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病怎么办

孩子生病怎么办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

——《小儿语》

多了一个小孩子,家里可能会面临两种困境:一、孩子轮流生病;二、孩子同时生病。你最怕哪种?

在童年早期,教育和保育其实是密不可分的。健康的身体是一切美好生活和教育成就的生理基础。健康是“1”,后面的一切都是“0”。没有这个健康的“1”,0再多也是0啊!

小孩子有两个容易生病的高峰时段,一个是断奶半年后,另一个则是入园、入托的第一年。三孩家庭往往会在头几年轮流遇到以上问题。

老师家长们都希望孩子最好别生病,可惜天不遂人愿。女儿心童从小经常发烧、咳嗽。她打针不哭受到表扬,不舒服时经常主动要求去看病。如果医生说不必挂水,她还有点小失望。上海每家儿童专科医院我们都去过,其中最大型的有那么三四家,但离我家都比较远。运气好(如果可称为运气好)住在儿童医院附近的毕竟是少数家庭。

我带孩子去医院时,就忍不住想:就医的队伍特别长,等待时间特别久,问诊速度特别快,药开得特别多,交叉感染概率特别高……带娃看病真是人生最糟糕的体验之一!

婴幼儿生病的起因是很复杂的,今天玩太累了,或者是出汗后吹风了,也许是某个大人或小朋友传染……小宝宝经常被一些奇怪的病毒骚扰,如果验血发现白细胞没有升高,只有单核细胞升高。很明显,这就是某种病毒惹的祸。病毒,大概是现代社会令人恼火的东西,既让人恐惧,又无可奈何。

笑笑一岁半的某天,从公园回家后突然开始咳嗽,咳嗽越来越厉害。我们5点就起床,去最好的儿童医院挂号。这个医生果然厉害,先拍了X光片,说不是肺炎,只是“支气管炎哮喘”。随后,开了10种药:包括2种止咳药水,4种激素类吸入和口服药片,外加阿奇霉素(抗生素)和氯雷他定(一种抗过敏药水)。

我回去找医生,小心翼翼地问:“这么多药,一岁半的孩子吃不进怎么办?”女医生悲天悯人地看我:“我只管开药,你想办法让他吃进去。再好的医生,你不吃药也治不好病。”说得多有道理!我大胆地问:“药能不能少一些?毕竟孩子还小,吃药不太配合啊。”她说不行。我坚强地再问:“能不用抗生素吗?”后面的人已经开始崇拜地看着我。

女医生用忍无可忍的态度说:“当然不行,喉咙都肿了,就是发炎。发炎,懂吗?必须消炎!当然要用抗生素!”她的眼光越过我,看着下一位患者。

可怜的笑笑经历了人生第一次吃药。接下来的几天,笑笑在惨烈的哭声中度过:吃西药哭,喝中药水哭,做雾化治疗哭……不知道医生在开药时考虑过吃药对儿童心理的伤害吗?

小时候心童经常生病,我已经觉得很痛苦。等两个孩子轮番甚至一起生病的时候,突然觉得当初是多么简单平和的日子。人生苦难多,一山更比一山高,没有最糟,只有更糟!

久病成医,我可以把孩子看病的故事再写一本书,说说常见儿科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案。有的同事孩子生病了,都会问我注意事项。比如,周教授的孙女咳嗽3天了,问我要不要赶紧去医院挂号?我说,个别婴儿容易高热惊厥,一旦高烧超过38.5度就要提高警惕,及时使用美林等退烧药。这种情况要及时就诊,以免发生危险。一般的感冒咳嗽或低烧,如果孩子情绪良好,头3天其实无须立即就诊,以免交叉感染。

当然,我不是医生,只是长期求医积累了一些家庭护理和预防经验,一不小心记住了上海常去的儿童医院专科专家的就诊时间而已。

儿童门诊部特别容易出现病毒交叉感染。有一次,雨果因为扁桃体发炎去了儿童医院,几天后扁桃体炎症消退了,却再次高烧咽痛,原来感染了手足口病!因为孩子一直在家休息,通过流行病学分析,他感染的唯一渠道就是之前儿童医院的内科候诊区。

如果孩子连续3天以上高烧、咳嗽并伴随明显的精神不振、食欲不振或昏睡,必须立即就诊。许多病毒引发的幼儿高烧,会在第三天自行消退,譬如常见的幼儿急疹,一旦退烧,浑身的小疹子发出来,病也差不多好了。

