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精舍小洞天
玉石仙岩以天然溶洞多而著称,而洞里乾坤最为精彩的要数下岩的“玉虚洞”。
玉虚洞坐落在下岩的西端,洞门约2米高,门楣刻有“玉虚洞”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
进入玉虚洞,里面是个穹隆式的大溶洞,高40多米。因洞壁上有星罗棋布的微小洞穴,许多石燕在这里筑窝。人一进到洞口,就能听到洞里传来的石燕鸣唱的交响。
洞的南面是大天窗。洞外光线透射进来,照亮了宽敞的书法“崖刻洞”。洞里幽静美妙,北宋以来的摩崖石刻书法笔走龙蛇,异彩纷呈的点缀着溶洞石壁:草书,龙飞凤舞,挥洒自如;行书,笔酣墨饱,行云流水;楷书,入木三分,力透纸背;隶书,蚕头燕尾,巧夺天工;篆书,虬龙盘云,柔中带刚。正可谓:“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铁书银钩,冠绝古今。”摩崖石刻为溶洞添色增辉。
洞内有历代崖刻书法43方,有碑文,有诗词,其中以王阳明题诗崖刻面积最大,整幅高70厘米,宽160厘米,字为阴刻,书体为行草书,内容为五首七言八句诗,通篇26行,计305字。同时还有王阳明的“平浰碑”碑文也镌刻在南北贯通、东西套串的洞壁上。“阳明小洞天”“阳明精舍”“天上人间”“洞里乾坤”等书法字迹,在大天窗光照下,清晰可辨,熠熠发亮。这些石刻,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书法之精湛,形式之多样,保存之完好,堪称石刻艺术的宝库。不但书法荟萃,而且对研究历史和研究王阳明“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莫倚谋功为上策,还须内治是先声”的心学形成,都有极其重大的学术价值。
阳明小洞天
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王阳明,于正德十三年(1518年)平定“三浰之乱”后,班师回军,途经龙南,率部下游玉石仙岩,感觉玉石仙岩“洞壑天成,清幽胜境”“双洞奇绝,徘徊不忍去”,便在洞中小憩,松弛征讨心情,续研心学。时任赣州知府邢珣见王阳明如此钟爱这个溶洞,就倡议把玉虚洞改名“阳明洞”,并题“阳明小洞天”篆书匾额,还赋诗称“天留此洞待阳明”。平乱胜利的王阳明志得意满,挥笔欣然书写自作诗《回军龙南道中小憩玉石岩诗五首》。僚属们纷纷步王阳明、邢珣诗韵作诗。石工们把王阳明手书自作诗与当时其他人的诗作一并刻在了洞内的摩崖石壁上。500多年来,这些摩崖石刻隐于洞中,保留至今。
玉虚洞有鬼斧神工之造化,令人惊叹不已。深邃幽长的溶洞,本是阴森森的,可偏偏在高达数丈的石壁顶端处有个圆形缺口,光线射进洞来如玉镜高悬,洞里顿时明亮了起来。
钟乳石天然形成于石灰岩溶洞中。玉虚洞里的钟乳石玲珑剔透,细腻湿润。洞中石钟、石乳、石笋、石幔、石花等千姿百态,有的像花鸟虫鱼,有的像飞禽走兽,有的像宝塔物件,有的像情侣神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各种各样的形象塑造得活灵活现,身临其境,仿佛进入五彩缤纷的世界。
从崖刻洞往里走,前面各有两个溶洞。往右登石级而上,是“观音洞”,观音洞以洞壁石景形似观音菩萨而得名,洞壁上有石笋、石幔、石乳等观景,还有坐莲、睡莲、滴水、送子等观音塑像五尊,供游人烧香膜拜,以祈家人平安如意吉祥,家业发达兴旺,家庭幸福美满。菩萨塑像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因王阳明曾在此洞静坐、清修过,所以这个洞也叫“阳明精舍”。
