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班怎么选择?

兴趣班怎么选择?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很多家长纠结孩子应当如何选择兴趣班。你放眼看看身边,城市孩子几乎个个都在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不过,兴趣越多越好,但兴趣班不是。原因很简单,孩子和我们一样,一天只有24个小时。所以,兴趣培养可以用加法,兴趣班选择必须用减法。

选择兴趣班有个“过度负荷”(over scheduling hypothesis)理论,也就是俗话说的“过犹不及”。适度参与兴趣班有助于儿童发展,但参与太多或者强度过大的话,兴趣班的作用将会遵循收益递减的规律,甚至产生负面的影响。我认为,在有限的时间里,选择儿童兴趣班的基本原则是:

运动优先——先运动后静坐;

艺术优先——先艺术后学术;

儿童优先——先儿童后家长。

运动优先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23%以上的成年人和80%以上的青少年身体活动不足。例如我们夫妻俩都属于电脑一族,活动量极少,健康状况堪忧。中国城市儿童的运动时间也远远低于健康标准。

科学家发现,在生命早期养成身体活动、运动行为和睡眠方面的健康习惯,有助于今后的学习成就和认知发展。我的同事在2020年做了一项研究,发现运动类的兴趣班对幼儿的认知水平促进最大。这是因为体育锻炼有许多积极的“副作用”。许多国外学者都曾经指出,体育锻炼有助于加强大脑血液流动、改善大脑神经递质的传递、调节大脑的激活水平,从而刺激儿童的认知发展。体育锻炼往往还要求儿童学习控制自己的身体,有利于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而自我调节能力对儿童一生的学习非常重要。

从幼儿期开始,孩子就应当每天多次以多种方式进行身体活动。对于1岁以下的小婴儿,可以通过每天30分钟的互动式地板游戏——清醒时的俯卧位游戏(西方俗称“肚皮时间”),也就是在有大人监护的时候,让婴儿趴在地毯上或者床上玩耍。趴卧玩耍对婴儿的脊椎、大肌肉力量发展等都有益处,坚持趴的孩子更早会翻身,更早会坐、会走。

小婴儿每次坐在婴儿车、婴儿餐椅里,或抱在大人手中的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中国家长喜欢长时间抱着孩子,哄一哄,晃一晃,这其实对婴幼儿发展不利,束缚了孩子的运动自由。1岁以上的幼儿至少每天要开展180分钟的身体运动,其中至少包括60分钟中等以上强度的身体活动,并且保持10—14小时的优质睡眠。

适合小宝宝的首选运动当然是游泳,因为他们在妈妈肚子里就是泡在水里的。英国心理学家发现,新生儿在水里还会自动地闭气,当然是短暂的。总之,他们能轻松适应水下的状态。

笑笑出生第一周就在医院里游泳,脐带贴着防水贴,脖子套着游泳圈。他看似对水里的状态很满意,安静地在水里待完规定时间。但8个月后,随着他能识别陌生人面孔,就再也不肯下水,每次都会声嘶力竭地从头哭到尾。每回游泳结束时,我身上似乎更加湿,也不知是汗水还是池水。

雨果则超喜欢游泳。最初他和我一起去健身馆游泳。和妈妈一起游泳的好处是宝宝很放松,不会害怕水。但健身馆水温一般低于27度,小婴儿的体温流失很快,泡在水里久了很容易着凉。婴儿游泳池价格贵,但水温一般在34.5度左右,不容易感冒。

笑笑小时候被照顾得太细致,连洗头和洗脸都避免让水流进他眼睛里,结果他非常怕水,只要有水进入眼睛就会大声哭。这个毛病至今没有明显改善。所以在给雨果洗澡时,我会故意用热水从他头上淋下来,让干净的水哗啦啦地流过他的眼睛。

游泳和艺术启蒙可以早早开始,但正规的兴趣班建议在孩子进入中大班之后再开始,而且兴趣班的运动强度不能太大,因为孩子的骨骼和肌肉还没有发育好。最适合中大班幼儿的运动依次为:游泳、乒乓球、足球、跆拳道、空手道、轮滑和舞蹈启蒙。西方许多家长和老师还会为孩子选择体操类的兴趣班。教练会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制定一些发展平衡、倒立能力的体操动作。

