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1)“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强调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支持和领导在全国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推动进行各方面的拨乱反正。
(2)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3)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系统总结32年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确道路的十点经验。这十点经验,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雏形。
(4)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从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创新的主题。
(5)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观点,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
(6)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强调实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的方针,从而使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含义更加全面。
(7)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系统的概括,也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
(8)1992年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他针对人们思想中普遍存在的疑虑,重申了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从中国实际出发,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地总结了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在一系列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邓小平理论也逐步走向成熟。
(9)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从九个方面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系统阐释了这一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0)1997年召开的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深刻阐述了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进一步论述了邓小平对这一理论的创立作出的独创性贡献。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十五大还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正式将邓小平理论载入宪法。
2.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那么为什么邓小平理论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
(1)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2)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犹疑和困惑,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在于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