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不完美的爸爸
接纳不完美的爸爸
中国旧理想的家族关系父子关系之类,其实早已崩溃。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说真的,不完美的小孩特别需要一个“完美”的爸爸。在这本书里,聪明的读者可能发现,和其他家教书差不多——爸爸出现的次数比较少。
爸爸去哪里了呢?一项研究发现,城市孩子平均每天有超过2个小时的时间在看电子产品,但爸爸的平均陪伴时间每天只有5分钟!大部分爸爸要么不在家,要么在家就在厕所。
这部分内容写不好,林博士一定会生气,后果很严重!所以这部分内容到底该不该写,我一直很犹豫。
客观地说,十多年来,林博士的角色还是有明显变化的。今天的父亲角色比昨天的要积极、胜任,这是值得肯定的趋势。
我们没有完美的小孩,自己也不是完美的父母。但我们追求完美的态度永远也不会改变。尤其是“爸爸”这一角色,到底什么样的爸爸才是一个成功、胜任的爸爸角色呢?
结婚的头些年,林博士总在下班后迟迟不回来,每天辅导完女儿的功课就迫不及待地出去散步。我想,他和我一样对陪读有种莫名的恐惧。后来,我不同意他给儿子陪读,他下班就越来越迟(官方理由是工作越来越忙)。
有一天,疲惫不堪的我对林博士发火:“你从来不管孩子!你下班回家都不和孩子玩!你真不是个好爸爸!……”说完我感觉好多了,看到他目瞪口呆的样子,我心里颇觉痛快。
但林博士是标准的理工男,特别受不了我使用“从来”“绝对”这样的绝对频率词。在这一点上,他永远是对的(“永远”也是个不该用的词汇)。
他会举例说,曾经他还带孩子们去公园踢过球——也许不止一次。
如果我发火说:“你从来不去接孩子!”他就会说:“怎么是‘从来’,我明明接过的!”是的,我也记得他接过孩子,虽然屈指可数,我还特意在博客里记录了这件事。
昨晚,爸爸决定明天要去幼儿园接雨果放学……
雨果小朋友好激动,早晨兴奋得大声说话,是一蹦一跳地去幼儿园的。他恨不得告诉全世界:“今天我爸爸要来接我!”我也很激动,提醒雨果到时一定要向班上的老师和小朋友们介绍一下:这是我爸爸。
爸爸从来没去过雨果的幼儿园,顺便说一下,雨果已经上中班了。今天上午,爸爸详细地询问我幼儿园的具体地址与门牌号码、有几个分部、几栋楼。我都认真地一一解答,重点提醒他雨果在中(3)班,千万别走错了。爸爸也特意问了雨果是否认识回家的路。雨果保证,自己能够找到回家乘坐的公交车站,爸爸很宽慰。这下他就有导航了。
我很担心爸爸找不到中(3)班在哪里。上海幼儿园的有些教室位置很难描述清楚,只能建议他到现场问保安。我反复提醒爸爸一定要带接送卡,否则进不去。接送卡就挂在大门挂钩上。嗯,感觉我就像个唠叨的老母亲。
最后,我随口说了一句:“两年了,你终于去接一次小儿子了。”
林博士立刻叫了起来:“什么两年,这才中班!最多是一年多一点!”
在他接雨果的过程中我一直提心吊胆,打了很多电话,怕他迷路,怕他把雨果丢了……突然想起来,去年有一次他也说要接笑笑的。不过笑笑3点半下课,林博士4点才到学校。笑笑那时三年级,等了一会儿,看没人来接,就自己走回家了。否则爸爸的人生经历就可以说:我还去小学接过笑笑的。嘿嘿……
你看,写博客还是很有必要的,可以考证历史。其实,我真的没有怪他。在幼儿园门口,接送孩子的爸爸确实不多,甚至连妈妈都很少——接送大部队是由老人组成的。
我和林博士自结婚以来一直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大多时候很客气。但吵架的频率也不低。多年来,只要一聊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们音量就会越来越高,总是以争辩开始,吵架结束。
林博士经常回家第一句话就是:“我们同事的孩子去学了A辅导班、B培训班……”或者,“同事的女儿考上了某重点初中,同事的儿子考上了某重点高中……”
我很想说服那些和林博士一样固执的父母:童年的学业成绩并没有那么重要。我耐心地对他解释:“人生不是短跑,前面那一段跑得再快也没有用的,反而后劲不足。”林博士非常不赞同:“问题是,大家都在跑,你不跑很可能连高中都上不了。大家都上培训班,大环境就是这样,你没办法的。”
