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孩陪伴诀窍
三孩陪伴诀窍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
我发现很多家庭把大宝、小宝分开照料,家长的初衷可能是害怕照顾不周,或者是避免矛盾。有的家庭选择把老人请来帮忙。虽然没有送走其中任何一个孩子,但他们在家庭内部进行了分工。比如我们楼上的依依家就是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爷爷奶奶负责姐姐依依的上学、吃饭,外公外婆负责妹妹的日常照料。
这其实是用照顾独生子女的方法来应对二孩三孩时代,弊端也是很明显的:一旦两个孩子凑在一起,就是新一轮世界大战。
为什么?他们已经习惯了在自己的世界里成为唯一,并没有学会分享与让步。所以,疫情期间,经常听见依依和妹妹在家吵架的高分贝音波:“不是你的——这是我的!”
我特别理解第一代独生子女自己生二孩的苦恼与困惑,因为我也是这么过来的。我家非但没有老人帮忙,70多岁的母亲不良于行,多年以来衣食住行都需要我照顾。现在又多出个孩子,可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多一个孩子带来的连锁反应,远远超出了我这个独生子女的想象。在我们家,姐弟之间友爱的小船说翻就翻。
我在日复一日的焦虑和绝望中,慢慢总结出三孩家庭的陪伴诀窍。
1.日久生情,让孩子彼此喜欢
其实对三四岁的孩子来说,喜欢弟弟妹妹是一种本能,不是因为伦理或道义。心童喜欢小弟弟只因为她觉得好玩。三孩之间相处的第一个原则就是让他们彼此熟悉——日久生情嘛。
彼此初见面时,心童哈哈大笑:“弟弟怎么这么小啊?”再近前一看,更乐了:“他怎么没眉毛啊?”我们鼓励心童给弟弟唱歌听,心童就唱一首五音不全的《小燕子》。笑笑皱着眉听完,给出一个笑容。心童得意了:“看,笑了吧?是我让他笑的!”
笑笑在地上飞快地爬过,像镜头快进般,飞速前进。心童羡慕不已。一眨眼的工夫,心童也在地上爬起来。她一边爬,一边还说:“喵喵——”这表示她很小,比弟弟还要小。
她玩弟弟的玩具,还吃弟弟的牙胶。笑笑困惑地看着她微笑。她继续啃蓝色牙胶,似乎那是天下最好的美味。笑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她,扶着茶几站起来,然后双手离开茶几,往前走了一步、一步,再一步。他对自己人生第一次独立走路的划时代体验并不在意,三步并两步跨到姐姐身边,想拿回自己的牙胶。姐姐“喵喵”一声,爬走了。
三孩时代考验的不仅是父母的公平公正。三孩的相处依赖于大孩子和小孩子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我一直鼓励姐弟之间相亲相爱,每天都带笑笑去幼儿园接姐姐,雨果出生后就带着雨果去接哥哥姐姐。
小孩子天然地喜欢大孩子。姐姐走了,笑笑会拿起姐姐的拖鞋抱在怀里,用唱歌般的声调喊:“姐姐啊——”
去幼儿园接姐姐,他从进幼儿园大门就开始用细细的嗓子喊:“姐姐——姐姐——”从一楼一直喊到三楼。
我带他到姐姐的中班,班上小朋友正在准备玩游戏,看到笑笑,一声欢呼,全围了上来。嘴里喊着:“有个小宝宝!一个小宝宝!”他在友好而轻松的气氛中,参观了姐姐的班级和睡房,包括自然角里的植物和小朋友的作品。在大家羡慕的眼光中,姐姐得意地带着笑笑离开了教室。
晚上,笑笑洗完澡,光着小脚在床上喝奶。心童学着我的样子,摸摸笑笑的小脚,说:“真可爱,真嫩啊!笑笑的小肥脚!”
她兴致盎然,还把小脚放到鼻子上闻了一下:“嗯,洗干净了,一点都不臭,香喷喷的小肥脚……”
过了一会儿,她把自己的手举起来,看了一看,再闻了一闻,在我身上擦了两下。我看看她,她嘿嘿一笑,自言自语说:“我还是去洗洗手吧!”
