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怎么办
孩子叛逆怎么办
我的小毛驴儿,小毛驴儿,有个倔脾气,倔脾气。
叫它往东不往东,叫它朝南它偏向西。
——《小毛驴之歌》出自动画片《阿凡提》
有什么比不完美的小孩更加令人难以忍受的吗?大概就是逆反期的小孩了。心理学认为,儿童成长过程中有两次典型的逆反心理阶段,第一逆反期在2—4岁期间出现。第二逆反期伴随着青春发育期,一般从10多岁开始。在逆反期,儿童对一切外在的强加力量和父母的控制予以排斥和反抗,也就是我们俗称的“不听话”。
两个逆反期其实都体现了孩子独立自主意识的增强,想要求独立自主权。不过,对青春期逆反的解决方案,无论心理咨询师说什么“疗法”还是“流派”,有一点很容易操作,也很有效:做孩子的朋友,大多数儿童的逆反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而第一反抗期的宝宝伴随着成长和自我意识的形成,既不可理喻,又不通情达理,反而更加难以应付。大部分家长的痛苦是从这个阶段开始的。
好消息是,两三岁的孩子开始正式认识到自我的存在。坏消息是,他们也开始探究自我和他人的边界,并做出许多过分的尝试,探究大人和外在的世界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容忍他们。
2—3岁的孩子逆反、任性、难管,是世界性难题。要不然西方怎么说麻烦的2岁和3岁呢(Trouble 2和Trouble 3)?曾经是多乖的一个小婴儿,现在非要和你对着干。从逆反期开始,孩子有可能提出许多“无理”要求。比如有家长咨询我:“孩子总是吵闹要乱买东西,怎么办呢?”
其实,提出“无理”要求是因为孩子不明白道理是什么。比如孩子总是希望购买更多的玩具、零食、糖果……家长说不行,不可以买,但孩子不明白为什么不可以买。
其实,家长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引导孩子理解正确的购物态度,比如怎么分辨我们“想要的东西”和我们“需要的东西”?
这是西方幼儿园里,老师经常会引导孩子学习分辨的内容。在下面的图片中,有些是我们“需要的东西”,它们会给我们带来健康、幸福,比如食物、衣服、生活必需品、安全的睡眠,以及阳光、温暖等。没有这些,我们就无法健康、自在地生活了。如果爸爸妈妈有钱,必须优先购买那些需要的东西。
而什么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呢?比如游戏机、电脑、手机、零食……那些是可有可无的东西,有时候对我们还没有好处。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定一些可以购买、在购买能力许可范围内的“想要的东西”,但必须是有节制地购买。孩子在反复思考这些区别之后,也会对自己今后的购买冲动形成很好的引导。
家长还可以在下页的图片区放上更多和自己生活有关的物品图片,让孩子剪下来,分别贴到“想要的东西”和“需要的东西”栏里面。
孩子有逆反意识,其实最初是件好事,说明他发现了自我。
小雨果对着镜子照啊照啊,他突然意识到镜子里面就是自己,高兴地指着镜子里面说:果果!果果!他一高兴就做了个下蹲动作,却发现镜子里面的小孩不见了。他猛地跳起来,镜子里面的小孩也跳了出来。这不是躲猫猫吗?雨果高兴地笑了。他反复地蹲下去站起来,乐此不疲。发现自己的动作可以引发镜中人的变化,这是自我认知的初步表现。
我给雨果剃了一个小光头。他再去照镜子时,惊讶地看到一个小和尚。我问他:“镜子里面有雨果吗?”他很确定地说:“没——”我指着镜子里的人问他:“这是雨果吗?”他摇摇头,但发现镜子里的小孩也摇头。他歪着头,左看看,右看看,最终认可了自己的新形象。著名的意大利瑞吉欧学前教育体系就曾经提到过在幼儿周围多放置镜子的作用。镜子可以帮助儿童认识自我,接受自我。
随着孩子认识了镜子里的自己,镜子外的他们却变得越来越麻烦。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验。
有一次做家长讲座,一对青年夫妇非常苦恼地问我:“孩子2岁了,要吃很多糖,不给她吃就哭,还满地打滚。这该怎么办?”我严肃地说:“那就让她在地上滚一会儿呗——子弹还要飞一会儿呢。”年轻的父母面面相觑,说:“这……不好吧,衣服会脏的……地上多凉啊!”说得好像他们在家天天洗衣服似的。
我说:“平时孩子都是老人看的吧?”他们连连点头。“这话也是老人说的吧?”他们又点头。我语重心长地说:“放心吧,满地打滚儿时孩子运动量挺大,相当于街舞里面的地板舞,绝对不会着凉的。不信你回家在地板上滚几分钟试试,看热不热?”