不过,中国的体育教练态度有时容易急躁、脾气比较大。心童和笑笑从小学习乒乓球,教练动不动就呵斥一番。我一直哄笑笑说:“教练骂你就是喜欢你呢!”笑笑憨憨地说:“那我们教练特别喜欢我,他天天骂我。”

有一次,某小朋友的妈妈带我们去参加了一个日本留学生教的幼儿足球课。日本人的足球水平比中国人怎么样呢?我不太懂(不想说)。但这个足球教练很注重儿童心理学,采用的是适合幼儿的游戏教学法。课前热身就是玩游戏。小朋友们听教练口令,两人一组,中间摆了一只足球。教练喊:摸眼睛!摸鼻子!摸屁股!摸耳朵!摸足球!

大家先是摸自己的身体部位,最后,谁先抢到球就算赢。因为笑笑是新来的,年龄最小,和牛牛一组总是抢不到球,足球教练特意把他和自己放在一组玩,目的是让笑笑赢一回。这一点我很欣赏,这才是理解并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特点的好教练呢。

中国的教育好像总盼着孩子输,以便给他个教训。就算孩子赢了,也会冷眼旁观地说:“不要骄傲,你迟早要输。”林博士就经常会这样,看孩子出个糗,带点幸灾乐祸地说:“哈哈,我跟你说过不要这样吧!”我忍不住给他一个白眼。不知道这是种怎样的心态!

我还尝试过让孩子参加篮球和羽毛球训练,发现运动强度相对较高,5岁以下幼儿的关节可能承受不了。总的来说,6岁以下的孩子不适宜强度太高的专业集训。如果选择各种球类运动,要以培养兴趣为主,活动内容必须采用游戏的形式。高强度的体育训练必须到小学中高年级之后再开展。

心童动作灵活、反应灵敏,颇有运动天赋。她9岁去学习乒乓球,立刻后来居上,成为区运动队的一号种子选手。从遗传基因上来说,笑笑可能有一点运动天赋,但由于早产,他体能较弱,幼年表现出协调性差、耐力差等弱点。因此,我们家孩子的运动都以鼓励兴趣为主。

艺术优先

同事的研究还发现一个结论:参加艺术类兴趣班的儿童在社交能力方面发展更好。所以,一个小艺术家往往更擅长表达自己的情感需求。也许,因为艺术本来就是儿童表达自我思想和情感的重要媒介。幼儿的思维和情感发展依赖于具体直观的事物,特别是通过动手做来理解概念和探索情感,而艺术活动恰恰提供了这些直观经验。比如,儿童将抽象的情绪情感借助直观的绘画加以表达。所以,如果幼儿参与的艺术活动不仅仅侧重艺术技能培养,还鼓励儿童的自由探索和自我表达,那么艺术活动当然会促进幼儿的社会性水平发展得更好了。

幼儿园开始,我带着心童尝试了各种艺术辅导班。她参加了舞蹈班——不喜欢,腿压得好痛;钢琴课——不喜欢,练琴好烦;声乐课——不喜欢,对五线谱没兴趣……那你喜欢什么呢?

心童说:“我喜欢玩,还有做手工。”好吧,她就去上手工课了:油泥、陶土、手工编织……

笑笑则非常非常腼腆。他尝试了街舞课、钢琴课等所有的艺术类课程。

遗憾的是,作为一个典型内向性格和重度腼腆儿童,他拒绝一切兴趣班,和小时候拒绝早教课一样。除了和家里人一起玩,笑笑什么兴趣班也不愿意参加。

不过笑笑有一副天籁般的嗓音,最终他同意报名儿童合唱团。我一直鼓励他,夸他音色好听、歌唱得好,他也相信了。

他对合唱倒不太排斥——反正是大家一起唱。但第一次圣诞节合唱表演时,他仍然紧张得脸都抽搐了。

雨果小朋友则对艺术活动充满兴趣,愿意积极尝试所有的艺术课类型。他参加了拉丁舞课、钢琴课、街舞课、体操课、空手道、爵士鼓……各种体验课,我们从中选择了几个性价比高的课程。

