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怎么选?

幼儿园怎么选?

蒙以养正,圣功也。

——姬昌《周易·蒙卦第四》

把最小的儿子雨果送进幼儿园的那一天,我不悲反喜,内心充满了雀跃。老母亲对自己说:谢天谢地,终于熬到小宝上幼儿园啦!翻身农奴得解放,咿呀咿得喂——

雨果小朋友欢欢喜喜地走进新教室,找了张椅子坐下来,对我挥挥手说:“妈妈再见!”我则满怀感激地离开了幼儿园。终于有人可以替我看孩子了,感谢社会!感谢老师

我感到安心的主要原因,是我选择了一所了解并且放心的幼儿园,他有热爱孩子的老师照顾,有安全的环境可以游戏。

老师告诉说,我走后雨果哭了一会儿。老师原话是:“宝宝有些情绪,但能接受安抚。”老师带他玩喜欢的玩具转移关注点。到了午饭时,雨果开始大展雄风,饭菜汤全部吃(喂)光。我来接他时,他和所有的小朋友一一拥抱,场面十分感人。大家挥手喊:“雨果再见!雨果再见!”

雨果则豪迈地挥手说:“放心吧朋友,我明天还会来的!再见啦我的朋友们!”

我认为,孩子上幼儿园是每个年轻父母的第一件社会性大事。为了克服孩子和家长的双重恐惧,我们必须慎重地准备入园事宜。首先,最重要的事,是要选择一所适宜的幼儿园。

幼儿园怎么选?怀揣这个问题的家长可真不少。一个人如果只念完本科,一辈子至少要上18年学。如果念了硕士和博士,至少得在学校待24年。因此,选择幼儿园是孩子人生很重要的一步,可谓是正规教育生涯的开端。而我认为,不同幼儿园带给孩子的体验是截然不同的。

简单来说,在优质的幼儿园里,孩子就像一颗茁壮生长的种子,你可以感受到语言能力、社交技巧等许多美丽的花瓣在不知不觉中绽放。你时常会为孩子不经意之间蹦出的一个精彩念头而惊喜。而在质量较差的幼儿园里,你和孩子可能很难感受到尊重和被爱,孩子时常处于压抑状态,见了生人依然紧张,不知所措。

很多妈妈在怀孕期间就开始物色合适的幼儿园了,公办的还是民办的?双语的还是蒙特梭利?还有瑞吉欧、华德福、IB课程……话说,这些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幼儿园到底应该怎么选呢?

在上海,政府财政投入多,公办幼儿园的质量挺不错的。因此,家附近的优质公办园是居家首选,性价比高。我们家一直都是选择公办园就读的,否则早就破产了。

但一些有特定喜好的家长,或者附近没有合适公办园的家长们,则经常会纠结:选择什么民办园好呢?哪一家更适合自己的宝宝?

有次我乘出租车,开车的是位年轻的女司机。她和我聊起她3岁的女儿,就读于嘉定区一所双语私立幼儿园。每个月要交4000多元学费。为了节约钱,她在疫情期间干脆不去了,打算等到大班再去读一年,好直接上小学。我好奇地问她住在哪个区,她说了地址。我记得那里有一所不错的公办园,问她为什么不选择那所公办园呢?她说:“因为邻居和朋友都去了双语园,所以我也就给孩子报名了。”

朋友推荐的双语园好在哪里呢?她也说不上来,只觉得既然大家都去,肯定不错吧。由此可见,家长们对幼儿园真的不了解,大多都是人云亦云。

在各类私立幼儿园和国际幼儿园里,有一些看似高大上的名词和术语,我先来言简意赅地解释几个常见的。

蒙特梭利幼儿园,采用蒙氏教学法。这个名字来源于它的创始人,意大利第一位医学女博士、世界著名儿童教育家玛丽亚·蒙特梭利(Maria Montessori)。这是目前世界上影响范围最广的早教理念之一。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至少有2万多所蒙特梭利学校。

其实玛利亚·蒙特梭利最早设计这一教学法,是为了帮助“儿童之家”里一些心智发展缓慢的特殊孩子。后来她将蒙氏方法应用到普通孩子身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意大利改用欧元之前,意大利的货币“里拉”上面印有蒙特梭利的头像。这也是全世界唯一一个印在通用货币上的学前教育家,还是位女性。

