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挫力第三步:韧性处理
抗挫力第三步:韧性处理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诗经·蓼莪》
很多辛勤的工作都有人认可,但父母这个职业是没有奖牌的。非但没有奖金,还要倒贴金钱和时间。做不到弹性原则的话,严重者还会伤心、伤身、伤命。2020年,我留意到几条触目惊心的新闻。2月24日,四川眉山一个13岁男孩和母亲发生争吵后将母亲杀害,然后自己拨了报警电话。3月10日,厦门一个中学生持刀捅死了母亲,捅伤了父亲。5月23日,青岛一个15岁女孩将律师妈妈勒死……豆瓣上居然成立了一个“父母皆祸害”小组,许多发帖的网友说:我知道我必须爱我的父母,但我真的不喜欢他们!
为什么亲子关系中有这么多的怨恨与愤怒?过刚易折,强硬的亲子关系会带来破坏性的后果。
拿新闻中最后那位不幸的律师妈妈举例,从新闻中可以了解到她非常出色,是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之一。她的好友A接受了媒体采访,透露说律师妈妈很强势,经常训斥女儿,如:“我了解这个社会的各方各面,你必须听我的!”“我在你这个年龄,父母说什么我听什么!”原本情绪愉快的女儿听了这些话就生气了,开始回嘴,然后律师妈妈更恼怒——怎么生了个不识好歹的女儿,矛盾日益激化。
从媒体报道中,可以发现这位律师妈妈为女儿付出了很多:女儿就读于某昂贵的知名民办学校,学费不菲。女儿从小学钢琴,学画画,才艺优异。妈妈还写了首名为《致女儿》的小诗:女儿,看着我,别给我你的背影。
妈妈对孩子的爱和陪伴是毋庸置疑的。
虽然律师妈妈付出了大量时间、金钱,高度关注孩子的营养、兴趣、教育……但不识好歹的女儿却只给妈妈一个背影,还说:“人家妈妈虽然没什么钱,但给孩子很多快乐;我妈妈给了我很多,但从来没考虑过我的感受。”女儿还说:“妈妈知道我是怎么想的吗?妈妈跟我沟通过吗?假如让我自己选个妈妈,我不想要你这个妈妈!”
这样的对话在强硬的亲子关系中很常见。
家长:我爱你,孩子!
孩子:没看出来。
家长:我都是为了你!
孩子:我不需要!
家长:这是我特意为你准备的……
孩子:但我不想要这个!
这些对话有时充满了无奈、愤怒,有时甚至包含着怨恨。家长反复强调付出,可家长说的那一套,孩子完全不领情。
其实我也是自尊心特别强的妈妈,女儿的个性也特别强。如果我们彼此不相让,争执得会特别厉害。我至今记得和她之间的第一次争执。
那时她不到3岁,刚刚接触,还没喊我“妈妈”,只喊我的英文名字。一天下午,我打算带她去小区的广场玩滑梯。她很开心,换好衣服临出门时,她突然说要带个枕头去。不是小枕头,是一个大大的枕头,竖起来比她还高。
我说:“为什么要带枕头呢?”就要带。
“枕头会弄脏的哦。”就要带。
“滑梯那里没有地方放枕头呢,我要扶着你玩,也没有手拿啊!”就要带。
……
此处省略无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诚恳话语3000字。
10分钟后,心童开始大喊大叫发脾气:“就要带枕头!”
我说:“那好,你要和枕头一起,我们就在家玩吧。小枕头可不想弄脏自己,这样它晚上就没法睡觉了。”心童用眼睛恶狠狠地瞪我,我也毫不让步——出去玩还是带枕头,你选。
最后,她把枕头使劲扔在客厅的地上,选择出去玩。但她余怒未消,一路上冲我翻白眼,屡次走在我后面,趁我不注意时躲到树丛里,想看我惊慌失措的样子。
回到家,她继续发脾气,连续几天不喊我的名字,每次走过我身边时就用力推我一把。我气不气?当然气了,真想狠狠揍她一顿——如果她是我生的。那时我就想,哪天有个亲生的娃,这么不听话,我非要揍得他屁股开花不可(玩笑,家暴坚决反对)。
但,于情于理我都不能和孩子一般见识。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意识到,亲子之间一味用强,试图用东风压倒西风既是不正确的,长远来看也是没用的。那似乎是我和心童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激烈争吵。
2020年,江苏的一个小学生据说因为老师的责骂,最终选择了跳楼。如果再来一次,她的妈妈一定会在孩子第一次抱怨老师打她时坚定地选择转学。如果再来一次,她的家长一定会在孩子遇到挫折时坚定地支持她,帮助她度过低谷。保护孩子,是每个成年人的责任。
家长必须应用韧性处理原则,在适当的时候强硬,表达我们的情绪与期待。也在适当的时候示弱,告诉孩子我们的担心,并鼓励孩子把情绪表达出来,学会等待,而不是急于要一个结果。在入学准备里,我没有着重介绍如何选择小学。但我想强调的是,无论选择什么样的小学,一定要随时留意孩子的情绪状态和学习兴趣。必要时,及时和老师沟通、和孩子沟通,找到问题所在,防患于未然。
