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桂飘香开基树

第一节 五桂飘香开基树

一条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通向龙南市西北端距市区30公里的大山深处。满山的茂林修竹层层叠叠,犹如一道道绿色屏障,身临其境,如入画中。这里,便是被人们誉为“绿色宝库”的安基山林场。

安基山属九连山系,处于九连山中段支脉,是龙南的第二大森林。地名经历了葛溪山、哀溪山、安居山、安基山的更替过程。每一个名字里,都蕴藏着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

在清朝康熙年以前,这片山林没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它们分别由一串串象形性与传说性的小地名组成,如骑马垇、老虎崖、鬼老窝、打足坑、石伦坑、姑娘溜,等等。直至康熙年间,山民见纵横交错的溪流边,葛藤长得十分丰茂,就给这座连绵起伏的百里山川取名叫“葛溪山”。后来,大山中流传的一个悲壮爱情故事改变了这里的名称。

相传,在上中坪坑口的溪水旁,住着一对恩爱夫妻,他们勤俭持家,以种香菇、做竹器为生。某一年的春天,男人被贼匪抓了去干苦活,女人在家日思夜想,盼望丈夫早日平安归来。但是,少妇望穿双眼,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她禁不住悲从心底起,每天以泪洗面,日夜哭泣不停。不到两个月,这位钟情的少妇就在溪流旁边悲哀死去。从此,少妇家门前的溪水就日夜呜咽,如泣如诉,哀号声长年回荡在上中坪的峡谷之间。山里人为了纪念这位勤劳善良的忠贞少妇,便把葛溪山改叫“哀溪山”。

1957年12月4日,为响应国家开发山区、建设山区的号召,龙南县在此创办起垦殖场,将哀溪山更名为“安居山”,意即在此安居乐业。1959年,安居山更名为“安基山”。1985年8月,安基山垦殖场更名为安基山营林林场。2010年8月开始,安基山营林林场更名为安基山林场至今。

安基山林场总面积6204公顷,东西宽约12公里,南北长约12.2公里。它的区划图,仿若一头健硕的公牛,这头公牛四腿粗壮,刚劲有力,从林中腾空蹿出。勤劳的安基山人正是有牛一般的坚韧,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一步一个脚印,创造出了拥有10万亩山林的“无烟工厂”和“生态绿毯”。安基山林地面积6132公顷,森林覆盖率达96.4%。

千年桂花树

安基山建场创业的发展历史不过60余年,然而屹立在山冈上的那棵桂花树,却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沧桑。

从安基山林场总场办公大楼出来,往右侧道路走一百来米,就能看见那棵与众不同的桂花树。树的周围地势平坦,砌有一些仿古树桩树干,充当桌椅板凳,供游人歇息,能够容纳一二十人。

这棵桂花树虽经千百年的风吹雨打,但主干挺拔圆润,像是一位虎背熊腰的强壮汉子,全然没有那种老态龙钟的佝偻。需三个成人才能合围环抱住的树身,在向上长到三五米的高度后,一树均分成五枝,各自斜上伸展十余米,枝丫长满了浓绿青翠且层层叠叠的叶子。这棵浓郁茂密的桂花树,仿佛一把擎起的绿色大伞,既可挡雨,又能遮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它护佑着一代代安基山人开耕护林,繁衍生息。

这是安基山钟姓先祖种下的一棵开基树。

相传,南宋后期,战乱频繁,民不聊生。钟老太公一家为逃避战祸,举家迁徙到这里的深山老林。当年,父子种下一棵不足1米高的桂花幼树。随着时间的推移,树苗越长越大,越长越高,竟一株发五枝,枝繁叶茂。古语有云“三槐五桂”,意为槐树分为三枝、桂花树分为五枝视为最吉。钟姓人氏从此在这里扎下了根。“五桂”引来了袁、林、王、邓等各姓人氏慕名前来安基山躲避战乱,安基山渐渐人丁兴旺起来。

如今700多年过去,“五桂”树冠如伞,苍翠欲滴,每当农历九月,整个下洞区域弥漫浓郁桂香。此树为钟氏世代精心呵护,视为珍宝,千金不换。

千年桂花树成为一位受世人尊崇的老者,每每有游客来安基山,他们必定会先去拜谒它,一睹其尊容雄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