无论去哪里、发生什么事都不会抛下孩子,说过的话一定会兑现。不过笑笑腼腆、害羞,从小就容易紧张。所以,我很早开始重点培养笑笑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首先,大人要说话算数,言出必行。外出时,答应几时回来,就一定按时回来。在超市购物,我推着婴儿车时会故意说:“妈妈去货架的那边看一看有没有牙膏,1分钟就回来。可以吗?”他坐在婴儿车上乖乖地点头,说:“嗯!”我就把他独自留在婴儿车上,转到货架的另外一边。

我透过货物的缝隙观察他。1岁多的他安静地坐在婴儿车里,偶尔有人从他身边经过,他的神态很镇定。1分钟后,我回到他面前。他露出一个快乐的微笑,脸上仍然是愉快的神情。他坚信妈妈会回来,事实的确如此。这种信赖的建立对孩子很重要。

2岁10个月,我试着把他留在熟悉的小伙伴家玩一会儿。我和笑笑说好,妈妈有点事,马上会回来。第一次,我刚走,他就哭了。邻居赶紧打电话叫我回去。第二次他就不肯回来了,还让我把午饭给他端到邻居家去吃。他高兴地和小朋友一起玩了很久,丝毫没有哭闹。

有时候,孩子需要带一个自己熟悉的玩具、抱被或毯子去陌生的环境,这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含着奶瓶上幼儿园就有点过分了。我看到个别家长给孩子带奶瓶来上幼儿园,随着孩子乳牙长全,过度地吸吮奶嘴对他们并没有好处。

克服分离焦虑的第二步是克服大人的焦虑。有些时候,是大人离不开小孩。我就看到过在孩子第一天上幼儿园时,哭得比孩子还凶的妈妈、奶奶。还看到过爸爸哭呢!

孩子都不哭了,有的家长还在幼儿园的栅栏外头抹眼泪呢!每个秋天,在每个幼儿园的门口,都可以看到徘徊不去的家长,眼巴巴地试图在操场上的若干身影中寻找自家的孩子。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啊!

当家长舍不得孩子入园时,大人的焦虑和担忧也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的入园适应期变得更漫长。比如有个家长,孩子2岁时舍不得送去托班,觉得孩子小,容易被欺负,容易不适应……有这样想法的家长,往往会在孩子3岁上幼儿园时,仍然保持着焦虑的心态。而她的孩子,肯定会哭好几天。孩子能非常精确地感受到父母的担忧。所以,家长们也必须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啊。

适应幼儿园日程,培养自理能力

离开学一个月时,最好就开始逐渐调整孩子的午饭和入睡时间,达到和幼儿园日程一致。多数幼儿园都要求8点左右入园,11:30左右午餐,12:00—2:30是午睡时间。大部分幼儿园会在上午9:30左右和午睡起床后各提供一次点心。如果能够在8月份把孩子作息时间和幼儿园日程安排接轨,孩子就会更加顺利地适应幼儿园。

笑笑能够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日程接轨起到重要作用。一整个夏天,我都按照幼儿园的作息时间安排他的活动。之前,他和多数宝宝一样下午入睡晚,随心所欲,想睡就睡,有时两三点才上床,一觉睡到太阳落山。为了配合幼儿园作息时间,我最迟中午12:30一定要求他躺下来,陪他说说故事,听听歌曲。哪怕折腾到2点才睡着,2:30我也准时把他唤醒。这时,他往往没睡够,会闹情绪,但家长必须坚持。否则入园之后,孩子一个人在新环境里辗转难眠,大人心里不是更难过吗?

此外,要反复提醒孩子,他们在幼儿园里可能遇到哪些新事物,让孩子对此有个心理准备。入园之前的整个周末,我都在有意无意地和他聊天。

星期五。妈妈:“笑笑,你大后天就要去幼儿园了,要有好多小朋友和你一起玩了。好开心啊(其实妈妈不开心)!你开心吗?”

笑笑:“开心。”

星期六。妈妈:“笑笑,你后天就要去幼儿园了,你知道在幼儿园要干什么吗?”

笑笑:“不知道啊。”

这还不知道?我都说了一百遍了。没关系,再告诉你一次:“去了幼儿园会先玩游戏,玩了游戏老师会给你吃牛奶和饼干,然后再玩游戏。之后老师会给你两个小碗吃饭,一个装饭,一个装菜。吃完了,老师会给你一个小床。看!这个绿色的枕头就是老师送给你的(其实那是妈妈花一百块钱买的)。你高兴吗?”

笑笑:“嗯,高兴!(他用脸贴贴小枕头,做出亲昵的样子)我的小枕头!”

妈妈:“很多小朋友和你一起睡觉。睡完觉,老师又给你吃好吃的点心。吃完了,妈妈就来接你回家了。好不好?”

笑笑:“好!”

星期天,重复以上环节……

到了那个星期一,早上笑笑就大声唱歌:“我去上学校,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长大要为人民立功劳……”林博士说:“哟,状态很饱满嘛!”笑笑高兴地说:“爸爸,快起床吧,我要上学啦!”

一路上,他高兴地拉着爸爸妈妈的手,哼着小曲,喜气洋洋的。到了教室门口,他忽然看见隔壁班的玩具,想过去玩一玩,我赶紧哄他:“你们班也有的。”我问:“等下妈妈走了,你会哭吗?”

笑笑干脆地说:“不会!”