在动画片《宝莲灯》里,沉香问妈妈什么是幸福,妈妈说:“幸福就是妈妈和沉香永远在一起啊。”其实,养育孩子真正的幸福不是为了我们一直在一起。大多数世俗的爱都和“占有”相关,只有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以放手为目的。我的“幸福”就是,孩子,相信你未来一个人也能过得很好。
在接孩子放学的队伍里,我大概是唯一不替孩子背书包的家长。大人替小孩背书包被称为“中国式放学”。还有“中国式接孩子”“中国式过马路”“中国式跨栏”……近年来,以“中国式”为名的新闻标题与网络词汇接连不断产生,体现了人们对中国各类社会现实与现象的关注。2012年,网友提出所谓的“中国式过马路”: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引发了搜集“中国式”现象的导火线。其后,媒体上涌现了大批“中国式”现象,如“中国式接孩子”“中国式相亲”等。
并非所有“中国式”现象都是贬义,也有部分是褒义或中性的,如“中国式微笑”“中国式礼仪”。令教育工作者不无遗憾的是,以“中国式”冠名的教育现象都带着些许贬义与反讽意味。
“中国式家庭作业”不只是布置给孩子的,更是布置给家长的。中国家长的作用在家庭作业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许多孩子的作业本每天都要家长签字、监督,甚至检查、代做、代教。也许你会说,中国小学生的作业本来就是学生和家长共同的作业。可是我不同意,因为这样有害无益。稍后我慢慢解释。
再以“中国式放学”为例,这一现象描述了中国中小学放学时的经典情景。傍晚时分,学校门外站着熙熙攘攘的等候人群。我看到大部分孩子一见到家长,就立刻把肩上的书包卸下来,往爷爷奶奶或父母手里一塞。那仿佛是某种交接仪式,象征着学习的书包,从放学那一刻起,从孩子手里就转移到了家长那里。学习的压力,从那一刻也转移到了家长那里。
我对心童说:“书包不太重,你尽量自己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背不动的时候妈妈再帮助你。”到了笑笑、雨果上学时,我连客气话都没有说,书包默认就得自己背。7岁的孩子背个书包有什么问题?
家长们愿意把这个负担接过去,似乎这样就对孩子少些愧疚,多些支持。我不认同。连自己的书包都不愿意负担的孩子,会愿意帮助别人吗?将来会把照顾年迈的父母等责任担在肩头吗?未来会愿意承担额外的工作或志愿者行为吗?
不仅书包应该自己背,家长还应该鼓励适龄的孩子学会购物、存钱,做一切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有一年幼儿园春游,午餐给每个孩子发了一个面包和茶叶蛋。小朋友们都吃完了,有几个宝宝还在和鸡蛋搏斗。我们几个老师一边帮孩子剥鸡蛋,一边笑翻了。后来呢,新闻里报道有的高中生也不会剥鸡蛋,大学生还不会洗衣服,陆续引发了社会的关注。
今天,这类奇怪现象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我看到一些大孩子不会吃橙子,除非有人切好摆在他们面前;不会剥橘子,问旁人说该从哪一头开始剥呢;不会系鞋带,要求家长必须买带搭扣的鞋子;不会烧饭,只会叫外卖;不会洗衣服,住校生每周日晚上得带着一堆袜子和内裤返校……你的孩子有可能是这样的吗?
在超市里,我看到前面的年轻人在购物车里堆满了垃圾食品:无数的方便面、薯片、可乐……所以,这就是他的日常食物吗?他的父母知道孩子成年后每天吃这些玩意儿,不会担心吗?
我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仅会叫外卖,还能学会生活、照顾好自己。他们从小陪着我在厨房忙碌,很快对烧饭激起了兴趣。在幼儿园的娃娃家里,烧饭可是最好玩的游戏之一呢!
笑笑3岁时就练习切菜,用一把小刀切豆腐干和番茄。我对他们把菜切成什么形状没有要求,只是反复演示什么情况下有可能会切到手。事实上,孩子会很小心,一般不容易切到手,只要家长在旁边监管,适当提示一下。雨果有次拆快递太激动,没有按照我教的向外划,而是向内划。结果刀锋滑到手背上切出了一点血,之后他也接受了教训。
我们大学有位来自挪威的客座学者,她说欧洲有句谚语:“没有骨折的童年不是真正的童年。”我饱含惭愧地反思了一下,发现我们中国的多数孩子都没有真正的童年。不过,我还是没胆量也舍不得让孩子遭那种罪。稍微切破一点表皮,还是在承受范围内的。
笑笑现在会烧各种饭菜,而且乐意尝试新菜品,有时候做了新花样,就邀请大家一起吃。一娃学做饭,全家都受益。
我只希望有一天,没有妈妈孩子也能独立、过得好。父母最大的爱,就是用尽一切方法帮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的能力,好让我们能够放心他们远走高飞,潇洒而健康地生活。
南风与北风打赌,看谁的本领更强大。它们比赛,看谁能先把行人的衣服吹开。北风恶狠狠地吹,张牙舞爪地吹,可路人却把衣服越裹越紧。北风悻悻地败下阵来。这时候南风出场了,它轻柔地吹,温和地吹,天气越来越暖,风和日丽,行人热得主动脱掉了外套。南风胜利了。
为什么南风的温柔胜过了铆足了力气的北风呢?
