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玩越聪明

越玩越聪明

学习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

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英国谚语

一个朋友咨询我:“2岁的儿子最近正在学写字,很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他们一家人都很失望,觉得孩子的注意力有问题。

但是,才2岁的孩子为什么要学写字呢?他的小手指还远不能胜任写汉字这样的精细操作。通过涂涂画画来培养手指小肌肉的精细动作发展倒是可以的。

不如这么说吧,在整个童年早期,孩子的聪明与其说是学出来的,不如说是玩出来的。英国有句俗语:只学习不玩耍,聪明孩子也变傻。鉴于“玩”的重要作用,美国儿科学甚至建议儿科医生们在孩子出生后的头两年写一份“游戏处方”给家长

中国家长是不是特别缺乏游戏处方指导?还记得小的时候,踢着一颗石子当足球玩耍,或是用小刀把橡皮细细地切碎做“菜”喂娃娃吃,或是拾一段葱翠的树枝当马骑……那时候我们是如此快乐,简单的快乐。成年后逐渐地淡忘了自己童年的魔力,那时,捡一片树叶放在口袋里就会带来很大的满足。

对于那些失落童心的成人来说,儿童的世界是一个梦幻之乡——“永无岛(Neverland)”。鲁迅曾说:“凡一个人,即使到了中年以至暮年,倘一和孩子接近,便会踏进久经忘却了的孩子世界的边疆去,想到月亮怎么会跟着人走,星星究竟是怎么嵌在天空中。但孩子在他的世界里,是好像鱼之在水,游泳自如,忘其所以的,成人却有如人的凫水一样,虽然也觉到水的柔滑和清凉,不过总不免吃力,为难,非上陆不可了。”

孩子越玩越聪明。许多新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儿时有机会多跑多动、多发呆、多做白日梦、多在自然环境中随意玩耍的孩子,在青春期另一个大脑发育的关键期中,如果有机会身处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反而会呈现出异乎寻常的爆发式学习能力。

2019年4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发布了《5岁以下儿童的身体活动、久坐行为和睡眠指南》。根据《指南》,幼儿要想健康成长,必须减少坐下来看屏幕,或被限制在婴儿车和座椅上的时间,应当获得更高质量的睡眠,有更多的时间积极玩耍。

游戏是儿童探索大千世界的桥梁。一天,我把一只空饮料瓶子拿给1岁的笑笑玩。他把瓶口送到嘴边喝,当然什么也喝不到。他失望地“啊”了一声,发现声音在瓶子里变得闷闷的,真有意思。他来了精神,大声地唱起歌来。瓶子于是变成了麦克风。

唱了一会儿,他再把瓶子拿开试试。瓶子外面的声音是洪亮的,和里面闷葫芦的声音不一样。他停下来思考一下,辨别着两者的差别,认为还是闷闷的声音好玩,再把麦克风拿上继续演唱。唱着唱着,他觉得这游戏太好笑了,自己边唱边咯咯地笑起来。

孩子并不在意玩具的价格。对他们而言,玩具没有贵贱之分。年轻的父母往往会被玩具的精美程度打动,结果买回家玩不了几次就成了摆设。

其实小孩子最喜欢的玩具大多是家居和自然用品,经济又实用,还具有低结构的特点,想象的空间更大。一棵仿真蔬菜,无论多么精致逼真,它只能是一棵青菜。而一只空瓶子可以转、敲,可以涂画、插花,可以放进豆子、糯米变成乐器,可以去接雨水……简直可以装下整个世界。

有时候,雨果趴在奶粉罐子上,看红色的商标,仔细研究上面古里古怪的文字,然后用一根玩具棒敲敲打打,把奶粉罐当小鼓。包快递用的塑料泡沫尤其受欢迎,心童用手捏、用脚踩……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然后一脚把它们踩爆,引发全家的惊呼。

惠而不费的玩具还包括快递盒、胶带、一次性纸杯……其他适宜的家居用品玩具还包括:饼干罐、卷纸的空心纸芯、圆头的衣夹、糖果包装盒、玩具说明书……

选择家庭简易玩具的原则是安全——不要有尖角和锐利的边缘;干净——必须是清洁过的,宝宝很可能会把它放到嘴里啃一啃;色彩丰富——这样才能促进宝宝的智力发展;触觉多元——要有硬有软,有粗糙有柔滑。

游戏也是孩子发泄情绪的重要途径。比如,当孩子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通过角色游戏的扮演,可以缓解负面情绪。