有趣的是,当小小孩开始对这些感兴趣后,哥哥姐姐也重新燃起了艺术兴趣。最后,钢琴、街舞和空手道都变成了大小孩一起上。

这也说明了,对孩子的兴趣培养不要着急。有时候,兴趣会变化——从无到有。有时候,兴趣会消逝——从有到无。

我看了郎朗的父亲写自己培养孩子弹琴的书,吓了一身汗。真的,这个父亲很幸运,郎朗小时候非常热爱钢琴演奏,个性又很温和。否则,家长对孩子的过分苛责,如压力下的训斥、失控的情绪反应,都有可能导致亲子关系的破裂,逼迫孩子放弃对钢琴演奏的追求。

许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掌握一种乐器,中考和高考录取时有不少乐器加分项呢。但我觉得艺术首先是给孩子带来另外一种浪漫的幸福可能。想想看,无论未来风吹雨打,孩子打开钢琴的那一刹那,他们可以走进另外一个世界,沉浸在艺术的海洋里,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不同的乐器对儿童年龄和先天条件也有限制。例如,吹奏类乐器长笛、小号等都要等孩子换牙之后,七八岁才能开始学,还要肺活量大。而且吹奏类乐器要求孩子必须牙齿整齐,不能有龅牙,嘴唇最好不太厚。笑笑对此很不满意,他的嘴唇比较厚,觉得受到了歧视。我只好反复夸赞他手指修长,是个学钢琴的好料子。而且,话说回来,嘴长在你脸上,你非要学吹笛子的话,当然可以。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有些舞蹈家的先天条件并不好,腿短头大,但也可以成为一代舞蹈大师。所有的标准都是参考标准,在人类的热情和决心面前不值一提。

学习钢琴、小提琴的孩子最好从大班开始。为了追求专业发展,个别中班和小班幼儿开始学小提琴的,家长会比较辛苦。小孩子学习乐器既费钱又费妈,此中悲喜一言难尽。

学习钢琴和提琴的孩子如果手指长就有优势,尤其是学习小提琴、大提琴和吉他,孩子的小指最好是修长的,超过无名指的第二指节。

儿童爵士鼓可以从中班就开始学习,不过爵士鼓只发展孩子的节奏感,而且练习场地的问题较难解决——需要隔音,否则邻居会投诉你,一定的。此外呢,学习钢琴、柳琴、琵琶都一定要修剪指甲,剪得光秃秃的。如果喜欢留一点指甲,可以试试古琴,至少可以留下右手大拇指的指甲。

荀子曾提出过对知识的鉴别。他说有些知识是无聊的、无趣的,“不知,无害为君子;知之,无损为小人。”就是说,你知道了这样的知识,并不能够因此成为君子,不知道这个知识也不会因此成为小人。而艺术教育对孩子的人生很重要,这是博雅教育的一部分,可以为人生带来不同的色彩,可以让孩子成为谦谦君子。其他一些拼音、数学、识字课程,在入学准备里又有多重要呢?我下文会说到这些问题。许多兴趣班的所谓学术知识,是无聊的、无趣的,又何必让孩子耗费精力和时间呢?

香港纪录片《没有起跑线?》中一位妈妈说道:“你以为我想这样(报各种兴趣班)吗?如果其他家长停止,我立刻停止。”报那些学术型兴趣班的家长,都承认自己是受“大环境”影响,似乎没有退路。但许多课外辅导班的科学研究却发现,恰恰是那些学术型的兴趣班,对幼儿的认知水平提高作用最少。总之,如果幼儿园期间,孩子们对艺术类兴趣班没有太大的兴趣,我就更加不会选择其他的学术兴趣班,剥夺他们自由自在的游戏时间。

儿童优先

虽然是个教育工作者,在兴趣班选择时尊重自己的孩子也并不容易。我在给孩子们尝试所有类别的兴趣班时,都会首先询问他们。例如,心童特别爱画画,所以首选美术兴趣班。上完第一节课回家问她:“你喜欢美术班吗?”她低头不语。我再问,她严肃地说:“不喜欢,太难了!”

