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一)单选题

1.毛泽东第一次明确提出“新民主主义”这一命题的著作是( )。

A.《〈共产党人〉发刊词》

B.《论政策》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新民主主义论》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

A.社会主义社会

B.新民主主义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

D.具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重因素的社会

3.中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 )。

A.封建主义体系

B.资本主义体系

C.社会主义体系

D.共产主义体系

4.新民主主义的基本国情,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这个基本国情是指( )。

A.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是一个经济相当落后的农业国

C.中国是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主义国家

D.中国处在经济文化不够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处于领导地位的经济成分是( )。

A.个体经济

B.私人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C.国营经济

D.合作社经济

6.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体是( )。

A.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私营经济的国有化

C.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D.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7.在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特殊性问题是( )。

A.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

B.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

C.农业的机械化问题

D.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问题

8.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条件是( )。

A.国民经济的恢复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

C.工商业合理调整的完成

D.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的奠定

9.新民主主义社会,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B.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10.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根本政治条件是( )。

A.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

B.坚持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

C.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D.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概括地说,就是( )。

A.“三改两化”

B.“一化三改”

C.“三化一改”

D.“一化两改”

12.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创造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各种形式,其高级形式是( )。

A.统购包销

B.委托加工、计划订货

C.经销、代销

D.公私合营

13.中国在对资产阶级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中,在利润分配上采取的政策是 ( )。

A.统筹兼顾

B.劳资两利

C.公私兼顾

D.四马分肥

14.剥削阶级在我国被消灭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B.全国大陆的解放与统一

C.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土地改革的完成

15.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B.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资产阶级自由化之间的矛盾

1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已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 )。

A.社会主义社会

B.封建主义社会

C.新民主主义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17.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然走向( )。

A.社会主义社会

B.资本主义社会

C.封建主义社会

D.共产主义社会

1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建立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是( )。

A.没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B.没收官僚资本

C.没收民族资本

D.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

19.1952年,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提出了加快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 )。

A.土地革命的总路线

B.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C.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0.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点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中共十三大的召开

21.毛泽东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来源是( )。

A.马克思的合作化理论

B.恩格斯的合作化理论

C.列宁的合作化理论

D.斯大林的合作化理论

22.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政策是( )。

A.加工订货

B.统购统销

C.和平赎买

D.公私合营

23.标志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基本完成,是实现了( )。

A.手工业合作社的建立

B.农业合作化

C.全行业公私合营

D.生产责任制

24.中国共产党提出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和平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最初设想是在( )。

A.民主革命时期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

D.“文化大革命”时期

25.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在( )。

A.1949年

B.1952年

C.1956年

D.1958年

26.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的主要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国民经济的恢复与调整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27.制定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依据是( )。

A.国民经济的恢复和调整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实现国家工业化

D.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8.1956年我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开始进入( )。

A.新民主主义时期

B.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C.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D.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29.1953年到1956年,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

A.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残余的矛盾

B.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30.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方针是( )。

A.利用、团结教育

B.利用、团结、改造

C.利用、限制、批评

D.利用、限制、改造

31.中国共产党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 )。

A.趁热打铁,积极领导

B.自愿互利,国家帮助

C.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D.国家帮助,典型示范

3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是( )。

A.国家资本主义

B.和平赎买

C.合作化

D.改造企业和改造人相结合

33.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是( )。

A.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

B.新民主主义五种经济成分的充分发展

C.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及现代工业的初步发展

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34.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中提到的过渡时期是指从( )。

A.旧中国向新中国过渡

B.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C.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

D.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35.党在过渡时期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群众基础是( )。

A.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B.在全国农村进行全面的土地改革运动,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C.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的发展道路

D.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36.我国在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所办的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的性质属于( )。

A.社会主义性质

B.半社会主义性质

C.社会主义萌芽性质

D.非社会主义性质

37.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国家向私营企业投资入股,企业生产资料由国家和资本家共同所有,利润分配仍然实行“四马分肥”,国家向企业派出公方代表,与工人、资本家共同管理和改造企业,公方代表居领导地位。这时的企业性质( )。

A.仍然属于私营企业

B.具有了社会主义因素

C.属于半社会主义性质

D.基本上属于社会主义国营性质

38.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标志是( )。

A.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B.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C.把私营工商业的生产经营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

D.全行业公私合营

39.我国对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方式是( )。

A.赎买

B.统购统销

C.公私合营

D.合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