一般而言,2岁左右,逆反期的、满口“不”的宝宝就会如期出现。我还记得那一天,笑笑想看看邻居家小哥哥手里的小汽车。他可怜巴巴跟在哥哥身后,嘴里念叨着:“给宝宝看一下嘛!给宝宝看一下嘛!”小哥哥奶声奶气、斩钉截铁地说:“不、行!”笑笑立刻学会了这句话,开始广泛应用。
回家后,我说吃饭吧。他大声回答:“不、行!”我说睡午觉啦,他回答:“不、行!”
接着,他又开始说:“不要!”每天都要重复几十次。要喝水吗?“不要!”自己下来走吧?“不要!”吃苹果吧?“不要!”去尿尿吧?“不要!”……
可爱(讨厌)的逆反期!总的来说,在宝宝3岁前,家长应该尽可能耐心。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在这个阶段还处于前道德阶段。也就是说,即便他调皮捣蛋做了一些大人觉得是破坏性的事情,也不说明他是个坏孩子。
摸清小家伙的脾气后,对付他并不难。有时候,只要大人反着说话——你记得阿凡提的那头小毛驴吗?
“笑笑,你别来吃饭哦,妈妈先来吃饭。”“不要!我要先吃饭。”“好,那你来吃吧。”
“笑笑,这个苹果还是给小兔子吃吧。”“不要!我要吃。”“好,给你吃。”
“笑笑,我们今天不回家了,一直在公园逛吧。”“不要!”谢天谢地,总算可以回家了。
还有一次,笑笑站在小书橱旁边,左手扶着柜子,右手把里面的书一本本抓出来,丢到地上。每扔一本,他就大笑一阵。
他认为这个很好玩,笑着扭头看我,希望我分享他的快乐。但我没有像以往那样和他一起大笑,而是严肃地摇摇头,说:“笑笑,乱丢书不好。”他有点困惑,犹豫了一会儿,但丢书的快感占了上风。他继续伸手去抓书,只是不再回头看我,也不再肆无忌惮地放声大笑。我没有继续制止,因为那样会让他更加逆反,也没有继续关注他,只是扭头去做其他工作了。
对你不喜欢的行为,采取忽视政策。经过几次无视,孩子觉得挺无趣的,下次就不这样了。
总的来说,笑笑还算好对付的那种。记忆最深刻的是女儿的3岁。
那个时期,心童脾气越来越大。她原本就狡黠机灵,胆气过人。阿姨吓唬她道:“你再不听话,我就把你用衣架晾到阳台上去!”她夷然不惧,吸一吸鼻子,慢悠悠地回答道:“你把我晾到阳台上,我也干不了!”
她爱好练功夫,以奥特曼、超人、孙悟空等实力派为崇拜偶像。常常在家挥拳,口中“呵呵”有声,对着假想敌一番拳打脚踢,方解心头之恨。情绪高涨之际,必定要把维尼熊、Kitty猫等齐齐搬到沙发上,一个个打将过去,直杀得人仰马翻方才作罢。
心童脾气火爆,性子急,高兴了就“嘎嘎”大笑。一蹦老高,撞到头、打翻碗是常事。不开心了就放声痛哭,梗着脖子对天长号,全然不考虑自身形象。一旦要求没得到及时满足,她就会拼命哭喊,甚至拳打脚踢或赖地不起。她一边哭,一边大声咳嗽和呕吐,吐得衣服上和地上全是。最终大人只得投降。这样的情况每天都得好几回,白天哭,夜里哭。
其实,当孩子第一次发脾气哭闹时就忽视她,让她尽情发泄。等她平静下来后,家长再温柔地讲道理,坚持原则。重复几次,撒泼打滚的习惯都会慢慢变好的。难就难在,最好在第一次发生这样的情况时就这么做,药效最佳。对于我来说,已经错过了心童的太多第一次,早期最佳矫正时机已过。我该怎么办呢?
