惩罚可以这样做

惩罚可以这样做

人难免要犯错误,但只有傻瓜才坚持错误。

——西塞罗

今天的城市家长不大舍得惩罚孩子,往往对孩子奖励太多、太滥,对孩子惩罚不当、不严。偶尔听到一些家长管孩子时的做法,更像是威胁,不是惩罚。比如一个奶奶在公园里追着孩子跑:“该回家吃饭啦,再不回家我就把你一个人扔在这里!”这样的威胁孩子大概已经听了很多次了,满脸不以为然的样子。这位奶奶,您倒是扔一个试试?

许多中国家长也不擅长奖励孩子。在地铁上,我看到一个爸爸在鼓励小孩。爸爸热情洋溢地对孩子说:“如果你做到这件事,就奖励你看我的手机。”Oh my God!这是奖励吗?我接连翻了几个白眼。这位先生,爱孩子还是害孩子,您分得清吗?

我有个同学,说起他小时候的一件“趣事”。他小时候经过友谊商店——这在很多城市都是高档进口商店的代名词——看中了柜台里的进口巧克力,几百元一盒。20年前,那可是一大笔钱。谁家会用一个月的生活费去买一盒巧克力呢?这熊孩子赖在地上打滚,最终得逞。妈妈买给他那盒漂亮的巧克力,他却吃了一口就苦得吐了。我在想,中国当代的父母,到底应该如何惩罚、奖励孩子呢?

从未承受过错的后果,连作业中的小小错误都被提前纠正的中国孩子,未来怎么应对不可预测的挫折呢?我们把孩子包裹在“以爱之名”加固的象牙塔里,是好事吗?

法国的卢梭是一个有趣的启蒙思想家。他没有抚养过孩子,但据说生了不少孩子。他写了一本教育史上的巨作《爱弥儿》,成为教育专业学生的必读书目之一。卢梭用自然主义的精神,呵护儿童,提倡童年的可贵。但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也提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育儿做法,比如著名的“自然后果法(Natural Consequences)”。

卢梭说,如果一个熊孩子做错了事情,就应当让他自己承担相应的后果,这样孩子才能吸取教训。比如,一个顽皮的孩子打破了玻璃窗,那么,做母亲的就应该让他睡在那个窗户漏风的房间里。当孩子尝到夜里冷风呼啸的滋味,下次他就不会再打破窗户了。

毫无疑问,只有没照看过孩子的人才会出这种馊主意。18世纪,一场感冒可能就会夺走孩子幼小的生命。即便放在医疗条件发达的今天,这种做法也是不妥的。我觉得,自然后果法对中国家长很有启示,不过有几个使用原则。

自然后果的原则一:惩罚适度

自然惩罚后果不能涉及重大的伤害后果,如摸电、火,或者马路上奔跑等可能引发重大伤害、重大疾病的行为后果都不在此列。所有可能伤害孩子生命的行为都必须即时制止,坚决避免。比如郎朗的父亲在自传里写道,儿子小时候不好好练琴,他就逼儿子去吃药,这是极其不尊重儿童健康和权利的做法。

传统的自然后果法在现代城市儿童中应该改良运用。这里的自然后果必须指的是“小后果”:孩子不洗杯子,他就没有杯子喝牛奶;忘记戴红领巾,得自己去和老师解释;不遵守游戏规则,就取消玩游戏资格……

自然后果法需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联,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需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因此,使用自然后果法还需要家长收集一些孩子无伤大雅的兴趣。剥夺这些兴趣作为惩罚,既可以有效制约孩子的行为,又不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

比如笑笑在1岁半之后就知道小便时要提前告诉大人,坐到小马桶上再行方便。我们都引以为荣。可是半年多后,他忽然出现了发展倒退,开始尿裤子。每次一边喊着:“尿尿啦!尿尿啦!”小便就已顺着裤腿流了一地。无论我怎么好说歹说,要他早点喊,尽量憋,等裤子脱下来再尿……都没有用。

我威胁他:“再尿裤子就要打屁屁了,记住了吗?”他乖乖地说:“记住了。”“那尿尿时应该怎么办?”

笑笑认真地回答:“要脱裤子,坐到小马桶上尿尿。不能尿裤子上。”回答100分。

然而下次他照常尿裤子不误。哪怕你气得跳、大声叫,他只一脸沮丧和无辜地看着地上,嘴里念叨着:“宝尿尿了!”然后把两腿分得开开的,宛如走高跷一样离开那摊水迹,生怕踩到脚上。

很多宝宝在这个阶段都会尿裤子,多数是因为贪玩——玩得太投入,小便憋不住了。既然是贪玩惹的祸,还是应该用玩来惩罚,比打屁屁效果更好。

我的惩罚计划从笑笑最喜欢的小汽车开始。

“笑笑,如果你再尿裤子,妈妈就要拿走一辆小汽车了。小汽车要放到高高的架子上,不可以玩了。听明白了吗?”笑笑睁着圆溜溜的眼睛看着我,说:“明白了。”然后低头继续摆弄他的小汽车。

