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接纳孩子的不完美
爱,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
而是学会用完美的眼光,欣赏那个并不完美的人。
——宫崎骏《哈尔的移动城堡》
如果人生是一场赛跑,大多数家长在有了孩子之后,修改了比赛规则,把赢得人生的重担交给了自己的孩子。说实在的,我也经常忍不住这样做、这样想。为了让孩子跑得更快、更远,父母们从起跑线就开始伤脑筋。不过,孩子的成长不仅和父母的职业有关。育儿压力也不是出于和其他孩子的比较。我们都知道,幸福生活的前提就是不和他人做比较。
虽然理论上,我们都知道对孩子应该一视同仁,尊重每一个孩子,但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艺、聪明伶俐。他小时候是个学霸,未来能够改变世界。我也曾经对孩子有过许多完美主义的幻想。
一天,我和笑笑聊天:“如果你可以变,你想变成什么动物?”笑笑有点不明白。我解释:“比如鸟啊,老鹰或者麻雀……”他不假思索地回答:“变麻雀。”
我还没来得及提到狮子、老虎、龙。
但他这个回答肯定不是我想要的。我立刻想起平日常见的一幕:麻雀成群结队在地上啄着草籽,傻乎乎地跳来跳去。每当有人靠近,轰——一下全飞走了。真是一种典型的平凡无奇、乏善可陈、胆小的鸟类代表。
我试着引导他抬头看天:“为什么不变老鹰呢?”想象那雄鹰在天际飞过,划过森林,越过田野,气势豪迈而壮美,有着王者睥睨天下的风范,令人神驰……
笑笑坚决地说:“不要!我怕高。”
唉……幽幽叹口气,当妈妈的心里真的很失望啊。男孩子不是都应该梦想着展翅翱翔,一冲云霄吗?这就是传说中的“燕雀焉知鸿鹄之志”吗?
他不懂,也压根儿不向往鹰的生活。
说真的,在做了妈妈之后,我一次次失望,发现孩子和我不一样。孩子不是我的复制品,也不是我实现梦想的桥梁。他们有那么多性格、爱好、追求……和我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我的孩子们有一个更好的母亲,却不知道珍惜。我愤愤地想。
我和林博士日常吵架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这孩子这方面到底像谁?肯定不是像我……
孩子有自己鲜明的缺点,或者说特点。如果父母不能接受,这特点便是缺点。如果父母接纳孩子的一切,这缺点也不过就是特点。
所以,我的大儿子是一个宁可做麻雀在泥地里蹦蹦跳跳,也不愿意飞上蓝天成为展翅雄鹰的孩子。承认这些未免有些难受。但只要他喜欢在林间蹦蹦跳跳的日子、在草丛里打打闹闹的时光,有危险时能勉力飞上树梢的力气,并且乐此不疲,那就也不错啊。麻雀有麻雀的快乐,老鹰有老鹰的烦恼。谁知道谁过得更好?
而大女儿呢?她从小就要做医生,这倒没什么,虽然我很担心大大咧咧的她会把手术刀落在患者肚子里忘记取出来。上了中学后,她的理想突然微调,从医生变成法医,立志要解剖尸体!一想到她浑身上下透着福尔马林的味道,手指拨弄着一个个人体器官,我就寒毛直竖。
中国父母有一个普遍的毛病:希望孩子长成我们期望的样子。读研究生时,有位老师给我们讲了她在国外生活的故事。她说,她的一位邻居是个收垃圾的。在中国,这应该是社会地位不太高的职业,俗称“收破烂”的。可邻居太太毫不避讳,每天看到丈夫收旧货的卡车开进小区,就喜笑颜开地迎上去,一点也不觉得寒碜。中国人很难理解这点。我们吓唬孩子时都会说:“再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只能去收破烂!”