我说:“OK,只要你找到一个质量好的培训班,我们就送孩子去学。”林博士果然去考察了一个著名教育培训机构。
他兴致勃勃地考察回来,告诉我一件趣事:机构的前台站了个胖胖的男青年,起初林博士以为这位男士是机构工作人员或者老师,结果发现那人竟然是该机构的老学员,已经在机构就读多年了。
应该说,辅导是有效果的——他已经被美国某大学录取就读了一年。可辅导也有反面效果——他虽然成为大学生,却依然不能适应大学学习,所以暑假回来赶紧到机构继续补课,生怕来年挂科被请回家。
心慌慌,月光光。这些辅导机构带大的孩子,离开了辅导老师的监督,连自己打开课本学习的欲望都很淡薄。学习变成了外部的督促和奖励,而来自学习本身的乐趣却被压制了。即便帮他一路考进美国大学,他却依然无法独自适应大学生活。
我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他这样的人。林博士还在犹豫是否把孩子送去该培训机构。他说:“毕竟,所有的孩子都在课外机构读书……”
“不是所有人都做的事情就是对的。”我照旧这样回答,“相反,真理往往在少数人手里。”
我们再次开吵。不过,自从看到那个考上美国大学、还在国内培训班回炉的胖孩子后,林博士提及培训班的次数逐渐减少。
笑笑3岁的时候,有一天,林博士谦虚地要求给他带孩子的表现打个分,我真诚地表示他那天做得很好。记得吗?孩子需要鼓励,老公也一样。
但事实上,我一直承担了陪伴孩子的主要责任,有几次我去国外访学,带着孩子们一走就是一年多,爸爸的角色在亲子陪伴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
说实话,很多时候,我懒得让爸爸参与亲子陪伴,以免花费过多的时间纠正他的错误亲子陪伴行为。妈妈们太忙了,与其费时间指导队友的错误育儿技巧和常识,不如直接把互动时间留给孩子得了。
有次在旅途中,我遇到一家三口带着孩子,太太一直在埋怨丈夫:“你别动这个……你又拿错了……”这位先生干脆举高了手机,专心打游戏,不再理会孩子。这一幕让我沉思。
林博士不大和孩子交流,其实也有我的原因。比如,偶尔他兴致高昂时,喜欢和孩子聊他最新的研究项目,说谷歌新出了一个人工智能模型叫“BERT”。我忍不住打断他:“这个词(智能)太难了,孩子听不懂。”有时他把手边的论文念给孩子听,孩子确实听不懂,但努力在听。我问:“你就不能给孩子读个绘本吗?”他被打断了,很不开心,就悻悻然、头也不回地走了。
我当时认为,对爸爸们要求不能太高。即便是贵为天子,也不大擅长家庭教育。想想康熙的二十多个儿子吧,有多少有性格缺陷?再想想那些名门望族的败家子吧,就不一一枚举了。
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陪伴孩子日益吃力。特别是最小的孩子会走路之后,一刻不停地在奔跑、追逐,而中年老母亲已经疲于奔命。不管是从心理学、教育学还是运动学的角度,我终于意识到,父亲的陪伴都是不可替代的。友情提醒大家,早点改造队友,以免后患无穷啊。
今天,我由衷地觉得,如果林博士能够注意以下几点陪伴小细节,我们举家庆祝父亲节、制作父亲节礼物的时候一定会更加热情、真诚和投入。
1.儿童化的陪伴:说小孩子听得懂的话
说到好爸爸典范,我立刻就会想起丰子恺。他在散文里把童年称为黄金时代,夸奖自己的孩子“是身心全部公开的真人”:“小小的失意,像花生米翻落地了,自己嚼了舌头了,小猫不肯吃糕了,你都要哭得嘴唇翻白,昏去一两分钟。外婆普陀去烧香买回来给你的泥人,你何等鞠躬尽瘁地抱他,喂他;有一天你自己失手把他打破了,你的号哭的悲哀,比大人们的破产、失恋、丧考妣、全军覆没的悲哀都要真切。”
相比之下,好多爸爸一旦看到孩子啼哭,就摆出一副厌恶的表情,避之不及。
丰子恺无聊的时候,就会把孩子抱到膝头玩一玩,聊一聊孩子最喜欢的事情。孩子随口说到自己最喜欢的事是“避难”,于是丰先生又写出一篇散文来。我非常好奇,为什么有些爸爸无聊时只会刷手机、上厕所呢?
比如雨果问爸爸问题:“爸爸,甘蔗为什么甜?”
林博士回答:“甘蔗甜的原因……因为它有糖啊。”
雨果:“为什么它有糖呢?它里面加糖了吗?”
林博士:“没有加糖,它就是有糖!”
雨果:“为什么它有糖呢?”