在病毒面前,自己有抵抗力才是硬道理。要降低孩子生病的概率,只有在日常保育上下工夫。积极预防的核心是提高抵抗力,重视预防,掌握早期疾病干预策略。我经常看国家地理杂志的那些野外探险节目。一对美国夫妇在孤岛上生存,他们能徒手搭建一个藤条和树叶组成的树屋。而现代城市父母可能组装一个鞋柜都觉得很吃力。毫无疑问,像我这种体力的人在热带雨林里支持不了几天。

在上海,除了距离远,就是挂号难。好几次我长途跋涉,独自抱着孩子穿过半个上海到达了目的地,结果在人山人海的挂号长龙中跌跌撞撞一番后才发现,专家号早已挂完了,内心真是苦不堪言。黄牛可以帮助你用钱换个号,但要价比较高,看病的成本就翻倍了。现在,许多医院开辟了网络挂号。神奇的是,他们每天半夜12点才放号,而往往一登录我就发现,刚刚开放的专家号已经挂完了。

就算人品爆发,挂到了传说中的专家号,经过一个半小时车马颠簸,在人声鼎沸的候诊室等了半天,终于见到了亲爱的大夫。结果呢?2分钟内我们就被快刀斩乱麻的医生打发了。于是又要去收费窗口缴费,排下一个验血或拍片的队。下一个病号则始终站在身后用哀怨的眼光注视着你。

做完检查,再次排队。开了什么药,拿到手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患病?医生则通常会说:“不好说,原因很复杂。”言下之意是:说了你也不懂。

再问平时要注意怎么护理?儿科医生喜欢说:“注意保暖,饮食清淡。”这句话几乎像万金油,百听不厌,包治百病。我简直要建议医生把这八字箴言打印出来贴在门诊墙上。

送孩子去医院次数多了,我开始重新琢磨婴幼儿护理与保育的重要性。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就记载“夫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可见我国古代已深刻地认识到儿童是世界的未来,婴幼儿的保育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民族的繁衍昌盛。

治病不如防病。明代万全《育婴秘诀》中说“鞠养以慎其疾”,实寓有预防之深意。为什么好好的孩子会生病呢?

排队等待叫号时,我常常观察周围的孩子,和那些年轻的爸爸妈妈交谈。“你的宝宝多大啦?”“九个月。”“她怎么了?”“拉肚子哎!”“她是不是吃了什么不好的东西?”“我也不知道啊,平时都是她奶奶带的。”

“你宝宝多大啦?”“三个月了。”“她发烧吗?”“发烧,还咳嗽。”“她吃母乳吗?”“我们一直吃奶粉的。”

我在候诊室里做的非正规调查显示,0—6岁的宝宝有3种疾病最常见,分别是咳嗽(发烧)、过敏和腹泻。1岁以下的婴儿到医院就诊超过3次的,大部分未经过纯母乳喂养。总之,影响婴幼儿身体健康,导致发病率高有4个主要因素:非母乳喂养、辅食添加不当、日常护理不当和早期干预不及时。

前面两点在第一部分中我已经说过了,而后面两点具体说来可以总结为十六字箴言:积极预防,加强锻炼,感冒护理,饮食调节。

1.积极预防

生病了就已经迟了,中医一直提倡治未病。要减少孩子生病的次数,必须积极预防。预防首先是要斩断病毒的传播链,如暂时和有感冒病毒的孩子、大人隔离。家里有人生病时,要勤洗手,勤通风。

其次,换季时合理呵护孩子的冷暖。明代的徐春甫《古今医统》记载了养子十法。他主张背要暖,认为背脊三椎下节之两旁是肺之俞;肚要暖,认为肚无热肚;足要暖,因为寒从下起,故要足暖;而头要凉,头为六阳之会,诸阳所凑也;心胸要凉,心属丙火,若外受客热,内接心火,则内外俱热也……这一点让我很困惑,因为西方的传统恰好相反。小婴儿往往光着脚丫,大白天也戴着一顶憨乎乎的睡帽。哪种更加容易着凉呢?我个人观察,觉得没有明显差异,所以这种分段的寒温管理模式仅供大家参考。

反而是中国历代医家一直强调的“欲得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倒是挺有道理的。《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也说“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并指出“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不可以春夏,卒减其衣……从秋习之,以渐稍寒,如此,则必耐寒”。“爱而暖之,适所以害之也”。这个保育秘诀就是春捂秋冻。孩子和大人秋天稍微带一点点凉,添衣服不能太多太快。春天则要带一点点暖,不着急脱衣服。