如果最爱的儿女选择收垃圾为职业,望子成龙的中国父母会高兴还是痛哭流涕?新闻里介绍北大毕业卖猪肉的、大学生卖烧烤的,都会引发很多争议。说明不少中国家长对职业是有高下之分的等级观念的。邻居小文有天沮丧地对我说:班里写作文《长大后干什么》,儿子竟然说长大后要去送快递——她问怎么办?我说:“凉拌吧。”
我很谨慎,从来不对孩子说类似职业歧视的话。我最多在孩子不肯复习时告诉他们:“好好学习,你才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可以选择你喜欢的工作。”
所有的职业都是平等的,如果你读了北大,依然想去卖猪肉,相信你也能卖出高水平的猪肉。如果你念完哈佛的博士,依然想去收垃圾,我也相信地球一定会因为你更洁净美好。
我没有职业歧视,但也一直对孩子有着许多文艺幻想。内心里大概住了一个文艺青年,喜欢琴棋书画、唱歌跳舞。因此,我对孩子的艺术天赋特别看重。
我欢欣鼓舞、满怀期待地把儿女们送去学钢琴、古典舞、芭蕾、声乐、街舞等各种艺术类辅导班。可惜心童从小五音不全,她嗓子虽然倍儿响亮,但五音不全。连“一闪一闪亮晶晶”的《小星星》都不在调上,我彻底绝望。
笑笑音准也一般,而且特别害羞。他和姐姐都没有明显的舞蹈细胞,不要说街舞、民族舞,连幼儿园的韵律操都跳得七零八落。这两个娃的韧带也特别硬,民族舞第一课,一压腿就鬼哭狼嚎。
雨果音准倒是特别好,却天生嗓音有些沙哑,可谓好一把烟嗓。将来也许可以尝试唱摇滚、组乐队,但目前却不适合演绎甜美的童谣。
潜意识里,我特别希望抚养一个和我志趣相投的孩子。
他们和我爱看同样的电影和书籍,喜欢静静地坐着看星辰大海、新月初上。可是,心童的兴趣爱好和男孩差不多,喜欢打打杀杀,一刻也静不下来。笑笑唯一的爱好是汽车,后来多了抗日战争影视剧。
雨果呢?目前为止他眼里只有奥特曼家族,我已经变成了“奥特之母”。
此外,笑笑的理解能力有点弱,这导致他小学时代阅读理解失分特别多。比如我给他们讲《咕咚来了》的故事。
一只小兔子听到“咕咚”一声,以为是怪兽来了,其实只是一个木瓜掉进了水里。小兔子的胆子真小啊,这就是人们为什么把胆小的人比喻成“兔子胆”。
心童和雨果都能够理解故事。而笑笑听到这里也高兴地说:“我知道,我知道。”我微笑着看着他,他下一句话却是:“这就是为什么人会说‘守株待兔’。”
他应该明白守株待兔的意思,但守株待兔的故事和“兔子胆”有什么关系呢?唯一的关系是,故事的主角都是兔子。
所以这是什么神逻辑?
笑笑有一种简单、天真的思维方式,或者说理解别人的观点有一定障碍,经常让我扶额。为此,我要花费很多时间和他讨论其他人眼里的世界。
一次,我告诉笑笑,姐姐的自尊心很强。笑笑不太理解自尊心强是什么意思。我解释:“就是不喜欢别人说自己不好,如果别人批评她,她就会觉得不开心。”
笑笑认真听着,然后说:“哦,就是骄傲、不谦虚!”
自尊心强和骄傲是不太一样的,并不等于不谦虚。自尊心强的人也可能与人交往时很谦虚啊。这是几个不同的形容词,说的是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啊!