周日的上海经常下雨,心童吵着要出去玩,可上了出租车又晕车。她吐得稀里哗啦,哭得一塌糊涂,一路上吵闹着要下车。回家后,她却提出要和我一起玩“乘车”的游戏。她和我分别抱着一个娃娃,然后做一个拉开车门的动作,要我们坐在“车上”。没等车到目的地,她就气呼呼地说:“娃娃晕车了,都吐了。快下车吧!我们不坐车了,走回家吧。”

她做出拉车门的动作,指引我下车,坐到另一张椅子上面。这张椅子就是我们的“家”。到“家”后,她说:“娃娃得休息一会儿。”她把娃娃放在椅子上,盖上毛巾睡觉。过一会儿,她再次拉着我上车,重复刚才的过程十次,丝毫不觉得厌倦。

在这个过程中,林博士在一旁大声打电话,引起了她的不满。心童生气地对他说:“你吵醒宝宝了,她在睡觉啊!她晕车哎!”

总之,晕车给心童留下了深刻的负面印象。她借助于游戏的形式发泄自己乘车的难受与负面情绪。通过把痛苦一次次转移到娃娃身上,她获得了某种安慰,自己真实的痛苦在虚拟的游戏中得到了部分缓解。

她还会在自创的游戏里重现生活中遇到的不高兴场景。有一次,有位客人向我描述了她和心童的游戏情景。

这位阿姨坐在沙发上,心童跑过来:“我们来玩个游戏吧。”

“玩什么呢?”阿姨非常配合。

“我们假装那里有个门,你去敲门,喊我来开门。”(心童指指客厅中间)

于是阿姨很听话地走过去,敲敲空中的门。而心童嘴角噙着一丝笑,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

阿姨说:“咦,有没有人啊?开门啊!”

心童慢悠悠地回答:“有人的……不过我在看电视,很忙的,不能来开门。”

阿姨傻了:“那你也要来开门啊。”

心童真诚地说:“我没办法来开门,我的鞋子找不到了。我下不来。”

阿姨微嗔:“那我就做灰太狼,我冲进来了!”言毕,她破门而入。

阿姨挟破门之势对沙发上的心童说:“你是喜羊羊,我是灰太狼,我来捉你啦!”

心童皱眉说:“不行!我不是喜羊羊,我是红太狼。我是你老婆,你要去捉羊给我吃的。”

阿姨呆了。心童不依不饶地催:“快去捉啊。”阿姨挠着头转了两圈,拎了一只毛绒兔子回来:“给,你吃啊!”

心童用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化身的语气,悲天悯人地说:“啊,你怎么能捉小动物呢?我们要爱护小动物,知道吗?”阿姨晕倒。

在家里,大人可以带着孩子玩许多亲子游戏,我把它们分为运动类游戏、自然类游戏、语言类游戏、益智类游戏和生活类游戏。

1.益智类游戏: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数理认知能力

钓鱼,纸牌游戏:适合2岁以上宝宝,趣味指数:☆☆

我是个孤单的独生女,漫长的童年里,除了一个人发呆之外,扑克牌和象棋是表哥带我玩得最多的游戏。漫长的暑假里,我们不知道钓过多少鱼。长大后,我才意识到已经上高中的表哥愿意陪幼稚的我玩钓鱼,是多么富有牺牲精神。一般3岁以上的孩子就可以理解“钓鱼”的规则,找到两张同样数字的牌,把中间的牌全部拿走。3岁以下的孩子需要在大人指导下才能在一长溜牌中发现同样的两个数字。这个游戏特别适合刚刚开始数数,和初步认识10以内数字的幼儿。

干瞪眼:适合4岁以上宝宝,趣味指数:☆☆☆☆

这个扑克游戏据说起源于四川,但上海人也特别喜欢玩。这个扑克游戏和“跑得快”的规则差不多,但更加简单一些。经过改编后,它也适合低龄幼儿。最少可以3个人玩,6人玩一副扑克也可以。头家摸6张,其他人5张,谁先出完牌就是谁赢,其他人所剩下牌的数量就是赢家所赢得的牌数。上家出单牌,下家必须出只能大一张的单牌,没有就说:“干瞪眼!”同样,上家出一对牌,或者连牌,下家也必须出大一点的对牌或连牌。3张及以上相连叫连牌,2是最大的单牌,可以吃任意单牌,“王”可做替用,替代任意牌。观察发现,4—5岁的幼儿可以理解扑克游戏的规则。