蒙特梭利强调秩序、协作、专心、独立,蒙氏课程里的娃娃总体而言,秩序感比较好,相对比较“乖”。美国蒙特梭利协会给出了4个选择蒙特梭利教育的理由。第一,孩子会成为一个有能力(capable)的人。蒙氏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发展准备活动,小朋友需要自主选择参与哪些活动,是一个人完成任务还是合作。第二,孩子会成为一个有责任感(accountable)的人,学会如何学习、照顾自己,并不断地修正错误、寻找问题的答案。第三,孩子会成为一个知识丰富(knowledgeable)的人。第四,孩子会成为一个有自我感知能力(sense of self)的人。

蒙氏课程中,孩子们可能会被分成混龄的小组,年龄大的孩子会照顾、指导年龄小的孩子,小孩子也可以从大孩子身上学习更多经验。

问题是,不是所有的牛奶都是有机奶,也不是每个蒙特梭利幼儿园都是真正的蒙特梭利幼儿园。

真正的蒙特梭利教师必须持有正规证书。这些证书的培训和考试费特别贵,需要上万元的投入,以及长达数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课程的知识学习和实践环节要求。最权威的蒙氏认证机构包括国际蒙特梭利协会(AMI)和美国蒙特梭利学会(AMS)。所以,获得专业认证的蒙特梭利教师在国内并不多。

家长可以亲自到现场去了解一下教师资质,可以问问这里的教师持有的是AMI的认证还是AMS的证书。如果拿得出正规证书,还是值得信赖的。此外,蒙氏教具比较贵,有的幼儿园因为财力限制,无法购置足够的教具,孩子的操作空间就很少。家长可以带孩子去看看活动室的教具,直观地了解幼儿园投资方的经济实力。

IB课程全称是“国际文凭幼儿园小学项目(IBPYP)”。IB课程由总部在瑞士日内瓦的国际教育组织(IBO)于1968年开发,最初是为了让世界各地的外交官子女可以接受标准统一的教学,以便他们申请大学

最开始只有高中的IB课程,后来逐渐有了幼儿园小学(PYP)、中学(MYP)、高中(DP)和职业(CP)四套课程体系。其中,针对幼儿园的IBPYP是1997年建立的,针对3—12岁的儿童。

IBPYP是一套国际化的课程体系,要求学生学习知识(knowledge)、概念(concepts)、技能(skills)、态度(attitudes)、行动(action)等5个方面的系统内容。

知识是指对传统学科或者跨学科知识体系的掌握。

概念指通过有规划的研究对学科有较深的理解,这种理解甚至超越学科本身。

技能指学生能够掌握一套在课堂外和生活中也能广泛应用的技能。

态度指学生可以形成一套国际化思维,为个人以及社区的幸福考虑。

行动指学生最终的行为应该是有责任感的、体恤他人的、恰当的。

IB课程包括六大综合主题:我们是谁,我们处在什么时空,如何表达自己,这个世界如何运转,我们如何组织自己,以及共享地球。

通常在最后一年,学生们需要合作完成一个深入的研究项目,并展示自己如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老师会基于IB学习者档案来培养和评估小朋友。如果未来要送孩子出国念书的话,IBPYP更容易和国外的高中、大学学习衔接。

最近几年,还有很多幼儿园号称自己是“瑞吉欧特色”。瑞吉欧又是什么呢?它其实是意大利的一个北部小城市的名字——Reggio Emilia。瑞吉欧的幼教体系特别出名,曾经被美国的《新闻周刊》评为世界十大优质教育体系之一,是其中唯一的幼教体系。瑞吉欧的特色是采用生成性的课程,基于项目让幼儿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

我个人很喜欢瑞吉欧课程。在瑞吉欧,好的老师会给孩子创造机会去接触各种不同的学习机会,鼓励他们在不同的项目中自我表达、互相交流。瑞吉欧的创始人马拉古齐说,孩子有“一百种语言”,意思是孩子有很多种自我表达的方式。在瑞吉欧的项目展示中,孩子们可以通过绘画、陶土、音乐、戏剧或者任何形式来展示自己的研究。在表达和展示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研究,并将各种概念关联起来。