此外,密切关注孩子的睡眠和大便。睡眠是保障婴幼儿免疫力的重要环节。如果宝宝连续几天睡眠不规律,就很容易生病。大人熬夜、作息不规律也一样会导致身体出现红灯。我见过一些年轻的父母,自己贪玩,带着孩子到处旅游,到很晚才休息。孩子因为作息不规律,很容易就生病。好好的旅途,变成了求医之旅。

此外,儿童大便形状的突然改变,往往是疾病发作的征兆。比如笑笑如果大便突然很干,或者便秘,流鼻血,就是感冒的前兆。

最后,一些中医药的小儿保健贴也有一定的(心理)作用。冬病夏治是中医的特色疗法,穴位贴敷则是最常用的冬病夏治的方法,也称三伏贴。这些保健贴用于防治小儿哮喘、鼻炎、过敏性咳嗽、呼吸道反复感染(感冒、咳嗽、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和过敏性疾病。

毕竟是外用药,副作用不大。缺点就是有的娃不配合、不肯贴。我刚贴上,笑笑就把它扯下来。我还尝试过换季时用中药防护。例如在感冒早期,如果宝宝舌苔微黄,大便偏干,就服用半包板蓝根冲剂。如果宝宝有着凉、吹风的经历,可以试试小柴胡冲剂。如果着凉了,手脚冰冷,淌清水鼻涕,民间喜欢用生姜煮红糖水喝,驱寒很有效。但笑笑不肯喝生姜糖水,说太辣。

我也试过老中医的小儿保健药方,担心中药有毒性,一天的量分成3天吃。吃中药时,小婴儿完全不配合。虽然医生会开“甜”的中药,但有常识的都知道,中药再甜也不美味,孩子一闻头就扭过去了,连嘴都撬不开。笑笑吃药的反抗格外激烈。经过摸索,我发现兑果汁尤其是葡萄汁,味道甜,颜色深,能掩盖多数药水的难闻气味。不过中药的作用缺乏临床数据,反倒是一般的维生素C泡腾片,紧急情况下给孩子泡上半颗,据说也是有一定提高抵抗力的作用,心理安慰作用不错。

2.加强锻炼

通过运动来锻炼身体,是最好的提高免疫力的方法。但小婴儿没法锻炼。我原本想通过游泳锻炼宝宝,结果有一次游泳时水太凉,我和宝宝反而感冒了。

风和日丽的时候多户外活动,可以提高小孩子的免疫力。《诸病源候论·养小儿候》里就注意到阳光与新鲜空气对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宜时见风日,若都不见风日,则令肌肤脆软,便易伤损……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将抱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硬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否则,“若常藏在帏帐之内,重衣温暖,譬如阴地之草木,不见风日,软脆不任风寒”。

人体的免疫器官包括骨髓、脾脏、扁桃体、胸腺等。这些器官和人体的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和免疫分子(如免疫球蛋白)一起组成了人体抵御疾病侵犯的防护系统。婴儿出生6个月内主要靠母体继承的免疫力提供保护。6个月之后,婴幼儿要靠建立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抵御疾病。

接触一些常见的细菌,并识别它,婴儿体内就开始形成更加完善的免疫力。这免疫系统有良好的记忆力,对遇到过的疾病会有一定的记忆,所以人们不会得两次天花或麻疹,这也是接种疫苗可以预防疾病的原理。

但免疫力并非越高越好。如果免疫系统过于灵敏,孩子又会出现各种过敏反应。例如鼻炎、哮喘、眼睛痒……所以,牛初乳之类提高免疫蛋白的营养品,也没必要多吃。

3.感冒护理

一年感冒2—4次是正常的。如果感冒了,就要科学护理,否则小小感冒有可能发展为严重的上呼吸道感染,甚至肺炎。清代吴鞠通在《解儿难》中说“盖小儿肤薄神怯,经络脏腑嫩小,不奈三气发泄,邪之来也,势如奔马;其传变也,急如掣电”。这是说幼儿的病容易转化、加剧。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婴幼儿由于脏气清灵,活力充沛,治疗及时的话,病情也往往比成人痊愈得更迅速。

很多严重的儿童肺部感染与其他炎症,最初都起源于小小的感冒。我亲眼看到身边许多年轻的父母,孩子起初只是有一点咳嗽,可是父母没有及时护理,还让孩子继续外出玩耍甚至过度劳累,最后发展为重症肺炎,直接进了儿科医院的住院部。婴幼儿由于脏腑娇嫩,临床上发病容易、发展迅速,如果护理不当,病情往往急转直下。所以,家长一定要重视感冒的护理,不让感冒恶化。

