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故里大屋村

第二节 院士故里大屋村

2019年10月1日。北京。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群众游行方阵中,70组彩车缓缓从长安街由东向西穿过天安门核心区。一支寓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刻含义的方阵令人印象深刻,这就是以“复兴号”高铁为主体的19号彩车。在这辆以“创新驱动”为主题的彩车上,不仅有蛟龙号、C919、5G等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集结亮相,还有10位来自一线的科技工作者代表,他们手捧鲜花,目视前方,带着中国科技人自信的笑容频频挥手致意。这当中,有一位龙南乡贤,此刻他正站在19号彩车车头,为创新驱动代言。这辆以“创新驱动”为主题的彩车,引发网友热议,连连刷爆朋友圈;而这位乡贤的故里也跟着“火”了起来。这位儒雅的乡贤,就是龙南籍中科院院士赖远明;赖远明的故里,在临塘乡大屋村。

赖远明,男,1962年8月出生于江西省龙南市临塘乡大屋村,曾先后就读于家乡的大屋小学、塘口中学、临江中学,1979年从龙南中学考入南方冶金学院(现江西理工大学),1983年毕业。1986年在兰州交通大学获硕士学位,1998年9月远赴加拿大留学,专心冻土研究,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冻土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寒区工程、土木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院长。赖远明院士长期从事寒区工程理论和数值分析的研究工作,他曾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精神,破解了青藏铁路修建中冻土如何“保冷”的世界级难题,被誉为解码高原冻土难题的“魔法师”。

大屋村

由于赖远明对国家做出的杰出贡献,众多主流媒体对他都作过宣传报道。如《兰州晚报》载:

赖远明长期从事寒区工程理论和数值分析的研究工作,其科研成果已应用于青藏铁路等寒区工程中,解决了青藏铁路块碎石路基这类含有流体-固体耦合传热温度计算的关键科学难题,为青藏铁路高温冻土区路基结构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为同类工程的修建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成功范例,为改善西部交通条件做出了贡献。

《江西日报》介绍说:

多年来,赖远明艰苦求索,成功攻克一个个冻土领域难题,领跑世界,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等奖项;生活中,赖远明是个有情有义的好男儿,爱国、爱亲人、爱家乡。他就像从客家山村放飞出去的一只风筝,无论飞得多高、多远,总有一根感情线把他与家乡连在一起。

临塘乡大屋村位于龙南市南部。大屋村秀美的竹林氤氲在乳白色的雾气中,稻田错落有致,村道纤尘不染,整个大屋村犹如一幅浓淡相宜自然和谐的水墨画卷。精准扶贫危房改新,让村民们住进了干净整洁、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广场舞队正在翩翩起舞,丰富的文化活动在先进文化的引领下,村民的精神生活丰富了,就像是在和煦的春光中,水哗哗地流进田里,也流进群众心里。一批因地制宜具备造血功能的长远项目,为大屋村搭建起可持续发展的平台,望得见的山水,看得见的产业。

行走在大屋村的坪坪巷巷,看到的是甜美的笑容,听到的是有趣的故事,感受到的是村民们发自内心的幸福喜悦。通过各级党委政府科学统筹指导,精准施策发展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开展新村建设,农民走上了增收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

赖远明院士的旧居坐落于大屋村自照小组。这个自然村临近105国道,平坦水泥公路如一条玉带通向村子。村庄四周,青山拥抱,溪水潺潺,幽静的环境显出悠远的意境,无论春夏秋冬,都呈现出一派祥和景象。

为系统全面地展示本土人才文化,吸引在外乡贤、社会贤才开展交流,拓展人才培育平台载体,临塘乡积极整合资源,按照“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模式,充分挖掘大屋村“贤才文化”特色,按照3A级乡村旅游点标准,于2019年在大屋村投入资金,打造了“大屋村人才乐园——人才展坊”。

