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国上学记

去美国上学记

中国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

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

——严复《论世变之亟》

人生真是不可预测。有时候,你完全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新转机。二年级下学期的时候,随着每天作业量和老师批评次数的增加,心童对学习的兴趣在减弱。她日益烦躁,经常发脾气。为此,我非常苦恼。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申请到了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做访问学者的机会。我决定带着心童和笑笑赴美一年,让女儿体验一下美国小学生活,给她一点学习缓冲时间。

飞机降落在洛杉矶机场,一位熟人来接我们。我们在大学的宿舍区租了房子。安顿好家人、买了几件二手家具供日常使用后,我连时差都没倒完就赶紧去联系心童上学的报名事宜。

洛杉矶的小学是按照学区入学的,租房合同是重要的入学文件。此外,最重要的就是免疫证明了。我事先把心童的免疫证明翻译成英语。我拿着租房合同等文件,去附近的C小学报名。报名处的老太太仔细地看了我的合同和免疫证明,然后给我一沓材料表格去填写。

第一感觉是,他们很信赖你。我翻译的免疫证明,他们连原件都不看。你说麻疹疫苗打了4针,他们就相信你打了4针。

第二感觉是,要填的材料实在太多了、太厚了!好像在中国上小学远远没有这么麻烦。在上海上小学,填一张学生信息登记表,一页纸而已。随着信息电子化,连这个都免了。而美国小学入学的表格有几十页,我带回家足足填了一下午。表格里包括了各种个人信息:是否有特殊需求,孩子的医疗经历,孩子的食物过敏史,孩子的紧急联系人,以往的学习经历……

C小学是洛杉矶本地著名的小学,在整个地区的1000多所小学中排名前20,是一所蓝绶带小学——这是表示小学学业成就的最高荣誉,说明这所小学的孩子考试成绩优异。因此,这所学校广受欢迎——尤其受华人欢迎。

我对报名的老太太说:“听说你们学校名声很大啊!”老太太却不开心,苦着脸笑笑说:“太可惜,知道的人太多了……”这是为名声所累吗?

我花费3天时间,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报名的要求。心童小朋友第二周就正式成为美国二年级的小学生了。

第一天上学归来,她高兴地说:“太好玩了!美国的小学太有意思了!”教室里有许多操作材料,上课就和玩游戏一样。下课时间很长,而且老师允许孩子们在操场上疯狂地玩耍。那种奔跑的速度,在我国小学应该是被严厉禁止的。事实上,经常有美国孩子在玩耍中轻微受伤。

我恰好看到一个孩子摔跤碰了头,被送到紧靠校门口的医务室。他得到一个冰袋敷在脑门上,气定神闲地躺在床上。老师问他:“你好些了吗?”那男孩子说:“我还觉得晕。”老师温和地说:“那你再躺会儿。你觉得需要我打电话给你妈妈吗?”孩子说不要。老师说好的。过一会儿,老师又问:“你想回教室了吗?”男孩子说:“我现在还不想回去。”老师又说好……

我在前台递交报名表时,还看到一个迟到的孩子,他正在把迟到假条递到学校办公室。学校规定,无论什么原因迟到,都必须有书面理由说明送到办公室。所以,很少有孩子迟到。

和女儿上小学相比,笑笑的入园却很不顺利。根据国内的经验,我以为上小学更加困难,因为心童想去的是本地最好的公立小学。而幼儿园嘛,本来就是我的专业领域,没准儿可以找个熟人……但我完全错了。

我先看中了心童小学对面的圣约翰幼儿园,接送最方便,我可以顺便接送2个孩子。根据我的观察,这所幼儿园的老师对小朋友非常耐心。园长海伦是位50多岁的美国妇女,热心地带我和笑笑参观了幼儿园的所有班级。我以为报名十拿九稳了,参观结束时,她却看看抽屉里的一张纸,说:“欢迎你!嗯……你的孩子才3岁半,我们只有4岁的班级有空额。所以,9月份你们应该可以来了。当然,我不能保证,要看看等待名单(waiting list)还有几个孩子……”

访学只有一年时间,等9个月可太迟啦。园长摇摇头,抱歉地说她也无能为力,反正现在没有名额,孩子不能来。笑笑听说这个幼儿园不让他来,当场就小声哭了。他很伤心,一路哭回家。我也很难过,安慰他很久,试图告诉他这是我的错,不是他的错。

我又咨询了加州大学附属幼儿园,距离更远,学费比圣约翰幼儿园还贵400美元一个月,但包括早餐和午餐。同样要先交50美元报名费报名排队。这个幼儿园因为质量好,等待名单也很长。有的孩子一出生就去排队了,3年才排上。这就是美国入学和入园的规则,先来后到,必须排队。在队伍面前,人人平等。不能托关系,我很自责。

不过我们终于运气爆棚,2月份幼儿园的混龄班有人临时退班,出现了一个空额。笑笑终于也开始了美国幼儿园的生活。

来美国访学期间,我对中美学校与家庭的合作、沟通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学校的家长会,有适龄孩子的家长都体验过。虽然我本人曾经是幼儿教师,也多次主持过家长会,但多年前第一次参加自己孩子的家长会时,还是忐忑又雀跃的。那时觉得,终于可以参加自己孩子的家长会了!妈妈的内心充满了骄傲、甜蜜和期待。

很快,参加家长会的雀跃心情就变成了一种枯燥乏味的程序化体验。几乎可以预测各类家长会的冗长和无趣。家长会无一例外采用课堂讲授的形式,由园长/校长讲话,班主任/其他学科老师讲话组成,谈学期安排、课程设置……而且多数采用家长并不太感兴趣的方式陈述。

小学家长以教学与成绩为中心,语文、数学、英语老师轮番上场,PPT里滚动播出学期学科学习要求与课后辅导贴士,让人觉得不寒而栗。幼儿园家长会也是大谈幼儿园课程内容,列出本学期需要家长配合的内容,需要家长准备的材料……

我忍不住想,作为家长,到底希望在家长会上听到些什么呢?