以前,这个洞的洞口很小,只能一个人躬着腰进去。也许这个躬腰的姿势像是给人鞠躬的样子,所以这个洞口被古人称作“鞠躬门”。旧时洞门口右侧镌刻着“鞠躬门”三个正楷字。据说抗日战争期间,这里曾做过军火库,为了军火库的安全,洞右边砌了一道厚厚的墙,以遮挡光线,同时挡住人们的视线。军火库撤走后,洞内留下过不少子弹壳和零碎金属物件埋在泥土里。1958年,下岩变成了龙南师范的磷肥厂,“鞠躬门”洞口被毁,石壁上的“鞠躬门”三个大字也荡然无存。
从另一阶梯路登上去,是“双面如来洞”。洞顶左侧有一圆形天窗,阳光射进洞内,五彩缤纷,绮丽异常。只见孙悟空腾云驾雾朝天窗窜去,虽然孙猴子有打个筋斗行十万八千里之功,但仍未能跳出如来佛的掌心;扇动一双大耳朵的猪八戒站在旁边,似乎在看师兄悟空的笑话。这一天然奇景把游客带进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接着往下走,有几十个台阶,是贯通玉虚洞南北的通道。这里光线昏暗,凉风习习,冬暖夏凉。
通道的侧旁,有一个很大的水池。这里就是传说中仙女沐浴的地方——“仙女沐浴池”。水池的上面钟乳垂吊、造型各异,似龙飞凤舞,似鸟兽集会,似牧童骑牛,似农夫荷锄,好一副自然天成的雕塑画图!水池中,清冽碧透,一群钟乳石组成的仙女沐浴雕像,在灯光的照耀下,似在嬉闹,或在追逐,相互沐浴,她们窈窕匀称的身段,光洁如玉的身背,常常引得游客注目凝视,浮想联翩,久久不愿离去。
再朝北走去,眼前豁然开朗,原来到了玉虚洞北面的“半天崖”。这是个半月形穹窿岩洞,一块开阔的石坪,沿崖建有休闲设施,石台石凳。石坪横卧一块巨石,岩石上刻有“心学”“良知”等词组。半天崖中心部位,屹立着一尊四米多高的王阳明玉石塑像,底座上有他的生平事迹简介,塑像背后的崖壁上刻有“知行合一”四个正楷大字,以纪念他在岩洞中小憩,研究心学和清修布道等功绩。
半天崖右侧岩壁顶上,刻有明朝隆庆六年(1572)知县文程的《登省耕台诗一首》:“乱后遗黎始卜家,春风阡陌尚蒹霞,驱车故向高台坐,劝尔勤耕度岁华。”此处曾建有一座亭台楼阁,名曰“省耕台”。
开悟
伫立半天崖,扶栏远眺,桃江西岸,青山苍茫,碧波长流,波光粼粼,大有“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之势。
王阳明在下岩玉虚洞逗留期间,曾到玉石仙岩西面不远处的廉墩庵讲学。在路过矮寨的西段时,他又发现一个小溶洞,便把这个有小溶洞的石岩叫作“新岩”。新岩的岩洞不大,纵深不过6米,洞顶有少量的钟乳石,洞门呈不规则倒三角形。小岩洞现仍保存。1983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步兵侦察班》摄影组曾来此洞拍摄外景。
清光绪二年《龙南县志》载黄今《游玉岩龙井记》文曰:
玉石岩龙井,太守邢公珣开凿也。明正德间,王文成平三浰,开玉石岩,颜曰“阳明小洞天”。时邢公亦回军驻龙南,开岩内石壁如小窦,俗称“鞠躬门”。门以内石径空嵌。沿径数十丈,是为龙井。游人持烛偻而入。泥石油滑,上有狻猊、巨象、惊蛇挂壁,又有如犬者,如荷花荷叶者,皆极形肖。蹑石磴十余级而上,有石如蛙,清泉直滴蛙背。再行数步,始达龙井。井上有一线天,亭午日光射入,仰视如罅,云烟蓬勃似井中乍起者。投之以石,逾时响犹不断。游人至此,必蹑足凝神,不敢作俯探状。
然而,在下岩玉虚洞里,任后人如何找寻,也未能见到“龙井”的踪迹。
据祖居玉石仙岩脚下的唐老先生介绍,“龙井”并不在下岩,而是在上岩,小时候他和小伙伴们几乎钻遍了玉石仙岩所有的洞穴。他回忆道,小时候常到上岩岩洞里玩,看见岩洞里有一口井,井栏为石墙,半米多高,正对着溶洞顶上渗出的岩水滴落处,春夏季井水充盈,常会溢出,井水洁净、清澈,供岩洞里寺庙和尚饮用。以后他才知道,这口井就是“龙井”。
上岩早已被挖山不止的人们深挖成了一个盆状大池塘,“龙井”肯定也不复存在。而在保留下来的下岩的所有溶洞内,任由人们找遍,也寻不到那口传说中的“龙井”的踪影。所以,唐老先生的描述应该是对的。
“龙井”被毁,给后人留下了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