“玩”麻将:适合3岁以上宝宝,趣味指数:☆☆☆

在奶奶家,心童和笑笑自发自觉地玩起了麻将。

玩法1:骰子比大小。按下按钮,骰子自动滚动,看谁的点数大。目标是加强数的概念,知道多与少。

玩法2:根据点数拿牌,3个点就摸3张牌。可以学习数物对应,积少成多。

玩法3:读牌面,学认字。弟弟学数数,认识一筒、二筒,姐姐还可以学习繁体字,如“發”等。

玩法4:用抓来的牌搭城堡、停车场、机器人等。可以发展建构游戏中所有动手和创造性技能。

此外还有各类桌游益智游戏,如拼图、大富翁等。

2.运动类游戏:培养孩子的跑、跳、平衡、攀爬等大肌肉能力

抛枕头:适合一切宝宝,趣味指数:☆☆☆☆☆

抛枕头特别适合精力旺盛、需要发泄的孩子,它就地取材、安全、刺激。下班回来,女儿照例喜笑颜开地跑过来喊“妈妈”,然后手脚并用往我身上爬。她把汗津津的脑袋靠在我肩膀上,安静地趴了一会儿,然后跳下来要和我玩丢枕头的游戏,说:“妈妈,你要接住哦!”我说:“谁接不住就刮谁一下鼻子,好吗?”她说好。她把枕头朝天一丢,我跳起来接住了。然后我把枕头小心地丢给她,她还是没接住。我作势要刮她鼻子,她不依了,把头左摇右摆,最后把头埋到被子里,像鸵鸟一样撅着屁股,也不管是否闷气。

再玩时,她故意把枕头往后面扔,让我接不到。她坏坏地说:“要刮妈妈的鼻子。”我说好吧。她得意洋洋,狠狠地在我鼻子上刮了一把。再玩,她又没接住。这次我要刮她的鼻子,她又赖皮,连连后退,还用手打我。我说:“这可不好,你不守信用,那妈妈就不和你玩了。”我转身走了。她发脾气了:“你,坏蛋!”

我瞪大眼睛说:“你怎么能说妈妈坏蛋呢?快和妈妈说对不起。”她不吱声。我威胁说:“不然妈妈就不陪你玩了。”这是她最害怕的。她很不情愿地转转眼睛,说:“那你先站起来。”这是她惯用的手法,以退为进。我就依言站起来:“你快说对不起啊!”她又说:“你坐到跳跳球上先。”“坐到跳跳球上你就说对不起吗?”她点点头。我坐到跳跳球上,她一边笑,一边很快地说“对不起”。我们和好如初。

捉尾巴:适合一切宝宝,趣味指数:☆☆☆☆☆

捉尾巴也特别适合精力旺盛、需要发泄的孩子。我第一次看到某综艺节目在玩“撕名牌”时,就在想,这不是捉尾巴的升级版吗?依我看,还是捉尾巴更加有趣一些。每人塞一张餐巾纸或者一条丝巾、绳子等在裤腰后方做尾巴,先抓下对方尾巴的人就赢啦。

球类游戏:适合3岁以上宝宝,趣味指数:☆☆☆☆

踢球、拍球和羽毛球都是适合亲子的球类游戏。

躲猫猫:适合一切宝宝,趣味指数:☆☆☆☆☆

如果孩子多了,往往是他们一个躲一个找。有时候,我也参加,躲在漆黑的窗帘后面,等着被发现。心里好紧张!你要不要试试?用躲猫猫的眼光来看,家里的一切角落都变得不一样啦。原来洗脸池下面的柜子还可以塞进一个人呢!

3.自然类游戏: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认识和理解,发展自然智能

挖野菜:适合3岁以上宝宝,趣味指数:☆☆☆☆

春天,漫山遍野开满了野花。白的,紫的,最多的是蒲公英,金黄色的小菊花洒满了草地。笑笑学校旁边有一个很大的缓坡,他称它为蒲公英乐园。我们每次经过时,雨果和笑笑都会抢着摘白色的小球,吹得蒲公英的种子飘飘洒洒。一天,发现冰箱里的蔬菜吃完了,我忽然想起满地的蒲公英来。干吗不吃它呢?蒲公英味甘苦、性寒,入肝、胃经。药书记载它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我让孩子们一起摘,他们很快乐地摘了许多蒲公英。烧成菜后他们尝了一口,有点苦啊!用开水焯一遍,苦味淡一些,有点中药的感觉。

我倒是很喜欢这种苦涩回甘的味道,于是干脆连根带花一起漂洗干净,煮汤或烧肉时都放一些。还可以把蒲公英花单独采摘,洗干净后晾干,再用水煮成凉茶,煮的水有淡淡的青草气味,加一点蜂蜜,味道还不错呢。关键是不要钱、不要钱、不要钱!而且很好玩!很好玩!很好玩!

