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把握我国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1)基本国情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新的阶段性特征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2.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入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党带领人民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1)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经验就是十七大概括的“十个结合”:
一是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
二是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
三是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
四是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
五是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
六是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
七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
八是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
九是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
十是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
2)十六大以来的实践探索
十六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发展步伐;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战胜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夺取抗击汶川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和灾后恢复重建重大胜利,妥善处置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3.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分析国际形势、顺应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
当今世界发展大势、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1)当今世界发展大势
进入21世纪,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各国相互依存逐步加深,大国关系深刻变动,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同时,国际环境中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发展的外部条件复杂多变。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已经发生历史性变化,我国发展对世界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不断提高,国际社会普遍看好我国的发展前景,看重我国的作用和影响,同我国合作的意愿普遍增强,国际环境发展变化对我国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也不断增大。
2)国外发展的经验教训
长期以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成就,但由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或者照搬别国发展模式,一些国家的发展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经济结构失衡、社会发展滞后、能源资源紧张、生态环境恶化,有的出现了两极分化、失业增加、社会腐败、政治动荡等问题。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暴露了世界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推动强劲、可持续、平衡增长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各主要国家纷纷反思和调整发展方式、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