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2025年11月13日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真理,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因而它的运用,要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恩格斯曾经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中国作为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存在着特殊的国情,因而不能简单机械套用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而要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就必须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也反复证明,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发挥指导作用,不仅因为它的科学性,而且因为它同中国人民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发生了联系,实现了结合,被中国人民所掌握。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个原理都要历史地,都要同其他原理联系起来,都要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具有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就是因为它能够与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具体化,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只有在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为其自身的发展开辟道路。这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