我对笑笑的阅读理解能力表示高度忧虑,失眠了好一阵子。男孩子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普遍低于女生,只能通过阅读的积累来慢慢提高。
2020年全世界爆发了大规模的新冠疫情,停工停学导致许多原本不了解孩子的父母突然多了大把和孩子朝夕相处的亲子时间,结果亲子矛盾大幅增加。
一天晚上,我收到一个朋友发来的邮件,谈论他育儿的困惑。疫情宅家期间,亲子陪伴时间增加,他发现自己对3岁的儿子图图忍无可忍。他总结了图图的一堆问题。
1.说话不算数,写作业拖拉。说好“不做作业没有午饭吃”,也没能执行到位。
2.脾气急躁,专注力不够。图图在玩耍、作业中遇到问题,就会哭闹急躁。我们一再讲道理,告诉他“急没有用,不能解决问题,发脾气也不能解决问题”,但是效果一般,遇到问题还是会着急。除了玩自己的汽车,学习、看书专注力不够,经常听着故事又去做其他事情了。
3.耐挫力不强,输不起。每次一起玩汽车游戏或者其他游戏,一定要做赢家。输了会不承认,情况严重会哭闹。
4.不肯认错。在他犯了错误,我们批评教育甚至有时候打屁股的情况下,他也不认错。还会一再指鹿为马,颠倒黑白,不承认错误。不像有些小朋友,看到要吃苦头、吃亏了,就乖乖承认。
这个家长担心图图马上就要进入幼儿园不能适应,甚至成为“另类”。他们想采取学习比赛的形式,比如诗词大奖赛、认字大奖赛,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把喜欢的小汽车作为奖品(太厉害了,堪比CCTV)。他也很困惑,不知道儿子这样的情况是普遍性的,还是他们对孩子要求太高了。
这位爸爸还强调,自己家庭对于学习倒也不是特别有要求,主要还是希望图图能养成健全的人格。
从咨询中可以看到家长内心很矛盾的地方:自认为更重视健全的人格,其实整个家庭氛围都特别重视学习。
如果所有的家庭日常活动和亲子互动都指向了学习和书写,其实是违背了两三岁幼儿发展的身心规律,当然会引发幼儿的焦躁和抗拒情绪。家长一边担心孩子以后学习不好,一边又担心孩子脾气太坏。
中国家长是如此地希望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期望的样子。我告诉图图爸爸,上海市教委规定小学二年级之前不布置书面作业,是有道理的。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需要生理上的成熟。5岁时费很大力气、半天才写得人模狗样的几个字,八九岁时轻轻松松就写得端正流畅。
而许多家长都会提到的专注力问题,其实也是个伪问题。为什么孩子玩汽车、打游戏就好专心,学写字就不专心?因为他不喜欢学写字呀。对于小孩子而言,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外在的约束还没有对他构成威胁,内在的学习动力还没有在他心中形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是孩子和所有动物的一种本能和天性。强迫、外在奖励可以发挥一些有限的作用,但不能持久。
等一等、想一想、忍一忍,才是理性的家长应该做的事情。
你知道《睡美人》的故事吧。从前,有一个国王,他和王后结婚很久也没有孩子。他们渴望有一个孩子。后来,他们终于生了一位公主。国王非常高兴,他邀请了全国的仙女来参加庆祝宴会。仙女一共有十三位,而仙女用的银盘才只有十二个。因此国王没邀请那位坏仙女。宴会当天,十二位善良的仙女都打扮得十分漂亮,带着最好的祝福来参加盛宴。当第十一位仙女献上她的祝福之后,没被邀请的坏仙女突然出现了,她诅咒说,公主将在满十五岁时被纺针扎中,倒地而死。还好,第十二位仙女尚未献上祝福,于是补充说:“大家放心,公主不会死,只是会昏睡一百年。”
现实生活中似乎总有一位坏仙女,把我们不要的东西塞进孩子的生活。有时是任性、调皮、偏科,有时是生病、挫折……作为父母,我们到底是希望孩子有高学历还是高个子?希望孩子将来富可敌国还是貌美如花?
当我在餐桌上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的3个孩子正在一旁玩拼图——这是非常适合全家一起玩的安静游戏,一副1000块的拼图可以玩2个月!
