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离家出走
孩子要离家出走
既然太阳上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事情”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
——车尔尼雪夫斯基
新冠疫情期间,所有的亲子矛盾都激化了,家庭矛盾都升级了。原来就觉得孩子不顺眼的,现在简直是没眼看。以前就认为孩子学习不认真的,现在几乎是不学无术、朽木不可雕。过去有点不听话的娃,现在好像分分钟要造反。新闻上说,许多好莱坞大明星都扛不住疫情宅家的亲子压力。
这期间,大儿子笑笑和我们发生了有史以来最激烈的一次争吵,起因是玩手机。某天傍晚,他一直在玩手机游戏,而当天的网课作业还没有完成。
林博士问他:“作业还没做完就玩手机,你觉得,你有什么问题吗?”爸爸没有发脾气,问题也很平淡,但笑笑敏感地从爸爸的话中捕捉到嘲讽的意味,反应很激烈。笑笑突然大喊一声:“我没问题,你才有问题呢!”然后就哭了起来。
林博士冲我耸耸肩,意思是“你看我也没说什么,你去搞定吧”。
安慰孩子的第一步是接受孩子的情绪,命名情绪。我就去安慰儿子:“你很生气,是吗?那你想怎么办呢?”笑笑一边哭一边说:“反正我想好了,你们再让我生气,我就离开这个家。”
他想离家出走?
有一本绘本叫《逃家小兔》,讲述有一只小兔子,很想离家出走。他对妈妈说:“我要跑走啦!”妈妈说:“如果你跑走了,我就追去,因为你是我的小宝贝呀!”小兔说:“如果你来追我,我就要变成一条小鱼,游得远远的。”妈妈说:“如果你变成一条小鱼,游得远远的。我就变成渔夫,用钩钩住你。”最后,小兔说,“我不如就待在这里,当你的小宝贝吧。”于是妈妈说:“来根红萝卜吧!”
所有孩子都可能出现逃家的冲动。这一招也是家长们最害怕的。但怕也没用——堵不如疏。今天孩子没钱,出走也走不了多远。可导致他们离家出走的因素如果一直存在,有朝一日翅膀硬了,他想飞多远就飞多远,还不就飞了?如果他们一言不合就逃家,有点训斥就不活,家长还怎么教育孩子?
我有一个亲戚,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从小就严格管理,衣食住行悉心照顾。女儿成绩优异,高考时不负众望,读了当地的一流大学。大学毕业后,她要求去美国读研究生,父母同意了。她从此一去不复返,足足十年杳无音信。
父母不知道她住在哪里,做什么工作,电话号码多少,有没有对象是否成家。我说,孩子会不会出了什么危险,有什么意外?她母亲说,曾经联系到她的同学,都说她过得挺好的,也结婚了,就是不愿意和家人联系。你想想,这得多大的仇恨?她的父母始终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女儿为什么要这么对待他们?!
所以,笑笑一说离家出走,我们内心非常紧张。林博士赶紧冲我挥手,叫我别说话了。
我满怀忧伤地说:“真的吗?再让你生气,你就离开这个家?那……你还是离家出走吧,今天,不,现在就走。因为,下次肯定有让你更生气的时候。”
笑笑有点吃惊,忘记了哭。他试图辨别我是否在开玩笑。
我诚恳地说:“你看,你一生气就想离开这个家,肯定是觉得外面有人更关心你。你觉得谁家的爸爸妈妈更好?我去和他们商量,我们两家交换孩子。是小豆家,还是天天家?只要是对你好的,我们都愿意帮助你实现心愿。”
我把羽绒服递给他:“现在天黑了,你出去记得穿羽绒服哦。”他傻乎乎地穿上。我再确认一次:“你生气的话就非得离开我们家不可吗?”他还说是的。
我叹气,帮他拉上拉链,送他到门口:“那就只好再见了!”然后关上门。
林博士目瞪口呆地看着,虽然没有立即阻止我,但一副随时要破门而出把儿子拉回来的样子。
我看看他:“镇定!淡定!想想看,疫情封锁了小区,他能去哪里呢?”