感冒是世界性的医学难题。我曾经读过一篇科普文章,说人类对抗感冒与癌症的医学尝试是多么地徒劳。没有一种药能够真正治愈感冒,大多数药只是缓解或解除感冒的部分症状。例如退烧药用于退烧,抗组织胺药物用于缓解病毒导致的过敏,如鼻塞等。但感冒又是人类面临的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感冒时不要滥用抗生素,因为多数感冒由病毒引发,抗生素其实不起作用。

事实上,大多数感冒本身并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如果护理得当,耐心地等待5—7天,机体自己会产生免疫力来对抗感冒病毒。但这个过程令人不大愉快。例如,鼻塞困扰你的睡眠,头疼让人焦虑,咽喉痛会影响说话、喝水和吃饭……

所以,家长可以合理地缓解孩子的重感冒症状,让孩子获得较好的休息和恢复机会。第一个方法是摄入一定量的维生素C。维生素C有明显的抗氧化和提高机体免疫力的能力,如抗感染。在感冒和其他炎症发作的早期可以服用一定剂量的维生素C泡腾片,口感也很香甜。6—12岁的孩子可以喝半片,6岁以下的喝小半片。笑笑和雨果管这个叫“橘子水”,非常爱喝。

第二是针对性地缓解感冒症状,以保障睡眠质量。例如,鼻塞了可以用海盐水,滴一滴或者按照医嘱冲洗,或者用暂时缓解鼻塞的外用药。我试过新西兰的Beggi儿童护鼻膏,天然纯精油制作,在鼻翼两侧轻轻涂一下,可以减轻鼻炎、鼻塞的症状,但无法治愈严重的鼻炎。

美国产的Zarbees小蜜蜂止咳糖浆可以在咳嗽早期有效减轻咳嗽症状,针对干咳和有痰的两种类型。夜间版的糖浆还含有少量的脑白金,有助于身体不适的儿童尽快入睡。对脑白金介意的家长慎购。事实上,能睡一个好觉,也许第二天宝宝的感冒就减轻了许多。

陈文中《小儿病源方论》说:“夫小儿脏腑娇嫩,皮骨软弱,血气未平……经络如丝,脉息如毫,不可妄投药饵”,所以在用药时一定要谨慎,选择正规的、口碑好的药品,千万别听信民间偏方耽误事。

如果发烧超过38.5度,可以用美林、泰诺林等退烧糖浆配合温水擦身。有的家长在孩子发烧时用冷水擦身,也许感觉冷水退热效果更快。但事实上,温水在身体表面挥发得更快,可以带走更多热量。冷水会给发烧的孩子带来更多的刺激感和不适感。

美林和泰诺林等退烧糖浆的作用差不多,都有退热镇痛的作用,所以服用之后,孩子会感觉舒适,发烧带来的头痛、咽痛也会减轻,可以好好睡一觉。但低烧(低于38.5度)不需要吃退烧药。发烧本来就是身体抵御疾病的正常反应,有助于免疫系统进入备战状态。

4.饮食调节

食疗一直有保健和治疗的作用。清代石寿棠的《医原·儿科论》释义说:“盖饥非饿也,饮食清淡有节耳;寒非冻也,不宜厚絮重绵罨成热病耳。”大概意思就是说吃个七分饱,清淡饮食;穿衣别太厚,否则反而受热了。

国外也认可食疗的作用。比如果汁之父Kordich把2个苹果加1个橙子的果汁称为“抗病毒鸡尾酒”。要知道,婴幼儿的多数发热都是病毒造成的。给发烧的宝宝来一杯美味果汁,真是皆大欢喜!所有果汁都适合婴幼儿,蔬菜汁也很棒,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但蔬菜汁不好喝,要加一些甜果汁如苹果汁、葡萄汁,小婴儿才爱喝。

我尝试过的宝宝抗病果汁食谱有:

脾胃功能对宝宝的影响很大。婴幼儿脾胃娇弱,如乳食不当,过饥或过饱,均会影响其脾胃功能而致生疾病。如明代虞抟《医学正传》说“或未满百晬而遂与酸咸之味,或未及周岁而辄与肥甘之物,百病由是而生焉”。如果发现孩子舌苔厚腻,饮食上就要以蔬菜、汤面等清淡易吸收的食物为主,减少肉、海鲜类的荤菜,忌吃冷饮,适当地喝一点陈皮水,或吃一点健胃消食的山楂片。唉,不说了,字字句句都透着我的汗和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