人才乐园展坊选择在赖远明的故里大屋村自照小组,整个展坊占地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将祠堂和空心房进行改造,在保留原砖木结构老房子的基础上修葺一新,留下了乡愁,美化了山村。进入村子,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一栋栋的房屋,非常规整。通过环境卫生整治和外立面风貌改造,空坪洁净,白墙灰瓦,路灯地灯并存,串串红灯笼高挂,房屋外墙上画有山水人文宣传画,布局有序整齐,浓浓的客家乡村气息扑面,既改善了居住环境,又保留了土味乡愁。

人才展坊分室外、室内两部分。室外,厅厦前面是一块大空坪,空坪上点缀有石头磨盘、石雕笔砚、石桌石凳、创意牌坊等小景观,还间有绿树。再往前走,是贤才文化广场,突出展示龙南著名历史人物。进入贤才文化广场,这里有造型别致的文化墙,有荷花池塘,有小桥流水,有花香栈道,有木质扶栏,有长条木椅,还有各种好看的景观树等,实在是漫步休闲、读书思考的好地方。

室内,利用原有的房子,开设了院士馆、文学艺术界人才馆、乡土人才馆、优秀教师馆、优秀学子馆等5大类展馆。其中乡土人才馆开设了5个类别的分馆,分别是“山歌·铁匠馆”“竹编·绘画馆”“优秀泥瓦匠馆”“优秀木工馆”“种植养殖馆”。

院士馆。利用赖远明老家房子进行布置,馆内多层面、多角度展示赖远明院士从童年、少年、青年和壮年,从学生、研究人才到院士的成长历程以及所获奖项等情况。赖远明从小学读书起,勤奋刻苦,尽管家庭生活条件异常艰苦,仍然励志成才,克服各种困难,考取大学,埋头学习,学业有成,工作勤勉,不断求索,终成大器。院士馆还对王勋年、钟义信两位知名专家学者的基本情况作了介绍。

文学艺术界人才馆。主要介绍了23位在龙南市文学艺术界久负盛名,颇有建树的各类人才。其中作家7人、音乐舞蹈8人、书法3人、诗词2人、工艺美术、民间艺术、摄影各1人。

乡土人才馆。开设了5个种类的分馆,其中“山歌·铁匠馆”,共展示龙南各乡镇的16位乡土人才,涵盖:铁匠工艺,如农具打造、铁器制作等;山歌艺术,主要是客家山歌;器乐演奏,有葫芦丝、二胡唢呐等;还有舞蹈、采茶戏等。“竹编·绘画馆”,介绍了12位乡土人才,涵盖:竹编、竹器制作,农村生产生活用竹器、鸟笼、火笼等;绘画、山水画、假山制作等;书法,有隶书、行草等。“优秀泥瓦匠馆”,介绍了20位优秀泥瓦工,涵盖:建筑工、泥瓦工,以及粉墙壁、高端建设、瓦罐陶瓷类工艺品制作等。“优秀木工馆”,介绍了24位乡土人才,涵盖:家具定制、嫁妆打造、装潢、水电安装、屋内装饰等。“种植养殖馆”,共展示55位人才,涵盖:植物种植,分花卉苗木种植、脐橙、桑葚、玉米、葡萄、百香果、三华李、鹰嘴桃种植等,以及大棚蔬菜,中草药种植等;动物养殖,分家畜家禽,如猪、牛、鸡、鸭、鹅养殖等;水产养殖,有甲鱼、鳗鱼养殖等,还有蜜蜂养殖。

优秀教师馆。介绍了龙南市10位有突出成就的中小学教师,其中初、高中教师6位,小学教师4位。这些教师有的已退休,多数仍在教师岗位辛勤耕耘。

优秀学子馆。分别登载了三部分学子,一是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龙南考取清华、北大的4位学子以及“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考取清华、北大的16位学子;二是2009年至2019年龙南高考文科前三名榜单;三是2009年至2019年龙南高考理科前三名榜单。

通过在院士故里大屋村建立人才乐园,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用身边的实例诠释“知识改变命运,奋斗改变人生”的哲学道理,为社会树立学习榜样,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