林博士担心笑笑遇到危险。我说:“根据我对笑笑的了解,他一定会走楼梯,坐在楼道间里冷静冷静。等他害怕了就会回来了。再说了,疫情防控这么严格,那么多在逃的罪犯都不得不自首了,笑笑能去哪里?”
教育其实是勇敢者的游戏,需要温柔地坚持。或许你也曾有过带孩子时恨不得夺门而逃的烦躁,或是辅导孩子作业时怒发冲冠的咆哮。但教育是春风化雨的过程,唯有温柔地坚持,才能守候到种子发芽、蓓蕾初放、硕果累累的那天。
既然要离家出走,就让他尽情地撒野。外面温度只有10度,但也冻不坏。天已经黑了,我估计他一个小时之内就会回来。
林博士拉开门想看看,被我阻止。孩子很爱面子,你拉开门去追,他反而不好意思回来了。其实,坦白说,那一瞬间,我也心慌不已。如果孩子出事,我一定晕过去了。
我们灭了灯,静静地坐在黑暗里。这情形,如卡夫卡所说,“垂下眼睛熄了灯,回望这一段人生”,倒也不失为很美好的一件事情。除了我心跳特别快,口干舌燥。幸运的是,儿子是我了解的那个儿子。透过大门的猫眼,我看到走廊的感应灯亮了,说明有人在靠近。我还听到犹豫试探的脚步,在门口张皇失措地踱步。感应灯亮了又灭,灭了又亮。
确定了他就在门外,我一口气才喘过来,心放回原来的地方。过了很久很久,至少45分钟,轻轻的敲门声响起来。我打开门,把一只逃家小兔放进来。
我问他:“感觉怎么样?”
笑笑说:“一开始我很生气,后来在楼梯上坐了一会儿,越来越害怕,我就想回来了。”
“下次生气时你还想离开家吗?”
他摇摇头。我把他搂在怀里,亲亲他的额头,祝他今晚做个好梦。
亲子之间的剑拔弩张源自哪里呢?是试图用成人的观点取代孩子的想法,一味让孩子听话。电影《囧妈》里,儿子对妈妈说:“在你心里面住着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你为什么要锲而不舍地改造我呢?这么多年过去了,你难道还没有意识到,我不是你想的那个人吗?”
起初,我的抚养压力主要来自孩子自身的特点。拿大儿子笑笑来说:早产2个月的他如何在身体发育上追赶正常宝宝的发育标准?非常内向的他如何在语言发展上不太落后?特别害羞的他怎样掌握必要的交朋友的策略?……再比如我的女儿:她性格过于活泼、容易兴奋,会不会注意力不够集中?自我意识太强的话,是否会忽视与他人的交流和他人的情感需求?……
后来,家教的烦恼变成孩子成长的烦恼。比如,孩子离家出走,大人该怎么办?
如果是年幼的孩子嚷嚷着离家出走,当周围环境比较安全时,让孩子尝试一下离开大人照看的感觉,比如我之前所做的那样,是可行的。孩子在气头上,认为大人对他们不好,但真的离开了大人,年幼的孩子很快会感到恐惧。恐惧陌生人,害怕黑暗,担忧陌生的环境带来危险……他们会比大人更加害怕。
大人可以悄悄跟在他们后面,保证他们的安全。当孩子表现出害怕时,及时出现,安抚他们。
如果是12岁以上的大孩子离家出走,问题往往更加难办一些。家长必须提前解决,避免和孩子发生激烈的正面争执,同时了解孩子有哪些好朋友,通过孩子的朋友和孩子沟通。日常就理解、接纳孩子的坏情绪,比一味训斥更重要。孩子的所有问题,其实都是家长的问题。解决孩子发展问题的第一步,是找到家长的问题。
如果回答都是“是”,你是典型的完美主义家长。小心哦,世上没有完美,提醒自己更加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