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四)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1)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保证全体人民在现实生活中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把握好两个关系

(1)要把握好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改善民生的前提,离开了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进一步把“蛋糕”做大,为改善民生奠定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抓民生就是在抓发展。持续不断增进民生福祉,能够有效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这样既能调动人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又可以提升社会消费预期,扩大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民生与发展的有效对接、良性循环、相得益彰。

(2)改善民生要坚持尽力而为与量力而行的统一。

要根据经济发展和财力状况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改善民生不能脱离国情,要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入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锲而不舍向前走,在事关基本民生的关键领域持续取得新进展。

3)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1)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强国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业是人民生存的经济基础和基本保障,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3)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再分配机制。

(4)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发挥着社会稳定器作用。坚持应保尽保原则,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改革完善社会保险制度,优化社会救助和慈善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5)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人民健康长寿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深入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建设体育强国,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织牢国家公共卫生防护网,为人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期健康服务。

2.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1)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是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逐步实现社会治理结构的合理化、治理方式的科学化、治理过程的民主化,有力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2)我国社会治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1)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加强社会治理制度建设,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注重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真正实现社会共建共治共享。

(2)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制度,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3)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提高社会治安立体化、法治化、专业化、智能化水平,形成问题联治、工作联动、平安联创的工作机制,提高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增强社会治安防控的整体性、协同性、精准性。

(4)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健全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重视疏导化解、柔性维稳,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亲善友爱的社会心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

(5)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城乡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会治理的重心向基层下移,落实到城乡社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健全党组织领导、村(居)委会主导、以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基层社会治理框架,夯实基层社会治理基础;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