顺便说一下,城市里最容易采摘的野菜是蒲公英、马齿苋和荠菜哦。

野餐:适合一切宝宝,趣味指数:☆☆☆☆☆

带一些美味食物,带一块地毯,随时可以野餐!大孩子帮忙烤一盘鸡翅,自制一个比萨,带上喜欢的饮品。出发——

4.生活类游戏: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

想象游戏:适合一切宝宝,趣味指数:☆☆☆

晚上,4岁的女儿要玩生孩子的游戏。她说:“妈妈,我们一起来生婴儿吧!”我白天讲课累得很,就敷衍一下说:“好的,你生吧。”她不满我的消极怠工,要把我从沙发上拽起来:“你也站起来生啊!”我顺着沙发哧溜一下滑下去,干脆睡在沙发上,装作很权威地告诉她:“生孩子都是躺着生的。”她于是不再勉强我,也学着我的样子躺在沙发上。这样的姿势似乎不过瘾。一会儿,她又站了起来,手撑到腰后面,把肚子挺起来说:“我又生了一个婴儿。”一眨眼的工夫,她生了9个孩子。她使劲把我拽起来看她生的9个小婴儿。我说:“在哪儿呢?”她转了转眼珠,指着沙发上的某处说,在那儿。我拿了一支水彩笔,问:“是这个吗?”她说是的。“好的。”我把水彩笔放在沙发上,排在第一个。那第二个小婴儿呢?她递给我一块小毛巾。第三个是一块积木,第四个是一个功夫熊猫,第五个是半个瓶盖,第六个是一个小勺子……我指着每个小婴儿,编了一个故事。第一个小婴儿,有鉴于他是一支水彩笔,我说,他长大以后成为一名画家,画出来的画很漂亮。第二个小婴儿非常爱干净,每天用毛巾洗澡。第三个小婴儿是个建筑师,搭的楼房又高又漂亮。第四个小婴儿,嗯,那个功夫熊猫,会的功夫很厉害,嚯嚯哈哈……作为总结提升,故事的最后,我问心童:“你长大了要干什么呢?”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我长大了要生个孩子。”长大后,你还记得今天的话吗?

角色游戏:适合2岁以上宝宝,趣味指数:☆☆☆☆

自制服装或者利用家里的道具,一起扮演厨师、警察、国王、医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是不是很爽?

家庭装饰游戏:适合2岁以上宝宝,趣味指数:☆☆☆☆

画一面卡通墙,可以用水彩或者丙烯颜料,甚至喷漆、马克笔等,让孩子自由设计墙面。最简单的是用孩子的绘画作品布置一面墙。

5.语言类游戏:发展孩子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绕口令:适合2岁以上宝宝,趣味指数:☆☆☆☆

所有小孩子都很喜欢绕口令。一般我会根据难度,从易到难带着孩子玩绕口令。我把绕口令贴在门上,每隔一段时间更换一个。大孩子和小孩子经过那道门时都会念一遍,笑一遍。

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雨果刚开始每次都会说成“吃葡萄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吐葡萄皮”,把哥哥姐姐笑翻。

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南方人平舌音和翘舌音真心不分。

黑化肥发灰,灰化肥发黑。黑化肥发黑不发灰,灰化肥发灰不发黑。——这个连口齿不伶俐的林博士也不会念。

扁担长,板凳宽,板凳没有扁担长,扁担没有板凳宽。扁担想要绑在板凳上,板凳不让扁担绑在板凳上,扁担偏要扁担绑在板凳上。——为什么三个小孩一说这个就都很激动?像启动了疯狂模式。

八百标兵奔北坡,北坡炮兵并排跑,炮兵怕把标兵碰,标兵怕碰炮兵炮。——这个挺难,娃的舌头直抽筋。

猜谜语:适合3岁以上宝宝,趣味指数:☆☆☆☆

当孩子们逐渐掌握了越来越多的词汇,忽然会对谜语感兴趣。哥哥每天都要考考弟弟:“像冰不会化,像水不会流;看不见,摸得着,是什么?”弟弟大叫:“是玻璃!”猜多了之后,大家都很有创编谜语的欲望。弟弟编一个谜语问我:“大大的,圆圆的,可以吃。是什么东西?”我猜是西瓜,雨果说不对,谜底是他的“头”。你的头怎么吃呢?是恐怖片吗?他辩解说,我不是经常亲他的头吗?亲亲就是假装吃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