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多选题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 )。
A.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B.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C.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D.民族资产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矛盾
2.封建主义之所以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对象之一,是因为( )。
A.它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障碍
B.它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
C.它是封建官僚军阀实现统治的社会基础
D.它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的主要根源
3.帝国主义之所以成为中国革命最主要的对象,是因为( )。
A.它是近代中国社会一切灾难的总根源
B.它操纵着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命脉
C.它支持或扶植中国的封建主义统治
D.它支持和操纵着中国的军阀割据
4.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这是由于( )。
A.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实质就是农民革命
B.无产阶级对于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主要落实在对广大农民的领导上
C.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要群众
D.农民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5.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两头”是指( )。
A.无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地主大资产阶级
D.城市小资产阶级
6.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其基本特点是( )。
A.它有新的领导阶级即无产阶级
B.它有新的指导思想即马克思主义
C.它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D.它有了新的前途,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而达到社会主义的目标
7.毛泽东说:“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而这些方面综合起来决定了近代中国的历史任务是( )。
A.推动封建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
B.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C.促进中国民族产业的全面发展
D.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8.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的红色政权能够存在与发展的主观条件有( )。
A.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B.第一次大革命的影响,全国革命形势继续向前发展
C.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D.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正确
9.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是由近代中国国情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所决定的过渡性质的国家形式
B.国体是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C.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共和国
10.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是( )。
A.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B.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
C.保护民族工商业
D.没收帝国主义在华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
11.正确处理统一战线中两个联盟的关系,必须做到( )。
A.放手发展和加强工农联盟
B.孤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C.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D.正确发挥两个联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它们相互促进
12.毛泽东指出,无产阶级要实现对同盟者的领导,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
A.率领同盟者向着共同的敌人做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
B.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对同盟者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C.对同盟者给予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给予政治教育
D.对同盟者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原则
13.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几个基本问题,认为正确地理解了这些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这些基本问题是( )。
A.革命转变问题
B.统一战线问题
C.武装斗争问题
D.党的建设
1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是( )。
A.发展进步势力
B.争取中间势力
C.孤立顽固势力
D.又联合又斗争
15.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是( )。
A.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可以“毕其功于一役”
B.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相同
C.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
D.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16.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包括( )。
A.资产阶级
B.官僚资本主义
C.帝国主义
D.封建主义
1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 )。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18.近代中国无产阶级具有的自身特点和优点包括( )。
A.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革命坚决彻底
B.与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C.人数虽少,但很集中,便于组织
D.没有任何生产资料
19.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实现领导权的历史经验是( )。
A.必须建立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B.无产阶级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C.必须建立和发展人民的革命武装力量
D.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