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盆山上风车转

第一节 金盆山上风车转

巍峨北嶂插云天,地胜蓬莱隐道仙。

针宝显能托日月,庵材魔幻涌泉田。

杆杆翠竹青如锦,排排新茶碧似茵。

诵唱经文声已远,洁能风电竖山巅。

这首七律诗,道出了金盆山的过往今昔。

金盆山,位于龙南城东偏北15公里左右的龙南、全南、信丰三县市交界接壤处。山势由东南走向西北,面积约1万公顷,主峰海拔786米,是龙南城附近最高的山峰。植被以松、杉为主。站在金盆山顶一览群峰,叠嶂层峦,山体险峻,溪流密布,江山如画,周边山脊环绕,山腹平坦如盆,故由此而得名。

进入21世纪以后,国家为增加电量,利用金盆山山高风大的自然条件,在北嶂及附近的十多个山头安装了风轮发电机,建起了风力发电场。金盆山风电场总投资5.8亿元,总装机容量70兆瓦,建有35台2兆瓦风电机组,发电量可达7万千瓦,每年可为电网提供1.4亿度电。风电场于2019年1月建成,开始发电运营。这是一座真正的清洁能源企业,相对于传统的火力发电,没有粉尘、硫化物、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的排放,相对于水力发电,没有库区移民和蓄水对地质构造的影响,既节约了煤炭资源,又保护了生态环境,达到了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的目的,洁净的电源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城乡,造福百姓家庭。

金盆山风电场不但是一座能源企业,而且成为龙南市一道绚丽的风景线,成为一个景点,每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欣赏,或骑行,或徙步,或驾车,目的就是要一睹金盆山的美景。

金盆山风电场的入口在东坑的樟下尾。山脚下,有一条弯弯曲曲的盘山道路直通山上。从入口到山顶全长约有6公里的上坡路,越野车可直达。上了迳岽,转过几道山弯,金盆山映入眼帘:山岭高兀突起,蜿蜒连绵,既被群山环绕,又与周遭的山峦隔开。晴空万里的天气登金盆山是最惬意的日子。连绵的青山,旋转的风车,盛开的鲜花,蓝天悠悠,云海翻涌,还有穿着鲜艳的观景人群,构成了一幅醉美的画面……

金盆山云海

最抢眼的,是沿着逶迤山脊竖起的那数十台高大挺拔的银灰色的“大风车”——风力发电机。一台台大风车,顶端那三片巨大的叶片足有四五十米长,它们随着山风慢慢转动,塔架更是有一百多米高,底部的管筒要五六个人合抱才能合围住。它们屹立在风中,如一个个巨人守护着这座美丽的金盆山。它们擎天而立,迎风旋转,壮观极了!风不是很大,风车的叶片正慢悠悠的旋转着,就像是一位悠闲的老人在自由自在的扇着一把大蒲扇。别看风车这么慢悠悠的转,可每台风力发电机一年可以发电3000万千瓦。

蔚为壮观的风车群,耸立在巍峨葱郁的金盆山巅,上接万仞云空,下连千里绿海,银色的风车和绿色的山坡交相辉映,组成了一道非常雄伟、非常美丽的风景线。

金盆山是一座有着深厚人文历史底蕴的名山。据1994年版《龙南县志》记载,金盆山过去有座佛教寺庙,名金盆山寺;佛教传入龙南始于唐朝,唐朝时县内有金盆山寺、国清寺和清修山寺,其中金盆山寺为龙南县内最早的寺院,开山祖是朱普明、朱普万、朱普富三个和尚,为龙南佛教界的祖师爷。

金盆山寺分上下两庵场,各前后两栋,计大小房屋百余间。上下庵庵堂内,各吊着一口清乾隆时期造的大钟,每面钟重达近千公斤。这两面大铜钟声震三县,当时流传着“江东垌的风,金盆山的钟”的说法,江东垌是一宽阔盆地,大风吹时能把人卷飞;而金盆山寺每当晨曦初露、云蒸霞蔚时,寺院钟声悠扬,久久回荡于天际山谷。那时,金盆山闻名遐迩,为周边几县和广东佛教徒所景仰,他们不辞路遥,前来朝拜,香火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可惜的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全国大炼钢铁,那两口大钟被人敲碎,投入炼钢炉。

上庵坐东望西,门楼上镶嵌一块镌刻“金盆山寺”四个金色大字的青石牌匾,由广东4名周姓人所立,时间是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匾额一直保存到20世纪80年代,现不知所终。庵里有一口神奇的水井,传说建庵时所有的木料,都是从这井里拖出来的。当然,传说而已,不可当真。

下庵坐北朝南,庵堂外有一巨石,传说是天上掉落的陨石。常有好奇的人来观赏,考察这块来自天外的褐色石头。过去庵场附近栽有很多茶叶树,凭藉山高雾多的自然条件,金盆山“云雾茶”久负盛名。在下庵门坪西面不远处的悬崖边,有一棵树干比碗口粗的古茶叶树,主茎分两杈,远望像倒立的“人”字。每到春天,茶芽勃发,远望如团团绿云。

20世纪60年代末,濂江公社曾组织人员在北嶂坡地、十二排、迳岽茶亭旁开了很多茶叶沟,种了很多茶叶树,办起了茶场。后因管理不善,树芜丛生,茶园荒废。庵场附近还长着一大片苗竹,微风吹拂,凤尾摇摆,形成了金盆山的另一道风景。每年冬春两季,竹林里常会长出竹笋,是庵里的菜食之一。下庵前面有一道泉水,清澈透底,是无污染的上等山泉。它流经船窝、水迳直达龙头瀑布。庵前还修了一条石阶路通往上庵。

下庵往西南船窝方向约走半里路,有两个椭圆形的天然石湖,适合栽禾笋。每年造神时,从那儿摘回来的禾笋,成了吃斋人的一道美味。石湖不远处还有两块较平坦的地块,和尚们在那儿栽种黄豆,收获后可经常磨豆腐。豆腐成了庵里和尚尼姑的一道家常菜。

在金盆山下庵下山道路的左侧,有个叫长料坑的地方,那里有个天然形成的山洞,有一间房子大小,里面有石台石凳,传说是清朝光绪年间的解元黄英镇在金盆山参禅悟道时的禅房。

1964年,濂江公社在金盆山办起了林场,把下庵前后栋11间房子修缮好。后来林场停办,房子无人看管。到1984年,被人拆旧料卖掉,整个下庵被毁。

1993年秋,当地唐氏族人捐资重修上庵后栋佛堂,重安了神位。前些年县内有几位女信徒常住庵内,上香祷告,持续庵中香火。

圣山福地金盆山,20世纪30年代中期,红军曾在这里与国民党军队遭遇过一场恶战。据县志记载,1935年,中央苏区最后一批突围出来的红军独立二十四师七十一团和独立三团200多名指战员,在突破敌军的重重围剿之后,当行进到龙南金盆山时,再一次陷入敌人的包围之中,遭到敌广东军余汉谋部和龙南、定南、信丰、虔南4县铲共团的围追堵截。因寡不敌众,致使红军伤亡惨重,除少数红军突出重围后到油山找到了中共赣粤边特委,大部分英勇牺牲,有的红军不甘被俘受辱,跳崖就义。剩下62名弹尽粮绝的红军被俘。当年留在赣南苏区的最后一支红军部队,在龙南金盆山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壮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诗篇。

每年春暖花开的时节,是金盆山最美的季节。人们在欣赏风力发电场雄伟景观的同时,还能看到满山遍野殷红如血的杜鹃花。眺望着眼前的这些红杜鹃,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感叹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加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