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峰来历有传说
南武当山原名“小武当山”。此山为什么被冠以“武当”二字?此前为什么要在前面加个“小”字?后来“小武当”又为什么变成了“南武当”?
传说,“武当”名字的由来,跟一代大儒、心学大师王阳明有关。明朝正德年间,赣粤边际出现了“三浰之乱”,时任左佥都御使、南赣巡抚的王阳明奉旨率兵前来平叛贼乱。正德十三年,平乱告胜后,王阳明班师回城经过武当,看到形如剑戟、气势磅礴、连绵不绝的座座山峰,兴致极高,便决定向上攀登。在最奇险的铁索云梯处,只靠挂在悬于绝壁上的一条铁链攀爬。当他向上攀爬到铁链的一半,回头往下看时,身在半空,奇险无比,感慨万端。到了山顶,王阳明慨然地写下楹联诗句:
武力不如法力,力修力行力作善;
当仁何必让仁,仁心仁德仁为宗。
表达了他平乱后的心情,以及不希望用武力讨伐而希望施德仁政的心愿。后人取联首两字“武当”为这座山的名字。
比较准确的出处,光绪二年《龙南县志》有载:“小武当者盖以楚中武当山为天下名胜,因仿其名以志奇,复以小字别也。”并称小武当山为“天生绝景”。湖北的武当山因武当功夫而名扬天下,其实,若论自然风光,龙南小武当山并不比湖北武当山逊色。所以后人认为,两座名山,一座以人文景观著称,一座以自然风光出名,两者不存在可比性,难分谁“大”谁“小”;而仅为了区别两座山的名称,把龙南的武当冠以“小”字,似有矮化之嫌疑。故按两地所处的地理方位,把南边的龙南武当山重新命名为“南武当山”,此乃名副其实。
南武当山确实不“小”。神奇壮观的南武当山形成于古生代,缘于2亿年前地壳频繁运动,地壳上升为砾岩群峰,地处赣粤边境九连山断落层带的边缘,为典型的丹霞地貌。因是南北横亘的单科山脉,故西坡平缓,东面断壁千仞。主峰海拔864米,竟耸天外的石峰有99座。远看形如玉笋,排如直戟;近看百态千姿,有的酷似“金龟出山”,有的酷似“双象凌空”,有的酷似“五女拜寿”,有的酷似“众僧朝圣”……真是气象万千。
仿若仙境
说起九十九座奇异石峰,民间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很久以前,武当地域一片平坦,没有山峰。一天,八仙之一的张果老赶着小毛驴云游四方,在路过武当大坝地域时,看到当地民众衣不遮体,食不果腹,顿时善心大发,想法子要让大坝人通过养猪解决温饱问题。他用猪笼挑着99只猪仔来到大坝墟上,还没摆开阵势,就遇到当地一个地痞恶霸。地痞根本不知道眼前这个卖猪仔的老汉是谁,只看他慈眉善目的样子,听口音又是个外地人,便起了强占这99只猪仔的歹心。地痞见张果老能挑起99只猪仔的担子,还腰不弯气不喘的,认定这不是一般的人,老汉一定有武功,于是他便邀集了几个走江湖的大汉,带着数十名家丁前去挑衅。张果老捋须哈哈大笑,将一担猪仔放出,99只猪仔便飞也似的跑到现在的武当山地片,一字儿排开。这群恶人想分头去捉这些猪仔,只见张果老将扁担向天空一挥,99只猪仔顿时像出土春笋一样长成了99座犬牙交错的石峰。他又将扁担向天空一挥,江湖汉子和数十名家丁立马腾空飞上了天,接着一个个从天上跌落下来,摔倒在武当峰与将军峰之间的峡谷,从此变成了各种奇形怪状的石头。就这样,猪仔和歹人一个个都变成了石头,变成了如今坐落于赣粤边际的奇峰异石群。在大坝墟赶集的村民们见状,方知这位老汉就是传说中的大名鼎鼎的活神仙张果老,个个跪拜作揖。张果老招呼大家起来后,挑着一担空猪笼腾空而去,消失在众人的眼前。地痞恶霸的丑行自然遭到当地村民的唾弃,罪有应得;而张果老惩恶扬善的壮举,深得一方百姓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