没多久,他又尿裤子了。我把他最喜欢的一辆小货车拿走,放到高高的置物架上,说:“妈妈说过,如果你再尿裤子,就要拿走一辆小汽车了。小汽车放到高高的架子上,不可以玩了。你还记得吗?”他眼巴巴地说记得。我指着小货车说:“所以小货车现在放到高高的架子上,不可以玩了。”他急了,开始“嗯——”表示抗议。我坚决地说:“不行,我们说好了的。如果你下次尿尿时早点告诉妈妈,小货车就会还给你。”他想了想说好的。

2个小时后,他主动喊我:“妈妈,宝要尿尿了!”坚持一周后,玩具剥夺惩罚计划成功。

自然后果的原则二:不连累其他人,只惩戒肇事者

孩子睡在冷风肆虐的房间生病了,最倒霉的是孩子吗?错了,最惨的是他们的照料者——孩子家长。这种自然后果法惩罚的不是孩子,而是熬夜看护孩子、通宵去医院挂号排队的父母。

而且,在中国,有的孩子宁可生病请假,可以不去学校呢。有个家长告诉我,孩子每次上学之前就肚子疼,一请假就不疼了。所以生病的后果到底是惩罚还是奖励?蛮值得推敲的。

惩罚孩子时有一说一,不能有连带效应,波及无辜。有些二孩家长惩罚孩子时,习惯性地说:“谁不好好收玩具,等一下动画片两个人都不给看!”无辜的孩子觉得特别委屈。

笑笑在学校时,最生气的就是老师会连带惩罚,很不公平。比如,课间有2个男孩子在大声吵闹,老师进来后大发雷霆,罚所有的男生取消课外活动,抄课文。笑笑郁闷地说,我又没有吵闹,为什么要罚我抄呢?

自然后果的原则三:及时惩罚,不能隔夜

雨果起床后不愿意自己穿衣服,总是光着脚偷偷跑到客厅玩玩具。依照卢梭的观点,不妨让这倒霉孩子流鼻涕、咳嗽。可惜这自然后果并不及时。

有时孩子早晨着凉,感冒却在夜晚甚至第二天才逐渐加重。这是因为寒冷导致抵抗力下降,使原本潜伏体内的病毒发作。但病毒的繁殖和侵蚀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往往第二天到第三天是症状最严重的发作期。对孩子来说,周一没有及时穿衣和周三的高烧咳嗽之间,距离那么遥远,因果联系不明显。聪明的家长就只好及时帮他穿衣服,省得自己过两天倒霉。

真正的自然后果法必须有及时效应。比如,早上雨果没有及时穿外套,好吧,上午他就不能吃甜点。当雨果看着哥哥、姐姐舔着冰淇淋,吃得淋漓畅快,自己后悔得号啕大哭,嘴里喊着“我下次会穿衣服啦!”这才是现代自然后果法的即时效应。

自然后果的原则四:惩罚依据明确,态度坚决

零食是很好的自然后果法的道具。如果你用过这招,但效果不理想,原因不外乎两种:要么不能够坚持,要么惩罚规则要求不明确。

拿林博士举个例子。心童是个食欲旺盛的宝宝,能够同时吃下很多零食,比如10块巧克力、9颗糖果、8粒草莓、7个核桃、6只果冻、5片橙子、4粒蜜枣、3块奶酪、2瓶酸奶、1盒牛奶……但她吃饭非常慢。所有人都吃完了,她还能磨蹭半个钟头。林博士忍不住了,限心童5分钟之内吃完,否则就不要吃了。

那是我结婚后第一次听到林博士对心童发火。我悄悄对他说:“教育孩子可以提要求。不过,要提孩子听得懂的要求、明确的要求。”

林博士点点头,表示不明白我在说什么。哦,忘记说了,他有个特点,表示不同意的时候点头,同意的时候摇头。如果我说:今天来不及烧饭,叫个外卖吧?他会摇摇头,说:“好的。”

我进一步详细解释:“你刚才的要求对心童来说,就是不明确的。因为3岁孩子不知道5分钟是多久。所以,你的要求说了和没说一样。再者,任何要求要附加一个效果,如果是正面的行为,就要有积极的奖励,负面的行为就要有一定的惩罚后果跟随,这才符合行为主义的原理。你说5分钟内不吃完‘就不要吃了’,这正合她意,因为她正好就是不想吃饭呀。”

林博士用理科博士那样严肃的科学态度问:“她不知道5分钟是多久吗?”当然不知道,小班小朋友都不知道。时间概念是宇宙间最神秘的科学概念之一。5分钟有多久?大班之后的孩子可以逐渐体会。

我建议他:“你可以说具体的数字,比如让心童看客厅墙上的时钟:现在长针指着1,等它指到2的时候,就是5分钟了。你可以说,心童必须在长针指到2的时候吃完饭。否则,明天什么零食也不许吃!”