不过,瑞吉欧教师也有专门的认证,目前这一认证只能由意大利瑞吉欧地区颁发,通过意大利语培训。嗯——所以国内基本没有正规认证的瑞吉欧教师。所谓的瑞吉欧特色幼儿园,大多代表着一种美好的教育理想。至于能否兑现这一理想主义的承诺,家长只能自己辨别了,比如,先看看师资水平如何,该园的孩子是否自在自主地发展,孩子脸上是否洋溢着自信的微笑……

很多家长也听说过华德福学校。第一所华德福学校由奥地利哲学家、教育家、人智学创始人鲁道夫·施泰纳(Rudolf Steiner)创建于1919年的德国。从最初的华德福烟厂子弟学校,发展到现在全球约3000多所华德福学校。华德福学校从学前班一直开到高中。一旦进入华德福体系,大多孩子就只能继续读下去,很难回归常规教育体系——因为他们的课程几乎无法和一般教育体系衔接。

“人智学”是华德福教育的根基。人智学强调人本主义,通过身体、灵性、智慧的协调发展,惠及他人及社会。华德福学校也有混龄学习,比如3岁和4岁一个班,5岁和6岁一个班。每个班有一个老师和一个助理老师。

施泰纳认为在7岁以前,孩子还不具备正式读写的能力,在孩子的低龄阶段应该鼓励“玩耍”而非学术/学科学习。老师需要激发学生内在对学习的热情,而不是通过考试、排名、奖励等来激励学生学习。

华德福学校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崇尚艺术、推崇自然、优律诗美教学以及完人教育。

华德福学校偏重艺术、自然和想象,孩子们会花大量的时间和大自然相处。小朋友可能会收集树叶,也可能会用树根做个小作品。优律诗美由施泰纳发明,是一种通过在音乐中移动肢体来表达的方式。优律诗美让孩子们学会通过动作来表达音乐和语言,学会理解自己、他人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像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在华德福是不被鼓励使用的。

不过,在某些地区,华德福学校的举办受到限制,据说较难取得正规许可。而且,华德福的师资水平差异比较大,许多教师没有专业的知识背景,对孩子心理和教育学缺乏系统认识。说白了,再好的教育理念也要靠人来实践。

此外,还有一些小众的幼儿园课程,如道尔顿制(Dalton Plan),也称道尔顿计划。1919年,美国教育学家海伦·帕克赫斯特(Helen Parkhurst)创建了12年制的道尔顿学校。道尔顿计划希望在孩子天赋发展和社会要求之中寻找一个平衡。道尔顿学校目前在美国、日本、荷兰等地都有,但在中国数量不多。道尔顿学校的孩子需要学会如何规划自己的时间,发掘自己的能力,并且为自己的学业负责。老师要和学生协作,帮助学生完成目标。

在道尔顿学校,每个学生都属于一个学舍,由学舍老师辅助他们学习,孩子有一定的自由度。学舍相当于一个小的社团/社会。作业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一种合约。学生要和老师一起规划每天的课堂内容、要做的长期项目和家庭作业。另外,实验室是孩子和老师一对一或者小组学习的时间,在这个时间里,学生们可以和老师讨论自己的作业项目,提一些新的问题,探索新的感兴趣的主题。

还有一些幼儿园打着“Te Whāriki”或者“多元智能”的旗号。其实Te Whāriki是新西兰的幼儿园国家课程大纲的名称,是针对新西兰儿童提出的幼儿园教育目标。课程着重强调了对新西兰原住民毛利人的多元文化尊重。

多元智能则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人类智能多元理解理论。他认为人的智能包括多种维度,如数理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言语智能等8种。可加德纳本人从未对幼儿园课程设计发表过任何见解,也没有参与过任何幼儿园的实践。顺便说一下,我在哈佛大学的电梯里偶遇过他,挺帅的一位老人家。加德纳教授彬彬有礼地让我先进电梯,我欢迎他有空来中国。他哈哈一乐,说好的。

总之,多元智能是帮助我们更加全面地评估孩子的一面镜子,可以让成人对儿童更加包容。好孩子的标准也不再是单一的。

总的来说,选择幼儿园的首要关键是教育质量。教师的资质、环境的安全、课程的科学是保障质量的前提。其次是价格适宜,接送方便。我曾经把雨果送到离家较远的一所心仪的幼儿园,但每天接送孩子乘公交车要花费2个小时来回。我坚持了1年多,最终还是疲惫又遗憾地放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