在生活中日久生情,那是岁月自然的馈赠。有条件的父母还要创造机会让大孩子和小孩子一起玩——这不太容易。但一旦你掌握了方法,混龄游戏就成为家庭生活中很重要、很有趣的环节。
如果家里有不同年龄的孩子,玩游戏就变得很有挑战性。怎样用一个游戏满足多个孩子的发展需求呢?从有了笑笑开始,我每天绞尽脑汁找让姐姐弟弟一起游戏的内容,比如昨天玩捉鱼,今天玩手指木偶。
例如普通的投球游戏,可以改变游戏规则:姐姐和哥哥负责投球,弟弟负责记分。大孩子必须把一个鸡蛋大的球,投到小桶里。隔1块地砖进球得1分,隔2块地砖得2分,距离越远得分越高。
对大孩子来说,2分球偶尔会失误,3分球则很有挑战性。小弟弟刚刚开始学数数,正好给哥哥和姐姐记分。雨果手里拿着一串串珠,给选手发放相应数量的串珠。得1分给1粒,OK没问题!但2分及以上他就开始胡乱发珠子。不用担心,哥哥姐姐马上会制止并纠正他的胡乱发放,于是雨果的数数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在生活和游戏中,大小孩子会建立深厚的革命情谊。笑笑对姐姐的倾慕之心一直很明显。小时候,我教了很久他才会喊妈妈。结果姐姐有一次说:“笑笑,喊姐姐!”笑笑立刻乖乖地张嘴说“姐姐”,1秒钟就学会了这个词。每次出门前,笑笑就会站在门口大声喊:“姐姐!姐姐!”一直喊到慢吞吞的心童出来为止。
2.适时回应,不袒护大/小孩子
我见过许多家长在劝架时袒护小孩子,一味指责大孩子不让着弟弟妹妹。这种做法非常不利于家庭和睦。其实,当孩子们发生争吵时(哪天不吵个七八回),家长必须及时评估风险值,根据评级及时回应,不要把矛盾上升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争吵没有升级时,可以不需要家长的干预。而家长一旦干预,千万要注意一碗水端平,公正执法,法理情都得兼顾。
一开始,每次孩子们吵架我都撸起袖子来维护和平,结果自己疲累不堪不说,反而被双方队友嫌弃。比如笑笑不给弟弟雨果玩他私藏的宝贝,雨果哭丧着脸来求助:“妈妈,哥哥一个也不给我!”我赶紧保护弱小:“哥哥,你给弟弟一个好吗?弟弟不弄坏,玩一会儿就还你。”哥哥气呼呼地扔了一个过来,嘴里还念念有词发牢骚。我又忙又火,大声吼他:“这么小气!你一个人到边上玩去,别在我们家,我们家只要大方会分享的孩子。”
哥哥撇撇嘴要哭了,结果雨果气呼呼地冲过来:“妈妈,不要再说啦!再说我打你哦!我不陪你了,我不和你交朋友了,我要把你扔到天上去!”我呆若木鸡:“为什么?”雨果大声说:“不许说哥哥!”
小家伙,你倒是搞清楚状况,老妈在帮你好不好?他一脸奥特曼的表情,变作正义化身维护兄弟情谊,伤了我的玻璃心。看谁再管你的闲事!
随着小孩子独立行走,兄弟姐妹之间的争夺战开始了,他们正式陷入了相爱相杀的两难境地。这时,必须开展科学的评估,分辨孩子之间争吵的严重程度,再决定是否干预。
0—1级争吵:轻微口舌之争
小吵怡情,无须干预。
心童和笑笑在争抢一张汽车小贴纸。笑笑使劲拽着不松手,心童就打了他一下。只在0.01秒之内,从不还手的笑笑也伸手打了心童一下。姐姐大声地“哼”了一声,表示威胁,弟弟立刻也“哼”了一声。姐姐伸手拍了一下桌子,弟弟立刻拍了两下。
或者,姐弟两个总在我进门时争着要抱。每次都是姐姐仗着个子高,领先一步把我抱住,而且故意用背挡住弟弟,让他连妈妈的衣服边都沾不着。笑笑急得在一边啊啊叫,两只手像开飞机一样上下摇晃,嘴里用唱歌一般的声音喊着:“妈妈呀妈妈!妈妈呀妈妈!”后来我们有了小弟弟雨果,这一幕依然每天重复。哥哥每次都把弟弟挤到一边,第一个抢上来抱妈妈。
小孩子很快会学会保护自己,有可能反应过激。有一天,我给姐姐讲道理,告诉她不可以用错误的方式,以暴制暴。我举例给她听:“假如雨果踢了哥哥一脚,这是雨果不对,他不可以打人、踢哥哥。可是如果哥哥也回踢他一脚,这样哥哥又不对了,对吗?”