从学校下班回家要公交转地铁,一个多小时的路,足够我思考启动“不发脾气”项目的内容。首先,我认真观察她的个性特点,并概括总结。经过归纳,我发现心童发脾气基本有以下三种情况。
意外的刺激。摔倒了、磕疼了、好吃的洒了、好玩的丢了、意外的礼物、上门的客人……都会引发她的激烈情绪。晚上,她一边用吸管杯喝奶,一边兴奋地摇头晃脑。吸管大概戳到了牙龈,她突然扔了杯子号啕大哭。问她怎么了,她就是一个劲地号叫。爸爸说:“你再不说我们就走了,你一个人在这里哭吧。”她还是不说话。无论是喜是悲是痛是怒,她的表现方式是一致的,都会手舞足蹈、大喊大叫。而且,她的神经系统很容易兴奋,属于典型的外向型性格,喜形于色,从来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
撒娇求抱抱。她喜欢撒娇,有时故意通过发脾气来吸引大人关注。昨天,她听了一个《咕咚来了》的故事。我问她“咕咚”是什么,她说:“是木瓜。”她没有见过木瓜。我说:“家里就有一个木瓜,拿给你看看好吗?”她转了转眼睛,忽然仰头发火:“不行不行,没有没有,哪里有什么木瓜!”很多次之后我才意识到,回应她的最佳方式,是我扭着腰,用傲娇的表情说:“就有就有!我就是木瓜!你就是木瓜!”然后一把抱住她,她就哈哈笑了。说白了,就是缺乏关爱的孩子求抱抱。
要求没满足。这种情况最多见。比如她要阿姨抱,阿姨手里拎了许多东西没法抱,她就号啕大哭,用手揪住阿姨的衣服,赖在地上不走。她力气大,赖在地上阿姨拖都拖不动,只好投降。一天,她穿着鞋在床上乱蹦,爸爸说:“你把床弄脏了,赶紧下来!”她置若罔闻。爸爸把她抱下来,她就满地打滚儿,又哭又喊,非要回到床上去跳。
作为教育学者,我给许多家长做过家教咨询,写过家教文章,回答家长的育儿难题。可当问题出现在自己家里时,我依然感到深深的困扰。首先,女儿毕竟不是我生的。我真让她在小区广场满地打滚儿,邻居会怎么看我?面子还要不要啦?其次,母女二人从零开始,没有任何感情基础,我的首要任务应该是迎合她的喜好,以便她更快地接纳我。
连续几天,我都没有睡好(回头看看,我从那时起再也没睡好过)。这一次,我不仅需要提出理论性的指导意见,还要从实践上落实它,亲自执行它。呵呵,恐怖的感觉笼罩着我。万一计划不灵怎么办?万一以后的日子都要在这种漫长的号啕大哭中度过怎么办?十一楼的邻居已经来我们四楼投诉好几回了,说孩子半夜三更哭得太大声,扰民了。
矫正儿童的不良行为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民生项目。“不发脾气”项目需要制订详细的目标、具体的步骤,并和相关人员进行深入、彻底的沟通。幸好,我和先生看法很一致,乱发脾气可能给孩子的长远发展如人际交往、克服挫折等带来影响。由于在家时任性成习惯了,心童不喜欢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在小区里玩的时候,她一般不喜欢和别人说话,很胆怯拘谨。但回家后就特别疯狂,在压抑中彻底爆发。
针对她的三种发脾气原因,我制定了三种方法。第一种,由于意外的刺激引发的情绪爆发,需要引导她进行情绪识别。第二种最简单,撒娇求关爱的孩子,只是渴求拥抱,那么拥抱就好。接纳她,她就会平静(少许)。第三种,因为要求不满足的哭闹反而是最难矫正的。
针对第一种问题,我首先为女儿开展了儿童情绪识别教育。人是复杂的动物,有时候,连大人都说不清楚自己当下的心情。你发过无名火吗?你会在一个普通的清晨或阴天的傍晚突然心情低落吗?你会时而觉得拥有全世界,有时又怀疑自己被全世界抛弃吗?
所有这些负面的情绪:忧虑、烦躁、痛苦、疼痛、焦虑、抑郁、失落……它们很相似的一点是让你不开心。对孩子来说,所有的负面情绪都很像,让自己不舒服。当他们不会命名、分辨这些情绪的时候,表达和发泄的最简单途径就是哭闹。痛也哭,饿也哭,怕也哭……小孩子不就是这样吗?
