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缭绕白云寺
白云寺坐落在黄牛石的半山腰,建在一块向阳的丘陵地带,前后两栋各有三间房屋,前栋中间位置用作大门过道,左右两侧建有廊阁,围成一个四合院形状,中间留有天井。
白云寺的后山上生长着一棵周长6米多的千年红豆杉,要4个成人才能合围住。墩头王屋65岁的王现富老人从2015年开始义务守护古寺,寺内香烟缭绕,香火不断。略通文墨的王现富老人面对这棵千年红豆杉古树,感慨万端,赋诗一首:“青春不老枝叶茂,根深蒂固不动摇;既是山中树之王,又是国家稀世宝。你若爱它会长寿,你想废它祸不休;风吹雨打都不怕,有志之人可学它。游客至此诚尊重,拿着清香作三揖;好向树神许个愿,心想事成百事佳。”表达了老人自己爱树,同时倡导他人护树的拳拳之心。
相传,白云寺初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后历经四修。明正德十三年,时任南赣巡抚王守仁曾坐镇白云寺,指挥官兵平定三浰贼乱。到了清朝道光年间,经历300多年岁月,白云寺摇摇欲坠,墩头五洞王姓发起重修白云寺。因是积德行善之举,后又有五洞张姓、坪坑范姓及墩头李姓、潘姓等四姓乡绅加入,修建进度迅速加快。至道光十九年(1839年),寺庙修建初具规模,当事人立碑一块:“山主王凤秀、张云周、范祖雀、范祖安,李庆周、潘正宇立山一所,土名黄牛石,上临天水,下与坭寨,东临下后门,西至鹿湖坳。”
寺庙修葺完工后,一直没起寺名,虽有信男善女前来烧香,但香火寥寥。直到5年后的道光廿四年(1844年),来了一位名闻赣粤边际的名僧作住持,管理寺庙的日常,这里的香火才日渐鼎盛。据说住持到达黄牛石的当天,蓝色的天幕上镶嵌着一轮金光灿烂的太阳,一片白云像碧海上的孤帆在晴空飘游,当云絮飘浮到寺庙的上空后,便缓缓地降落,把黄牛石的山巅笼罩起来,祥云缭绕着寺庙。住持当即给寺庙命名为“白云寺”。
白云寺成为墩头山区众多寺庙庵场之首,终年香火鼎盛,信众不辍。明清朝时期这里曾附设私塾,招收赣粤边际几县童生。后因世道变化,上山进寺者鱼龙混杂各怀心事,更有兵贼强人占寺为巢,骚扰边境。传说民国时期,军方得到情报,说九连山白云寺盘踞着一股土匪,于是派官兵进山,却扑了个空。军官恼羞成怒,命令手下一把大火将寺烧毁,寺倒僧散。1939年,赣粤两省边民集资三修白云寺。三修后的白云寺改住尼姑,奉祀观音佛祖。黃牛石的“三丘田”就曾是尼姑们的种植地。
1958年大炼钢铁时白云寺再度被毁,改建墩头钢铁厂。荒废几十年后,到了1990年,墩头村潘石央、潘水德,中迳村刘燕飞、欧考宣,坪坑村傅年文,润洞村李训典和广东汾水人谢新潭、谢火浩、钟仁全等信民发起四修,在原址依原貌盖成四合院至今。四修后,当地老妇人潘笠清住在白云寺看护长达十七八年之久,后终因年迈体弱而下山。接下来就由王现富老人打理看护寺庙至今。
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日、四月廿四日、六月十九日、九月十九日,是赣粤两省三县(江西龙南,广东连平、和平)信男善女来寺进香点烛、叩拜许愿、集中朝圣的日子。寺内备好斋宴,8人一桌,共进午餐。
民间有个“遁木南华寺”的传说,说的是九连山白云寺与韶关南华寺的一段佛缘佳话。话说当年南华寺的方丈计划扩大南华寺的规模,但苦于扩建寺庙的杉木无从找寻。方丈找遍周边地区也没有找到,他整天唉声叹气,闷闷不乐。一天,方丈得到消息,说九连山的白云寺周围有粗大红心的杉木(即“龙木”),十分高兴,就连忙赶往九连山。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走了三天三夜,终于到达了白云寺。不巧的是,白云寺的住持正好云游去了。南华寺的方丈就独自到寺院的后山察看。只见满山的杉木棵棵长得粗大圆直。第二天,等见到白云寺的住持时,南华寺方丈就迫不及待地提出需要杉木999棵的要求。白云寺住持听后微笑着提出一个要求:南华寺方丈必须用一夜的时间把这999根杉木砍运到南华寺。是夜,南华寺方丈就使用遁运法,从白云寺院子前的那口水井,将杉木遁运到南华寺。当他正要遁运最后一根时,雄鸡五更报晓,南华寺方丈心里一惊,法术失灵,白云寺院前的水井中从此就留下半根杉木。现在,白云寺院前的那口古井依然如故,却不见当年的那半截杉木。虽然这是一个传奇故事,人们却能从中体悟到九连山自然资源之丰富和客家人开放、大度、包容之心态。
白云古寺
白云寺以其空气清新、环境幽静、佛祖神灵而著称,寺内外古树掩映。奇特的是,这里无蚊叮虫咬之虞,实属罕见,是一处难得的修身养性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