姐姐还没说话,雨果听见了赶紧跑过来告状:“哥哥踢我!”
哥哥气坏了,大声说:“雨果,妈妈这是打个比方!我没有踢你!”
2—3级争吵:其中一方手持硬工具
一方手持工具,法官必须密切关注。著名幼教家陈鹤琴先生曾经说,“吵吵闹闹是上帝赐给孩子们的礼物,孩子们在吵闹中长身体、长智力”,要看到吵闹的积极作用。我理解他的意思。但有时候,刚刚讲了一天课回来,我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家门,迎接我的是2个(3个)孩子在打架,为了一块积木叫得比麻雀还吵、比河马还大声。我完全有可能在一瞬间失去理智。
我就像一个大法官,每天裁决各类民事纠纷,严格控制冲突不要上升到武装冲突和刑事犯罪的程度。“心童,把枕头还给弟弟。……什么?你也要枕头?……好,这个枕头给你……你就要那个枕头?这个不行吗?为什么这个不行?不都是枕头……”
作为家长,我不能丧失理智。法官必须留意小孩子手里拿了什么,有没有“凶器”。如果我不在1分钟之内放声呵斥,一块积木就可能会从一只手上砸到另一个头上。凡是有尖角(如铅笔、筷子)、有硬度(如遥控汽车)、有重量(如遥控器)的凶器都必须引起家长的密切注意,及时从孩子手中没收。
特别提醒一下,孩子手持尖锐的物体时,一定要提醒他们放下才能到处走动。不可以一边走路,一边手里握着筷子、牙刷等一切尖锐的物品。如果手持剪刀行走,一定要把剪刀的尖头向下握在手心里,而不是握着剪刀把手。
有一次,心童拿着一支刚刚削好的铅笔,走到桌子边和弟弟聊天。她兴奋起来,随手把铅笔扎到了弟弟手背上,弟弟一声惨叫,血已经流出来了。
总之,他们相爱相杀,他们彼此埋怨,他们互相争夺……类似的镜头每天重复无数次。而家长大法官必须在各种争吵声、拍打声、哭叫声中仔细倾听,寻找必须回应、干预的时机。
3—4级争吵:敌我双方力量过分悬殊
力量悬殊过大,必须干预。争吵是一个动态过程——口舌之争很可能会慢慢演变为武装对峙。虽然一开始双方没有手持工具,但大孩子着急了会不择手段。如果不及时干预,小孩子就会吃亏。这种时候,公平地关心每个孩子的需求非常重要。没有人因为岁数大,就不需要关心。所以“你大,所以你得让着弟弟妹妹”的训斥是不对的。
家长干预时要保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一味叫大孩子让步,只会导致大孩子厌恶弟弟妹妹。也没有人因为年龄小就什么都可以原谅,小孩子也需要学习分享和谦让的礼仪。
“妈妈,笑笑又在书上乱画!你快去看啊!”“姐姐抢积木!抢走!”“妈妈,笑笑又压在我身上!”“宝宝枕头!哇哇——”
“笑笑,不能在书上乱画……桌子上也不可以画!把笔还给姐姐!……不行,给你铅笔,水彩笔给姐姐……你再乱画姐姐的书,今天就没有笔了……你的笔被没收了,哭也没用……”
夏天的下午,我一边在电脑上工作,一边听两个孩子吵嘴,越听越热。心童要拿一个装幸运星的罐子,笑笑不同意,拿了就跑。心童追上去,说:“还给我。”笑笑说:“就不给。”
“还给我。”“不给。”
“还给我。”“不给。”
“还给我。”“就不给。”
……
心童坚持不懈地说“还给我”,笑笑坚持不懈地说“不给”。双方大概重复了50遍。我心里想,差不多了。果然,心童说:“最后一遍,到底给不给?”
“不给!”