心理学经常说,培养人的共情能力特别重要。未来社会是一个不可预测的社会,但有一些核心素养是得到欧盟、联合国、OECD经贸合作组织国家共同认可的。比如创新能力和复杂交往能力、专家思维能力是最常被提及的核心素养。复杂交往能力和专家思维都离不开个体的共情能力。
所谓共情能力又叫“移情”,指的是一种能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对别人的情绪感同身受,理解别人的痛苦与欢乐,并做出适当的回应。这是一种成熟的社会能力。比如说,你看到一位同伴摔跤了,面上流露出担忧的神情,走过去询问他疼不疼?要不要帮助?这就是一种健康的共情能力和正常的反应。
心童小朋友当时几乎没有共情能力,很多情绪反应也很不恰当。比如看到一位老人走路摔跤了,她就拍手哈哈大笑。我给她炖绿豆粥,不小心烫出几个水泡,疼得很,心童不停来看我的手,看一次乐一回。
我暗暗握拳,一定要培养她的共情能力。培养共情能力的第一步是识别情绪,命名情绪。我画了许多张脸,类似现在的聊天表情。我把这些脸谱一张张出示给她,让她分辨不同的面部表情。
比如,我拿出纸,画了一张害怕的脸。我说:“这个表情是害怕。你害怕时会怎么样?”心童想了想,大声喊:“我就叫:啊——!”她大声叫了很久,很兴奋。我耐心等她叫完,然后问:“你大声地叫,声音特响亮,大家都会听到的。但别人知道你在害怕什么吗?”她摇摇头。我问她害怕哪些东西,她想了一下,说虫子。我说:“那你怎么叫,别人才能帮助你把讨厌的虫子赶走呢?”她说:“我就叫:虫子!虫子——”
我继续问:“你一直喊‘虫子’,别人会不会以为你喜欢虫子?也许他会送个虫子给你。”心童跳起来尖叫:“啊——不要!”我总结:“所以你可以大声说:我害怕虫子。这样别人就知道你害怕什么了。你试试看?”她试着说了一遍“我害怕虫子”,然后露出了笑容。
我再给她看一张生气的脸,问她这是什么表情。心童说,这是不高兴。我说:“你猜猜这个人为什么不高兴?”心童说饿了。我说:“不对,如果饿了,他应该是这样。”我在纸上画了一张流着口水的脸。
心童“扑哧”笑了。我说:“如果你饿了,生气有用吗?”她摇摇头。我说:“对啦,饿了就去吃饭,不用生气。”她说:“没饭吃呢?”我说没饭吃就去烧饭。她说:“不会烧呢?”我说:“那我来教你烧。”她说:“那我们去娃娃家烧饭吧。”我从善如流地说好,结束了情绪教学谈话,陪她去玩洋娃娃烧饭游戏。
身边有一个脾气特别大的人,哪怕是个孩子,日子也是很难过的。就像埋着一颗炸弹,一旦爆炸就特影响生活秩序。后来,我和先生进行了多次谈话,把心童当前最主要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从中选择了一些主要的“必须做”和“不能做”的事情。“必须做”的事包括:讲卫生、认真刷牙、按时上床、每天洗澡;“不能做”的事情包括:不能玩家电、不能玩火、不发脾气等。
在教心童认识自己情绪的基础上,我们共同讨论了一些规则——关于发脾气行为的“奖惩措施”。这一点下文会继续探讨。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一切行为归根结底都是刺激和强化的结果。儿童最早的任性行为一定是通过成人的包容而获得了强化,儿童发脾气的目的得到了满足,从而使哭闹得到了巩固。比如她发现:哭闹很有用,本来不给我的东西,一哭一闹我就拿到了。很好,继续……
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心童的坏脾气有了(一点点)改善。但有时候也会反复。教育真的是个春风化雨的过程,急不得啊。必须承认,先天的气质与性格特征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心童的脚步声始终是急匆匆如同敲打小鼓,咚咚咚咚,从一边到另一边。我一开始不明白心童为什么总是以跑代走。后来发现她性子太急。每当她想要一个东西时,就恨不得立刻能够拿到,所以总是跑着去。每次心童要做一件事的时候,她总是说:“我现在就要,现在!!”我说天黑了,明天吧。她摇头:“不行!我今天就要!”
脾气可以改善,急性子却是很难修正的。而教育的作用,是为后天的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环境,保证儿童健康、和谐地发展。提高心童情商的教育还需要继续坚持。一天,我在看电脑写东西,心童左手拖了几个玩具过来,右手还抱了一杯水,正是我的小猪杯子。她奶声奶气地说:“妈妈,我特意给你带了杯水喝!”“特意”这个词用得很好,不过我更感动的是宝宝给我倒水了。做妈妈的幸福就是在这些平常的日子里,通过这些平淡的小事感受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