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石拱学士桥

明清石拱学士桥

在润洞去往朝阳山的路上,有座建于明末清初的石拱桥,名叫“学士桥”。这座桥长8.6米,宽4.5米。因其坚固宽阔,后来成为公路桥。过了学士桥,往左有条山道通向朝阳山,往右则是通往田心电站的公路。

站在路面上看桥,学士桥与一般的公路桥梁无异,桥面与路面平齐,平整宽阔,桥的两侧有扶栏防护,以保证行人车辆通行安全。桥的一头,桥面比路面宽,桥的另一头(即靠近朝阳山那头),桥面则比路面稍窄。据《赣州地区国营九连山营林林场场志》(1993年版)记载,学士桥于1965年改造成石座木面桥,1980年改造成石座水泥平板桥。因为桥的两旁被灌木杂草遮掩,不仔细看,不知这是一座石拱桥,还以为就是一座普通的桥梁,就连在九连山工作了一二十年的专职司机,说起学士桥,他也不知那是一座石拱桥。

学士桥是单孔拱桥,用麻条石砌筑而成,一个半圆形桥体稳稳当当地跨越河的两岸,净跨7米,桥高4.3米,气势颇为雄伟。河的两岸是陡峭的山壁,与河底几近垂直,地势险峻。河底凹凸不平,怪石嶙峋,有清澈的山涧溪水从河里潺潺流过。桥体长满了灰黑的苔藓,颜色与河岸石壁的颜色浑然一体,更加衬托出学士桥的古老沧桑。

关于学士桥的选址和起名过程,民间流传着一个传说。

田心和上围合称润洞,田心为下洞,上围为上洞。两洞各有一条河,田心河与上围河在油恩咀交汇,形成油恩咀河。油恩咀河岸陡峭,河水咆哮,在其下游二十余丈的河中间,有块形似鸡心的巨石,人称“鸡心石”。为了出行的方便,明末清初时期,田心和上围两村村民商议,两村人捐款捐物、出人出力,合力建桥。在选址的问题上,两村人一致同意桥址就选在鸡心石处,让桥拱罩住“鸡心”,寓意“不偏心”。但筑桥的师傅从专业的角度提出,鸡心石挡在桥孔中间,万一山洪暴发,河里的大水就会因这块鸡心石的阻塞而溢洪。为防止山洪暴发给当地百姓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最后决定在鸡心石的下游位置建造一座石拱桥。于是,在两岸陡峭的石壁上凿开桥基,以当地的花岗石为石料主材,配以桐油、石灰、红糖、糯米浆为灰浆,精工砌筑而成拱形大石桥。桥建成后,上洞和下洞的村民都不再担心出行会受阻了,两个村子的人员往来也密切起来了。

原先打算,在石桥竣工之日,把这座石桥命名为“举人桥”。可就在仪式举行过程中,突然,一只麂子在山上蹿下来,穿过人群,径直从桥上跑了过去。参加竣工仪式的村民惊叫:“麂子!看,麂子走了!”“麂子”与“举子”(即举人)同音,俗话说:“举子满天下,官从此处来。”“举子走了”,以后这里岂不是出不了文人?出不了文人,又哪能出得了官人?润洞人建桥,既为通行方便,也为祈愿好运,指望日后人才文运昌盛,多出举人、官宦、商贾。有一略通文墨的乡贤灵机一动,大声接话道:“举子走了学士来!”学士比举人学位更高,当的官自然更大。人们这时仔细地察看地形桥貌:一拱飞架两河岸,像一顶官帽,两边的河岸则像是官人的两条腿,他正盘腿席地而坐。于是两洞人当即决定,把这座桥起名为“学士桥”,并请石匠精雕一块“学士桥功德碑”竖于桥头。据说此碑为红麻石质,高100厘米,宽60厘米,后来开公路时损毁。

近四百年过去,学士桥虽然没给当地带来显赫人物,但在建筑史上却创造了一个奇迹。1971年开始修建田心电站,多少载重卡车轰轰隆隆过往此桥,但桥体却固若金汤,没受一点震损,至今完好如初,真乃奇迹。

古老学士桥 (萧落木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