因为它让人们的行为变成自觉的。这种四两拨千斤、启发人们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达到目的的做法,被称作“南风效应”。我们该做北风还是南风呢?
一个朋友知道我生笑笑时很辛苦,因为大出血,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在生死线挣扎。看着孩子胖乎乎的照片,朋友说:“你现在一定很宠他,就是他想要天上的月亮,你也恨不得摘给他呢!”
没有啊,我又不能上天?!我仔细想了想,觉得自己会这样对孩子说:“要月亮?好主意啊,你自己去拿。你来设计一艘太空船,带妈妈一起去。”
你自己去拿,哪怕你要的是星星月亮、整个宇宙——只要你能拿到,也许你真的能拿到……马斯克的母亲从来不会阻止他移民火星,甚至到太阳上去。比尔·盖茨的父母(好像)没有反对他休学哈佛。孩子会有自己的天空,需要独自应对这世界的风风雨雨。我们不会陪宝贝一辈子,父母终究会离开孩子。如果不学会独立思考,孩子就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但独立要循序渐进。笑笑低年级的时候,我放纵了他的“落后”。和欧美国家相比,当前中国小学的学习内容是偏难的。例如,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是100以内的加减法,听磁带做口算时,2位数的加减法答案脱口就要报出。58-18=?95-17=?一道道题目像连环炮一样,连续20题或30题,轰得大人都头晕眼花。语文则已经开始看图写200字的作文。
对于零起点的笑笑来说,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虽然小肌肉的动作发展很好,但由于不识字,写字速度一开始还是比较慢的,总是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如果作业不需要家长签字,老师也不给家长打电话、发短信,我可以耐心等待他发展。但,你一定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为了保证他的睡眠时间,我在他低年级时经常帮他做作业。确保他理解了作业内容,掌握了知识要点后,就把重复性的抄写和重复练习题替他完成了。比如说4行速算题,只要第一行他全对,接下来的三行我来写。
对于笑笑这样视力存在隐患、发展速度略慢的孩子,大人需要等待一些时间,也许三五年,甚至更久。为了孩子,为了教育理想,我可以等待。但现在的小学教育,最包容不了的就是等待。家长急,老师也急,最后孩子就急了,最终导致全民焦虑。压力山大啊!
在孩子小的时候,我几乎一秒钟也不想离开他们。那时候,天空总是那么蓝,回家的心情总是那样急切。地铁站的自动扶梯上,我总是贴着人群奔跑穿行,恨不得插翅回家。所有的出差、开会、聚会……统统靠边,我只想陪我的宝贝,把教课之余的所有时间都留给了孩子。
意识到我无法陪伴他们一生一世时,我的沮丧简直难以言表。孩子入园、入学的第一天,我都在默默地流泪,惦记我的小人儿能否吃好、睡好,会不会被欺负。那时才明白天下父母亲的担忧:我把孩子交给了这个世界,而这世界将会还我一个怎样的孩子?
孩子选择我们做父母,不代表我们拥有他们。有的父母认为今天我们陪读,明天孩子陪我们老去。但孩子是一个独立的小人,父母爱他不是为了让他陪我们安度晚年。我们爱孩子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他没有父母的陪伴,也能过得好,哪怕这世界千变万化、难以预料。
未来是一个标准答案应付不了的世界,所以,我经常在遇到困难时问孩子,如果你遇到类似的事,你会怎么办?我们一起讨论各种可能性。
孩子有时在标准答案面前被扣分了,但答案并不算全错。我也经常提醒孩子,虽然这道题被扣分了,但你的回答其实有一定道理。在试卷上,你可以按照老师规定的要求回答。但在没有试卷的地方,你的答案可能是更好的。
《生活大爆炸》里面有句台词:人们都说,人到了暮年,比起自己干过的事,会更后悔没有干过一些事。如果我们没有竭尽所能陪伴我的孩子们,让他们学会独立生活和思考,我们一定会后悔的。中国历史上不乏尊重儿童、提出先进教育理念的学者。孔子指出“少若成天性,习贯之为常。”(《大戴礼记·保傅》)少儿时期通过教育养成的智能,将犹如天生的一样,孔子认为儿童时期的教育是非常关键的。这是我国最早对儿童教育重要性的论述。
中国家长对子女的关注是有目共睹的,但也要接纳“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经典教育观,用正确的方式爱孩子。家长应当更重视孩子成长的过程,而不仅是结果。
家长应认识到:
韧性管理首先要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
韧性管理更是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韧性管理是支持孩子共同面对挫折,而非回避或代替孩子面对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