“如果有小朋友哭,你会哭吗?”笑笑说:“不会!我不哭。”我说:“如果有小朋友哭,你就劝劝他说,别哭了,妈妈3点半就来接了。”笑笑懂事地点点头说:“3点半妈妈就来接了。我叫小朋友别哭了。”

教室的门开了。我们和老师打招呼,笑笑很镇定地走进去,到教室里的一张桌子上,拿了一个玩具在手里摆弄,再也不看我们一眼。我恋恋不舍地看着儿子,那一瞬真的舍不得走。我在幼儿园门口徘徊,如果能找到一条门缝,我也会探头去看,和那位奶奶一样!

下午3:30,我准时去接他。在熙熙攘攘的家长身后,我一眼看到笑笑身子笔挺地端坐在中间的椅子上,表情严肃而认真。他一看到我就从椅子上蹦起来,双脚在地上跳着,一边欢呼一边转圈。老师说笑笑今天没哭,但笑笑自己说,下午起床以后,他旁边的小朋友哭了,他也哭了,因为想妈妈。他性格腼腆,哭也很隐蔽、很小声,难怪老师没发现。我问:“明天还想上幼儿园吗?”他大声说:“想!”我问他在幼儿园开心不开心,他说开心,然后指指额头上,告诉我:“老师还给我一个笑脸(贴纸)。”他小心地把贴纸揭下来,说:“妈妈,你把头低下来。”然后把贴纸小心翼翼地贴到我额头上,满意地打量一番,说:“嗯,走吧。”

最后,一定要引导孩子养成好的饮食习惯,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如果你不完全信赖外部世界,至少可以相信自己的孩子有能力应对这个世界。这样我们是不是也会感觉好很多?

如果成年人意识到自己的饮食习惯不健康,比如重盐、重辣、多肉……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去调整。例如,从多肉到半荤半素,再到蔬菜为主;或者从重辣到中辣,再到微辣。营养学家认为个体4个星期后就能适应新的口味,25天就可以重塑一个好的饮食结构与习惯。但改变孩子的挑食习惯比成人更加困难,因为大人往往坚持不了25天,就向孩子的兴趣妥协了。

我做幼儿园老师时发现,不挑食的、咀嚼能力强的孩子更加容易适应幼儿园生活。记得那时,给小班娃娃喂饭特别麻烦。有的孩子咬不动肉片。在家里,老人会把肉切得细细碎碎喂孩子吃,做得跟婴儿辅食似的。这样的孩子换牙都有麻烦——乳牙因为缺少咀嚼迟迟不落,新牙始终长不出来。我们班有一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慧慧,挑食很严重。别的小朋友都适应幼儿园生活了,她还是不能够习惯幼儿园的饭菜,每到吃饭就眼泪汪汪的。

我还见过各种挑食的小朋友:只吃蛋白的、只吃蛋黄的、蛋白蛋黄都不吃的;我也见过孩子只吃肉、只吃菜,或者对菜和肉都没胃口的……每次老师喂他们,他们眼泪汪汪地吃一口,哭一会儿,最后老师都不知道自己是在做好事还是坏事了。这些不良饮食习惯,老师可以和孩子讲道理,但真正的变化要靠家庭来实施。

心童和笑笑不挑食,我就有点骄傲轻敌。中年母亲工作忙,有点忽略雨果。等小弟弟雨果上了幼儿园之后,老师向我报告,我才发现雨果特别挑食!

是啊,家里烧的菜都是雨果爱吃的。比如他喜欢面条,家里每天都有一餐是吃各种面条。但幼儿园里有更加丰富的膳食搭配,其中许多雨果根本没有尝试过,例如菜粥、杂粮饭。雨果有个特点,没吃过的东西就不肯吃。和2岁时分不清你、我相比,现在的雨果语言进步很大。他吹嘘说:“我在幼儿园一般都是自己吃饭的。”可惜啊,他是二“班”的。

事实是,碰上他爱吃的东西,他就主动吃。五天里有四天的饭菜他都不爱吃,嘟着小嘴坐在座位上,等老师喂才勉强囫囵吞一口。问他为什么,他说菜里面有个东西很奇怪,圆圆的、小小的、味道怪怪的……老师说那是坚果。我们家很少吃坚果。我批评他挑食,他忧伤地说:“妈妈,难道你不爱我了吗?”

为了改变他挑食的毛病,我们开始逐渐拓展家庭菜谱和零食铺子,把各种健康的膳食添加进来。比如爸爸不爱吃的杂粮、妈妈不爱吃的胡萝卜……你看看,孩子的挑食其实是大人生活的缩影。

此外,独立性差的孩子在集体生活中很被动,容易被欺负,也常常会感到紧张、失落。心童从小就很有自主意识,独立性特别强。大人在走廊里自言自语说:“嗯,让我想个办法……”心童就会喊着:“我来,我来……你要什么呀?我来吧……”一边冲出来帮忙。她的荧光棒断了,我想拿透明胶粘起来。她立刻说:“要透明胶?我去拿!”她不知道透明胶在哪里,但她自信地在沙发上掏了一会儿,拈出一张小指甲盖大的贴画给我们:“贴吧!”爸爸很配合地把小贴画贴在荧光棒上,当然没有任何实质效果。她仰头看着,说:“够不够,还要吗?不够啊?”然后再从墙上撕下一张贴画递过来。

有一次,心童把球滚到沙发最里面去了,急忙跑去拿荧光棒,然后趴在地上用棒去够球,一边嚷嚷:“你别着急,让我来啊……”我说不着急的,你来。她就满意地把球拨出来,再一脚踢进去,重复这组动作N次。

总之,入园前后是儿童自主性与主动性发展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家长要多鼓励孩子,尽量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对儿童自主服务和主动帮助他人的行为予以肯定。心童、笑笑和雨果在家已经明显发挥了类似小管家的作用,大事小事一把抓,事事都要参与,充分体现了“小主人翁”的主动意识。这样,孩子就可以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