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亭
2025年09月26日
立德亭
在南武当山脚下立功长廊的对面有个亭子,这就是“立德亭”。立德亭是为了纪念王阳明推崇并践行“仁心仁德仁为宗”理念而建。
“立德亭”之“立德”,语出《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于是有了判定圣人的“三不朽”标准。此“三立”,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当中做人、做事、做学问的三个最高标准,即:修养完美的道德品行,建立伟大的功勋业绩,确立独到的论说言辞。古圣先贤把“立德”摆在首要位置,因为“德是才之师,才是德之资”。古往今来,人以品为重,官以德立身,立德做人是立功、立言的前提和基础。
王阳明到达南赣之时,正是南赣山民起义愈演愈烈之际。基于山里民性强悍的特点,王阳明在平定“三浰之乱”期间,提出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哲学命题。平乱胜利后,途经南武当山时,只见南武当山奇峰竞秀,九十九座石峰拔地而起,如剑如戟,绵亘数里,蔚为壮观。王阳明触景生情,联想到战争的残酷与人心的教化,感慨万端,挥笔写下“武力不如法力,力修力行力作善;当仁何必让仁,仁心仁德仁为宗”的嵌字联,把“武当”和自己的心学理念植入联中。
王阳明对龙南的经济社会情况作了一番考察。他认为,所谓的“山贼”其实都是一些流离失所的山民,山贼为患、贼寇盛行的主要原因是教化不明、民风不善、乱所由兴、民众法治淡薄以及官场的贪腐不为等“私欲”所致。如何“破心中贼”?这个问题时常萦绕在王阳明的心头,令他夙夜难眠。“三浰之乱”的迅速平定,使王阳明得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地方治理方略。王阳明深刻地认识到,要使老百姓受到应有的礼教约束,并逐渐树立起法治观念,就必须以民为本,德法兼施,恩威并举,建立一个有约束力的乡规民约来“破心中贼”。在龙南近三个月的时间里,王阳明始终在思索和践行着他的教化和内治。
立德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