我没料到她会这么说,因为她一直说自己最喜欢画画。她继续说:“太难了,老师要画蘑菇,还要画衣服。太难了,我不想上。”原来,她希望自己随心所欲地画画,不喜欢听从美术老师的指挥。

我当时有点失落,但提醒自己,至少她还是喜欢涂涂画画的,不喜欢上绘画课也没关系。但当她不喜欢舞蹈、唱歌、弹琴等所有的艺术课时,我真的好失望啊。有朝一日能够在台下欣赏自己孩子的艺术表演,比如民族舞、乐器演奏……妈妈的虚荣心得到多大的满足啊。

但无论如何,孩子的兴趣要优先考虑。如果孩子不喜欢画画,你可以让他们尝试乐器;如果孩子不喜欢游泳,你可以让孩子尝试轮滑、体操。孩子的兴趣千变万化,适度的沟通和尝试后,温柔的坚持还是必要的。否则,孩子有可能在小小挫折面前打退堂鼓。兴趣培养考验的是孩子的热情和大人的坚持。

比如雨果的游泳。前面说过,他从小喜欢水。于是我们花费了大量时间在游泳池里。他4岁的时候,我请了专业教练指导他游泳。没想到,他在一次跳水时呛水了,从此很畏惧游泳。我等了一年,不再提游泳这件事。直到第二年的夏天,我用了很多小故事,告诉他人类和水的关系、学会游泳的重要性等,鼓励他再次尝试。他终于答应再去试一试,可是在去游泳馆的路上,他就害怕得号啕大哭起来。

我也不强迫雨果。回家后,我打了一脸盆的水,带他玩在水面上吹气的游戏。我先教他分辨吸气和呼气的动作。

幼儿最初不知道什么叫憋气,吸气和吹气也会混淆。需要大人反复告诉他,呼气,就是吹蜡烛的动作。游泳时,还要练习用嘴吸气。我说:“你可以用嘴吸一大口气,然后在水里吐泡泡。”这个动作让他觉得很有趣。我们还在睡觉之前玩憋气游戏,用秒表看谁憋气时间长。慢慢地,他开始试着去游泳馆的水面上吐泡泡,然后把头放在水里吐泡泡……温柔的坚持终于有了好的结果。

还有一回,我发现自己沾染了兴趣培养中的“功利病”,忘记了兴趣对孩子本身的价值,只想着急功近利。

笑笑从大班起,每周去少年宫学习合唱。合唱团的老师是个第一次来中国的年轻美国小伙子,经验不足,教的合唱曲目都很难。

第一周要学习的歌曲,有一定音乐造诣和英文基础的我居然连一个字都没看懂。这首歌名叫The Girl from Ipanema,歌词是西班牙语!我上网查了一下,原来是首爵士乐,难度颇高,唱的是一个男人对一个路过的女孩一见钟情。

合唱团里都是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哎!

我起先想,管他呢,随他去吧。反正老师多教几遍,可能过两个星期就会唱了。可第二周的歌曲又换成了一首德语歌和一首英文摇篮曲。上周的爵士乐还没有学会呢!美国小老师还说下周要考试。这下我有点急了。

晚上,好容易把孩子们哄上床。我打开音乐,让笑笑仔细地听几遍“考试曲目”。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嘛,多听几遍孩子可能就学会了。谁知这小子非要听第一周的那首爵士乐,还说:“妈妈,那个爵士乐我太喜欢听了,真好听。”我一急,脱口而出:“那首歌不要考试的,听它干什么?”儿子被我的大声训斥,吓了一跳。

话一出口,我自己就沮丧得不行。

难道,我把孩子送到合唱团,是为了让他考试吗?我的初衷不是希望歌声能够陪伴他一生,并且从中获得乐趣吗?我的梦想不是让他爱上音乐,和我一样,可以沉浸在音乐的美妙旋律中,这样,在未来的某个寂寞冬夜,在音乐中可以暂时忘却所有烦恼,看见光明,感到温暖吗?

而我,为了应付小小考试,已经完全忘记了自己的初心,成为一个功利主义导向的家长。

歌声啊歌声,你到底是用来美化生活,还是用来折磨孩子(家长)的?

童年啊童年,你到底是用来尊重的,还是用来为未来做准备的?

总之,我们选择的兴趣班,真的代表了孩子的兴趣吗?在兴趣班获得的东西,是孩子发展真正需要的吗?兴趣班的学习只是为了未来的竞争,还是也为了孩子一生的快乐和成长?家长能否放慢一些节奏,为儿童在自由玩耍中学习成长的天性保留一丝空间?

在《音乐之声》里,一位理解玛利亚的睿智嬷嬷吟唱着:我们不能“将浮云拴牢,令海浪止息,使月光在掌中停留”。孩子的兴趣像浮云、像海浪、像月光,理解孩子的特点,保护孩子的兴趣,这是对每一个孩子自由天性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