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苦创业圆梦想
1957年冬,沉睡的九连山苏醒了——江西省国营九连山林牧农综合垦殖场宣告诞生。
九连山哟九道沟,九座基地立山头。
春风哟吹来春草长,九连山穿上了新衣裳。
鱼儿逢春水上游,果树逢春花苞厚。
布谷鸟逢春哟齐欢唱,生产队员逢春喜心头。
茶树开花盼结籽,生产队员忙春望丰收。
建设哟山区人们齐努力,要把九连山建成花园。
这首《九连山之春》,是首批开赴九连山拓荒的农垦战士创作的场歌。20世纪50年代末,九连山区到处响起垦荒者们嘹亮的歌声。
这支队伍的“领头羊”,是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时任江西省卫生厅副厅长的刘达迎,他被省委任命为垦殖场党委书记。他带领第一批近500名省直机关下放干部,响应国家号召,踏着人迹罕至、茅草蔽日的崎岖山路挺进九连山区,打破了这座原始山林千百年来的沉寂。在刘达迎为班长的领导班子的坚强领导下,全场干部职工全力以赴投入到开发建设新山区的战斗中。安营扎寨,开垦荒地,上山造林,各项生产活动声势浩大,史无前例。山上山下,风卷红旗猎猎作响;山岭山窝,歌声嘹亮热情似火。山区拓荒建设就此拉开序幕!
垦殖山区是一条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路。万事开头难,难在物资匮乏、条件艰苦。
田心电站
一根竹竿两米长,一把镰铲肩上扛;
一截竹筒当水壶,一钵红薯充饥肠;
一盏油灯驱夜暗,一间茅棚避风寒。
这首《一字歌》,是当年九连山的创业者们艰苦生活的写照。九连山第一代建设者,沿着原始林海的碧水绿溪,徒步进山,割茅开路,踏勘测量,选择各个适宜的山洼平地,将其开辟为生产生活基地。他们搭棚安营扎寨,油灯火把,披星戴月,风餐露宿,垦荒伐木,用双手和汗水在荒凉闭塞的崇山峻岭中,实践自己的梦想。
在开发山区、支援国家建设的号召下,九连山很快就汇聚了各路豪杰。继1957年12月到1958年从省直机关抽调下放干部675人后,1958年4月福建军区二十八军转业军官152人进场,1958年9月至10月上海知识青年270人上山,1959年9月省农垦厅接受从鹰潭铁路丰城支线分配来的工人650人。山区开拓建设队伍迅速扩大至近1800人。在下放来场开创基业的干部中,有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有抗日老战士和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革命军人,有厅级干部、县级干部和大批科级、连级干部。随着人员的变动和事业发展的需要,1965年7月至1976年9月,又陆续从赣州市招收知识青年8批共700人,同时吸引了龙南县本地一些知识青年上山加盟,加上不断接受分配来场的大中专毕业生等,浩浩荡荡的职工队伍成为山区建设强大的生力军。全盛时期,九连山垦殖场的干部职工、家属子女人数达到3000余人。
九连山人的创业勇气是值得赞颂的。他们勒紧裤带,开动脑筋,充分利用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工业,在一穷二白的困境中创出一片新天地;当年那首描绘和憧憬九连山美丽画卷的场歌,经过九连山人几十年的共同努力,早已变成了美好的现实,九连山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了修通公路、兴建电站,还办起了医院、学校、商店、电影院、算盘厂、胶合板厂、制药厂……
原始荒蛮的环境,被垦殖人用勤劳和智慧改变。当年的茅棚早已被耸立的楼群、宽敞的厂房所代替。职工住房经历了从初期的茅草房,到后来的木竹房,再到土砖房,直到住上了宽敞明亮的砖混结构楼房。建场以来,九连山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的木材、林化产品和木材制品、药品,向国家缴交的财税、规费收入,远远超过了当初国家对九连山开发建设的投资。
九连山人抛洒满腔热血的奋斗之路,既是一条不畏艰险、埋头苦干的路,也是一条不断探索、务真求实的路。在创业的年代里,他们凭着火一样的热情,也做过一些脱离实际的事情,经历过忽视科学规律盲目扩张的挫折,前行的道路跌宕起伏,螺旋曲折。但是,他们没有被挫折所击倒,在一次次的挫折面前,他们不断提高对社会、对自然的再认识,逐步找到了一条正确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留下了奋斗者们一串串坚实的足印。
时序更替,华章日新。60多年来,九连山的名称屡经改变,机构体制多次更替,建制区划几经调整。1957年12月创建时的命名“江西省九连山林牧农综合垦殖场”,于1958年改名为“江西省国营九连山综合垦殖场”,后来又更名为“九连山林场”。从省管到地管,直至2001年3月,九连山林场整建制移交给龙南县,实行属地管理。2005年7月,林场转制,完全脱离国有企业属性。2016年5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龙南县九连山镇,专司乡级政府职能。历史的车轮,在九连山这块土地上印出了深深的辙痕。
近年来,九连山镇党委政府策应市委市政府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结合自身实际,倾力打造了一个重现当年激情燃烧岁月的农垦广场,目的就是要“不忘初心寻找农垦记忆,牢记使命传承红色精神”。