他们都有天使一般的面孔,有十二位好仙女送来的祝福。但那个坏仙女显然也曾经来过,在他们身上留下不完美的痕迹。
对于他们的这些不完美的特质,我从最开始的五雷轰顶、忍无可忍、垂头丧气,到视若无睹、适当说服、听之任之。改变一个人很难,接受一个人更难,哪怕这人是你的孩子。
我以为孩子一定会令父母骄傲,其实不然。哈佛大学有个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教授了一门有名的《幸福课》。
2020年我的学弟学妹们采访了他,他在访谈中说:一件很有趣的事是,人们总以为有了孩子会更加幸福,其实孩子对人们的幸福感几乎没什么影响,即使有也是略微负面的影响。
吉尔伯特说,人们要小孩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过增加日常幸福感并不是其中之一。没有小孩的人通常比有小孩的人更开心,而那些有孩子的人,最幸福的时刻是孩子离开家去上大学的时候。
厉害啊,他说出了我们的心声。对于有小朋友的家长来说,开学的时候最开心。想想疫情停课的时候,家长们的日子多么地难熬。复课的时候,我们是如何举国欢庆的?
我必须时刻提醒自己,要有耐心,不要因为面子问题而伤害自己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像有位作家说的,母子一场,不过是场缘分。你不嫌弃我,我不嫌弃你,这就够了!很多时候,他们不是你想象或期待的那样,但这就是他们自己。
昔日的小婴儿终于长大了。心童每个暑假自己坐国际航班来往于加拿大和上海。笑笑也可以独自坐飞机去远方旅行。他早晨起来自己准备早餐,还接送弟弟去幼儿园。他还是内向型性格,但已经从一个极度害羞的小宝宝,变成了一个敢于和陌生人聊天、愿意表达自己感受的男孩子。他不喜欢演讲和竞争,但他是一弯暖暖的月牙儿,喜欢和妈妈一起做菜,喜欢阅读和写字。
我坚信心童会成为全世界最优秀的法医,笑笑和雨果会分别成为考古学家、设计师,或者任何他们喜欢的职业。
皮格马利翁(Pygmalion)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国王。他精心地用象牙雕塑了一位美丽可爱的少女,结果却深深爱上了这个“少女”。他每天拥抱她,亲吻她,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少女”接受。皮格马利翁来到阿佛洛狄忒的神殿求助,他的真诚感动了女神。那天,少女雕像的脸颊慢慢地呈现出血色,嘴唇缓缓张开,露出了甜蜜的微笑。少女向皮格马利翁款款走来,用充满爱意的眼光看着他,浑身散发出温柔的气息。她活了,并且真的成了他的妻子。
“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期望和赞美能产生奇迹。这一效应在教育和心理学领域也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在《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一书中提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如果教师认为某些孩子聪明,对他们有积极期望,认为他们以后智力会发展很快,那么若干个月后,这些孩子的智力果真得到了较快、较好的发展。
所以,家长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孩子?应该如何合理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合理的期许也许真的会变成现实。
期许孩子要注意细节。
期许要聚焦在能力,而不是盲目的夸奖。
例如,你可以每天鼓励孩子:“你真会想办法。”这是针对孩子解决新问题的勇气和能力。但不要一味地说“你真聪明”。
对孩子的涂鸦说:“你画得真好,看这根线条绕来绕去,好像龙卷风一样,你是怎么画的?”而不是说:“你看,房子应该这么画。”
期许要针对长期学习目标,而不是短期学习成果。
例如,赞赏孩子:“你真爱读书。”“你用来背诵的方法真有用!”这是培养孩子终身学习的能力。
但尽量不要说:“你这次作文考了第一名!”或者“你这次默写满分,你真棒!”否则,当孩子名次变化、偶尔失误时,他会很失落。
宫崎骏在《哈尔的移动城堡》中说:“爱,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学会用完美的眼光,欣赏那个并不完美的人。”期许要针对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找到他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例如:“你对小朋友很友好。”“小朋友难过时你安慰了她,你真是个有同情心的孩子。”这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社交和合作能力。还比如:“你对外婆真孝顺,我看到你今天帮助她搬东西。”
总之,夸奖他们那些值得赞美的地方,接受他们不完美的地方。因为,我们也是不完美的大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