接下来心童不再说话,要武斗不要文斗了。只听见笑笑开始叫:“啊——”尖叫声、扑打声、哭喊声、绝望的求救声……
我一边写论文,一边犹豫要不要干涉。思考后,我决定及时回应以中止斗争。我走过去,先把被掐得嗷嗷叫的弟弟从心童手里解救出来。但解救并不容易,因为他们一旦分开就又同时挣扎着向对方扑过去,再决一胜负。小孩子会因为自己人矮体弱而放弃斗争吗?在外面会,但在家一般不会。人在开展“窝里斗”时往往有一种自我膨胀感,感觉自己完全有实力放手一搏——小孩子在这方面更加头脑不清醒。所以,下一步我得立刻把引发他们争端的那玩意儿(不管它是什么)拿在手里,开始灵魂考问:“这是谁先拿到的?这本来是谁的?你为什么需要它?你们可以分享吗?你们可以轮流使用吗?”这样的灵魂五连问之后,一般孩子会开始回复到0—1级争吵的“轻微口舌之争”。而家长负责迅速做出一个相对公平的裁决,比如一人一半,或者彻底没收赃物,给他们布置一个新的游戏转移注意力。几分钟后,争斗结束,争吵的双方被暂时分开。而我的思路则被完全打断,论文是打算写什么来着?邮件看到哪里了?一个下午的工作又被毁了。这没什么,听说倒霉的大雄在《哆啦A梦》全集中一共被胖虎揍173次,被老师骂60次,被妈妈骂了327次,被狗咬23次,掉进水沟14次。可是大雄还是乐观地活着,我这一点委屈算什么……
偶尔画面也会很和谐,但不持久。笑笑一边说“拉姐姐手”,一边把小手递给姐姐。看着两个孩子一大一小牵手的样子,小小的人儿仿佛如画里的风景,真是幸福洋溢。不过这样美好的片段一定是不长久的。不到1分钟,心童走得太快,把弟弟拖得踉踉跄跄,弟弟开始尖叫、哭喊,大法官妈妈赶紧再次出场维持秩序……
食物、玩具、一片树叶、一根绳子、妈妈的怀抱、爸爸的关注……一切都可能成为孩子们争抢的对象。把他们的视线引向不同的地方,是避免冲突的重要策略。墨子说,兼相爱,交相利。既爱自己也爱别人,与人交往要互惠互利,就是双赢的意思。
无论如何,学会妥协都是孩子们应学到的第一课。用公平的心调解纠纷,则是法官(家长)的日常工作。
3.合理求生,发展孩子的社交技巧
隔岸观火,其乐融融。随着小孩子长大,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家长要把资源争夺战的主战场留给他们自己解决,让他们在资源争夺中学习自主求生。每天听大小孩子斗智斗勇,也是一件乐事。当然,家长要事先限制彼此争吵的方式,比如“要文攻不要武斗”。我经常要求他们只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愿,日常生活中不可以随便动手,得先讲道理。君子动口不动手,与人斗其乐无穷嘛。
从老家回来,有人送笑笑一辆儿童三轮车。笑笑、心童都非常喜欢。吃完晚饭,两人就互相怂恿着出去骑车。3岁的笑笑先骑,7岁的心童受到邀请,坐在三轮车后面观光。观光固然不错,但骑车的诱惑更大。于是二人就开始斗智斗勇争夺骑车的机会。
心童:“哇——坐车子后面好舒服啊!好好玩啊!风景特别棒。笑笑你要不要来试试?”
笑笑(闷头骑车):“不要。”
心童装作无所谓的样子说:“那我坐吧。哇——灯光好美啊!风吹得好舒服!太高兴了,谢谢笑笑!(感动感激!)”
笑笑不为所动,继续骑车。心童改为单刀直入:“笑笑,你骑好一会儿了,换我骑吧。”
笑笑:“不行,我还没骑好呢。”心童开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充分展示了我多年来精心培养的“移情”能力:“可是你不给姐姐骑,姐姐会不开心啊。你想不想让姐姐开心?”
笑笑:“想。可是我骑在车上面就开心得不得了。我还想骑。”心童仰头大叫了一声以示发泄,然后调整了一下心情,重新换了台词:“笑笑,你做老师,来教我骑车吧。姐姐不会骑车啊!”
笑笑说行。心童大喜:“那我下来换位置了。”
笑笑:“等一下,我现在没时间教你,我正在骑车。”
百折不挠的心童:“笑笑、笑笑,我来打车,你做出租车司机。你听到有人打车就停车,问我去哪里,好不好?”
笑笑说行。心童敏捷地跳下车,跑到前面,然后大声喊:“出租车,出租车!”
