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意义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安全,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道路。明确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立为根本制度,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在领导文化建设长期实践中积累的成功经验和形成的方针原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文化事业全面领导的本质要求;是恪守党的本质属性、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必然要求;是坚持正确发展道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是铸牢全体人民共同思想基础、凝聚团结奋进强大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是保证我国文化建设正确方向、更好担负起新时代使命任务的必然要求。要增强政治自觉和思想自觉,强化制度意识、抓好制度执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努力在守正创新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

2)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的任务

(1)把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穿到文化建设各方面。努力推动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强大感召力和影响力的中华文化软实力。

(2)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不断深化对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的研究,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研究,为理论创新创造提供学理支撑。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发展中国理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3)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用科学理论培养人,用正确思想引导人,用主流价值涵育人,引导广大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品学兼优地健康成长,更好担当起民族复兴的大任。深入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政课,编写好思政课教材,发挥好思政课教师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4)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不动摇,压紧压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领导责任,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党的手中,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切实维护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1)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表达,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内容构成。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两者的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凝练和集中表达,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一方面,二者方向一致,都体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质的规定性,凝结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价值表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引领。另一方面,二者各有侧重,相比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突出核心要素、更加注重凝练表达、更加强化实践导向。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

(3)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必须发扬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这就是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和伟大梦想精神。

3.坚定文化自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要求我国由一个文化大国转变成为一个文化强国,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积淀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1)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的独立性。

2)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做强新型主流媒体;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加强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

3)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

4)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努力弘扬中华文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注重国家形象塑造,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