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座经典老桥

几座经典老桥

石路桥

石路桥位于城区西北面,在距桃江与渥江交汇处三百多米的桃江上游,过去从桥上可以眺望到从龙头滩溯流而上的货船停泊在犁头嘴码头。可以想见,这一带以前是如何的繁华。石路桥是城区通往水西坝和洒源一带的必经之路,城区西部,仅有一座石路桥,所以石路桥交通地位非常重要。

龙南古八景中,有一景叫“西河银底”(又叫“桃川夕照”),这个西河银底,说的就是站在石路桥上所看到的桃江河底的景色。桃江河石路桥一带的河底系白色岩石构成,天长日久,这些岩石被河水冲刷得光滑如镜,晚上月光照在河里,河底泛着银色白光,别有一番情趣。

石路桥始建于明朝。因为桥基和桥面全部是石头砌筑的,故得名石路桥。石路桥坚固雄伟,桥面是一个木质长廊亭阁,过桥就相当于走过一条长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廊腐蚀损坏。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木长廊蚀坏殆尽,桥面连栏杆也没有了,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眼前这座被称作石路桥的,并不是明朝那座。现在展现在人们面前的这座石路桥,是1971年在原址上游3米处新建的,横跨桃江,通往桃江乡,全长110米,宽7米,高9米,5孔,每孔跨径20米,乱石拱形结构。虽然命名为“桃江桥”,但人们还是习惯把现在这座桥也叫作石路桥。

石路桥

建于明朝的石路桥是一座长100多米的石拱古桥,有石墩9座,系明朝乡贤袁立煌捐钱建造。相传,袁立煌不是富翁,但他在一次挖基时挖到了一甏“窖”(银洋)和一只“金马”。他想到水西民众进城无桥的苦恼,便决定捐钱建大桥。他的亲家是富翁,见他决意破土动工,便讥笑他,并与他打赌:“你敢出钱建桥,我就天天给桥工送茶。”“送茶”是龙南习俗,凡请泥木工,必须于上午10时左右煮点心给工人吃。两人立字为据,并请当地有名望的人及县官作公证。动工后,袁立煌有条不紊的指挥调度,民众干得热火朝天;亲家则天天送茶,从未间断,虽想反悔却因立有字据只好忍痛。桥成,两亲家相互咧嘴一笑:袁立煌的“窖”和金马刚好用完,而亲家所有的积蓄全部花光变成了穷汉。当地人感谢袁立煌也感谢他的亲家,落成大典时将两人抱举在头顶上“试桥”,好不热闹。

建设新的石路桥时,老的石路桥桥墩被拆除。光阴荏苒,斗转星移。新石路桥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仍然稳固牢靠,只是现代私家车多了,所以桥面显得较窄,上班高峰期常出现堵车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政府决定在石路桥的上游,兴建一座新桥——人民大桥。

中山桥

中山桥

民国23年(1934),在兴建龙信公路时,横跨渥江建起一座木桥,名上东门桥,2孔,全长66米。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上东门桥木头腐朽,在原桥下游又建木结构桥一座,10孔,全长68米,宽6米。此桥地处县城(老城区)中山门外,故取名为“中山桥”。1967年又因桥木腐朽,在原桥上游改建空腹式钢筋混凝土拱桥,乱石V型重力型墩台,长75米,宽7米,高8米,3孔,每孔跨径20米,负荷汽车载重13吨。此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山桥改名为“红卫桥”。1984年恢复原名中山桥。1994年考虑到桥面过窄,已不能适应日益繁忙的公路交通需要,便与原桥平行,再建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并连成双桥,两桥中间设2米绿化隔离带。新桥长84米,宽9米,由此桥面扩宽一倍。大桥一头连接金水大道,另一头连接中山街、红旗大道、龙鼎大道、龙全大道,是龙南老城区交通位置最为重要的一座桥梁。2015年,对中山桥实施了改造工程。

解放桥

解放桥位于老城区东部边沿下东门外的渥江。以前,此地有一座木桥,叫下东门桥,杨坊、龙洲一带百姓进城均须经过此木桥。每年洪水过后,桥梁都会被冲坏,人们只好靠小船摆渡过江,但屡屡发生翻船事故,百姓常有伤亡。1850年,有开明绅士提议募捐修桥款,得到周边百姓及县城商家响应,纷纷捐款,并成立了下东门桥会。