笑笑骑车过来,问她要去哪里。心童:“我要去医院。”
心童高兴地跳上车后座,嘴里说着:“打车好好玩啊!笑笑,现在你来打车吧,你跟出租车说你要去哪里。”
笑笑终于中计,跳下车来。心童终于坐到驾驶员的位置上,她对站在路边的笑笑说:“你跑远点,到前面去打车。对,再远点,再远点……到那个树下面,再远点……好了。”
笑笑呆头呆脑地跑了很远,然后大声喊:“打车!打车!”
心童乐呵呵、慢吞吞地骑到他身边,说“上来吧”。
怎么样?是不是像看大戏那么精彩?这样的戏可以每天免费看好几回。在双方斗智斗勇、彼此没有形成物理伤害的时候,家长隔岸观火的感觉也蛮不错的。
4.永远不要让年幼的孩子独处,时刻关注他们
不要让孩子离开你的视线!多少家庭悲剧,都始于家长让孩子独处。记住这一金玉良言——小孩子身边时时刻刻要有人陪伴(监视)。哪怕是上厕所,也绝对不要让他们离开你的视线,否则你一定会后悔莫及的。平常,有些粗心的大人把孩子独自留在家里,发生过各种各样的儿童伤害事件,足够让我们警醒。
孩子们之间也会出现许多无意伤害。经常提醒可以减少一些意外,但很难完全杜绝。多了一个孩子,你永远想不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雨果出生后曾经发生过一件意外。那天,我们大人还没有出门,笑笑顽皮地把弟弟的婴儿车推进了电梯。我赶过来时,电梯门正好关上,无论我多么用力地按住电梯按钮,电梯还是自动下行了。
我眼睁睁地看着电梯一层层往下,心里着急却并不太慌,想着是自家小区电梯,不会有什么危险吧。我大声告诉爸爸,让他守在楼上,自己赶紧坐另外一部电梯下楼。这时,雨果所在的电梯已经毫无阻力地到了一楼。
我心急如焚地到了一楼,冲出电梯,发现隔壁的电梯已经上行到顶楼。而电梯门口既没有雨果的婴儿车,也没有想象中大人围观的场面。一定是雨果跟着电梯又上去了,爸爸在楼上等着呢,他一定接到雨果了。
我继续等。3分钟后林博士带着心童、笑笑也下了电梯,神情很笃定,但他们身边没有雨果。我瞪大了眼睛问:“雨果呢?”
林博士吃惊地说:“我以为你在一楼找到了!”
这下我开始慌了。谁把雨果带上楼?去哪里了?林博士说,看到那部电梯在25楼停了一下。我顾不上问他为什么不按下按键,电梯就会在我们那层楼停下。我冲进电梯,按了25楼。
在电梯缓缓开动的过程中,我心如擂鼓。新闻里曾经放过一个在电梯里抢走小婴儿虐待、并从高楼把婴儿抛出窗外的事件。不知我们这里有没有这样心理变态的人?冲出25楼,我在走廊里匆匆搜索,抓住一个出门的邻居:“有没有看到一个小婴儿?”看到她惊愕地摇头,我的心紧紧地揪了起来。雨果在哪里?
这时,我突然听到了婴儿的哭声,声音遥遥传过来,我的心几乎跳出喉咙。我仔细分辨声音,似乎在下面,又似乎在上面。我冲到24楼,走廊里没有人,哭声更大了。再冲到23楼,听见雨果伤心的哭声。
看到雨果的一瞬间,我把失而复得的宝贝紧紧搂在怀里,都顾不上是责怪还是感谢那位好心推走婴儿车的老人。那天,我把哥哥狠狠地骂一顿,并且剥夺了哥哥3周内推婴儿车的权利。
当然,随着孩子的成长和他们相处技巧的积累,大人就可以抽身而退了。你可以少说、少干涉,适当地让他们独处。长大后,他们会相亲相爱,甚至超过母子之情。
从9岁开始,哥哥每天清晨一起床,就到厨房里忙忙碌碌,然后端上一大盘好吃的东西,喊弟弟来分享。雨果则理所当然地吃着哥哥姐姐准备的美食,嘴里嘀咕着:“真好吃,真好吃!”哥哥的餐馆每天开张,还允许弟弟点菜,从意大利面到煎牛排、鸡蛋饼。这是我作为独生子女,从来不可企及的幸福啊!
好孩子,愿你们永远相亲相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