林博士:“因为它甜……为什么甜……爸爸要开会了。”
我仔细观察,这样的提问一般不超过三个回合,招架不住的林博士就一脸烦躁,赶紧拿起手机躲进厕所,逃避小问号。
他向我解释:“我不能陪小小孩,他们说话我听不懂。我适合陪大孩子。”
问题是,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们更需要同伴的陪伴、社会的教育,父母的影响则在逐步减少。相反,越小的孩子才越需要父母的陪伴。
经过观察,我发现林博士和孩子沟通不顺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语言不够儿童化。比如他会用许多书面语:“原因”“逻辑”“变相”“人工智能”……
如果爸爸能够结合孩子的特点,把许多生涩的词汇替换为简单的口语指令,就会发现孩子听话多了。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爸爸给孩子讲解数学题,孩子听不懂,最后爸爸就发火了。所以好爸爸和好老师一样,必须能够用儿童化的语言,帮助儿童理解大千世界、爱上大千世界。
2.男性化的陪伴:展现和妈妈不一样的那一面
过去的父亲更加重视权威性。1919年鲁迅在《新青年》上说:中国的“老子说话,当然无所不可,儿子有话,却在未说之前早已错了”。我能感受到,每个爸爸在孩子面前渴望保留的面子和尊严。所以,我一直很尊重林博士的权威。如果妈妈不尊重爸爸,孩子就不会听爸爸的话。我经常在孩子面前大肆赞美林博士,如:我们家的爸爸多棒啊!球打得多好!歌声多美妙!数学多厉害云云。
无论妈妈或者祖辈如何尽心抚养孩子,也取代不了家庭中爸爸的作用。他们往往是全家跑得最快的人、体力最好的人、唯一能够把孩子举过头顶的人……因此最适合做孩子户外的良师益友。
当一个妈妈紧张着孩子会不会从攀岩壁上掉下来的时候,爸爸可能已经成为他的攀岩伙伴,鼓励孩子一起登顶。当奶奶阻止孩子跳过一条小沟的时候,爸爸完全可以做一个完美示范:看看老爸是怎么跳的!厉害不?留下满眼冒崇拜的小星星的孩子原地鼓掌。
不,你千万别误会,我说的不是我们家爸爸。
林博士不爱运动,怕晒太阳,几乎过着吸血鬼一样的生活。过去10年他运动的次数不能说没有,但少到我几乎不记得。最近一次打网球是去年的事,他打了10分钟,还扭伤了腰,回家躺了3天。总的来说,他更加喜欢刷手机、看新闻。
我希望你家有个爱运动的爸爸——万一没有,也不要紧。
爸爸们有许多男性化的事情可以分享,可以给孩子打开一个新的天地。
在奥斯卡提名动画片《负空间》里,许多爸爸陪伴孩子打篮球、骑车,但故事里忙于工作的爸爸却在旅行的间隙教儿子打包行李。该卷的袜子卷起来,怕皱的衣服就平着叠……儿子长大后,像爸爸一样收拾行李箱。暖暖的亲情,在小小的箱子里传递。
爸爸其实有自己独特的男性魅力,可以用那些男士擅长和喜欢的方式陪伴孩子。比如,你喜欢玩电脑游戏,那么可以带上孩子一起去玩跳舞机。有一些动感游戏,“水果忍者”之类的,大人小孩一起跳起来,对爸爸们的脊椎也有益。
总之,让爸爸发挥男性的魅力吧!此时不man,更待何时?
3.个性化的陪伴:做独一无二的爸爸
每个爸爸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所以,个性化的陪伴会更加适合父子之间。如果爸爸不会玩游戏,可以让孩子教你玩他们的游戏!孩子是很好的老师,比大人更有耐心。无论是手指游戏还是跳房子,他们都会细细给你解释。
陪伴的时间也可以个性化。如果爸爸没有那么多时间陪孩子玩,是不是可以在临睡前给孩子讲一个爸爸小时候喜欢的故事?哪怕是爸爸童年的一件糗事、趣事、乐事!孩子最不挑剔,同样的故事每天讲,他们也不会腻味。恰恰相反,在这些重复听的过程中,孩子会获得一种安全感和仪式感。
如果爸爸不爱安静地阅读,那就陪孩子一起运动。走走跳跳,哪怕是简单的追逐奔跑,也能够获得亲子之间的亲密无间。
如果爸爸不喜欢运动,只是个吃货,那就和孩子一起吃顿饭总可以吧?在桌子旁边吃吃聊聊,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了解了孩子的饮食习惯,了解孩子今天遇到了什么开心和沮丧的事情。于是,餐桌就变成了幸福的大桌子,承载孩子童年的美好回忆。
如果爸爸是个大忙人,忙得连吃饭的时间也没有……那么就抽空给孩子洗个澡吧。洗刷刷、洗刷刷……在抚触和玩水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原来洗澡也这么有趣,难怪洗澡的娃都不愿意出来!
成年后,我们依然需要反思自己的人生终极目标,并探寻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完全把幸福与否的可能寄托在年幼的孩子身上。在理解和爱的基础上,爸爸和孩子必须发展一种早期陪伴的独特模式。这种模式是独一无二、只适合你们的。我认真强调,每个家庭和孩子都需要爸爸的陪伴。我们不需要猪队友,也不需要一个完美的爸爸。需要?对不起,这种商品在人类社会一直缺货。
对,我们需要一个冲锋陷阵、携手面对挑战的同伴和联盟,能基本需求一致最好,实在不行,个性互补也可以。不完美的我,配不完美的他,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