林博士摇摇头,决定下次就这么说。

但要想这个提高吃饭效率的做法有效,还必须配合坚持到底的执行力,也就是言必行、行必果。

第二天,心童听懂了规则,但5分钟内依然没有吃完饭。林博士宣布,明天的零食取消了。心童一开始不以为然,还嬉皮笑脸地在板凳上扭,后来看大人动真格了,脸色一变呜呜地哭了:“哇,我要棒棒糖,呜呜,我就要……”

这时候,林博士必须态度坚决。如果他出尔反尔,做出了让步,那么自然后果的规则就永远没有作用。

古人早就说过,你若答应孩子,晚上回家杀一头猪给他吃,那这头猪就必须得杀了吃。既是为了大人的威信,也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诚信。

第3天吃饭时,心童知道大人说到做到,埋头猛吃,大口地把饭往嘴里塞。一年来,她首次和我们同时吃完饭。

前面说过,心童3岁左右特别爱发脾气。我们夫妻俩都是性格较温和的人,(那时)从不发脾气。所以我们采用了温和的奖惩方式:只要心童当天不发脾气的话,晚上就在日历上给她画一个小星星。有了小星星,她第二天可以吃零食,看动画片。积攒10颗小星星,爸爸妈妈就带她去公园玩。如果当天发脾气了,就没有小星星,第二天就没有任何福利。以上所有的规则,都给心童做一个清楚的解释,让她理解规则的具体内容,明白要求。她对小星星这一新奇的做法很感兴趣,满口答应了配合。

接下来,全家都必须严格执行奖惩规定,包括钟点工阿姨。我们都是全职父母,必须请阿姨帮忙。没有阿姨的配合,许多规则无法执行。所以我先和阿姨讨论了心童任性行为的不好后果,希望她配合。阿姨赞同了之后,我们又征求阿姨的意见,问她应该如何给心童奖励,使阿姨有参与规则制定的自豪感。最后,我们一致决定,当心童再次哭闹时,包括阿姨在内的所有人都不理睬她,进行冷处理。

很多家庭缺少项目执行力,是家教项目失败的重要因素。

奖励也是一门学问。我见过一些爸爸妈妈,不停地赞美孩子:“宝宝真棒!宝宝真聪明……”这些话的营养成分并不多,不够支撑孩子发展处理成长道路中的所有曲折坎坷的能力。

奖励要真诚、明确。例如,儿童的利他行为培养需要长期的积极引导与鼓励。当儿童偶然出现帮助他人的行为时,如帮外婆拿鞋子,立即描述这件事的因果关系,给予正面强化,说:“你知道外婆不能弯腰,就帮她拿好鞋子,你真是个关心别人、孝顺老人的好孩子……”

其次,让幼儿适度参与力所能及的工作和家庭劳动。这些劳动必须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可以在游戏的氛围下进行。对于幼儿来说,工作与游戏是没有区别的。当他们欢乐地做事情时,工作也变成了玩耍。还记得我们小时候用刀切橡皮吗?当我给雨果一把小型水果刀,让他和我一起切豆腐、切黄瓜、切豆干时,游戏和工作对他来说是一回事。

此外,幼儿不能区别玩笑和真话,不能完全区分梦想和现实,也不能区别正反话。所以,大人和孩子说话要明确、直接,不说反话,不随便开玩笑。我还记得我在幼儿园工作第一个月闹的笑话。一个调皮的小朋友总是把玩具扔到地上。我气坏了,对他说:“洋洋,你再扔一个给我瞧瞧。”他居然欢欢喜喜地当着我的面再扔了一次,还用期待表扬的眼神看着我,等着夸他。

我想提醒家长,外在的奖励和惩罚都不持久,让孩子学会自我肯定,寻找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才是真正的奖励之道。

笑笑是特别需要外在肯定的孩子,从小就喜欢问我:“我这样对吗?这样好吗?”我从不正面答复,而是一直反问:“你觉得呢?你说呢?”我鼓励他相信自己,肯定自己,寻找自己的优点。长大后,又鼓励他真诚地赞赏别人。

比如他挨了老师批评,一个同学来拍拍他的肩膀说:“没事的,老师经常这样,别难过啦。”我惊叹地说:“哇,你的朋友好关心你啊,他真是一个很kind的人。我在书上看到一句英语‘If you can be anything,be kind!’他真的做到了!”

一个内在驱动力强大的孩子,才会欣赏同伴的优点。这不仅是一种礼貌,让他人心情舒畅,也会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同学之间只有竞争,生活是阴暗的。竞争心理会带来焦虑和敌对情绪,让自己压力倍增,反而不利于学习。不论处于何种情境下,孩子都要看得到别人的好,懂得欣赏他人,更要懂得欣赏自己。最美的夸奖和肯定,应该来自内心的自我,这才是幸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