1939年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吴奇伟率部进驻龙南。吴奇伟,号梧生,抗日名将。他考虑到下东门木桥太小,既不利于民众来往进城,也不利于军队执行任务,于是他拨出部分军费作修桥费用,不足部分就带头捐款,牵头筹资,并解散桥会,把下东门桥会全部资产投入建桥工程,把木桥改建成为桥基为石礅的大型木桥。桥建成回廊式,有瓦檐,既方便通行,又能避雨防晒。桥建成,仍叫下东门桥。为铭记吴奇伟将军的善举,当时的人们又把此桥称做“梧生桥”。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拉开序幕。1949年8月19日,解放军从信丰向龙南进军。当晚,得知县城国民党守军已逃离县城,指挥战斗的解放军团长梁歧当机立断,命令部队冲过下东门桥,一举占领县城,龙南宣告解放。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把解放军解放龙南时从下东门桥进城后走过的第一条街道命名为解放街,而下东门桥就在解放街口,故此桥也改名为解放桥。

1961年,解放桥因年久失修,桥墩老化倒塌,遂在原桥上游10米处建一木便桥通行。1964年,拆除老桥改建成钢筋混凝土四梁式桥面,三孔,每孔跨径15米,全长50.4米,桥面净宽7米,负荷汽车载重8吨。解放桥西岸是县城,东岸是水东综合市场、解放东路。解放桥是老城区通往玉石仙岩方向的交通要道。1966年,龙南县城遭遇特大洪水,洪水漫过桥面,桥体岿然不动。该桥后来稍作修缮,使用到今。

2002年,在解放桥与中山桥之间的渥江上,兴建起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桥,名水东桥,从此分流了一大部分人流、车流,大大减轻了解放桥的交通负荷。

解放桥

在解放桥附近,曾经有一座“矮桥”,长期以来都被人们作为老县城的一个地理标识参照。过去的古县城,建有坚固的城墙,渥江河沿城墙而下。在城墙与渥江之间,有一大块宽阔的沙石滩。此处形成有一个“牛市”。渥江河的东边,也就是牛市的对岸,叫水东,这里有一条“鸭麻街”,是专做活鸡活鸭等家禽生意的一条街道,每逢墟日,西边的牛市与东边的鸭麻街熙来攘往,街市热闹。为方便县城与水东之间的往来,便在这段水域架设了两座简便木桥,上游的木桥高一些,叫高桥,下游的木桥矮一些,叫矮桥。矮桥使用的年代较长,影响也较大。矮桥桥长有五六十米,由木头直接打入河底形成木桩足,再在桩足上铺设条木和木板形成桥面。矮桥东边桥头有一叶姓屋场,此屋场就叫“矮桥头”。高桥和矮桥均于20世纪60年代被拆除。

演教寺桥

演教寺桥是因为此处的濂江河畔东岸,原先有座寺庙叫演教寺而得名。

宋朝的第二位皇帝即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为了推行他的文治德政主张,在龙南建立了两座佛教寺院,一是玉石岩的玉迹寺,并为玉迹寺赐赠经书120卷。二是马牯塘的演教寺。宋治平年间(1064-1067),宋朝的第五位皇帝即宋英宗赵曙为大力推行佛教,特为龙南两所寺庙题匾额,赠额改玉迹寺为“普和寺”,演教寺为“演教院”。至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演教院又重新恢复演教寺的名称。

演教寺桥

关于演教寺立寺,民间有一个传说。据传当时有一位僧人,路过濂江河东岸时,发现此处河道弯处,一山耸立,视野辽阔,很适合建一座寺庙。但建寺庙是需要资金的,如何使众信徒心甘情愿的捐资呢?僧人想出了一个办法。这年初夏,梅雨季节到来之前,僧人买来一些青蚕豆晒干,又捧过来一尊木雕镀金小菩萨像。一天晚上,那僧人在一块早已看中的空地上挖了个土坑。他先将蚕豆倒进土坑,然后将那尊菩萨像放置蚕豆之上,再用草皮铺在上面,使人看不出破绽。不久,梅雨季节来临,经过雨水的浸泡,蚕豆逐渐膨胀,蚕豆上面的小菩萨像便慢慢地顶开草皮,升出地面,被一个割草的农民发现,“地下菩萨显灵!”的消息便立马传开,人们纷纷前来观看。这时,那僧人便在菩萨雕像前焚香膜拜,说这地方是佛光圣地,现在菩萨已经自己显灵,我们应该为菩萨建造寺院,以避风雨。信徒们听他这么一说,纷纷捐款。不久,一座规模不大的寺庙就在濂江河畔建立起来了。

早年的演教寺,在20世纪30年代修公路时被毁,但演教寺桥却保留至今。1996年,与演教寺桥平行,建成演教寺二桥,两桥之间设有1.9米绿化隔离带,桥长120米,宽9米。2015年,政府对演教寺双桥实施改造,使它旧貌换新颜;2019年,对演教寺双桥实施景观亮化工程,一到夜晚,双桥流光溢彩,彩灯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