在美国,我起初对家长会也没有好印象。当接到家长会通知时,我第一反应是:居然可以自愿参加,太好了!我可以不去了。

在中国,不参加家长会就跟缺课似的,可谓大不敬。别说老师怎么看待不去的家长,自己的孩子也不会答应。孩子会说:“妈妈要去,别的小朋友爸爸妈妈都去的……”但美国的家长会和孩子无关,孩子甚至不知道何时有家长会。家长会通知直接由校方管理者发送到父母的电子邮箱。

家长还有选择是否参加家长会的权利,于情于理我都很不习惯。

笑笑幼儿园的家长会每月一次,称为TAPA meeting。参加不参加,就看家长是否对当月的主题或主讲人感兴趣。参加家长会完全是民主、自由的选择,父母的内心感受也大不相同。可以想象,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孩子们在日常活动中也有很大的自主权,民主、尊重的意识随处可见。

例如,三月份家长会的主题是“健康与疫苗知识”。看起来是个无趣的题目,却普及了非常重要的医学知识。我决定去听一次。

相信没有一个父母不关心孩子的健康问题。我们都有披星戴月在儿童医院挂急诊的体验,或者青天白日挂不到专家号的焦灼。我们也常常喟叹医生态度的不够友善,连多问一句病因或护理方式都觉得自己诚惶诚恐,十有八九还未必能够得到回应。

美国的教育者深深理解:如何为人父母并给孩子“适宜的爱”,不是父母的天赋。适宜的关爱需要很多育儿知识的学习和相关支持。因此,美国的幼儿园、小学、社区、医院、图书馆都是提供父母知识的重要场所。在这次家长会上,幼儿园特意请来了社区卫生署的护士海伦,为家长们讲解幼儿健康和儿童疫苗的相关常识。

这真是一次重要的医学科普。在短短的一个小时中(为什么同样的一小时在中国家长会上总感觉特长?支持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海伦友善地和家长们进行互动,解答了好几位家长的疑问,并结合季节,讲解了流感疫苗的类别和各种感冒的预防、护理方法。

通过这次家长会,我学习到:感冒分为普通感冒(简称RSV)和流感(flu)、副流感(parainfluenza)等,它们的共同点是都由病毒引起,症状有一些相似之处。例如,普通感冒往往会流鼻涕、发烧、咳嗽,偶尔呼吸困难。流感除了引起高烧、咽喉肿痛、肌肉酸痛,也会有普通感冒的症状。副流感则还会导致喘息、咳嗽、声音嘶哑等。

作为父母,我们应当如何保障孩子的健康呢?很简单,普通感冒多由接触传染,因此,经常洗手就可以有效避免普通感冒的交叉传染。在医学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一些过去被认为很恐怖的疾病也没有那么吓人了。海伦特意提醒父母们,要给生病的孩子以适宜的照顾。以往,在国内听到手足口病时,许多父母总是如临大敌。但海伦告诉我们,手足口病的自愈期需要3—6天,护理的关键是保湿和镇痛。因为这种病毒会引起孩子咽喉剧痛,从而难以下咽。所以生病的孩子常常会容易脱水。只要保证足够的饮水量,手足口病完全可以自愈。换言之,这不过是另外一种特殊的感冒而已。

美国家长会上,主讲人不仅关心给孩子适宜的爱和照顾,也关心父母的身心健康。有一次,主持人请父母一一介绍自己养育孩子的心得或困惑。主讲人的原话是:“养育孩子是非常辛苦的事情,你一定遇到很多压力……照顾好你自己,才能照顾好孩子!”听到这里,真是很为他们的理解而感动。

只有健康的父母,才能抚育健康的孩子。回想一下,在中国,有多少家长会会真诚地关注父母身心健康呢?而将心比心,父母又是多么渴望得到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呢?做了父母,我们还配拥有自由自在的生活吗?

在心童小学的家长会上,我则第一次没有听到老师批评她。全是赞美!赞美!赞美!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为什么中国的孩子总是那么压力大?因为欣赏他们的人少啊!

美国小学的家庭作业的确很少。心童每周有一次家庭作业,一般在周五带回来,而且作业很奇怪,说不上来是哪个学科的作业。但美国的学习一点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每次布置的作业都充满挑战性,让心童忙个不停。

第一周回来,她要画一张人体解剖图,可我完全不记得胆在哪里。肝是左边还是右边来着?她也不来问我,自己琢磨着老师课堂上讲的内容,就把人体解剖图完成了。第二周,她要把银河系里的行星放在正确的位置,我又被难倒。可怜我连冥王星的英文名字都忘记了,Venus是火星还是木星来着?(事实上,“Venus”是金星)她得意洋洋地告诉我正确答案。

学校里各种活动那么丰富,心童总是乐在其中,每天回来就嚷嚷:好开心啊!今天我们玩了(做了)……真是好开心!

几乎每个星期都有奇怪的事情发生。比如有个星期,老师牵了一头奶牛和小牛到学校。还有一个星期,有老师装成精灵的样子在各个教室和操场上穿梭。我不知道老师穿成这古里古怪的样子有什么学术价值——完全没有,对吧?谁希望自己的小学老师是个精灵或者妖怪?这对提高数学成绩、英语成绩有什么帮助呢?

但心童和同学们很兴奋,很开心。这种快乐的体验是中国的家长和老师不愿意花费时间去获得的。我们太在意学习结果。但,“结果”又是什么?如果你往前看,一直看到人生最终的结果……难道,不是人生的过程决定了每个日子的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